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需要熱情來實現夢想,中年人需要熱情來活出真我,高齡者需要熱情來圓滿生命。本書陪不同年齡的你一起從靈性與心理來辨識並找出你的熱情,並透過四種紀律讓你的熱情可以持續燃燒,帶出祝福。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熱情,有些人可能感覺到它的澎湃,而有些人則需要透過自我探索來尋找。本書指出,熱情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需要我們學會發掘它、喚醒它、強化它並培養它。然而,如果熱情的方向出現偏差或徵兆不良,我們需要將它轉化,才能將這份能量運用到美好的事物上,真正讓生命散發光芒。◆ 熱情的真諦:紀律與平衡的藝術◆ 辨別真熱情與野心的界線◆ 克服日常性,讓熱情成為實踐的動力◆ 讓真實的熱情帶來永續祝福
摩西(自卑情結)、該隱(排擠的負面情緒)、掃羅(霸凌與受害者情結)、眼中刺(投射問題)、醫治手枯萎的人(健康的人我界限)、浪子回頭(罪識感取代罪惡感)、法利賽人的被動式攻擊祈禱等,就是最實用、生動與貼近人心的人際關係經典劇本。 在本書中,我們想介紹干擾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六種機制,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角度來檢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然,本書中所描寫的這些機制也揭露出別人的一些面向。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深入了解對方心裡的想法,以及為什麼與他們相處會如此困難。當我們透過信仰讓自我價值正常之後,人際關係自然會健康。 基督宗教的靈修中含有許多心理學的智慧,而且它一向是一種有醫治力的靈修。耶穌來是為了醫治人,使人擺脫由這些妨礙生活的機制所形成的糾葛、羈絆,讓我們獲得自由。
第一本將基督宗教最早的整全靈修系統——本篤靈修,從現代生活應用的角度所做的系統整理,並加入深度心理學與本篤靈修陪伴的實作分析,幫助讀者從健康的靈修獲得健康的生命。 靈修與靈修陪伴是鍛鋉靈性的具體方法。本篤靈侈與靈修陪伴是整個基督宗教最旱的靈修系統與共同寶藏,這套靈修乃在宗教改革前1,200年(聖本篤約在公元530年寫下《聖本篤會規》做為本篤靈修的主軸)就以聖經基礎與初代使徒的團契生活模式來發展,適用於所有基督宗教的信仰與神學體系。在與上主的合一中找到整全與真實的自己,並以此帶出新的行為模式,用腳踏實地的靈性操綀來面對團體與社會的挑戰,這就是本篤靈修與靈修陪伴的核心與普世價值。
「在一起」從來就不簡單!在本書中,我們要以《聖本篤會規》與創意的聖經詮釋做為基督徒團體經營的典範:摩西在聖地如何與上主「一起」解決問題?耶穌在升天前如何進行交接準備?兩位作者從七個面向來討論如何維繫與發展成功的基督教會與團體:靈性態度、人際互動、領導原則、世代傳承與事工推動。我們在輔導中發現,許多個人的靈性問題也會放大為團體的靈性問題,而阻礙了個人與團體的發展與進步。例如,團體憂鬱症、團體自卑感、團體的自我價值感低落、團體成為無助的受害者,或者團體面對交棒與接棒的世代傳承時,往往也無所適從,而不自覺地把上一代的問題延續到下一代的領導與管理,成為這個團體的「負面遺傳因子」。這些狀況經常會被基督徒們以「彼此相愛」或「包容原諒」等錯誤的信仰態度粉飾太平,而錯失了轉化與成長的機會。因此,本書邀請大家用誠實的心靈來檢視自己的服事與團體的經營,使基督徒團體成為世上「愛與希望的記號」。
古倫神父先從輔導青年的經驗中談到,青年有哪些生命的渴望,我們教會應該如何回應。古倫神父除了靈修輔導之外,也用25年的時間投入在青年靈性與生命培育事工。當時古倫神父透過教會幾個重要的節期:待降節、聖誕節、除夕、大齋期與復活節等主題的避靜與生命體驗課程,把靈修與生活實踐結合,讓本來遠離傳統教會生活的青年們再次發現信仰的寶藏。他自己發展了許多有創意的活動,包括透過靜態的聖言頌禱、默想、默觀來作自我覺察與合一操練,到動態的深層心理學讀經情境模擬、團體互動與創意禮儀設計,這些結合了本篤靈修的精神、修士的生活操練與靈修陪伴的心靈活動,讓年輕人深入地檢視內在的情緒與傷口、找到生命的定位,探索自己的靈修與信仰路徑,與同伴互動分享並激發出自由的生命力。
信仰不能保證不失敗,但可以確保站起來!在這本書裡我想探討「錯過、錯失」這個主題。我並不是要指責任何人,而只想描寫我所觀察到的現象。而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指出一條如何能重新獲得勇氣,使我們敢於投入生命的路。我嘗試從耶穌的行為、他的內心態度、他的話語、以及他的作為中找到這條路。在我心目中,耶穌是一個充滿力量的人物。他確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為了我們,他毅然決然地賭上自己的生命。