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叢書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科學與聖經創造: 化解六大衝突的A-B-C

徐保羅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24/04/26 出版

可以協助知識分子、青少年、家長、學校老師、信徒、傳道人等,釐清科學與信仰的和諧與衝突,應用精簡、明確的科學證據,確認聖經的真理經得起時代考驗。更期盼能夠裝備基督徒老師及青少年,有機會成為校園中的「科學與信仰宣教 士」,釐清一般人認為「聖經不科學」的迷思。 誠摯推薦 作者以其工科專長,扼要地指點近代自達爾文演化論起,引發聖經創造論與科學主張的六個主要衝突點,嘗試化解矛盾,以簡要易懂方式指出兩者的和諧,尤其考慮青年學子的需要釋疑解惑。  ——李建儒 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博士 曾任靈糧神學院、中華福音神學院、正道神學院教授 作者深入探究「科學的演化論」與「聖經的創造」之間的差異,並且嘗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和我們分享他探究的發現。  ——蔡茂堂 台灣大學醫學系,美國三一國際大學文化間研究博士 曾任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台北和平長老會牧師 作者在本書把華人「科學與信仰」的層次帶進了V2.0版:「從A到A」From Apologetics護教學  to Appreciation欣賞  to Agape 超越的愛。  ——潘榮隆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新竹新恩堂牧師 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一樣的美術鑑賞課:實踐篇:在作品中聽見心裡的歌

「藝術鑑賞」學習時,能透過直觀、感知及主題、造形、媒材的探討,進行文化、社會、環境與人生觀的交流。 運用策略「深入地看見」幫助人們發掘事物內在的本質,建立自己的看法及觀點,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用藝術培養整合學習與鉅觀事物的素養。 如何進化鑑賞能力?如何以視覺的觀察擷取學習的養分?看看本書運用日本學界的鑑賞學習評量表架構,轉化成八個從5歲到18歲的在地化教學設計。運用其中的引導讓自己走入作品的世界,你將發現處處有可看、物物可討論、事事可學習。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藝術鑑賞與生活舉目所及的種種之中,「聽見」自己心裡的歌。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一樣的美術鑑賞課:日本鑑賞學習評量表

主流出版  出版
2024/01/19 出版

與藝術作品相遇的當下,每個孩子心裡即開始了一段生命經驗。體會作品對自己產生了影響,也發現同學因著自己的分享而改變。這樣的經驗,將成為日後改變世界的契機。為了實現這樣廣義的藝術學習,研究團隊開發了「鑑賞學習評量表」,幫助所有教學者重新思考、定義美術鑑賞之本質,並使美術鑑賞學習指導更為深入、豐富。 本書為理論研討與實踐研究兩者點滴累積的成果,書中將介紹「鑑賞學習評量表」的製作理念及使用方式,並提供連結孩子生活經驗的教學案例作為參考,幫助教學者在進行鑑賞學習指導時能明確掌握學習目標與評量方式,獲得「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成效。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市場、正義與反全球主義:論左翼社群主義思想

梁文韜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22/01/26 出版

自從上一世紀七十年代初政治哲學開始大受重視以來,自由主義左派一直嘗試主導西方思潮,代表人物如羅爾斯(John Rawls)及德沃金(Ronald Dworkin)分別以公平及平等概念來建構普世適用的正義論,用以抗衡冷戰時與之對立共產主義;他們後來遭遇到來自社群主義、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思潮的挑戰。當中左翼社群主義理論家如米勒及瓦瑟(Michael Walzer)嘗試另闢新路,發展出來的學說嘗試結合社會主義及國族主義。   踏入二十一紀,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包括跨國不平等及赤貧種種問題,部分支持全球化的自由主義左派受到反全球主義者的質疑,無法有力回應,左翼社群主義是否能也再次提供另一理論途徑?近年反全球化浪潮會否令他們鼓吹的國族主義又一次興起?大家又能否找到資本主義全球化以外的一條可行的政經發展之路?   本書批判地分析左翼社群主義思想,討論正義、市場、社會主義與國族等概念如何用在理論建構中,以及探討左翼社群主義者對全球化該有的立場,並試圖提出後全球化時代的可能發展方向。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

