多難興邦!蜿蜒崎嶇的歷史道路如何造就今日的國家?3000年伊朗通史+200年阿富汗現代史完整收錄,一次收藏◤ BOOK1◢《伊朗:心智的帝國,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全新修訂版)從古波斯到現代伊朗,一個「心智的帝國」如何誕生? 本書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是一部難以替代的伊朗通史 也是在西方主調之外,認識今日複雜世界情勢的快速入門伊朗是熱門的新聞名詞,卻又是我們極為陌生的國度。它在媒體上經常呈現為一個充滿敵意且難以親近的國家。但在這些頭條新聞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擁有豐富知識、深度與巨大文化重要性的國家的故事。伊朗是好戰的侵略者,還是受害者?它是擴張主義國家,還是被動防禦的國家?關於伊朗,我們知道的不僅太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誤解。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然而,這些悖論與矛盾為何存在?必須在歷史中尋找可能的答案。 本書是一部以簡馭繁,卻又完整充實的伊朗通史,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全書從先知瑣羅亞斯德的時代開始談起,接著介紹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帝國等強大的古代波斯帝國。自七世紀起,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成為伊朗地區的主宰,也在伊朗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六世紀後,什葉派的伊朗成形,歷經薩法維王朝、卡札爾王朝、巴列維王朝,於一九七九年革命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今。作者生動地描述伊朗數千年的歷史,並詳盡解釋古代伊朗複雜的王朝更迭,以及在共同的文化脈絡下各族群如何融合而成現代的伊朗共同體。 作者認為在薩珊帝國時代之前,就有一種伊朗意識(Iranianness)的存在。而後來在這塊土地上的無論是阿巴斯、加茲尼、塞爾柱,或是帖木兒帝國,它們背後存續的是一個最終證明更為重要的帝國──即伊朗的心智帝國(the Iranian Empire of the Mind)。而伊朗對於它的鄰國,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透過思想和創造力,不是透過武力來實現的,這正是由於伊朗一直是一個真正的心智帝國,這也是本書的重要主張。 隨著伊朗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書正是了解這個「心智帝國」的關鍵指南。 相較於「擁有伊朗,就能掌握全世界」的大國地緣政治思維,臺灣更應該具備「閱讀伊朗,就能瞭解全世界」的視角,重新理解伊朗,重新認識世界。好評推薦►「一般讀者若要初步瞭解伊朗通史,在諸多相似的作品中,麥克.安斯沃西的這本《伊朗:心智的帝國,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當然非常值得一讀,畢竟在本書可看到,從古至今這個區域向來就聚集各方勢力,彷彿是個世界局勢發展的縮影。」――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本書對各個時期的伊朗歷史都有較為平衡的敘述,並沒有其他著作常見的偏重古代與現代史的情況。而且裡面引用了不少波斯的史詩與詩歌,穿插在各段歷史篇章之中,也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於伊斯蘭教、波斯與伊朗歷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不錯的入門。」――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用一本書的篇幅介紹伊朗歷史,這本書就是最好的那一本。」――《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每一頁都是對伊朗歷史的精闢提煉,閃現出深刻的洞察力。本書作者是當代伊朗的研究專家與學者,曾任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部伊朗事務處的負責人,他從頭開始,講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比小說更扣人心弦……關於當代伊朗及其面臨的挑戰,本書的描述相當於一千部紀錄片與新聞簡報。」――羅伯特.艾爾文(Robert Irwin),《前景》(Prospect)雜誌 ►「麥克.安斯沃西是波斯事物的愛好者:它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歷史、它的詩歌與現代電影等等。