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佛教都說些什麼? 從佛教文化的本質上來講,佛教並不是「阿公阿婆」那個意義上的宗教迷信,而是返觀自鑑、自我修養的一門學問。所謂返觀自鑑,就是回轉過來,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就是「真實的自己」,也叫做「覺悟的彼岸」。 正是因為這個「覺悟的彼岸」,需要回轉過來,才能認識得清楚,所以,佛教裡說「回頭是岸」。這也就是說,回過頭來,認清這個「真實的自我」,就是佛教裡所說的「覺悟的彼岸」。在佛教看來,覺悟的彼岸,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在每個人的當下。 在大多數人眼裡,佛教只不過是「求求」「拜拜」的迷信行為。這樣看待佛教的人,只看到了佛教文化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看到佛教文化的「故事裡面的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在佛教文化所說的那個世界裡,既有受苦受難的云云眾生,也有智慧超然的諸佛菩薩。既有痛苦不堪的此岸世界,也有清淨莊嚴的彼岸世界。既有溝通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方法,也有修行成佛的內在要素。從表面形式上來看,佛教文化不過如此。 佛教文化真是這樣簡單嗎?如果是這樣簡單的話,那麼,佛教文化為什麼折服了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呢?為什麼給中國文化帶來了那麼深刻的影響呢?漢代末期,佛教文化傳到了中國。從那時起,佛教文化就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仁人志士,因此,也影響著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使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發生了一個文化質變。佛教文化的傳入,使比較拘謹的儒家文化,也具有了超然的特徵,因此而產生了宋明理學。佛教文化的傳入,使著相修煉的道教文化,也具有了心性論的特徵。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民俗等等,也都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佛教文化是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與高遠的人生境界的。 就本質上來說,佛教文化是關於我們的心靈世界的文化。就像古代名著《西遊記》,它既有著通俗易懂的表面意思,又有深奧玄妙的人文內涵。如果人們能夠藉助於佛教文化的宗教形式,達到了自我認識、自我修養的目的,達到了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這樣,也就實現了佛教文化的目的。離開了人的心性修養,佛教更無其他目的。 從本質上來講,佛教文化不是向外追尋的,而是返觀自鑑的。佛教裡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與諸佛菩薩沒有什麼兩樣。這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一顆「本來清淨的心」。這顆「本來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主人公」。佛教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認識這個「主人公」——認清我們自己。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夫妻能結為夫妻完全在一個「緣」字。 是善緣;是惡緣。看你惜緣與否? 是報恩;是報仇。全然存乎一念。 「夫妻」是一對男女經過結婚的儀式或過程之後,才開始有代表彼此從此成為一個個體的名詞。 「夫妻」代表著此情不渝、此生不悔,代表著海誓山盟、至死相守,代表著曾有一段甜甜蜜蜜的熱戀,代表著今後將和和樂樂的相互扶持廝守一生,白頭偕老。 