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直心正念,挺身向前 本書主要是解說明朝憨山德清禪師所著的「初心修悟法要」,以及一部分清末民初高僧虛雲老和尚的開示。禪宗祖師不靠經典、祖師的語錄,而是依心而講。心沒有形相,能講到極致都一樣就是工夫、就是實證。 本書透過妙參和尚詳細的解說,引導修行人更深入的了解,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就是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心就是佛性,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唯心所生。心就像一個印章,印到哪裡就生什麼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有什麼外面就有什麼。三藏十二部經典解的、詮釋的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八個字。 見境知心所生,就沒有心外之法,心就不攀緣。能見境知心,就能一眼看透自己現前的身心世界。你的想法、身體、環境,一切是你的心所投射出來的,是心所現的浮光幻影,就像鏡中像、水中月。修行要有大丈夫的力量,第一個,你所面臨的一切都是你該承擔的,都是你心相應的果報;第二個,你面臨的一切是真心當中的影相,不是真實的。你煩惱障礙的地方,就是你執著很強的地方,是你應該要先除的。這個不除,無法過關。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直心正念,挺身向前 本書主要是解說明朝憨山德清禪師所著的「初心修悟法要」,以及一部分清末民初高僧虛雲老和尚的開示。禪宗祖師不靠經典、祖師的語錄,而是依心而講。心沒有形相,能講到極致都一樣就是工夫、就是實證。 本書透過妙參和尚詳細的解說,引導修行人更深入的了解,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就是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心就是佛性,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唯心所生。心就像一個印章,印到哪裡就生什麼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有什麼外面就有什麼。三藏十二部經典解的、詮釋的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八個字。 見境知心所生,就沒有心外之法,心就不攀緣。能見境知心,就能一眼看透自己現前的身心世界。你的想法、身體、環境,一切是你的心所投射出來的,是心所現的浮光幻影,就像鏡中像、水中月。修行要有大丈夫的力量,第一個,你所面臨的一切都是你該承擔的,都是你心相應的果報;第二個,你面臨的一切是真心當中的影相,不是真實的。你煩惱障礙的地方,就是你執著很強的地方,是你應該要先除的。這個不除,無法過關。
依理破執、以行除障 心法相應,道成圓滿 《溈山大圓禪師警策》簡稱《溈山警策》,是唐朝溈山靈佑禪師的開示,也是禪宗很重要的一篇開示。警策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 本書透過妙參和尚詳細的解說《溈山警策》,引導修行人更深入的了解入道方法、修行過程易犯的過失,幫助修行人更容易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書中提到,修行是收斂,不是外放,把習氣一直收,妄想一直破。一個人越收斂,外境對他的影響就越少,心就越來越平靜、寧靜、清淨。不管年齡幾歲,越改、越放下就會越輕鬆、越進步、越光明,因為能破除習氣執著,障礙就少。 修行要有正確的心法知見,要有清淨的環境,要有時間用功自省,並且要能從逆境中自覺,看到自己的執著習氣。要明瞭,生命中的種種障礙都是習氣執感應出來的業報,心法相應,所以必然要見境知心、罪己求責。依理破執、以行除障、心法相應,方能道成圓滿,這是修行成道最直接的捷徑。