他在本書中將伊朗理解為一個心智的帝國(一個更深層次、人道、深思熟慮的伊朗),以及一個強烈意識到自身獨特性的、革命的伊斯蘭帝國。」――《猶太先驅之聲》(Jewish Herald Voice) ►「一部精彩絕倫之作……簡明扼要的歷史敘述,讀來趣味橫生,更能激發思考。」――阿里.安薩里(Ali Ansari),聖安德魯斯大學教授 ►「本書引人入勝、論證有力且文筆優美,在國際事務的中心重新發現伊朗這個國家的歷史。」――賈斯汀.馬羅齊(Justin Marozzi),《帖木兒》(Tamerlane)作者◤ BOOK 2◢《沒有規則的競賽:阿富汗屢遭阻斷,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一部阿富汗的現代史一段從內部視角展開論述的阿富汗史一個從未被徹底征服、在強權的夾縫中求生的民族故事繼暢銷著作《中斷的天命》之後,塔米.安薩里最新中譯作品要如何敘述阿富汗的現代史?它是一齣史詩劇、一部恐怖電影、一個悲劇,卻也是一場離奇荒誕的鬧劇。在這兩個世紀裡,每過四十年左右,就有一個全球強權試圖控制阿富汗,而後傷痕累累、垂頭喪氣地離開。本書講述了這段令人困惑的歷史,不過不是以外部視角,而是以內部向外看的視角來論述的。外部列強的干預和入侵僅僅是阿富汗歷史的一部分,卻不是它的全部;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儘管經常受到外國勢力的阻斷,但它還是以「之」字形的形式不斷重新展開,朝著某個終點前進。作者在書中以「叼羊」(buzkashi)這個盛行於中亞的競技比喻兩百多年前的阿富汗社會,這個競賽表面上沒有明定的規則,但背後仍有一定的秩序可循;而各強權國家在阿富汗土地上的競逐,反而才是一場真正的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關,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因為無奈地身在這場競賽的最前沿。透過本書,足以讓我們認識這個在近百年來一直位於國際爭議的中心,但從未被外部世界完全瞭解的國家;並且在這個國家的故事裡,看見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的命運與韌性。本書特色一、本書是來自諸帝國的邊緣,真實的阿富汗之聲。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會處,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帶;一部阿富汗的近代史,也就是一部與入侵者對抗的歷史。英國與俄羅斯在此展開了「大博弈」,英國和阿富汗打了三場戰爭,都沒占上風;而俄國沙皇的野心也未能實現。在二次戰後,阿富汗又成為美蘇冷戰對抗的前線。世界強權對於此地的爭奪從未停止,但阿富汗卻從未消失,本書說明了這個國家為何不但沒有被融合,反而讓自己形成一個有別於入侵者的實體。二、作者以其阿富汗背景及穆斯林根基,揉合西方及阿富汗史料、親身的採訪觀察,加上自己的家族故事,寫成一部阿富汗觀點的國族歷史:從「國父」阿赫邁德.沙.巴巴開始,再到「偉大的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大帝,經歷阿布杜拉赫曼、阿曼努拉、納迪爾.汗、札希爾.沙、薩達爾.達吾德的統治時代,直到後來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塔利班等。這段阿富汗的「演義」,突顯了這個國家的歷史軸線,如何在外國勢力的阻斷之下,不斷重新展開自身的故事。三、作者在本書同樣提醒,在強調阿富汗的歷史時,不能忽略這個國家的內部充滿的許多矛盾:城市的阿富汗與鄉村的阿富汗如同兩個不同的國度,更包括普什圖人、哈札拉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等族群,即使是普什圖人也分為吉利札伊部、杜蘭尼部等不同部族,因此,阿富汗就如同一座多元文化社群在此共處的實驗室。四、特別收錄作者為2024年台灣中文版所寫序言――〈阿富汗,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分析2021年美國及北約部隊撤出,塔利班重新於阿富汗掌權後的最新局勢。好評推薦►「作者對阿富汗糾結難解的數百年歷史,以及現今的軍事泥淖做出了可讀性強、容易理解的概述……身為一個來自喀布爾的作者,安薩里對典型的阿富汗村莊的構成提出了珍貴見解,這些村莊整潔、自給自足、父權等級制,並有著讓遊牧民不敢進犯的需要……本書生動說明了阿富汗是如何應對並且繼續應對戰略上的爆發點的。」――《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儘管關於阿富汗戰爭的報導多如牛毛,但是這位舊金山的記者和作家安薩里認為,眾人對衝突的原因仍然有很大的誤解。在這段歷史中,他尤其關注形塑當前事件的發展關鍵。」