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寺院之緣起、地理方位、歷史脈絡、宗教演進、建築特色、文物傳奇、出入名人等開展出同《洛陽伽藍記》般的美學呼喚。重拾書架上的《洛陽伽藍記》,展讀一千五百年前一個因官派而回到洛陽古都的那位南北朝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當他撫視落日餘暉下的洛陽城所發出的千年一嘆!他明著寫洛陽寺院,卻是一部活生生的南北朝興衰史。作者以《洛陽伽藍記》作為導師,在北京展開一段段寺廟行腳之旅,將歷史、文化及佛教意涵帶入,讓每間寺院。寫作手法上隱藏了踏查寺院後的個人情緒針砭,以散文的筆觸,統一以「寺院緣起、地理方位、歷史脈絡、宗派演進、建築特色、文物傳奇、出入名人等」的格式,書寫北京城的佛教歷史。 這是一個長期從事佛教文化工作的比丘尼,繼《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後,單純地「想為北京佛教留下歷史」的使命,讓這本書也如王文進教授對《洛陽伽藍記》的最佳詮釋:「兼具地志的正確,歷史的批判和文學的優美三種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