曾慶豹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21/10/01 出版

世界是人人有分的, 革命決不是一種特殊的事業,而是普通人都應當盡的天職, 無論何人,各有他的環境,都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來改造, 所以人人都可以參加革命的事功,都是革命的一份子。 耶穌說「我的國並不屬於世上的國」,那麼基督徒對社會問題可以置身事外嗎? 教會如何深切反省,使自身也加入革命之列? 教會成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伙伴,並且不能推卸產生這種後果的責任? 20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在中國呈現出相當多元的面貌,有「民間的基督教」、也有「革命的基督教」;後者在知識精英、學生青年甚至左傾分子當中,發生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可惜這些帶有「解放神學意味的漢語神學」卻未被認真梳理過。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為我們改寫了世界神學史的順序,比拉丁美洲更早的是,激進的漢語神學在其現實中已形成了革命的相關主題,並刻畫出一個無產者或革命家的耶穌形象。 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只要它是對的、是善的, 我們就要堅持到底, 哪怕是別人嘲笑或認為不可能。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作者所主張的經世思想,即以社會改造為其回應福音信仰的思想和行動,他認為晚近引入的「公共神學」,譯作「經世神學」更佳。 本書介紹自1901-1950年一系列真實感人的革命愛國故事,從清末揭開序幕、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開啟民主共和新紀元,到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新思潮、五卅慘案反帝國主義、日本基督教社會主義發展、友愛經濟學、馬克思社會主義、日本侵華戰爭、「新中國」共產主義、西學墨源、民族主義、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唯物主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殖民時代等,從歷史角度來看,增添了教科書之外的閱讀視角。 書中九位主角皆是參與當代經世與革命的核心人物,包括清末日知會愛國領袖劉靜庵、展現強烈社會批判風格的王治心、為弱勢奔走的美國華德教授、晚年令人惋惜的日本社會運動家賀川豐彥、以本色化教會為使命的沈嗣莊、耶穌主義宣傳家張仕章、「走向革命」的解放神學家吳雷川、普世主義「黑夜的守護者」吳耀宗、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家朱維之等。我們看到從信仰角度來看,啟發了基督徒對參與社會的關懷,為耶穌所做旨在實現社會制度改革之圖,以此來使人真正獲得幸福。 人是上帝的兒女,人格有無限的價值與尊嚴; 人應當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隸; 人應當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作者詳加引述吳雷川的「經世之旨」,從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下手,對於具改革精神、關懷社會的行動實踐者,這是一本絕對不能錯過的理論實務兼具的好書! 本書特色 ●一本劃時代探討經世神學(公共神學)的書籍,集30萬字大成,文獻資料詳實,精彩論述 ●多篇內容是科技部計劃成果,業經學術單位通過匿名審查 ●收錄諸多重要且未曾刊載的史料,包括賀川豐彥與胡適對話的未刊稿等。 推薦序文 如果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紅星與十字架》兩書是對國共兩黨與基督教之關係的「溯游」,慶豹的新作《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似乎是進一步「溯洄」中國現代思想的生成,而其中最主要的關注,顯然是救亡圖存的時代所注定的「革命」和「解放」。——楊慧林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如果說「革命」是本書歷史人物的共同口號,「救亡」則是其激進神學的核心。劉靜庵的「謀革命以救國」也是民國時期眾多激進神學家的心聲。在他們眼中,革命的基督教是救國之秘方良藥。此說回應了清末新政時期的救亡呼聲,也是對廿世紀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反擊,更體現了基督徒精英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連 曦博士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在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加持下,曾慶豹就「基督教遭遇中華現代性」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敘事,並對於以往將基督教置於科學和民族主義對立面的陳舊論述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唐文明博士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幻夢?大同世界的正義美夢

梁文韜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21/03/25 出版

當代全球化在前蘇聯共產陣營解體後蓬勃發展,踏入二十一世紀,伴隨資本主義擴張的是嚴重的全球貧窮及財富不平等,中產階級及貧困人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周期性經濟泡沫爆破的影響相當大,全球貧窮及不平等問題持續在惡化中。全球化亦跟恐佈主義及傳染病如武漢肺炎在全世界肆虐有關,英美近年都遇到反全球化的政治發展,數十年前出現的全球主義轉向會否被逆轉?全球貧窮及不平等問題該如何面對? 本書探討贊成全球化的自由大同主義理論家如何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貧窮及不平等問題,當中主要分析及比較契約論、權利論、義務論及效益論等四種全球分配正義論,並指出其理論上的問題。書中會探討全球主義轉向以來理論家們的思想如何改變及硏究他們如何受到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啟發及影響。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事奉有夠神:團隊服事的23堂課

團隊服事,在聖經舊約與新約的敘事中不斷地出現。 創世記裡的亞當、夏娃,出埃及記的摩西、亞倫, 到使徒行傳的保羅、 巴拿巴,他們的服事過程與果效,都可以用團隊的觀點檢視。 保羅與巴拿巴的例子,呼應我們的經驗, 團隊服事真是不容易,當年如此, 我們處在後現代、全球 化、多元、社群媒體包圍的環境更是如此。 本書對教會與非營利機構的管理問題,鑽研到表面之下,從比較有系統的觀念來挖掘可能的解決之道,根據麥肯錫(R. Alec Mackenzie)的研究並經過本書作者群大幅修改後,加入了符合聖經的世界觀以及 21世紀的背景,架構出「基督徒管理系統」圖表──此圖表是永續循環組織機構的重現,一旦此循環成為組織的生命,就會周而復始不斷重覆,針對現況的評估會重新整合神學思考,使規劃、組織、人事、指導、評估的各功能有新樣貌。 《事奉有夠神 : 團隊服事的23堂課》作者群衷心希望把理論與現代的實踐調和,使本書成為在未來幾十年都具備價值的資源! 聯合推薦 陳寬義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台灣神學院教牧博士班主任   莊信德 台灣神學院特約助理教授、台中磐頂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按姓氏筆畫順序) 感謝推薦 這本書確實可以幫助到幾乎是所有領域、所有職分的基督徒,讓大家成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筆者祈禱上帝賜福使用這本書的弟兄姊妹,因著研習現代管理學,獲得事工上的範式移轉,經歷恩典成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藉著服事使人得福,造就自己,同時榮耀上帝。 ──林志榮(本書催生者、台北基督徒康華禮拜堂長老及Accenture 公司前合夥人暨臺灣區副總裁) 對於教會管理,我們都有富翁的理想與熱情,如果再加上「國王馬車夫」的知識與經驗,教會的樣貌與內涵就會大大地不同,這正是《事奉有夠神》所要提供的寶貝,也是我們迫切需要本書的理由。 ──胡維華(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台北信友堂東區福音中心牧師) (按姓氏筆畫順序)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紅星與十字架:中國共產黨的基督徒友人