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成為過去了。現代人已不再懂得尊重婚姻生活,視夫妻間的相互信賴、扶持、體諒為陳舊的歷史名詞,而一昧追求所謂的「女權至上」、「男女平等」,使原本應甘之如飴的平靜生活,掀起了一些波痕。加上電視上各種連續劇與新聞媒體的渲染和現代人新價值觀的不同。更使得原本已漸變質的夫妻關係,加劇其惡化的程度。這點不難從審計處統計的離婚率中輕易的看出;台灣2011年的統計,每十對夫妻中就有一對夫妻離婚,這項記錄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奇怪了!這麼高的離婚率,造成了這麼多的單親家庭,造成了這麼多的社會問題,浪費了這麼多的社會成本,似乎還引起不了人們的正視與關心嗎? 唉!眾生真是太愚昧了! 世界上有十幾二十億人口,而在這麼多的人當中,你(妳)誰都不去愛,偏偏要去選上他(她),這機率是幾億分之一而已,這麼低的機率,這麼難得的機會,因緣際會湊巧碰在一起而結合,若不是緣訂三生前世修得,又有誰可以在茫茫數億人當中為你們湊合呢?為什麼又不善自珍惜呢? 相信每對離婚的夫妻,若事先知道自己日後將會與他(她)離婚,當初就絕對不會點頭同意與他(她)締結婚姻。 在結婚時,每個人都是希望藉由婚姻能與心愛的人組織一個幸福家庭,兩人從此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小世界裡,恩恩愛愛,甜甜蜜蜜,朝朝暮暮。對倆人的未來充滿憧憬與幻想。誰知,曾何幾時竟。 其實夫妻反目、爭吵,甚至由愛生恨,根本就不是倆人當初結婚的本意,只是因為不小心而造成的一點小錯誤,因對方的不諒解,日積月累而慢慢衍變出離婚的結果。 有一則故事可供大家參考; 在禪宗的大師中,有一位蘭若寺的當家師父,人稱「金代禪師」,金代禪師是一位門風嚴謹重視戒律的當代大和尚,所以門下弟子眾多,皈依的在家弟子也有數萬人之多,可說是位重興禪宗教派的大宗匠。 金代禪師一生講經宏法、普度眾生。閒暇之餘唯有栽培蘭花以自愉。閒來修修花枝、剪剪葉瓣,除怡情養性之外,也拿蘭花來供佛或裝飾寺院增添雅氣。 有一天,金代禪師因鄰近的寺院來邀,請禪師主持該寺的法會,禪師慨然應允。臨行時交代弟子:「寺內蘭花務必定時澆水妥善照顧」。 有一次,有位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把整個蘭花架打翻了,架上的蘭花也打碎了不少。弟子們都非常恐懼,害怕師父回來後會大發雷霆。但,怕歸怕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也只有將蘭花收拾好,能換盆就換盆。不知怎麼處理的,也只好等師父回來後,再向師父道歉懺悔請求處罰了。 數日之後,金代禪師從外地回來了,見弟子們個個一副忐忑不安的樣子,心裡有了些疑問,等他進了內院看見蘭花架的蘭花後,心裡就已經有了個譜了。當夜,他不等弟子向他報告蘭花損壞的情形,就召集弟子們集合,他不但沒有責備弟子的魯莽失職,反而安慰弟子說: 「你們不小心打壞了蘭花,內心一定很難過,因為打壞了師父心愛的東西,也以為我會為此生氣而來責備你們。其實,你們錯了!師父我種蘭花的目的;一是希望能用此蘭花來供養佛菩薩,二則也能美化一下寺內的環境,三來是藉此能怡情養性。但,絕不是為了生氣才養蘭花的。」弟子聽了禪師的話,才放下原來忐忑不安的心。 金代禪師的一句話:「不是為了生氣才養蘭花的」。這句話很重要,套用在日常生活夫妻相處中,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我們不是為了離婚而結婚的。」 「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結婚的。」 「我們不是為了吵架而結婚的。」 「我們不是為了而結婚的。」 想一想當初是為了什麼才決定結婚的:是為了共度美好時光,為了一起開創未來,為了共同理念,為了郎情妹意,為了兩情相悅,為了一切一切的美好。 但,絕不會是為了離婚才結婚的。想一想當時對方那時的初發心,想一想對方當時的柔順美好;忍一忍現在的不順心,忍一忍現在一時錯誤的他(她)。一些問題馬上就會煙消雲散陰霾盡去。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愛他,就是要愛每一個階段的他。」 畢竟全世界有二、三十億的人,兩人能有緣碰在一起,彼此相知相惜進而結成連理,相互承諾鍾愛一生。這是多不容易的事,還是多惜緣惜福吧!
