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圓覺經》就能洞見眾生皆具的如來妙心!佛法義理深奧,佛教源遠流長,佛典浩如煙海 。兩千五百年的佛教,無論從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哪個層面都不容忽視,而兩千年的中國佛教史,更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改鑄了中華民族心靈的發展史 。佛法義理深奧,畢竟不是不可深驗之物。佛法的立義無非從人生的本然出發,揭示普世人類心靈的運行模式和規律,期以貪嗔癡的剷除,樹以覺正淨的極則,而所運用的工具卻不離人人本具本有的身口意。戒定慧不是抽象的邏輯或哲學術語,而可以從生命的點滴把握和操守。於是,佛法僧不再是高處神聖殿堂的虛無縹緲之物,而平常安穩的存儲於人人可見的心靈深處——————或在青山古剎的婆娑樹影之下,或在耳畔縈繞的梵唱吟詠之中,或在小窗獨對的嫋嫋茶香之側 。於是,佛教興焉!無嵯峨巍然的叢林古剎,則何來不絕如縷的經聲梵唄;無神聖儼然的雕像栩栩,何來經久的香煙繚繞;無往來奔走的古道禪僧,何來壯闊波瀾的江湖!江湖在則宗派生,宗派生則經典繁,經典繁則闡述眾。於是乎,由唐以後的印度佛教,成爲江湖林立、宗派叢生的中國佛教 。如果說,釋迦牟尼本人所運用的佛法是一條清澈而無盡無底的溪流,無論上中下根性的弟子,人人皆可隨緣得以啜飲甘露的話,那麼中國祖師們所運用的佛法就是被截留蓄水的高峽大壩,或立意高懸令人非仰觀不足以駐步,或鋪陳博大非海量不足以橫吞,或一瀉千里足跟不穩不敢親沾,或壁立萬仞身非輕盈而不敢輕攀 。儘管如是,中國祖師們的教法,都並不越釋迦牟尼佛陀的跬步 。因爲他們所依賴的是佛陀留下的經典,而他們把握的是釋迦牟尼佛陀的心法 。《金剛經》解空第一,而為禪宗五祖之後的勘驗法寶 。《圓覺經》十二圓覺菩薩,各個躋身補位,從幻離幻,是真非真,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成爲中國文學中的奇葩 。《六祖壇經》萬千佛教徒中,唯一述而不作,卻又被尊稱為中國佛教第一經 。《維摩詰經》不二直指,一默如然,拳掌在手,用處非一。傾倒唐宋文人學士 。《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還得本心,豁然開朗,不讀不知心之所在,不坐(禪坐)不知心之歷程 。《楞伽經》百八問答,佛法精要,雜說紛呈,一悟蕩然。達摩祖師西來將來,卻不西去將去,留作師資傳遞,薪火綿綿 。《四念住經》《大念住經》爲佛陀親口傳授,唯一滅苦之道。爲佛弟子,焉敢不知,焉能不知 。《大乘起信論》眞如總攝一心,賴耶囊括緣起,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六度,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同所共尊 。《中論》《十二門論》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自不他生,不共不無因。希臘的辯證,印度的因明,一一匍匐在智慧的足下 。《百法明門論》百種心的煩惱,心王的運行,心所的迷失,不相應的夾雜,隨眠的無奈,無爲的靜寂,一一在眼,娓娓道來 。《阿毗達摩論》《清靜道論》原始佛教最核心的論著,闡明修學的原理,建立息心滅苦的次第,邁向生命的圓滿與解脫 。以上八經五論,既可爲研學佛法的總綱,亦可爲修學佛法的樞紐。向上一招,百尺竿頭常露祖師本意;退身密藏,海底深深不忘毗盧行處 。普願: 聞者見者,遠離痛苦之因痛苦之緣痛苦之業; 讀者閱者,建立解脫之因解脫之緣解脫之業 。
古老的東方禪宗體系,支脈紛紜,源遠流長,可謂幾十代禪中英傑,以十幾個世紀漫長歲月所精心構築的龐大精神世界。因此有「禪深似海」之說。名其為「海」,確也浩翰深邃,令人歎為觀止。然而,禪又並非虛無縹緲,玄不可測;它就伴隨在我們身邊,充溢於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謂「平常人之道」,只須「治心返本」、「觀心見性」,禪便是人人皆能領悟和擁有的「自家寶藏」。因此,在東方民族的潛意識中,禪堪稱根深柢固,綿延至今,不斷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乃至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特殊遺產。面對這宗遺產,確令人深感它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充滿著耐人尋味的宗教光輝和人生智慧;即便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也依然洋溢著雋永的情致與不衰的魅力。也因此,數千年來,禪宗典籍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並且始終有著它廣大的讀者層面與讀者群落。本書便是從數以千計的禪宗典故、公案、語錄中,精選出五百餘篇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分門別類,輯為九大部分,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欣賞、研讀。