――《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安薩里以說書大師的自信心講述了現代阿富汗的歷史……這是一部細緻的、完善的歷史敘事,它努力地從阿富汗人的角度來講述阿富汗的歷史……作者對其故土的熱愛和對其未來的樂觀態度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裡熠熠生輝。」――《書單》(Booklist)►「作為一名阿富汗裔美國人,塔米・安薩里有資格向西方讀者展示他複雜且經常令人困惑的家園的深沉面貌。……我們得對這個國家的運行方式和歷史有一個已經遲來但總比沒有來得好的理解,這對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至關重要。」――《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安薩里擁有一種敘述的天賦,他可以用不那麼正式的語言來把他的觀點說明白,而不影響其論述的正當性。他將歷史放在大的背景中,置於文化之中,並提醒讀者要在什麼時候追蹤重要人物(有時是幾十年的跨度),這個敘事能力令人耳目一新。安薩里為那些對這個動盪地區感到好奇的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安薩里]是一個真實的阿富汗人發出的聲音,他提供的不是關於外國在阿富汗糾纏起伏的權謀計算,而是一個聰慧的阿富汗事務觀察者是如何從外部看到事件的過程的個人敘述。」――《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安薩里具有一種罕見的特質,他能夠將學者的知識與自然的說書人的技巧結合起來。他在阿富汗出生,於一九六四年十六歲時離開了阿富汗,但他顯然花了一生的時間來蒐集故事,他對這些故事進行了巧妙的編輯,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遠離重大事件,關注那些微小的細節,讓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許多貧困村民的生活狀況,這些人往往不知道在他們國家的首都裡發生了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安薩里把重點放在阿富汗人身上,外國人在這個國家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也沒做什麼,對這裡的理解則更少……作者出色地描述了[阿富汗領導人]的個性以及使他們上台的衝突、自大或是外力干預。」――《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本書解釋了阿富汗國族建構過程中遇到的長期問題和內部困難,並展示了大國政治(和侵略)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是如何拖延這一進程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在《沒有規則的競賽》一書中,塔米・安薩里寫下了最吸引人、最容易理解和最有見地的阿富汗歷史。安薩里用富有天賦的文筆和細節的描寫,為我們提供了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阿富汗人對於戰爭、外國干涉和宮廷陰謀的看法,這些看法都決定了在過去幾個世紀從印度河到阿姆河之間的戰爭走向。這部精彩的著作應該是任何參與當前阿富汗戰爭的人和任何想了解為什麼阿富汗不會在短期內實現和平的人必讀之書。」――拉吉夫.錢德拉塞卡蘭(Rajiv Chandrasekaran),《小美國:阿富汗戰爭中的戰爭》(Little America: The War Within the War for Afghanistan)作者►「在本書中,安薩里從阿富汗人的角度講述了阿富汗的故事。他闡明了阿富汗在兩個多世紀裡的歷史,敘述了一個由崎嶇的大草原和無情的戈壁構成的土地上的各自分裂的族群所進行的長期鬥爭。他駁斥了『帝國墳場』之說,回望了古代雅利安人、蒙兀兒人、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並指出這些經歷塑造出了今天不屈不撓的阿富汗。安薩里主張,現代入侵者的致命錯誤同樣在於他們無法認識到所干預的對象的內部鬥爭。[他]……認為英國、蘇聯和美國的介入是對阿富汗國族建構的嚴重干擾,使得這個與美國同時開始形成的國家,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中東學刊》(Middle East Journal)
