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需要熱情來實現夢想,中年人需要熱情來活出真我,高齡者需要熱情來圓滿生命。本書陪不同年齡的你一起從靈性與心理來辨識並找出你的熱情,並透過四種紀律讓你的熱情可以持續燃燒,帶出祝福。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熱情,有些人可能感覺到它的澎湃,而有些人則需要透過自我探索來尋找。本書指出,熱情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需要我們學會發掘它、喚醒它、強化它並培養它。然而,如果熱情的方向出現偏差或徵兆不良,我們需要將它轉化,才能將這份能量運用到美好的事物上,真正讓生命散發光芒。◆ 熱情的真諦:紀律與平衡的藝術◆ 辨別真熱情與野心的界線◆ 克服日常性,讓熱情成為實踐的動力◆ 讓真實的熱情帶來永續祝福
年輕人需要熱情來實現夢想,中年人需要熱情來活出真我,高齡者需要熱情來圓滿生命。本書陪不同年齡的你一起從靈性與心理來辨識並找出你的熱情,並透過四種紀律讓你的熱情可以持續燃燒,帶出祝福。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熱情,有些人可能感覺到它的澎湃,而有些人則需要透過自我探索來尋找。本書指出,熱情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需要我們學會發掘它、喚醒它、強化它並培養它。然而,如果熱情的方向出現偏差或徵兆不良,我們需要將它轉化,才能將這份能量運用到美好的事物上,真正讓生命散發光芒。◆ 熱情的真諦:紀律與平衡的藝術◆ 辨別真熱情與野心的界線◆ 克服日常性,讓熱情成為實踐的動力◆ 讓真實的熱情帶來永續祝福
摩西(自卑情結)、該隱(排擠的負面情緒)、掃羅(霸凌與受害者情結)、眼中刺(投射問題)、醫治手枯萎的人(健康的人我界限)、浪子回頭(罪識感取代罪惡感)、法利賽人的被動式攻擊祈禱等,就是最實用、生動與貼近人心的人際關係經典劇本。 在本書中,我們想介紹干擾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六種機制,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角度來檢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然,本書中所描寫的這些機制也揭露出別人的一些面向。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深入了解對方心裡的想法,以及為什麼與他們相處會如此困難。當我們透過信仰讓自我價值正常之後,人際關係自然會健康。 基督宗教的靈修中含有許多心理學的智慧,而且它一向是一種有醫治力的靈修。耶穌來是為了醫治人,使人擺脫由這些妨礙生活的機制所形成的糾葛、羈絆,讓我們獲得自由。
摩西(自卑情結)、該隱(排擠的負面情緒)、掃羅(霸凌與受害者情結)、眼中刺(投射問題)、醫治手枯萎的人(健康的人我界限)、浪子回頭(罪識感取代罪惡感)、法利賽人的被動式攻擊祈禱等,就是最實用、生動與貼近人心的人際關係經典劇本。 在本書中,我們想介紹干擾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六種機制,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角度來檢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然,本書中所描寫的這些機制也揭露出別人的一些面向。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深入了解對方心裡的想法,以及為什麼與他們相處會如此困難。當我們透過信仰讓自我價值正常之後,人際關係自然會健康。 基督宗教的靈修中含有許多心理學的智慧,而且它一向是一種有醫治力的靈修。耶穌來是為了醫治人,使人擺脫由這些妨礙生活的機制所形成的糾葛、羈絆,讓我們獲得自由。
第一本將基督宗教最早的整全靈修系統——本篤靈修,從現代生活應用的角度所做的系統整理,並加入深度心理學與本篤靈修陪伴的實作分析,幫助讀者從健康的靈修獲得健康的生命。 靈修與靈修陪伴是鍛鋉靈性的具體方法。本篤靈侈與靈修陪伴是整個基督宗教最旱的靈修系統與共同寶藏,這套靈修乃在宗教改革前1,200年(聖本篤約在公元530年寫下《聖本篤會規》做為本篤靈修的主軸)就以聖經基礎與初代使徒的團契生活模式來發展,適用於所有基督宗教的信仰與神學體系。在與上主的合一中找到整全與真實的自己,並以此帶出新的行為模式,用腳踏實地的靈性操綀來面對團體與社會的挑戰,這就是本篤靈修與靈修陪伴的核心與普世價值。
第一本將基督宗教最早的整全靈修系統——本篤靈修,從現代生活應用的角度所做的系統整理,並加入深度心理學與本篤靈修陪伴的實作分析,幫助讀者從健康的靈修獲得健康的生命。 靈修與靈修陪伴是鍛鋉靈性的具體方法。本篤靈侈與靈修陪伴是整個基督宗教最旱的靈修系統與共同寶藏,這套靈修乃在宗教改革前1,200年(聖本篤約在公元530年寫下《聖本篤會規》做為本篤靈修的主軸)就以聖經基礎與初代使徒的團契生活模式來發展,適用於所有基督宗教的信仰與神學體系。在與上主的合一中找到整全與真實的自己,並以此帶出新的行為模式,用腳踏實地的靈性操綀來面對團體與社會的挑戰,這就是本篤靈修與靈修陪伴的核心與普世價值。