需要說明的是,為考慮對禪有初步興趣而尚未精深者的需要,本書所編選之禪典,均在每則之後附有簡短的點評文字,即所謂「品曰」。此種「品曰」,或從各類禪宗典籍、理論中提煉而出,或係編著者本人研讀之餘的一時感悟,隨筆寫下,因此未必準確、精當,僅供參考而已。更何況「不立文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歷來是禪宗遵奉的要旨之一。故以此觀「品曰」,本身便有畫蛇添足之嫌,讀者大可不必受其束縛,否則便有悖於禪道之本旨了。菩提非樹,大道無門:漸悟頓悟,皆憑自性。全書計三十餘萬言,倘其中有某些文字能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發生有益的作用,本書也就算是有它的價值了。編著者的本心本願,亦在於此。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然而它的全稱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與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的一部重要經典,由禪宗六祖慧能所講述的,其弟子法海集錄。這部經典主要記載了慧能大師的生平事蹟和言教,集中體現了他的禪宗思想。《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強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覺悟和解脫,主張通過內心覺醒來超越對自我的執著。這部經典對禪宗南宗(曹洞宗)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教義成為該宗派的核心,影響了數百年來禪宗南宗的傳承。《六祖壇經》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主要闡述了慧能關於般若波羅蜜法的教誨;其次,是回曹溪山之後,傳授無相戒,記錄了慧能傳授無相戒的內容;最後,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展現了六祖與弟子之間的禪宗對話,體現了慧能的禪宗觀點和教學方法。總而言之,《六祖壇經》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其教義深刻,對禪宗的發展和傳承產生了重要影響。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獨特之處單刀直入,頓悟成佛————他主張舍離文字義解,而直澈心源。這種境界被他形容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認為,只要認識到自性,一旦悟透即可達到佛地。這與傳統的逐漸修行、漸進的方式有所不同。以定慧為本 在慧能的禪法中,定是慧體,慧是定用,二者相輔相成,形成定慧一體觀。他強調內心的體認和觀悟,不同於北宗的教人靜坐看心,而是從無念著手,並不限於靜坐一途。注重「無相」思想的運用 慧能大師特別重視「無相」的思想,認為禪的境界在於對事物和現象無所執著,從而體現出自性清淨的本質。因此,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注重內心的覺悟和體驗,強調頓悟和定慧的結合,同時提倡「無相」的觀念,這些都是其思想的重要且獨特的方面。「心即是佛」是佛教中一種重要的思想,主要強調人的內心與佛性之間的關係。這一觀點源於佛教對於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的基本認識。具體來說,「心即是佛」的思想認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慈悲,只要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就能夠喚醒內心的佛性,實現自我救贖和成佛的目標。這個過程不需要依賴外在的神靈或偶像,而是要通過內在的覺悟和修行來達到。此外,「心即是佛」也強調了心性本空的觀念,即人的內心本質上是空靈的、無礙的,不受任何束縛和限制的。這種空靈的心態有助於人們超越世俗的煩惱和執著,達到解脫生死、證悟真理的境界。在修行實踐中,「心即是佛」的思想鼓勵人們從內心深處去體悟生命的真諦和價值。通過保持清淨的心態、培養正念和智慧,逐漸消除內心的雜念和煩惱,最終實現心靈的淨化和成佛的目標。「心即是佛」並不是否定外在的佛像和寺廟等象徵意義的事物,而是強調內在修行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成佛的根本途徑。同時,這一思想也需要結合具體的修行方法和實踐來理解和運用。