一部橫跨滿洲森林至黑海周緣,縱貫上古至現代四萬年的中亞史★☆★全球唯一中文版★☆★牛津大學出版社New Oxford World History書系作品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教授翻譯、專文導讀中亞――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橋梁,歐洲與亞洲歷史的樞紐這個廣袤地帶的過去,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形成?中亞,是一個從滿洲森林延伸至黑海周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區,占全球陸地將近七分之一的面積,是千年以來東方與西方間的橋梁。這個區域匯聚了薩滿、佛教徒、祆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與穆斯林等不同宗教的人群,包含著綠洲定居者與草原遊牧民兩種互相影響卻根本相異的生活型態,呈現了豐富的文化面貌。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對於整個歐洲與亞洲大陸的歷史與文化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在形塑現代世界上扮演關鍵角色。更確切地說,現代全球化的早期元素可以追溯到中亞的帝國結構之中。由於中亞孕育了前現代時期最廣大的帝國,因此現代史學家視其為歐亞歷史的「核心地區」或「樞紐」。而本書正是這一片廣袤地域長達四萬餘年歷史的精華與概要,包括:斯基泰人、匈奴人、貴霜帝國、薩珊帝國接連登上歷史舞臺,突厥帝國的興起與阿拉伯人的入侵,塞爾柱帝國、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的崛起,俄國與清帝國的進逼,英俄兩國的大博弈,以及現代中亞面臨的現代性議題等等,都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歐洲中古史與蒙古帝國史專家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也特別讚譽本書,著重「全球」歷史與不同文化的互動,是一部廣泛且淵博的世界史研究。本書吸納了近年中亞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冊篇幅簡明扼要,然而內容卻深入淺出的中亞歷史入門書籍,適合作為大學中亞史與世界史相關課程的指定教材,對於一般讀者而言,也是極佳的科普讀物。本書特色一、本書對於中亞不採狹義之「中亞五國」界說,而採取廣義定義,納入從滿洲森林延伸至黑海周緣此一廣袤地帶自上古至現代四萬年的歷史,可謂一部中亞的「大歷史」。二、本書由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教授翻譯,譯文信實可靠,除了最低限度的譯註之外,另收錄一篇專文導讀,對全書做了鳥瞰式的介紹。內頁另附有英文原書頁碼,以便與原書對讀。三、本書提及中國共產黨壓制了維吾爾民族主義,而且重寫了新疆的歷史,將其描繪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無法在中國大陸出版,臺灣版即為全球唯一中文版。四、作為一本導論性的書籍,本書書末附有詳盡且實用的「大事年表」、「發音指南」、「進階讀物」、「相關網站」等資料,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研究指南。五、收入「現代中亞」、「突厥帝國」、「蒙古帝國,十三世紀晚期」、「中亞,十七與十八世紀」、「俄國統治下的中亞,二十世紀初」五幅地圖,便利讀者對照書中文字敘述閱讀。
從古波斯到現代伊朗,一個「心智的帝國」如何誕生?本書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是一部難以替代的伊朗通史也是在西方主調之外,認識今日複雜世界情勢的快速入門伊朗是熱門的新聞名詞,卻又是我們極為陌生的國度。它在媒體上經常呈現為一個充滿敵意且難以親近的國家。但在這些頭條新聞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擁有豐富知識、深度與巨大文化重要性的國家的故事。伊朗是好戰的侵略者,還是受害者?它是擴張主義國家,還是被動防禦的國家?關於伊朗,我們知道的不僅太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誤解。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然而,這些悖論與矛盾為何存在?必須在歷史中尋找可能的答案。本書是一部以簡馭繁,卻又完整充實的伊朗通史,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全書從先知瑣羅亞斯德的時代開始談起,接著介紹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帝國等強大的古代波斯帝國。自七世紀起,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成為伊朗地區的主宰,也在伊朗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六世紀後,什葉派的伊朗成形,歷經薩法維王朝、卡札爾王朝、巴列維王朝,於一九七九年革命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今。作者生動地描述伊朗數千年的歷史,並詳盡解釋古代伊朗複雜的王朝更迭,以及在共同的文化脈絡下各族群如何融合而成現代的伊朗共同體。作者認為在薩珊帝國時代之前,就有一種伊朗意識(Iranianness)的存在。