「在一起」從來就不簡單!在本書中,我們要以《聖本篤會規》與創意的聖經詮釋做為基督徒團體經營的典範:摩西在聖地如何與上主「一起」解決問題?耶穌在升天前如何進行交接準備?兩位作者從七個面向來討論如何維繫與發展成功的基督教會與團體:靈性態度、人際互動、領導原則、世代傳承與事工推動。我們在輔導中發現,許多個人的靈性問題也會放大為團體的靈性問題,而阻礙了個人與團體的發展與進步。例如,團體憂鬱症、團體自卑感、團體的自我價值感低落、團體成為無助的受害者,或者團體面對交棒與接棒的世代傳承時,往往也無所適從,而不自覺地把上一代的問題延續到下一代的領導與管理,成為這個團體的「負面遺傳因子」。這些狀況經常會被基督徒們以「彼此相愛」或「包容原諒」等錯誤的信仰態度粉飾太平,而錯失了轉化與成長的機會。因此,本書邀請大家用誠實的心靈來檢視自己的服事與團體的經營,使基督徒團體成為世上「愛與希望的記號」。
古倫神父先從輔導青年的經驗中談到,青年有哪些生命的渴望,我們教會應該如何回應。古倫神父除了靈修輔導之外,也用25年的時間投入在青年靈性與生命培育事工。當時古倫神父透過教會幾個重要的節期:待降節、聖誕節、除夕、大齋期與復活節等主題的避靜與生命體驗課程,把靈修與生活實踐結合,讓本來遠離傳統教會生活的青年們再次發現信仰的寶藏。他自己發展了許多有創意的活動,包括透過靜態的聖言頌禱、默想、默觀來作自我覺察與合一操練,到動態的深層心理學讀經情境模擬、團體互動與創意禮儀設計,這些結合了本篤靈修的精神、修士的生活操練與靈修陪伴的心靈活動,讓年輕人深入地檢視內在的情緒與傷口、找到生命的定位,探索自己的靈修與信仰路徑,與同伴互動分享並激發出自由的生命力。
信仰不能保證不失敗,但可以確保站起來!在這本書裡我想探討「錯過、錯失」這個主題。我並不是要指責任何人,而只想描寫我所觀察到的現象。而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指出一條如何能重新獲得勇氣,使我們敢於投入生命的路。我嘗試從耶穌的行為、他的內心態度、他的話語、以及他的作為中找到這條路。在我心目中,耶穌是一個充滿力量的人物。他確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為了我們,他毅然決然地賭上自己的生命。他全心投入,而且為這個投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正因為如此,對我們而言,他也是一個挑戰,挑戰我們敢於投入自己的生命,挑戰我們揮別自己拖延、耽擱一切的被動,並將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古倫神父先從輔導青年的經驗中談到,青年有哪些生命的渴望,我們教會應該如何回應。古倫神父除了靈修輔導之外,也用25年的時間投入在青年靈性與生命培育事工。當時古倫神父透過教會幾個重要的節期:待降節、聖誕節、除夕、大齋期與復活節等主題的避靜與生命體驗課程,把靈修與生活實踐結合,讓本來遠離傳統教會生活的青年們再次發現信仰的寶藏。他自己發展了許多有創意的活動,包括透過靜態的聖言頌禱、默想、默觀來作自我覺察與合一操練,到動態的深層心理學讀經情境模擬、團體互動與創意禮儀設計,這些結合了本篤靈修的精神、修士的生活操練與靈修陪伴的心靈活動,讓年輕人深入地檢視內在的情緒與傷口、找到生命的定位,探索自己的靈修與信仰路徑,與同伴互動分享並激發出自由的生命力。
助人的專業工作就是在幫助那些處於急難當中,需要外來協助的人們。如果沒有這些社工人員、醫護人員、照護人員、義工等專業助人者,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愈來愈冷酷,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會覺得孤單無助。但是,要能夠勝任助人的工作,首先他們必須能完備地關照自己的身心靈,他們都必須在照顧他人與關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 因此,我們想在本書中提供專業助人者一些建議,讓他們知道如何正確地關照自己。本書先從幾處新約聖經與故事開始,耶穌在這些經文中教導我們,如何把幫助他人與關照自己妥善連結。耶穌回應了許多人的苦難,也治癒他們的疾病。但是,他也不忽略照護自己。耶穌就是助人者的典範,他經常在夜裡獨自上山祈禱,在祈禱中與自己及上帝合一,藉此潔淨自己的情緒與靈性,並在關照內在與連結上帝當中,重新得力。 在聖經故事的章節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依據不同的助人者角色與服務場域,提出一些自我關照的具體建議,例如敏銳察覺負面情緒、避免受害者情結、察覺自己的界線、注意自己的靈性、聆聽夢境的警示、確認服務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克服艱難的職場外部條件等等。最後,我們也提供助人者一些日常生活與服務中可以實踐的儀式與心靈操練,我們希望能夠強化助人者的內在認知,讓他們能夠揮別自我關照的罪惡感,帶著清澈的內在眼睛,辨識出受苦者的真實需求,並正確回應他們的苦難。