依理破執、以行除障 心法相應,道成圓滿 《溈山大圓禪師警策》簡稱《溈山警策》,是唐朝溈山靈佑禪師的開示,也是禪宗很重要的一篇開示。警策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 本書透過妙參和尚詳細的解說《溈山警策》,引導修行人更深入的了解入道方法、修行過程易犯的過失,幫助修行人更容易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書中提到,修行是收斂,不是外放,把習氣一直收,妄想一直破。一個人越收斂,外境對他的影響就越少,心就越來越平靜、寧靜、清淨。不管年齡幾歲,越改、越放下就會越輕鬆、越進步、越光明,因為能破除習氣執著,障礙就少。 修行要有正確的心法知見,要有清淨的環境,要有時間用功自省,並且要能從逆境中自覺,看到自己的執著習氣。要明瞭,生命中的種種障礙都是習氣執感應出來的業報,心法相應,所以必然要見境知心、罪己求責。依理破執、以行除障、心法相應,方能道成圓滿,這是修行成道最直接的捷徑。
心能作主,見境知心 有出家眾問趙州從諗禪師:「我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結果來到這裡只看到一個小小的獨木橋。」趙州就回答:「你只看到獨木橋,看不到石橋。」這個出家眾就問:「如何是趙州石橋?」趙州就答:「度驢度馬。」驢和馬是奴隸,是本心的作用,不是主人。修行是要心能作主,是要度掉隨境遷流的驢馬。不能破除心外求法、二元對待的習氣執著,看到境界就被境界帶跑掉,無法見境知心,不知道一切境是自己心所生、所相應,攀緣起念就只能成為境界現象的奴隸。 很多人在研讀禪宗祖師的開示和公案後,感受到的並非之前聽聞的「禪的智慧、自在、解脫」,而是覺得公案深奧難懂,讀起來沒有頭緒,覺得禪宗祖師的言行舉止不合常情,甚至覺得無理嚴苛,如祖師所言:無孔鐵鎚全無下手之處。 本書集錄妙參和尚開示時拈提的禪宗公案,引導讀者依著心法知見的方向,對於禪宗祖師的開示、公案能有一個入手的地方。一則則公案就如一條條趙州石橋,度驢度馬般接引大家認取本來。而原本對於心法知見已有所體悟的人,也能藉此而對禪宗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能作主,見境知心 有出家眾問趙州從諗禪師:「我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結果來到這裡只看到一個小小的獨木橋。」趙州就回答:「你只看到獨木橋,看不到石橋。」這個出家眾就問:「如何是趙州石橋?」趙州就答:「度驢度馬。」驢和馬是奴隸,是本心的作用,不是主人。修行是要心能作主,是要度掉隨境遷流的驢馬。不能破除心外求法、二元對待的習氣執著,看到境界就被境界帶跑掉,無法見境知心,不知道一切境是自己心所生、所相應,攀緣起念就只能成為境界現象的奴隸。 很多人在研讀禪宗祖師的開示和公案後,感受到的並非之前聽聞的「禪的智慧、自在、解脫」,而是覺得公案深奧難懂,讀起來沒有頭緒,覺得禪宗祖師的言行舉止不合常情,甚至覺得無理嚴苛,如祖師所言:無孔鐵鎚全無下手之處。 本書集錄妙參和尚開示時拈提的禪宗公案,引導讀者依著心法知見的方向,對於禪宗祖師的開示、公案能有一個入手的地方。一則則公案就如一條條趙州石橋,度驢度馬般接引大家認取本來。而原本對於心法知見已有所體悟的人,也能藉此而對禪宗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能作主,見境知心 有出家眾問趙州從諗禪師:「我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結果來到這裡只看到一個小小的獨木橋。」趙州就回答:「你只看到獨木橋,看不到石橋。」這個出家眾就問:「如何是趙州石橋?」趙州就答:「度驢度馬。」驢和馬是奴隸,是本心的作用,不是主人。修行是要心能作主,是要度掉隨境遷流的驢馬。不能破除心外求法、二元對待的習氣執著,看到境界就被境界帶跑掉,無法見境知心,不知道一切境是自己心所生、所相應,攀緣起念就只能成為境界現象的奴隸。 很多人在研讀禪宗祖師的開示和公案後,感受到的並非之前聽聞的「禪的智慧、自在、解脫」,而是覺得公案深奧難懂,讀起來沒有頭緒,覺得禪宗祖師的言行舉止不合常情,甚至覺得無理嚴苛,如祖師所言:無孔鐵鎚全無下手之處。 本書集錄妙參和尚開示時拈提的禪宗公案,引導讀者依著心法知見的方向,對於禪宗祖師的開示、公案能有一個入手的地方。一則則公案就如一條條趙州石橋,度驢度馬般接引大家認取本來。而原本對於心法知見已有所體悟的人,也能藉此而對禪宗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能作主,見境知心 有出家眾問趙州從諗禪師:「我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結果來到這裡只看到一個小小的獨木橋。」趙州就回答:「你只看到獨木橋,看不到石橋。」