而後來在這塊土地上的無論是阿巴斯、加茲尼、塞爾柱,或是帖木兒帝國,它們背後存續的是一個最終證明更為重要的帝國──即伊朗的心智帝國(the Iranian Empire of the Mind)。而伊朗對於它的鄰國,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透過思想和創造力,不是透過武力來實現的,這正是由於伊朗一直是一個真正的心智帝國,這也是本書的重要主張。隨著伊朗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書正是了解這個「心智帝國」的關鍵指南。相較於「擁有伊朗,就能掌握全世界」的大國地緣政治思維,臺灣更應該具備「閱讀伊朗,就能瞭解全世界」的視角,重新理解伊朗,重新認識世界。
「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 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 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也是他們的集體命運, 更是這個國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力量。 一部阿富汗的現代史 一段從內部視角展開論述的阿富汗史 一個從未被徹底征服、在強權的夾縫中求生的民族故事 繼暢銷著作《中斷的天命》之後,塔米.安薩里最新中譯作品 要如何敘述阿富汗的現代史?它是一齣史詩劇、一部恐怖電影、一個悲劇,卻也是一場離奇荒誕的鬧劇。在這兩個世紀裡,每過四十年左右,就有一個全球強權試圖控制阿富汗,而後傷痕累累、垂頭喪氣地離開。本書講述了這段令人困惑的歷史,不過不是以外部視角,而是以內部向外看的視角來論述的。外部列強的干預和入侵僅僅是阿富汗歷史的一部分,卻不是它的全部;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儘管經常受到外國勢力的阻斷,但它還是以「之」字形的形式不斷重新展開,朝著某個終點前進。 作者在書中以「叼羊」(buzkashi)這個盛行於中亞的競技比喻兩百多年前的阿富汗社會,這個競賽表面上沒有明定的規則,但背後仍有一定的秩序可循;而各強權國家在阿富汗土地上的競逐,反而才是一場真正的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關,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因為無奈地身在這場競賽的最前沿。透過本書,足以讓我們認識這個在近百年來一直位於國際爭議的中心,但從未被外部世界完全瞭解的國家;並且在這個國家的故事裡,看見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的命運與韌性。 本書特色 一、本書是來自諸帝國的邊緣,真實的阿富汗之聲。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會處,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帶;一部阿富汗的近代史,也就是一部與入侵者對抗的歷史。英國與俄羅斯在此展開了「大博弈」,英國和阿富汗打了三場戰爭,都沒占上風;而俄國沙皇的野心也未能實現。在二次戰後,阿富汗又成為美蘇冷戰對抗的前線。世界強權對於此地的爭奪從未停止,但阿富汗卻從未消失,本書說明了這個國家為何不但沒有被融合,反而讓自己形成一個有別於入侵者的實體。 二、作者以其阿富汗背景及穆斯林根基,揉合西方及阿富汗史料、親身的採訪觀察,加上自己的家族故事,寫成一部阿富汗觀點的國族歷史:從「國父」阿赫邁德.沙.巴巴開始,再到「偉大的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大帝,經歷阿布杜拉赫曼、阿曼努拉、納迪爾.汗、札希爾.沙、薩達爾.達吾德的統治時代,直到後來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塔利班等。這段阿富汗的「演義」,突顯了這個國家的歷史軸線,如何在外國勢力的阻斷之下,不斷重新展開自身的故事。 三、作者在本書同樣提醒,在強調阿富汗的歷史時,不能忽略這個國家的內部充滿的許多矛盾:城市的阿富汗與鄉村的阿富汗如同兩個不同的國度,更包括普什圖人、哈札拉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等族群,即使是普什圖人也分為吉利札伊部、杜蘭尼部等不同部族,因此,阿富汗就如同一座多元文化社群在此共處的實驗室。 四、特別收錄作者為2024年台灣中文版所寫序言――〈阿富汗,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分析2021年美國及北約部隊撤出,塔利班重新於阿富汗掌權後的最新局勢。