看得開,放得下本煥長老最後的開示本煥長老一生法語精華珍藏本人世浮華,放得下,才看得開寵辱得失;放得下,才有豐饒的智慧,才能於轉念間遇見幸福。放不下的是什麼呢?是一個「我」字。「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兒女……什麼都是「我」,全部都是為了「我」,我們大家都死死抱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能夠放得下,才能提得起。「生死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你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出家幹嘛?」這是本煥長老圓寂前對衣缽傳人印順大和尚的最後開示。106歲高壽的本煥長老,在清明節前安詳化歸而去,放下生死塵勞,了無牽掛。他用一生帶世人走了一整個世紀——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願大千。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行走,將佛的慈悲灑遍世界。長老童年喪父,家境貧苦,自小辛苦料理農務,長大後又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出家後不久即逢戰亂,且遭喪母之痛,後來更是歷經二十多年牢獄生涯,及至出獄,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多舛的際運,在一位百歲老人身上並不顯山露水,只是悄然沉澱為一種並不耀眼的光芒。一切磨難,只如白水飲下;百年時光,只洗淨滄桑鉛華,這位不改天真赤子之心的高僧,仍舊虔誠如初,歡喜如初。古人云:「大德必壽。」本煥長老的長壽秘訣不僅僅是素食養身、規律生活,更是不懼年高的勇氣,篤定淡然的生活態度,開朗寬闊的心胸,以及不失童心的本真天性。人們總以為,大德高僧與尋常人的生活離得很遠,他們以成佛為目標,苦修苦行,持戒誦經;而世間大多數人則吃喝拉撒,行坐住臥,上班下班,戀愛分手。但是,他們又與世間貼得很近:塵世喧囂,如何安心?世界浮躁,如何靜定?生活的節奏那麼快,煩惱那麼多,如何解脫?對待名利財富,如何看淡、善用?對待生死,如何超脫?這些困擾尋常人生的問題,在佛清淨從容的智慧中,都會有一個答案。在本煥長老那裡,這個答案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放得下。」他曾說:「能夠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放下」和「提起」,在長老的一生中,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正如長老圓寂前,既開示弟子要放下生死,又留下修建四座寺廟的遺願——一邊是放下,一邊是提起,兩邊皆是歡喜。在高旻(旻)寺修行時,本煥長老曾坐九十一天不倒單,為的是苦修以達開悟。寺中方丈來果老和尚被他的赤誠佛心打動,要提升他為寺中最年輕的執事,本煥卻放棄了這次機會,選擇千里叩拜五臺山,進一步磨練自己。本煥長老留下的文字不多,口頭上的開示也不多,因為「行願大千」,只在於「行」。用不著長篇大論,只需一舉一動,便步步蓮花生。什麼該毫不猶豫地放下,什麼又該勇敢地提起,長老心中一直都有一盞燈,光芒萬丈,照亮腳下,照破人心的執著。 放得下的是「我」,是名聞利養,是計較,是生死;放不下的是眾生,是慈悲,是結緣,是行走。長老一生救人、助人、度人、成人無數,功德無限,但他放下了功德;他苦行終生,修為深厚,被譽為佛門泰斗,但他放下了榮譽;他以百歲高齡,每日端坐斗室數小時,接待數萬信眾,卻從不以其為苦;他行走於世,遭遇磨難,經歷坎坷,卻矢志不渝,將佛教振興於當代,使之成為數百萬人的人生指引和心靈慰藉。提起與放下的智慧,簡單而深沉。人生之難,不在於時日的短暫,也不在於生活的艱難或心靈的痛苦,而在於我們沒有找到那條無礙行走的路。促人成長的磨練,催人奮進的精進心,與人為善的利他心,提不起;容易變質的快樂,起伏不定的得失,害人害己的貪欲,卻徒然放不下——如此人生,自然苦上加苦。若能無礙行走,心甘情願地放下,坦蕩勇敢地提起,那麼,無論喝茶吃飯、工作睡覺、待人接物,都能保持恬淡安然的態度,使名不入心,利不入眼;成不失謙和,敗不失從容。佛心可以無處不在,也可以淡然無痕。佛陀為度眾生,說法幾十年,但最後他卻告訴自己的弟子,他什麼也沒說。因為說得再多,也無法代替誰得道成佛。好比我們煩惱痛苦時,希望捧讀、聆聽本煥長老的開示,從他行雲流水般的智慧中拾起禪機,頓悟當下苦樂,卻只聽到長老朗聲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當人們在本煥長老諄諄的教誨中謙遜地低下頭,在他慈悲行願的足跡前景仰讚嘆時,長老卻告訴眾人不要執著於別人的言語、別人的生活,而要調轉目光,去看自己的足跡,然後拋開自私、懈怠、傲慢、欲望,活出真誠、坦蕩、謙和、慈悲——這便是本煥長老沉澱百年的人生智慧。