自序自從學易以來,筆者就一直想將這一本深奧難懂的經典,透過淺顯通俗的文字附上注音符號便於閱讀,配合現代人的思維模式,不囿於逐字解其經義,而將其卦爻辭的象徵意涵解析詮釋出來。協助喜好易經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應用其奧旨。但這項工作的確艱鉅不容易,加上還有繁重的俗事和課務,而一再耽擱。所以筆者研易三十多年來,到今年才嘗試性的提筆,排除萬難完成宿願,於是才有本書的問世。研究易經,可以幫助我們透析事物的本質及發展過程,再藉由占卜來應用易經的智慧,便會更顯得其神妙偉大。易繫辭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占卜並非僅占斷吉凶而已,占卜出來的卦爻辭會啟示吾人在過程中應遵循的法則與策略,指引如何趨吉避凶之道。並非是迷信的。「易與天地準」、「法象莫大乎天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所以易經六十四卦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鎖鑰,也可以說是諸子百家所有學術思想的根源,三百八十四爻是以簡御繁,道盡了天下事物的變化,可以做為人生處世的教戰守則,其卦辭及爻辭都值得我們細心去體會。本書的淺白詮釋,可以讓讀者易懂神會,舉一反三。書後為了「周易」的完整性,附上易傳十翼配合研讀,至於十翼是解經之傳,就不再詮釋解析。本書的編排次序,主要是依照朱熹集注周易本義,但有稍做調整,以便於教學及學習。易經是一本以符號邏輯為架構的書,裡面蘊藏著無限量的訊息,自古以來多少研易的賢哲,都無法道盡其奧義,而讚歎這古老智慧之書並被其折服。所以筆者這本書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個人研易心得報告,拋磚引玉似的淺薄之見,難免謬誤,執偏概全,尚祈賢達不吝賜教。在拙著出版之際,特別要感謝中正紀念堂、台北保安宮及淡水社大多年來邀請筆者教授易經,以及學生的敦促,教學相長,方得以整理完成本書。《易經》簡介:中國古典文獻之一,是古代中國巫師用於推演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的成敗吉凶,作為卜筮之書,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般若心經」這篇佛經的名稱,以及經文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經文最後「羯帝羯帝……」這句真言,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亦時常出現。縱觀今昔歷史,除了這一篇「心經」以外,沒有任何經典,能受到如此眾多的人所喜愛及誦讀。在以前,為了方便不識字的人唸誦,甚至還有所謂的「圖畫心經」,廣受民眾的歡迎。不過,關於這一篇經文的內容真義,卻幾乎沒有任何人去把它說明白。或許是因宗教以及信仰並非屬於「道理」的範疇,以致人們才一知半解地認為經典的內容本來就是很深奧的,只要會讀它,至於內容的真義嘛,並不是那麼重要的!然而到了現代,所有的事物都以科學的立場來說明,一切的事情莫不以利用頭腦理解為最優先。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若有如符咒一般,在不明其理的情況下唸誦經文,將逐漸使人感到乏味。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來,坊間出現了許多經典解釋本,以及注解本。既然如此,那麼為何要錦上添花似地再出版新的「般若心經」解釋本呢?恰有如人類的臉孔千變萬化一般,筆者認為人們對經卷的理解,亦可分為很多層次。或許有些人對以前出版的注釋本,還是無法理解,是故,才著手編撰這一本書。一旦降生於這個人世,隨著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為,但是卻往往未能達成,而不知不覺間邁入老境,這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趁著有生之年,好好地思考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一旦你存有這種心理,你就會感覺到「般若心經」所說的每件事,都是非常適切的人生教導。焦躁、鬱悶、呆板、狹隘―─等叫人厭煩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夠理解這一篇經卷的精髓,就能夠消除泰半。這本書每翻一頁,就能夠發現嶄新的生活方式。由衷希望,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夠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真諦。《心經》簡介:是大乘佛教表達空性和般若波羅蜜觀點的經典。