他全心投入,而且為這個投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正因為如此,對我們而言,他也是一個挑戰,挑戰我們敢於投入自己的生命,挑戰我們揮別自己拖延、耽擱一切的被動,並將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助人的專業工作就是在幫助那些處於急難當中,需要外來協助的人們。如果沒有這些社工人員、醫護人員、照護人員、義工等專業助人者,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愈來愈冷酷,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會覺得孤單無助。但是,要能夠勝任助人的工作,首先他們必須能完備地關照自己的身心靈,他們都必須在照顧他人與關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 因此,我們想在本書中提供專業助人者一些建議,讓他們知道如何正確地關照自己。本書先從幾處新約聖經與故事開始,耶穌在這些經文中教導我們,如何把幫助他人與關照自己妥善連結。耶穌回應了許多人的苦難,也治癒他們的疾病。但是,他也不忽略照護自己。耶穌就是助人者的典範,他經常在夜裡獨自上山祈禱,在祈禱中與自己及上帝合一,藉此潔淨自己的情緒與靈性,並在關照內在與連結上帝當中,重新得力。 在聖經故事的章節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依據不同的助人者角色與服務場域,提出一些自我關照的具體建議,例如敏銳察覺負面情緒、避免受害者情結、察覺自己的界線、注意自己的靈性、聆聽夢境的警示、確認服務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克服艱難的職場外部條件等等。最後,我們也提供助人者一些日常生活與服務中可以實踐的儀式與心靈操練,我們希望能夠強化助人者的內在認知,讓他們能夠揮別自我關照的罪惡感,帶著清澈的內在眼睛,辨識出受苦者的真實需求,並正確回應他們的苦難。
宗教改革與馬丁‧路德的名字密不可分。然而,就如同所有重大的革新運動一樣,主角身邊總是有一群勇敢的同伴。菲利普‧梅蘭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是除馬丁‧路德外另一個宗教改革的推動者。格奧爾格‧斯巴拉汀(Georg Spalatin)對於侯爵的決定有重大影響。猶斯圖斯‧尤納斯(Justus Jonas)全心全力地幫助馬丁‧路德。約翰內斯‧布根哈根(Johannes Bugenhagen)既是路德的告解神父也是朋友。當然也不能忘記他的妻子卡塔莉娜‧馮‧博拉(Katharina von Bora);家中的大小事務及金錢都是她在處理。
職場不再是戰場,而是你的生命淬鍊場 面對險峻的全球競爭,我們還能夠樂在生活、樂於工作嗎? 在職場生涯中,你是否無懼、無悔、無憾呢? 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彼此成長的團隊,而不是豎立互扯後腿的敵人? 如何在冷酷的工作環境中, 擁有一顆火熱跳動的心而不是爆掉的肝呢? 在這本書中,我們兩位作者:古倫神父與吳信如女士想要試著從靈性與情緒操練的角度,回答讀者有關職場與工作的各種問題。不管是針對那些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剛要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已經在職場中奮戰多年,經常必須面對工作壓力、負面工作情緒或扭曲的職場競爭關係的職場老鳥,我們都希望各位能夠從這本書中,打造身心靈健康的職場生涯,讓你的工作真的能夠成為生命實踐的場域,而不是讓人身心俱疲的爆肝工廠。 我們藉由聖經故事,提出25個重要的職場態度,讓讀者可以從基督宗教的靈性操練中克服現代職場的各種問題。
合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起行動! 對話、行動、革新、轉變 基督新教辛克牧師和天主教本篤會修士古倫神父,這兩位德國當代最出色的基督宗教靈修書籍作者,他們的靈修與神學作品影響德國、歐洲甚至世界基督宗教界甚鉅。雖然兩位大師分屬不同的宗派,但他們卻因為在神學與靈修學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在各種社會或心靈議題上,一起分享與行動。 他們認為,應該讓合一的對話,轉化為合一的行動。而保持雙方教會的多元性,才能更機動性地面對多元社會的挑戰。而增加教會內多元性的方式就是提高平信徒的參與機會與管道,以彌補神職人員過於同質性的缺憾。 此外,他們也呼籲,雙方教會應該更積極地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提出看法或主動參與。他們兩位皆強烈主張:「合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起行動!」辛克牧師說:「合一對話不是為了清談神學,而是為了攜手轉變世界。」古倫神父說:「共融的精神在於互相鼓勵,一起進行革新與轉變。」
