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超越哲學宗教的書!這是一本徹底消除一切宗教界限的書!千餘年來,無數人研究《金剛經》,唸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悟道,因《金剛經》而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為什麼?四句揭到底是哪四句?禪宗為什麼提倡《金剛經》?《金剛經》的威力是什麼?本書解答你一切疑問。
一九九四年二月於廈門南普院寺,由南師主持為期八天的「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證的研究」,即眾所熟悉的《南禪七日》,此次講座內容是以性命雙修上自我反照去實證的生命科學,可供後進學人研習參照。
★ 以裁接化約方式深入《阿含經》文本! ★ 以平實文字偕讀者深解、消化原始佛義。 ★ 跨越佛法大小乘義理分野,並肩同行。 讀《阿含經》,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 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
生命是什麼?你的生命是什麼?禪在生命中又如何?你了解自己的知性嗎?你能掌握自己的命嗎?想不想超凡入聖?至少能超凡吧!本書為南師於太湖大學堂初次講課的記錄,講生命,談佛法,更兼論東西文化;一切從頭說起,系統條理重點突顯,使人有如夢初醒之感。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南師講解修定與念佛的方法、闡述佛教大愛精神與世俗觀念結合的現況、答覆學生因學佛引伸的人生問題等等。 南師說法方便應機,出入各宗,談禪而不限於禪,說理而兼顧實修。無論是講演紀錄或是往來詢答,在親切平實的語氣間,仍不時可見智慧火花迸現,盡顯南師一貫風格。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修行人為什麼會入岐途?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本書收錄了南懷瑾先生於一九八○年十方書院開設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說明,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並避免修持路上誤入岐途。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年)譯出。楞伽經在佛法與佛學中,是一部很主要的寶典。本書是南懷瑾先生對《楞伽經》全本大義的譯述。《楞伽經》以宋譯本為主,並參考魏譯本、唐譯本,「互采其長,以求信達」;釋義之外,遇有覺得須加申述之處,加附論說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見,以便後學參考;同時將經義的綱要整理出一張體系表,方便讀者梳理思路。書中討論了一百多個問題,有關於人生、宇宙、物理、人文,是一部百科論文的綜合典籍。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這是一部通俗卻不易懂的經典,為什麼藥師佛是在東方?藥師佛的藥是什麼?如何能死而復生?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消災延壽等,都是本書中所討論的。《藥師經》是中國佛教宗派中顯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經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藥師經的濟世觀》是南懷瑾先生一九八一年起於十方書院《藥師經》的講記。用現代人易於接受的講經方式,對佛教歷來倡導的濟世利民思想做了深入細微的闡述。書中逐一分析了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並以實例告知該如何發願,如何持戒,何謂佈施,何謂慳貪和我慢及其相應的果報。在具體修持方面,南師更是殷勤付囑,指導如何結合藥師佛手印至心受持,以盡早解脫病痛的纏縛,身心自在。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人生離不開現實世間,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尋的問題。早在二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於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証明。《楞嚴經》是禪宗、凈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經典。自唐以來,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種,至於寺院內外的誦持講習則更為普遍。《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譯出。經中主要論述了「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的理論,以及「二十五圓通法門」。明末高僧智旭評價說:「此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楞嚴大義今釋》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嚴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注釋、今譯和串講。系統性闡述《楞嚴經》的經文與哲理,譯文力求信雅達,推陳出新,化古為今,減少文字與專門術語的困難,使一般人都能理解的白話讀本。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
圓覺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圓覺經》是唐代華嚴宗奉習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由唐代佛陀多羅譯出。經中論述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以及「修止」、「修觀」、「修禪」的修行方法。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說,他「禪遇南宗,教逢《圓覺》」,就是因讀《圓覺經》而悟教理的。之後撰寫了《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等著作,以弘揚《圓覺經》,《圓覺經》因此而馳名佛教界。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於1983年在台北十方叢林書院的講記,當時採用明憨山大師註解之《圓覺經直解》版本,南懷瑾先生為原文進行了逐句、逐段的講解,變艱澀為流暢,化深奧為通俗懂,深入淺出,初學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見性,以及修行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不可不讀!
本書以「禪學、禪修、禪行」為題,編集南師自1970年至1985年間於《十方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禪與宋明理學之研究、對廿世紀禪學的基本認知,以及南師數次於禪學中心帶領大眾共修的講課與小參紀錄等。南師說法方便應機,出入各宗,談禪而不限於禪,說理兼顧實修,期許有志習禪者,都能有「良馬見鞭影而馳」的慧見。
追隨佛陀行道足跡,領會真實的佛義--讀《阿含經》,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本書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
南懷瑾先生指點學僧閉關之珍貴歷史記錄-- 首愚法師出家法號從智,民國六十五年暑假,專程至台北東西精華協會南懷瑾老師辦公室,請益閉般舟三昧關之理事,得益之後,陸續於同淨蘭若、佛光精舍等處共閉三次般舟關。其後又分別於民國六十七年寒假及暑假其間,閉第四次與第五次般舟關。 在第三至第五次關期中,首愚法師以書信、日記往返,得懷師加以批閱指導,懷師對首愚法師呵護心切表於日記封面上的親筆題示--「從智學僧鞭策日記,六十六年十月十九日立誌」等字樣,今已斑駁發黃的日記本內仍熠熠泛著懷師就首愚法師對佛法事理的體解及精進猛利行持間身心轉化的特殊現象應機的紅批,這或是當今唯一在南師之金剛法眼注照下,正式嚴謹閉關受其鉗錘,痛飲棒喝甘露所留下的珍貴歷史記錄了。 本書下冊接續上冊內容,為首愚法師第五次般舟關期後半的日記,與上冊合為完整的記錄。附錄收錄南師答覆法師關中詢問四禪八定理事之專函,及法師體解南師聯句之心得文章。
南懷瑾先生指點學僧閉關之珍貴歷史記錄——首愚法師出家法號從智,民國六十五年暑假,專程至台北東西精華協會南懷瑾老師辦公室,請益閉般舟三昧關之理事,得益之後,陸續於同淨蘭若、佛光精舍等處共閉三次般舟關。其後又分別於民國六十七年寒假及暑假其間,閉第四次與第五次般舟關。在第三至第五次關期中,首愚法師以書信、日記往返,得懷師加以批閱指導,懷師對首愚法師呵護心切表於日記封面上的親筆題示--「從智學僧鞭策日記,六十六年十月十九日立誌」等字樣,今已斑駁發黃的日記本內仍熠熠泛著懷師就首愚法師對佛法事理的體解及精進猛利行持間身心轉化的特殊現象應機的紅批,這或是當今唯一在南師之金剛法眼注照下,正式嚴謹閉關受其鉗錘,痛飲棒喝甘露所留下的珍貴歷史記錄了。
「禪」以佛學做基礎,可是並不是佛教,它離開了宗教的形式,脫掉了宗教的外衣,也擺脫了神祕的觀念。真正佛學的精華,與中華文化儒家、道家的精華融匯,抉其英、咀其華,去其糟粕,脫穎而出,慧心獨運而能風流千古的,便是「禪宗」。懷師在此《禪學講座》中,以其深厚學養,娓娓道來,並隨聽眾的反應適時變化,而有天女散花之感。書中的主旋律是導讀《指月錄》,以了解寶誌禪師代表的中國禪與西來的達摩禪合流以後,禪宗發展為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宗派的歷史中,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講述諸禪師的悟道因緣與修證方法,以助學人在了解不同的方法後,在參禪工夫方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好好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