禪宗是我國佛教的中流砥柱。《碧巖錄》歷來被稱為助參公案的「禪門第一書」。教內外有識之士,研討佛教、佛學,不能不研討禪宗、禪學;研討禪宗、禪學,不能不研討禪宗公案;研討禪宗公案,不能不參究《碧巖錄》。世人常言:境由心生。心是佛陀智慧的出發點。 無數書寫經卷的文字並不能將佛陀所要表達的真意全部涵蓋,而只有心與心的契合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此時,若能蕩滌積聚已久的私心雜念,放下對於世間表象的糾纏,一片澄明清澈的淨土就將展現在眾人眼前,而我們也將發現埋藏其間的寶藏,找到點石成金的金手指,完成自我的修持。 天堂地獄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貴人。只有尋回自己的本心,洞見自己本來的心性,澄明的淨土才能出現在心間,我們也才能為自己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而在這一過程中,《碧巖錄》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幫手。 《碧巖錄》有「禪門第一書」的美譽,成書於宋徽宗政和年間。它是以雪竇禪師精選的一百則佛家公案作為底本,由當時的佛家名宿圓悟禪師加以點評而成。「洞山三斤」、「鏡清啐啄」等發人深省的公案皆在其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碧巖錄》運用垂示、本則、頌古、著語、評唱等結合的形式將公案故事講解得通俗易懂,能夠更好地幫助研習者蕩滌心中雜念,啟悟潛藏已久的智慧。這對於參禪悟道與明心見性極具啟發的功用。因此,《碧巖錄》便成為深受天下禪林推崇和珍愛的必讀書目,尤其是新進的禪林弟子更是對其推崇備至,早晚習頌,並稱之為「霧海之南針,夜途之北斗」。 又因《碧巖錄》對於明心見性極具啟發之功,所以《碧巖錄》同樣可以幫助禪林之外渴望明心見性、解除心中苦惱的人們。而若說到對俗世眾生最大的幫助,莫過於助他們找到埋藏自己心中的寶藏了。 有一次,雪峰禪師去參訪岩頭禪師。岩頭知道雪峰是從鹽官禪師那裡來的,便問他禪師講了什麼話。雪峰就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空不二。」 聽完這句話,岩頭說道:「今後三十年,你再也不要提這句話了。」 雪峰接下來又舉了一個他參訪洞山禪師時得到的過水頌。 岩頭聽了之後,對雪峰說:「如果像你講的這樣,那你是沒有辦法自救的了。」 後來,雪峰又舉了自己參訪德山禪師時候的事情。 聽完之後,岩頭大喝一聲:「你難道不知道,如果佛法是經由別人指引而瞭解的,就並不是自家的珍寶嗎?」 雪峰為難地說:「你這樣講,我以後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岩頭回答:「你要想弘揚佛法,必須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要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彌天蓋地。」 雪峰聽了之後豁然開悟,連忙向岩頭禮拜,說道:「我今天才在鼇山成道!」 岩頭口中的「自性」就是我們自身的本性。在岩頭看來,由別人指引而沒有經過自性的體悟就不能算作自己內心的珍寶。這與俗世中「沒有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就不等於學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不難看出,《碧巖錄》不僅是佛家子弟參禪悟道的經典,更對現世生活有著非常實際的指導效用。而這正是渴望明心見性、解除內心苦惱的人們所急需的。它將會以通俗的公案故事和精闢的禪理感悟幫助我們尋回真實的自我,點亮智慧的人生。
讓十位心靈大師加持你的人生◆ 奧修 ◆ 克里希那穆提◆ 馬可.奧勒留 ◆ 埃克哈特.托利◆ 阿瑪斯 ◆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拜倫.凱蒂 ◆ 露易絲.海 ◆ 狄巴克.約伯拉 ◆ 一行禪師也許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倫理道德的底線屢遭挑釁,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在公眾面前宣稱「寧可坐在賓士車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笑」;音樂學院的高才生,那高貴的彈鋼琴的手卻握住了屠刀;不良黑心商家屢屢製造「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事件。也是在這個年代,全球各地同步發生了地理和氣候上的自然混亂,可謂是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但,也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即使是世間最美好的經驗,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只有實現了心靈的寧靜與安詳,喜悅感才能常駐心間。也許是對這個道理的了悟,這些年來,追求心靈成長的人越來越多,坊間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更是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許多心靈導師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陣清風,學習這些大師的教誨蔚然成風。