這個出家眾就問:「如何是趙州石橋?」趙州就答:「度驢度馬。」驢和馬是奴隸,是本心的作用,不是主人。修行是要心能作主,是要度掉隨境遷流的驢馬。不能破除心外求法、二元對待的習氣執著,看到境界就被境界帶跑掉,無法見境知心,不知道一切境是自己心所生、所相應,攀緣起念就只能成為境界現象的奴隸。 很多人在研讀禪宗祖師的開示和公案後,感受到的並非之前聽聞的「禪的智慧、自在、解脫」,而是覺得公案深奧難懂,讀起來沒有頭緒,覺得禪宗祖師的言行舉止不合常情,甚至覺得無理嚴苛,如祖師所言:無孔鐵鎚全無下手之處。 本書集錄妙參和尚開示時拈提的禪宗公案,引導讀者依著心法知見的方向,對於禪宗祖師的開示、公案能有一個入手的地方。一則則公案就如一條條趙州石橋,度驢度馬般接引大家認取本來。而原本對於心法知見已有所體悟的人,也能藉此而對禪宗有更深入的了解。
亦如明鏡,事來始現,事去心亦隨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執著沒有破就是有妄想無明,就像戴一副有色鏡片的眼鏡,不同顏色代表每個人的不同執著。 很多人說自己跟某個法王、某個高僧學過,事實上講這些是沒有用處的。請問問自己:「我是什麼?我有什麼?我能做到什麼?」跟誰學過不重要,自己是什麼才重要。心能不能定、能不能靜、能不能無煩惱? 這是妙參和尚的第六部著作,內容取材於禪宗故事,每個簡短精要的故事裡,都有一個直指人心的哲理,前段透過故事的引導,後段藉由「妙參和尚的話」讓讀者自然地走進自我覺察的領域。 如同本書中所提,「修行的重點不是你跟誰學過、什麼人到過你家,往臉上貼金不代表自身是金。要真正對修行有幫助,必須有志氣發誓願破除自己的執著,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妄念,慢慢把它放下。千經萬論都不離開自己的心,真正對的路是把心清淨、再清淨。不管學到哪個程度,心有執著煩惱就要觀照,把它們層層放下,才能真正解脫自在……」
因星而悟,悟後非星,不隨於物,不是無情 禪宗講「標月之指」,指月亮的手指頭是工具,就像佛法的名相、經典文字,月亮是自己的心性。因為大部分人沒有悟道,心中有執著,如同烏雲障蔽月亮,所以需要藉由文字語言來理解、表達。雖然文字語言是指月亮的手指頭,但作者妙參和尚仍想藉著本書多方向的指頭,讓大家從不同角度、觀念入手,進而從書中的隻字片語中獲得智慧的啟發與提升。 這是妙參和尚的第五部著作,內容取材於他平日跟學生上課時的師生問答,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及社會階層,有美國、蘇俄、中南美洲的學生,當然還有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書中列出的每一個問題,也是大家在身心靈成長、自我修煉、禪宗學習的路上常見的疑惑,希望透過妙參和尚針對問題而延伸的多方觸角,所開出的一系列絕妙處方,得以令大家對佛法或禪宗觀念有更深入、更正確的理解。
因星而悟,悟後非星,不隨於物,不是無情 禪宗講「標月之指」,指月亮的手指頭是工具,就像佛法的名相、經典文字,月亮是自己的心性。因為大部分人沒有悟道,心中有執著,如同烏雲障蔽月亮,所以需要藉由文字語言來理解、表達。雖然文字語言是指月亮的手指頭,但作者妙參和尚仍想藉著本書多方向的指頭,讓大家從不同角度、觀念入手,進而從書中的隻字片語中獲得智慧的啟發與提升。 這是妙參和尚的第五部著作,內容取材於他平日跟學生上課時的師生問答,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及社會階層,有美國、蘇俄、中南美洲的學生,當然還有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書中列出的每一個問題,也是大家在身心靈成長、自我修煉、禪宗學習的路上常見的疑惑,希望透過妙參和尚針對問題而延伸的多方觸角,所開出的一系列絕妙處方,得以令大家對佛法或禪宗觀念有更深入、更正確的理解。
亦如明鏡,事來始現,事去心亦隨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執著沒有破就是有妄想無明,就像戴一副有色鏡片的眼鏡,不同顏色代表每個人的不同執著。 很多人說自己跟某個法王、某個高僧學過,事實上講這些是沒有用處的。請問問自己:「我是什麼?我有什麼?我能做到什麼?」跟誰學過不重要,自己是什麼才重要。心能不能定、能不能靜、能不能無煩惱? 這是妙參和尚的第六部著作,內容取材於禪宗故事,每個簡短精要的故事裡,都有一個直指人心的哲理,前段透過故事的引導,後段藉由「妙參和尚的話」讓讀者自然地走進自我覺察的領域。 如同本書中所提,「修行的重點不是你跟誰學過、什麼人到過你家,往臉上貼金不代表自身是金。要真正對修行有幫助,必須有志氣發誓願破除自己的執著,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妄念,慢慢把它放下。千經萬論都不離開自己的心,真正對的路是把心清淨、再清淨。不管學到哪個程度,心有執著煩惱就要觀照,把它們層層放下,才能真正解脫自在……」