以指月之指,入般若之門。八經五論,總覽佛法要典,超越宗派界限,或為早期佛陀的原始教法,或為祖師大德的核心論著,或為南傳核心,或為北傳要典,共同點則都是根本了義的教法,直契佛法精髓,具有提綱挈領之效。明奘法師傳承臨濟宗四十五代法脈,通讀古今,遍覽經藏,說法講經純淨透徹,面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靈問題,釐清存在於學佛者心中對於佛法源流的疑惑,深入以般若為核心的佛法智慧,直契佛陀本懷。《金剛經》是歷來傳誦最廣的大乘經典之一。本書採用的是鳩摩羅什漢譯本,譯文優美流暢,富理趣和文學意味。隋唐以降,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都以《金剛經》為主要的習誦典籍。明奘法師以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和歸納,並結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問題舉例演繹,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以最簡要明晰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金剛經》的內容。《金剛經》簡介: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由於篇幅適中,得到廣泛傳播,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般若心經」這篇佛經的名稱,以及經文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經文最後「羯帝羯帝……」這句真言,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亦時常出現。 縱觀今昔歷史,除了這一篇「心經」以外,沒有任何經典,能受到如此眾多的人所喜愛及誦讀。 在以前,為了方便不識字的人唸誦,甚至還有所謂的「圖畫心經」,廣受民眾的歡迎。不過,關於這一篇經文的內容真義,卻幾乎沒有任何人去把它說明白。 或許是因宗教以及信仰並非屬於「道理」的範疇,以致人們才一知半解地認為經典的內容本來就是很深奧的,只要會讀它,至於內容的真義嘛,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然而到了現代,所有的事物都以科學的立場來說明,一切的事情莫不以利用頭腦理解為最優先。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若有如符咒一般,在不明其理的情況下唸誦經文,將逐漸使人感到乏味。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來,坊間出現了許多經典解釋本,以及注解本。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要錦上添花似地再出版新的「般若心經」解釋本呢?恰有如人類的臉孔千變萬化一般,筆者認為人們對經卷的理解,亦可分為很多層次。或許有些人對以前出版的注釋本,還是無法理解,是故,才著手編撰這一本書。 一旦降生於這個人世,隨著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為,但是卻往往未能達成,而不知不覺間邁入老境,這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趁著有生之年,好好地思考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 一旦你存有這種心理,你就會感覺到「般若心經」所說的每件事,都是非常適切的人生教導。 焦躁、鬱悶、呆板、狹隘―─等叫人厭煩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夠理解這一篇經卷的精髓,就能夠消除泰半。 這本書每翻一頁,就能夠發現嶄新的生活方式。由衷希望,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夠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真諦。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般若心經」這篇佛經的名稱,以及經文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經文最後「羯帝羯帝……」這句真言,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亦時常出現。 縱觀今昔歷史,除了這一篇「心經」以外,沒有任何經典,能受到如此眾多的人所喜愛及誦讀。 在以前,為了方便不識字的人唸誦,甚至還有所謂的「圖畫心經」,廣受民眾的歡迎。不過,關於這一篇經文的內容真義,卻幾乎沒有任何人去把它說明白。 或許是因宗教以及信仰並非屬於「道理」的範疇,以致人們才一知半解地認為經典的內容本來就是很深奧的,只要會讀它,至於內容的真義嘛,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然而到了現代,所有的事物都以科學的立場來說明,一切的事情莫不以利用頭腦理解為最優先。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若有如符咒一般,在不明其理的情況下唸誦經文,將逐漸使人感到乏味。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來,坊間出現了許多經典解釋本,以及注解本。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要錦上添花似地再出版新的「般若心經」解釋本呢?恰有如人類的臉孔千變萬化一般,人們對經卷的理解,亦可分為很多層次。或許有些人對以前出版的注釋本,還是無法理解,是故,筆者才著手編撰這一本書。 