不管這個年代是好是壞,也許都是一個最急需也最適合心靈成長的年代。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各種酸甜苦辣,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有意識地穿越困境,不斷地領悟人生的真諦,不斷地體會和實踐生命中的靈性秘密。本書錄入了十位享譽全球的心靈導師的經典教誨,每一位心靈導師觸及的議題都深且廣,編者從他們的演講以及作品中甄選出最直擊人心的觀點,加以整合編排,於是就有了您手上的這本書。幾乎所有的心靈導師都曾經表示過,所有的靈性教材的來源都是相同的,只不過經過語言和文字記錄之後,它們就變成了一些字句的組合,而這些文字只是你通往心靈之旅的路標。而這本書絕對不是給你提供了一些讓你的頭腦得意把玩的知識,因此,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需要用腦子讀的書,而是需要你用心靈去感知,如果其中的詞句讓你困惑,不妨根據心的指引仔細感知。
《金剛經》是佛教中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佛教在中土翻譯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經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有時可以是女子佛門女眾都不會忘記小乘佛法中的「五障思想」,《中阿含經.瞿曇彌經》稱女子這種「五漏之身」,不能成梵王、帝釋、魔王、轉輪王、更不能成佛;如此觀點,令不少現代女性不得不對佛法望而卻步,退避三舍,甚至,個性直率的女性會直接咬牙切齒:佛不要我,我不要佛!其實,當代的女子,完全不必為此念困擾,大乘佛法已經提倡眾生平等,佛甚至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在《佛說轉女身經》中,明確解答:「若有女人發菩提心,那就是大善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為三世中最勝心,能除煩惱不夾結習的清淨心。」已經徹底決斷了性別給予女性的障礙。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自古至今,女子的確因為性別的原因,被佛法排除在邊緣地帶,多少年來,在佛法領域中,從修行者到在家信眾,女性的著述講經、傳道修煉等活動都受到了極大限制,而女性關於佛法的認識、理解、領悟,更是鮮見。所幸,如今我們已經能夠有機會聽到越來越多女性在佛法領悟中的聲音,看到她們對智慧與宗教、人生的感悟,同時感受到這個群體特有的細膩,優雅,從容,智慧。《金剛經》是佛教中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佛教在中土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經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甚至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並列視為釋儒道三家的宗經寶典。在浩如煙海的《金剛經》闡釋中,女性的相關著作卻非常罕見,或許是因為女性五漏之身思維的影響,讓修佛群體對女性智慧帶有一定的偏見,當然,限於時代與生活的約束,古代女性群體的確在見解與領悟上,難以突破男性的高度。可喜的是,本書一反純粹經典闡釋的方式,作者用自己商業經營與生活累積的閱歷,開始講述一位女性對《金剛經》博大精深智慧的領悟,以入世之心,悟出世智慧。在本書中,你會看到一名現代的職業女性經理人,如何提綱挈領對《金剛經》進行個性化領悟,如何透過高深的經文,來闡釋自己心中對世間百態、人類情感、信仰修持、慈悲心態,乃至信仰與生命等命題,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每個人都有智慧,本書卻讓你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每個人都有慈悲心,本書卻告訴你一顆更加真實的慈悲心;合上本書,感受著這股清新的領悟力量,恍然間有點些許明白佛所講「非男非女」的真正佛相,在慈眉善目與豐腴圓滿中,有著那麼多女子的明朗與柔和,或許,佛有時候真的可以是女子。
禪宗經典智慧故事全集 這不是晨鐘暮鼓邊的清談,而是立意聰慧灑脫讓生命獲得頓悟的聖哲教誨。 這不是古佛青燈旁的玄講,而是禪意拙朴盎然讓人生獲取開悟的智慧啟迪。 這不是枯藤老樹下的參悟,而是哲理生動細膩讓你我享受人生的醍醐甘露。 西方學者曾經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恰好代表了中國的道儒釋三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家,中國佛家就是另闢蹊徑的禪宗。 儒道兩家在中華文化和國人思想中的地位自不待言,而禪宗,能夠與儒道相提並論,位列三聖之一,也自有其無可辯駁的理由。在華夏民族的發展長河中,有多少思想的浪花激揚起伏又平息下來,只創造一時的喧囂,卻無法維持長久的生命。而禪卻一直是其中一支沉穩的潛流,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歲月流駛,終於匯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激蕩著世人的心靈。 