看見文明交會的真實圖像,解答世界史開端的重大轉折────── 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有三個最終同化成穆斯林。 所向披靡的游牧民族,為什麼成了真主的信徒? 第一本跳脫漢文與西方中心,以「伊斯蘭視野」重新書寫的蒙古帝國史。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蒙古帝國不只征服中國,也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伊斯蘭世界。 要理解這段歷史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就得看見元朝之外、伊斯蘭眼中的蒙古。 【專文導讀】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蔡偉傑 【專業審訂】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鳴飛 【豐富詳實】7種語言.8種文化傳統史料 + 15張地圖與繪畫.6張統治者世系表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蒙古帝國著作……引用多達八種宗教文化傳統、七種語言史料。」──梅天穆(Timothy May),《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作者 蒙古西征: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 公元1221年,蒙古軍隊擊潰稱霸伊朗的花剌子模帝國,震動了內亞世界。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進軍巴格達,終結了阿拔斯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哈里發政權。蒙古軍隊的屠殺、戰爭對城市與農田的毀壞,成為中東穆斯林揮之不去的恐怖記憶。蒙古征服甚至被認為是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然而,近年學界對蒙古軍隊已有不同的看法。本書指出,蒙古軍隊不僅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攻城器械,也擅長利用間諜、謠言與情報作戰,屠城與殘忍的殺戮手段,也往往具有威嚇周邊城市的戰略目的。不過,作者指出,即便我們對蒙古征服者採取同情的理解,也不該忽視征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與人命的犧牲。 蒙古治世:歷史的實像與虛像 為了統治廣大的疆域,蒙古大汗建立了廣泛的驛站與交通系統,令跨大陸的貿易與技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許多學者也認定這段時期為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甚至視為「世界史的開端」。然而,本書作者指出,帝國「分裂」可能比「治世」更接近歷史的實像。1260年後,由於汗位繼承問題,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國。汗國之間的內戰,不僅拖累了經濟復元的進程,也令陸路交通不時中斷,並讓貿易與文化交流侷限在同屬托雷家族統治的伊朗與中國。儘管如此,在伊朗地區,穆斯林學者在天文、醫學與科學領域,仍然產出了可觀的成果。 伊斯蘭眼中的蒙古:阿拉伯─波斯文獻的視野 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大量起用前朝的官僚階級,包括西亞地區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如同在元帝國底下的漢人官僚,留下大量的史書紀錄,成為日後研究蒙古帝國史重要的資料來源。本書作者透過解讀大量穆斯林留下的阿拉伯─波斯語文獻,重建蒙古西征與帝國建立的過程,並進一步討論蒙古汗國如何透過穆斯林藩屬進行統治、蒙古君主與穆斯林文官的君臣關係,以及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意義。蒙古人最終被伊斯蘭「同化」了嗎?還是伊斯蘭世界最終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政治遺產?從穆斯林的文獻視角,將帶我們看見蒙古帝國史相當不同的風景。 【本書關鍵議題】 ‧蒙古帝國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征服廣袤的穆斯林世界? ‧蒙古人究竟是恐怖屠夫還是文明統治者? ‧蒙古汗王與將士們為何接受伊斯蘭信仰? ‧帝國分裂如何改寫歐亞大陸與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格局? ‧穆斯林君主、臣僕與庶民等不同階層如何受蒙古統治?他們如何看待游牧征服者? ‧蒙古的伊斯蘭化如何改變近代中亞與中東、甚至中國與東亞的歷史發展? 本書特色 ▲ 7種語言.8種文化傳統史料.最詳實呈現 ▲ 收錄15張地圖與繪畫 + 6張統治者世系表.充分掌握蒙古帝國的歷史動態 ▲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 全球唯一中譯本