助人的專業工作就是在幫助那些處於急難當中,需要外來協助的人們。如果沒有這些社工人員、醫護人員、照護人員、義工等專業助人者,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愈來愈冷酷,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會覺得孤單無助。但是,要能夠勝任助人的工作,首先他們必須能完備地關照自己的身心靈,他們都必須在照顧他人與關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 因此,我們想在本書中提供專業助人者一些建議,讓他們知道如何正確地關照自己。本書先從幾處新約聖經與故事開始,耶穌在這些經文中教導我們,如何把幫助他人與關照自己妥善連結。耶穌回應了許多人的苦難,也治癒他們的疾病。但是,他也不忽略照護自己。耶穌就是助人者的典範,他經常在夜裡獨自上山祈禱,在祈禱中與自己及上帝合一,藉此潔淨自己的情緒與靈性,並在關照內在與連結上帝當中,重新得力。 在聖經故事的章節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依據不同的助人者角色與服務場域,提出一些自我關照的具體建議,例如敏銳察覺負面情緒、避免受害者情結、察覺自己的界線、注意自己的靈性、聆聽夢境的警示、確認服務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克服艱難的職場外部條件等等。最後,我們也提供助人者一些日常生活與服務中可以實踐的儀式與心靈操練,我們希望能夠強化助人者的內在認知,讓他們能夠揮別自我關照的罪惡感,帶著清澈的內在眼睛,辨識出受苦者的真實需求,並正確回應他們的苦難。
天天一則教父箴言,時時經驗信仰智慧 在這本書裡,古倫神父引用了365則公元300至500年時的沙漠教父之短文,並將它詮釋到今日的生活情境當中。過去幾年來,許多歐洲心理學家對沙漠教父們的經驗非常感興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們發覺,在這些沙漠教父所說的話裡含有豐富的經驗。沙漠教父們非常仔細觀察了自己的各種想法。那是人心的根本活動,以前影響著那些隱修的修士們,而如今同樣影響著我們。彭迪谷(Evagrius Ponticus, 345—399)是隱修士作家當中的心理學家,古倫神父從彭迪谷的心理靈修名著《負面思想駁詞》中,選出204則克服負面思想與情緒的聖經經文詮釋,再加上從《教父語錄》(Apophthegmata patrum)中選出161篇的教父對話,以供讀者每天默想。
宗教改革與馬丁‧路德的名字密不可分。然而,就如同所有重大的革新運動一樣,主角身邊總是有一群勇敢的同伴。菲利普‧梅蘭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是除馬丁‧路德外另一個宗教改革的推動者。格奧爾格‧斯巴拉汀(Georg Spalatin)對於侯爵的決定有重大影響。猶斯圖斯‧尤納斯(Justus Jonas)全心全力地幫助馬丁‧路德。約翰內斯‧布根哈根(Johannes Bugenhagen)既是路德的告解神父也是朋友。當然也不能忘記他的妻子卡塔莉娜‧馮‧博拉(Katharina von Bora);家中的大小事務及金錢都是她在處理。
先學會專注地靜下來,才能有效率地動起來! 每個現代人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許多人所思所想都一直圍繞著自身的健康打轉;他們不斷地改變飲食方式,攝取當時號稱是特別健康的食物。現今,健康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個宗教了。但是,身心官能症、憂鬱症、生活失衡等病徵,依然困擾著現代人,每個人都忙得爆肝,早已不知道什麼是生活。到底如何在失衡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出口?如何重新調整自己的身心靈?雖然外界壓力依然存在,但如果我們可以自主掌握內在節奏,才能夠譜出自己的生命樂章。 本篤靈修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靈修,因此,作者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先介紹本篤靈修在其醫治力方面的特質,接著闡述聖經、儀式和教會節期這三個範疇所帶給人的醫治力量,而且焦點會是放在現代人的生活。最後,古倫神父想要描述一些我在演講與心靈課程中和聽眾們一起進行的儀式和操練,以幫助讀者平時就可以藉著這些練習來具體地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與節奏。 一個符合基督宗教的生活藝術透過聖經、儀式和教會節期這三個最重要的方式,必能對人產生益處,並讓我們獲得療癒,幫助我們能夠過一個身心健康且充滿祥和平衡的生活。