禪,來自梵語「禪那」,意即打坐頓悟,啟迪智慧。釋迦牟尼佛靈山法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會心會意之間,禪誕生了。千載之後,菩提達摩一葦渡江,北登嵩嶽,大乘佛法從此傳遍華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隨著這首著名詩偈的橫空出世,「中國禪宗」也應運而生。將禪宗的空無觀演繹到極致的是一個不識一字的農夫。這個農夫竟出人意料地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缽,就成了六祖慧能。他開闢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佛法之路。 慧能所傳的頓悟禪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這種頓悟禪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與生俱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能成佛。 當然,參禪不一定是為了成佛,禪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極大的助益。 禪可以幫助人們開闊心胸、堅定毅力、開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磨練心地、鍛鍊理解力和思考力。 懂得了禪,就能夠在富時平和、窮時快樂,工作時舒心、休息時放心,就能夠生無煩惱,死無畏懼。 禪能夠給人安定、徹悟、清淨、智慧,這些,正是忙亂、疲憊、被折磨、被遮蔽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 每個人都需要禪,每個人也都能參禪。 禪悟並不難!每個人心中都有禪的種子,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這種子就會破土而出,開花結果。佛性本來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禪,不能給予你智慧,只能幫助你開啟自己的智慧。 禪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禪宗語錄、禪宗公案、禪思禪悟、禪事禪詩看起來玄妙難懂,實際上直指人心,人們甚至不需要學習佛的知識,就能夠在一瞬間開悟,這都是因為禪能啟迪智慧的緣故。 悟禪無須借助外力,在於本心。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以自己為島嶼、為舟航、為明燈」,禪不需要外力來輔助。「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不能靠他人幫忙,每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悟道。 悟禪無須脫離人世,禪不是存在於飄渺的仙道山峰上的東西,禪就是生活,禪就在平凡的人世間。禪師也要穿衣吃飯工作睡覺,禪不排斥生活情趣,它豐富了生活,改善了生活。 悟禪不一定要打坐,不一定要讀經,不一定要苦行。禪是一種純粹的心靈體驗,它的關鍵在於悟,悟道的人,必定會在生命中的某一刻茅塞頓開,徹悟生命的真諦與天地之間的大光明。 悟禪無須嚴整衣冠,悟道的禪師,不是我們想像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而是幽默風趣,有童心。在他們眼中,生命中的一切事物,包括生死離別,都可以成為玩笑的材料。人生因為禪而更加快樂、簡單、活潑,充滿生機。 悟禪無須學富五車。禪不講知識,甚至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因為在知識領域裡,人會迷失自我,而禪正是要找尋自我,所以,參禪不必博學,只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內心,人人都能頓悟。 開發人內心的方法,正是禪的獨特之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最終的悟道,就是一瞬間的茅塞頓開。 禪宗不立文字,也即不依賴於佛法的闡發。不闡發教義,不由言語道明,本書選擇了用故事來解決文字與非文字的矛盾。就像面對一個不識月亮為何物的人,你不必對他解釋月球的位置和月亮的發光原理,而只需用手指給他看:「喏,那就是月亮!」當然,禪宗大師們也一再強調說,人們,千萬不要把我的手指當作月亮啊!不立文字,意思是文字不是目的,只是認識禪必須借助的手段,就像認識月亮,必須順著手指去看天上的物體一樣。明心見性的禪悟是第一位的,形諸言語文字是第二位的。 這一本禪的故事,會帶你走入禪的世界,如與禪師共處,每一個禪的故事,就彷彿佛陀手中的一朵花,我們相信,在讀過某一個故事之後,你一定會如迦葉般會心微笑,撥開雲霧見青天,在剎那間領悟到禪的真諦。 故事是那個手指,禪才是仲秋那輪美麗而圓潤的月亮。願每位朋友在溫潤的月光下,藉編者拋的禪故事之磚,引出覺悟之玉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