曾慶豹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20/01/03 出版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一直伴隨著外國人的身影。除了有共產國際和蘇維埃俄國派遣的特使、軍事顧問、志願者以外,還有那麼一批具有基督徒身分的中外人士。在那場與國民黨政府作對的武裝鬥爭和諜戰中,留下他們的足跡。然而,由於後來的中蘇關係破裂,中共不多提及蘇聯老大哥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 蔣介石政權敗走臺灣,也不想檢討那段受「基督徒朋友」蒙蔽的經歷;至於那一批捲入革命潮流中的基督徒們,大都對其那段經歷諱莫若深、三緘其口。 作者認為共產主義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參與革命給人帶來的偉大感和歷史感,恐怕是基督教無法給予的 ──就是「理想」與「獻身」,也就是說,正是這種不計代價的付出吸引著同有理想激情的人,基督教是從「未來的天國」來獲得報償,共產主義革命則可以在現實中實現,後者比前者更甚的是,它比較具體也較快達到目標。 《紅星與十字架:中國共產黨的基督徒友人》是由四個獨立成篇的人物傳奇故事組成的,故事中的主角司徒雷登、董健吾、傅連暲及薄復禮,都是、或曾經是基督徒,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人生經歷中都跟上個世紀發生在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遭遇,並為中共的革命創發了關鍵的歷史效用,但卻被中共的黨史忽視。 感謝推薦 ※感謝 旅美華人基督教文字工作者  陳宣明牧師  專文推薦 ※感謝 美國洛杉磯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總幹事  李靈牧師  專文推薦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殷寶寧  著
主流出版  出版
2018/05/04 出版

「博物館如何誕生?」是知名文化政策學者Tony Bennett曾提出的大哉問,在殷寶寧教授筆下,則翻轉成為探問臺灣獨特歷史與政治情境的本地疑旨,開展出值得關注的後殖民視野和社區焦點。 當前臺灣的文化治理研究,空間上聚焦於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主要城市,時間上則專注於日治時期與戰後階段。相對於這個主導趨向,殷教授選擇淡水小鎮,以後殖民視線凝望馬偕牛津學堂與紅毛城代表的西方傳教暨商貿脈絡下的現代性權力構造。 本書的寫作環繞著以「淡水」為核心,與其說是刻意地挑選出這個「地方」作為研究的對象,不如說是淡水蘊含的豐富文化地景與歷史場所精神,訴說著太多的故事,誘發人無法忽視。特別是研究者多年來在淡水的持續觀察:從組織性設置的「博物館」,到經由文化治理機構所認可的「文化資產」,一直到「文化景觀」變遷三者之間有機的辯證關係,不斷誘發著對這些相關課題彼此動態變化所激盪出文化政策、地方治理、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地景變遷等課題,一場場從理論概念到實踐場域的辯證思考。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論太陽花的向陽性:公共神學論文集

主流出版  出版
2015/10/09 出版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與香港的「雨傘革命」,不約而同的都是公民群體以激烈的社會行動,向自己的統治機制提出更多監督與參與的訴求。本文集的出版緣由正是一份由基督教信仰出發的反思,全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為「現象對話」、「理論思索」、及「自我覺醒」,撰文者分別從不同專業與社會處境中提出神學的論述,期盼以更為積極的角度思考這些反抗的運動。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希望、生命

主流出版  出版
2014/10/18 出版

這是一本談「用生命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故事。   它可以是你我在大學院校裡,任何一位學生,都可曾經歷的一些人文薰陶的過程。不過這裡所談的故事,卻是一個醫學院學生,在大學裡從創院系師長身上及所上的課程培育人文素養的故事。是?眼於一個醫學院學生,在他畢業進入社會服務之前,無論他將來要從事的是什麼與人或事物的服務有關的工作,他在社會上都需要的「文化、藝術、愛心、關心與服務」的陶冶。   生命在不斷地成長;輔大醫學院的人文素養課程也不斷地更茁壯、成熟、愈週全。   願此書能引出更多生命的故事,以愛為開端,播下希望的種子,看到生命的成長,激發出生命的力量。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