職場不再是戰場,而是你的生命淬鍊場 面對險峻的全球競爭,我們還能夠樂在生活、樂於工作嗎? 在職場生涯中,你是否無懼、無悔、無憾呢? 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彼此成長的團隊,而不是豎立互扯後腿的敵人? 如何在冷酷的工作環境中, 擁有一顆火熱跳動的心而不是爆掉的肝呢? 在這本書中,我們兩位作者:古倫神父與吳信如女士想要試著從靈性與情緒操練的角度,回答讀者有關職場與工作的各種問題。不管是針對那些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剛要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已經在職場中奮戰多年,經常必須面對工作壓力、負面工作情緒或扭曲的職場競爭關係的職場老鳥,我們都希望各位能夠從這本書中,打造身心靈健康的職場生涯,讓你的工作真的能夠成為生命實踐的場域,而不是讓人身心俱疲的爆肝工廠。 我們藉由聖經故事,提出25個重要的職場態度,讓讀者可以從基督宗教的靈性操練中克服現代職場的各種問題。
合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起行動! 對話、行動、革新、轉變 基督新教辛克牧師和天主教本篤會修士古倫神父,這兩位德國當代最出色的基督宗教靈修書籍作者,他們的靈修與神學作品影響德國、歐洲甚至世界基督宗教界甚鉅。雖然兩位大師分屬不同的宗派,但他們卻因為在神學與靈修學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在各種社會或心靈議題上,一起分享與行動。 他們認為,應該讓合一的對話,轉化為合一的行動。而保持雙方教會的多元性,才能更機動性地面對多元社會的挑戰。而增加教會內多元性的方式就是提高平信徒的參與機會與管道,以彌補神職人員過於同質性的缺憾。 此外,他們也呼籲,雙方教會應該更積極地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提出看法或主動參與。他們兩位皆強烈主張:「合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起行動!」辛克牧師說:「合一對話不是為了清談神學,而是為了攜手轉變世界。」古倫神父說:「共融的精神在於互相鼓勵,一起進行革新與轉變。」
職場不再是戰場,而是你的生命淬鍊場 面對險峻的全球競爭,我們還能夠樂在生活、樂於工作嗎? 在職場生涯中,你是否無懼、無悔、無憾呢? 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彼此成長的團隊,而不是豎立互扯後腿的敵人? 如何在冷酷的工作環境中, 擁有一顆火熱跳動的心而不是爆掉的肝呢? 在這本書中,我們兩位作者:古倫神父與吳信如女士想要試著從靈性與情緒操練的角度,回答讀者有關職場與工作的各種問題。不管是針對那些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剛要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已經在職場中奮戰多年,經常必須面對工作壓力、負面工作情緒或扭曲的職場競爭關係的職場老鳥,我們都希望各位能夠從這本書中,打造身心靈健康的職場生涯,讓你的工作真的能夠成為生命實踐的場域,而不是讓人身心俱疲的爆肝工廠。 我們藉由聖經故事,提出25個重要的職場態度,讓讀者可以從基督宗教的靈性操練中克服現代職場的各種問題。
現代醫學、全球化或氣候變遷等發展,在近年來引發出新的倫理議題,這些議題不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存也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過去的規則與策略大部分已經無法提供更好的幫助。因此,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同時也曾是海德堡大學神學院倫理學教授沃夫剛‧胡伯(Wolfgang Huber),在本書中特別針對包括人生各階段的20個現代倫理議題,從基督宗教的價值觀以及現代倫理學的角度,提出其人性化的分析與解答。 德國前總統馮‧魏茲切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讚譽:「胡伯在本書中揭示了基督宗教的信仰告白與政治責任的密切關連。」在這個充斥著價值混亂、隨波逐流的時代,本書也是指向「明確、自由與勇氣」的人生羅盤。
情緒影響每一個人。一個人的感覺取決於他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切割的人,也切割掉自己重要的生命泉源,因為情緒能夠驅動人,給予他力量和對生命的熱愛。但情緒也能主宰人。於是人會因情緒而受苦。因此,為了使生命成功,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好好面對情緒,這是極為重要的事。重點不在於壓抑或抗拒各種情緒,而在於如何轉化它們。 情緒也經常出現在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在伴侶與朋友之間,在教會或公司的人際關係裡。正確地處理情緒能決定我們的關係是否成功。許多夫妻和朋友常常因為各種情緒而發生摩擦。他們互相責備對方反應過度情緒化,說對方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被自己的情緒主宰。