找到智慧,當心的主人「修行不是不看不聽,不令心起作用。有出有入是生滅的定,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修行的重點是找到智慧、找到覺,當心的主人,不是停止心的作用。」「人的懂常常是假的,因此要練習反觀,問自己,我到底懂什麼?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裝懂是天底下最大的毒藥。要進步,就要認真、放下。」「我跟外國人上課,最擔心外國人講but,比方說我告訴他,你要用功、要認真、要反省,很多外國人會講:『Yes, I know. But…』but就是岔路、就是退路、就是冤枉路的意思。你的『但是』幫不了你,你就是有那麼多『但是』、那麼多『因為』,才變成今天的樣子,你還要依這個『因為』而講『但是』,就沒有路走了。」 「有煩惱還不知道要修正、停止煩惱,就是愚癡。從觀察現象的不圓滿,找到自己的習氣在哪裡,才有機會改變。」這是妙參和尚的第四部著作,作者對修行的看法和覺察的方式,處處直指內心,常有幽默且一語中的的剖析,觀點跳脫出一般坊間的佛學書籍,令人耳目一新,相信喜好佛學且有心邁向修行之路的讀者,定能從中了透人生智慧真理。
找到智慧,當心的主人「修行不是不看不聽,不令心起作用。有出有入是生滅的定,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修行的重點是找到智慧、找到覺,當心的主人,不是停止心的作用。」「人的懂常常是假的,因此要練習反觀,問自己,我到底懂什麼?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裝懂是天底下最大的毒藥。要進步,就要認真、放下。」「我跟外國人上課,最擔心外國人講but,比方說我告訴他,你要用功、要認真、要反省,很多外國人會講:『Yes, I know. But…』but就是岔路、就是退路、就是冤枉路的意思。你的『但是』幫不了你,你就是有那麼多『但是』、那麼多『因為』,才變成今天的樣子,你還要依這個『因為』而講『但是』,就沒有路走了。」 「有煩惱還不知道要修正、停止煩惱,就是愚癡。從觀察現象的不圓滿,找到自己的習氣在哪裡,才有機會改變。」這是妙參和尚的第四部著作,作者對修行的看法和覺察的方式,處處直指內心,常有幽默且一語中的的剖析,觀點跳脫出一般坊間的佛學書籍,令人耳目一新,相信喜好佛學且有心邁向修行之路的讀者,定能從中了透人生智慧真理。
重建多元開放、穩定祥和、一元收斂的新時代秩序弘揚普世真理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所有人變成佛教徒,也不是要屏棄宗教或舊有的文化系統,而是要為宗教、為舊文化、為新一代的人類,找到生命的出路和文明的出路,讓傳達宗教真義的人,都能回歸其宗教教化的本來目的,讓關懷人類文明的人回到問題的根本而共同努力。希望信仰或不信仰舊有宗教、文化、道德的人,都能了解普世真理,並依之生活,重新建立多元、開放、穩定、祥和、一元收斂的新時代秩序。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課題,也是解決現今及未來人類生命困境的唯一正確出路。
重建多元開放、穩定祥和、一元收斂的新時代秩序弘揚普世真理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所有人變成佛教徒,也不是要屏棄宗教或舊有的文化系統,而是要為宗教、為舊文化、為新一代的人類,找到生命的出路和文明的出路,讓傳達宗教真義的人,都能回歸其宗教教化的本來目的,讓關懷人類文明的人回到問題的根本而共同努力。希望信仰或不信仰舊有宗教、文化、道德的人,都能了解普世真理,並依之生活,重新建立多元、開放、穩定、祥和、一元收斂的新時代秩序。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課題,也是解決現今及未來人類生命困境的唯一正確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