為何美國的中東戰爭總是狼狽收場? 為何恐怖主義無法在中東絕跡? 為何當代穆斯林對西方世界懷有強烈敵意? 宗教,是衝突的根源嗎? CIA幫你看清地緣政治的關鍵! 一場思想實驗,發現國際關係的隱形作用力 ★「出色的歷史課、精彩的思辨之旅。」──雷薩.阿斯蘭,《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作家 ★「說理清晰,切中時弊。」──《時代雜誌》 如果沒有伊斯蘭,中東就會更和平嗎? 還是放下「宗教」的標籤,才是理解文明衝突的第一步? 2001年,恐怖分子挾持客機撞進世貿大廈,九一一事件爆發。二十年後,美軍狼狽撤離阿富汗,塔利班則席捲喀布爾,贏得政權。二十年間,反恐戰爭與恐怖攻擊不斷,衝突似乎永無休止。彷彿只要伊斯蘭與穆斯林存在的一天,和平便沒有指望。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中東地緣政治,CIA駐阿富汗情報官怎麼看? 本書作者富勒是中東政治分析師,也是有二十年中東資歷的前中情局情報員,擔任過中情局阿富汗站長,美國國家情報會議(NIC)副主席。 本書的核心,是一場CIA的敏感度思想練習:「如果世界上沒有伊斯蘭,衝突是否仍會發生?」答案是肯定的。這場CIA的思想練習,就是希望戰略家能夠突破盲點,去看見「宗教」以外還有哪些政治、經濟、地緣因素?又是哪些「隱形力量」在發揮作用,左右區域情勢? 假如沒有伊斯蘭,翻轉主流印象對中東的偏見 由於許多人習慣將「伊斯蘭」當成問題的來源,唯有假想「世上沒有伊斯蘭」,才能讓區域中隱藏的衝突因素一一現形。富勒細數中東地區自古至今,歷史悠久的人群與信仰分岐。同時也將視野放大到中東以外,伊斯蘭與其他文化的接觸地帶──在俄羅斯、歐洲、印度、中國等地,人們與伊斯蘭相處的歷史。在那些地方,人們是否也以「伊斯蘭」之名掩蓋真正的問題? 解碼深層地緣衝突,發現更寬廣的戰略視野 沒有伊斯蘭的世界,衝突並不會消失。因為衝突的根源藏在更深的地方,即使少了伊斯蘭,還有各種引發衝突的力量。如果只將眼光放在伊斯蘭,就會看不清衝突背後的真相。本書帶領讀者,解開「問題就出在伊斯蘭」的迷思,引導讀者認識穆斯林社會去殖民化的過程,看見地緣政治的隱形力量。 本書作者想要讓你知道: ‧文明衝突不過是表面的「症狀」,地緣政治才是衝突的內在核心。 ‧催生恐怖主義的是外來入侵者,宗教信仰不過是情感的「載體」。 ‧拋開「伊斯蘭v.s.西方」的偏見,和平的戰略才有指望。 名人推薦 張育軒|《說說伊朗》專頁創辦人 閻紀宇|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謝哲青|知名旅行作家、主持人 媒體盛讚‧專家好評 ★《溫哥華太陽報》: 富勒用豐富的學識說服我們,目前東西方之間的緊張與宗教無關,而是源自政治和文化上的衝突,是土地和石油的爭奪,以及權力的鬥爭。 ★《洛杉磯時報》: 富勒在一片激昂的論辯中,代表一股冷靜而理性的聲音……本書切中時弊,不僅止於挖掘歷史,而是清楚呈現過去到當下的複雜層次,遠非泛泛名嘴論調可比。 ★《出版人週刊》: 本書列舉了造成現在西方和東方衝突的諸多原因,並且大膽提議,雙方無須執著於宗教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而可以在其他方面展開對話。 ★《書單》雜誌摘星推薦: 富勒大膽建言,要解決21世紀穆斯林對西方的敵意,必須誠實檢討過去留下的政治、經濟不平等,而非專注在宗教問題。這將帶給美國的外交政策具體─且充滿爭議─的變革。 ★《時代雜誌》: 說理清晰。富勒的書切中時弊,十分受用。 ★《印度時報》: 深入淺出,精彩紛呈。讀者無需同意作者的每一個觀點,但是無疑是近年來關於中東問題,最有見地的著作。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造神》、《伊斯蘭大歷史》作者: 一堂精彩的歷史課,一趟很棒的思辨之旅。許多西方人士普遍認為,中東的問題源自伊斯蘭,這樣簡陋的想法受到了挑戰。 ★約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伊斯蘭的未來》(Future of Islam)作者: 這位全球穆斯林專家的大作是一本必讀之書,對自古以來穆斯林與西方的關係提出深富啟發的分析。作者豐富的學識為當代許多問題,從文明衝突、恐怖主義的根源、以巴衝突,到美國的外交政策,都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尼爾・柯南(Neal Conan)|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說說國事》(Talk of the Nation)節目主持人: 九一一之後,有人認為我們和伊斯蘭激進份子陷入了一場長期的戰爭。前情報官富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視野:如果伊斯蘭從來不曾存在,那麼世界會大不相同嗎?他認為西方與中東的長期不睦,主因不是宗教,而是土地、資源、政治和權力上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