一旦降生於這個人世,隨著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為,但是卻往往未能達成,而不知不覺間邁入老境,這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趁著有生之年,好好地思考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 一旦你存有這種心理,你就會感覺到「般若心經」所說的每件事,都是非常適切的人生教導。 焦躁、鬱悶、呆板、狹隘―─等叫人厭煩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夠理解這一篇經卷的精髓,就能夠消除泰半。 筆者儘量把這本書寫成……每翻一頁,就能夠發現嶄新的生活方式。由衷希望,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夠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真諦。
古老的東方禪宗體系,支脈紛紜,源遠流長,可謂幾十代禪中英傑,以十幾個世紀漫長歲月所精心構築的龐大精神世界。因此有「禪深似海」之說。名其為「海」,確也浩翰深邃,令人歎為觀止。然而,禪又並非虛無縹緲,玄不可測;它就伴隨在我們身邊,充溢於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謂「平常人之道」,只須「治心返本」、「觀心見性」,禪便是人人皆能領悟和擁有的「自家寶藏」。 因此,在東方民族的潛意識中,禪堪稱根深柢固,綿延至今,不斷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乃至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特殊遺產。 面對這宗遺產,確令人深感它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充滿著耐人尋味的宗教光輝和人生智慧;即便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也依然洋溢著雋永的情致與不衰的魅力。也因此,數千年來,禪宗典籍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並且始終有著它廣大的讀者層面與讀者群落。 本書便是從數以千計的禪宗典故、公案、語錄中,精選出五百餘篇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分門別類,輯為九大部分,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欣賞、研讀。 需要說明的是,為考慮對禪有初步興趣而尚未精深者的需要,本書所編選之禪典,均在每則之後附有簡短的點評文字,即所謂「品曰」。此種「品曰」,或從各類禪宗典籍、理論中提煉而出,或係作者本人研讀之餘的一時感悟,隨筆寫下,因此未必準確、精當,僅供參考而已。更何況「不立文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歷來是禪宗遵奉的要旨之一。故以此觀「品曰」,本身便有畫蛇添足之嫌,讀者大可不必受其束縛,否則便有悖於禪道之本旨了。 菩提非樹,大道無門;漸悟頓悟,皆憑自性。全書計三十餘萬言,倘其中有某些文字能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發生有益的作用,本書也就算是有它的價值了。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部專門寫給佛教人士看的作品,它是一部適合社會各階層人士來翻閱的智慧典故,即使你不是佛教徒,讀來也會感到趣味盎然,因為全書完全以口語化的文字─像與你面對面說故事那般,將佛教的智慧娓娓道出,即使你沒有對佛教的看法因此有所改變,也會在心靈中投下一頁平靜…… 如今,生活真叫我們感覺到疲倦─欺壓、自殺、暴力、憂鬱、神經錯亂、離婚……等等的問題,接二連三的展現於社會各層面。這一連串的不幸事情,原因在於我們所塑造出來的競爭性社會。在往昔,人類彼此信賴地過日子,這也就是人類社會本來的姿態。 而現在的社會卻是叫人與人彼此競爭,對競爭的勝利者大加稱讚,而使競爭失敗者過著失意的人生。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基於競爭原理而構成。正因為如此,所謂的考試競爭,奪走了年輕人的自信,而顯露出懦弱的草莓族本色,所謂的成功競爭,也使成年人變成了一隻隻「比賽用的馬兒」! 所謂的競爭社會,只會帶來更多的壓力、疲勞,以及各種後遺症…… 在這種狀況之下,佛教是最被看好。因為,佛教能夠治療各種精神上的疲勞,它可以告訴你怎麼去除煩惱,並教導我們真實的生活方式。是故,現代很多人都對佛教投注熱烈期待的眼光。同時學習佛教也更深受大眾的喜愛。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裏,如果你翻閱此書後,能夠放下心中的擔子,而舒了一口氣,感覺到精神爽快的話,編者就會感到非常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