所以,我們在各種不同關係中的問題,也都是情緒的問題。 在處理情緒時,我們認為,要彼此討論對方的情緒是比較好的做法。透過這種方式,讀者不自覺產生的問題可以得到表達並回答的機會。因此,吳信如老師藉著兩位年輕夫婦馬丁與蕾娜,在16場輔導對話中向古倫神父提出問題,好讓每一位讀者能夠從對話進行中,同時也處理自己的內在問題。在探討完每一種情緒之後,我們描述了一種能夠幫助讀者們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儀式。因此我們希望,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所合作的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人去正視自己的情緒,而不對這些情緒下評價,並能夠因此而處理自己的情緒,好讓自己的生命與各種關係變得更豐富,並結出纍纍的果實。
情緒影響每一個人。一個人的感覺取決於他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切割的人,也切割掉自己重要的生命泉源,因為情緒能夠驅動人,給予他力量和對生命的熱愛。但情緒也能主宰人。於是人會因情緒而受苦。因此,為了使生命成功,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好好面對情緒,這是極為重要的事。重點不在於壓抑或抗拒各種情緒,而在於如何轉化它們。 情緒也經常出現在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在伴侶與朋友之間,在教會或公司的人際關係裡。正確地處理情緒能決定我們的關係是否成功。許多夫妻和朋友常常因為各種情緒而發生摩擦。他們互相責備對方反應過度情緒化,說對方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被自己的情緒主宰。所以,我們在各種不同關係中的問題,也都是情緒的問題。 在處理情緒時,我們認為,要彼此討論對方的情緒是比較好的做法。透過這種方式,讀者不自覺產生的問題可以得到表達並回答的機會。因此,吳信如老師藉著兩位年輕夫婦馬丁與蕾娜,在16場輔導對話中向古倫神父提出問題,好讓每一位讀者能夠從對話進行中,同時也處理自己的內在問題。在探討完每一種情緒之後,我們描述了一種能夠幫助讀者們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儀式。因此我們希望,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所合作的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人去正視自己的情緒,而不對這些情緒下評價,並能夠因此而處理自己的情緒,好讓自己的生命與各種關係變得更豐富,並結出纍纍的果實。
這本書的原意在於,為病者寫一本書,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病痛並以屬靈的態度去面對它。同時,這本書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去思索關於自己的病之意義何在,思索自己病痛的每一個經驗。我們也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寫日記,記錄下在病痛中浮現於自己腦海的每一個想法。 這本書也是為陪伴病者的人、病患靈修輔導人員、探訪病者的教會成員、以及病者的家屬所寫的。在這本書裡,病患陪伴者可以找到一些幫助他們在陪伴生病的人和以屬靈態度面對病痛的一些想法。書中還有一些他們可以和病者一起進行的儀式這方面的建議。 因此,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將為病者在面對其痛病上帶來實質可行的幫助。我們也希望病患陪伴者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幫助他們陪伴病者的靈感。
這本書的原意在於,為病者寫一本書,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病痛並以屬靈的態度去面對它。同時,這本書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去思索關於自己的病之意義何在,思索自己病痛的每一個經驗。我們也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寫日記,記錄下在病痛中浮現於自己腦海的每一個想法。 這本書也是為陪伴病者的人、病患靈修輔導人員、探訪病者的教會成員、以及病者的家屬所寫的。在這本書裡,病患陪伴者可以找到一些幫助他們在陪伴生病的人和以屬靈態度面對病痛的一些想法。書中還有一些他們可以和病者一起進行的儀式這方面的建議。 因此,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將為病者在面對其痛病上帶來實質可行的幫助。我們也希望病患陪伴者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幫助他們陪伴病者的靈感。
就在上帝賜給人類自由意志的同時,苦難也成為人類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人們遭遇各種痛苦。在個人生活領域中,我們有時會聽到某個親愛的人去世了,或是某個人得了癌症。突然之間,生命之屋就這樣坍塌了。而媒體每天也將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各種苦難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被迫面對戰爭和恐怖活動帶給人們各種無法言喻的痛苦。我們不只看著、聽著自然災害在世界上製造了多少的苦難,我們也眼睜睜看著有些人因著私欲把痛苦加諸到別人身上。我們不斷問上帝:「為什麼?」而我們永遠也無法瞭解這奧祕。但是,耶穌卻以自己所經歷過的苦難,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各位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內心的悲傷和痛苦還太沉重時,可能這裡面的某些句子會讓你感到生氣或受傷。但我相信,在你的悲傷中,還是有一些階段是你能夠想辦法從本書找到一些話語,能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已 經發生的事,可以幫助你明白發生在你身上的苦難,並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它,我們也會經驗到耶穌基督親自以人的樣式與我們同擔苦難,並牽起我們軟弱無力的手,如同他在十字架上一樣,慢慢將苦難轉變為充滿愛的生命力。
★ 德國近40年來最暢銷,影響力最大的祈禱書,神學家、平信徒必讀推薦,銷售超過100萬冊! 我們會發現,要花費多大的力氣才能專注於一件事三分鐘之久,而完全不去想其他十件事。 我們會發現,只有我們參與著別人的命運,只有我們能夠完全不帶偏見去看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時,我們才能為別人祈禱。 另一方面,我們會發覺,我們的祈禱似乎都只用講的。 但祈禱更需要用聽的。 祈禱也意味著,只是全心「在」上帝面前,或在上帝面前完全腳踏實地地投入一件任務。 我們不只用嘴巴,還應該用整個人去祈禱,其中也包括用腳,我們可以再度嘗試走基督的十字苦路來體會這一點,這是基督徒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祈禱之路。 本書提供一條路,讓讀者在閱讀時便一起同行的路。 跟著書的內容走完整條路是有意義的做法。 書中的7大祈禱操練面向,結合了身心靈的全面運用,在祈禱中,運用五官的感官能力操練,提升身心靈的敏銳度,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生命與實踐生命,有什麼坊間流行的「心靈課程」會比這種整全的祈禱更能淨化生命、提升生命、跨越生命呢? 從心到行的整全祈禱,協助我們打造一個身心靈合一的整全生命。
青春期是一個轉變的階段,不只對青少年孩子,對父母亦是如此。青少年孩子們開始對孩童時期的信仰產生疑惑。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德國當代知名的兩位宗教教育家比辛格教授和茨歇屈教授合力撰寫這本書,身為人父的兩位作者要告訴父母及關心青少年孩子的大人們,因著青春期所會帶來的改變;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現在的年輕人身處在什麼樣的社會,以及他們所體驗到的世界。 他們提出一些建議,讓父母知道如何將孩子的青春期理解並且塑造成雙方信仰的發展契機;但希望父母不要把它當成成功的全方位宗教教育的萬靈丹,而是做為激發父母及青少年孩子對話的動力。期許父母能把握機會,「讓你的孩子看到你是怎麼樣的人,在那當中,他們也會看到你的信仰歷程。」
聖經裡記載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有聖經?基督徒必須相信聖經所有的記載嗎?在伊甸園裡「性」是禁忌嗎?十誡禁止什麼?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耶穌長什麼樣子?真有大洪水嗎?耶穌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嗎?聖經在今天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不僅聖經的讀者會提出,許多沒有看過聖經或不瞭解聖經的人也會提出。因此,瞭解聖經對於信徒或非信徒都同樣重要,因為聖經是人類宗教歷史的最基本書籍,也是最珍貴寶藏。教會與神學都是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許多藝術家與文學家的創作也源自於聖經。若有人瞭解了聖經,猶太人與基督徒的世界就向他敞開。若有人閱讀了伯恩哈德‧朗恩這本《有關聖經的101個問題》的答案,他就會更瞭解如何解讀聖經,以及如何運用聖經來轉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