現代醫學、全球化或氣候變遷等發展,在近年來引發出新的倫理議題,這些議題不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存也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過去的規則與策略大部分已經無法提供更好的幫助。因此,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同時也曾是海德堡大學神學院倫理學教授沃夫剛‧胡伯(Wolfgang Huber),在本書中特別針對包括人生各階段的20個現代倫理議題,從基督宗教的價值觀以及現代倫理學的角度,提出其人性化的分析與解答。 德國前總統馮‧魏茲切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讚譽:「胡伯在本書中揭示了基督宗教的信仰告白與政治責任的密切關連。」在這個充斥著價值混亂、隨波逐流的時代,本書也是指向「明確、自由與勇氣」的人生羅盤。
情緒影響每一個人。一個人的感覺取決於他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切割的人,也切割掉自己重要的生命泉源,因為情緒能夠驅動人,給予他力量和對生命的熱愛。但情緒也能主宰人。於是人會因情緒而受苦。因此,為了使生命成功,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好好面對情緒,這是極為重要的事。重點不在於壓抑或抗拒各種情緒,而在於如何轉化它們。 情緒也經常出現在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在伴侶與朋友之間,在教會或公司的人際關係裡。正確地處理情緒能決定我們的關係是否成功。許多夫妻和朋友常常因為各種情緒而發生摩擦。他們互相責備對方反應過度情緒化,說對方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被自己的情緒主宰。所以,我們在各種不同關係中的問題,也都是情緒的問題。 在處理情緒時,我們認為,要彼此討論對方的情緒是比較好的做法。透過這種方式,讀者不自覺產生的問題可以得到表達並回答的機會。因此,吳信如老師藉著兩位年輕夫婦馬丁與蕾娜,在16場輔導對話中向古倫神父提出問題,好讓每一位讀者能夠從對話進行中,同時也處理自己的內在問題。在探討完每一種情緒之後,我們描述了一種能夠幫助讀者們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儀式。因此我們希望,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所合作的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人去正視自己的情緒,而不對這些情緒下評價,並能夠因此而處理自己的情緒,好讓自己的生命與各種關係變得更豐富,並結出纍纍的果實。
這本書的原意在於,為病者寫一本書,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病痛並以屬靈的態度去面對它。同時,這本書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去思索關於自己的病之意義何在,思索自己病痛的每一個經驗。我們也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寫日記,記錄下在病痛中浮現於自己腦海的每一個想法。 這本書也是為陪伴病者的人、病患靈修輔導人員、探訪病者的教會成員、以及病者的家屬所寫的。在這本書裡,病患陪伴者可以找到一些幫助他們在陪伴生病的人和以屬靈態度面對病痛的一些想法。書中還有一些他們可以和病者一起進行的儀式這方面的建議。 因此,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將為病者在面對其痛病上帶來實質可行的幫助。我們也希望病患陪伴者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幫助他們陪伴病者的靈感。
★ 德國近40年來最暢銷,影響力最大的祈禱書,神學家、平信徒必讀推薦,銷售超過100萬冊! 我們會發現,要花費多大的力氣才能專注於一件事三分鐘之久,而完全不去想其他十件事。 我們會發現,只有我們參與著別人的命運,只有我們能夠完全不帶偏見去看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時,我們才能為別人祈禱。 另一方面,我們會發覺,我們的祈禱似乎都只用講的。 但祈禱更需要用聽的。 祈禱也意味著,只是全心「在」上帝面前,或在上帝面前完全腳踏實地地投入一件任務。 我們不只用嘴巴,還應該用整個人去祈禱,其中也包括用腳,我們可以再度嘗試走基督的十字苦路來體會這一點,這是基督徒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祈禱之路。 本書提供一條路,讓讀者在閱讀時便一起同行的路。 跟著書的內容走完整條路是有意義的做法。 書中的7大祈禱操練面向,結合了身心靈的全面運用,在祈禱中,運用五官的感官能力操練,提升身心靈的敏銳度,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生命與實踐生命,有什麼坊間流行的「心靈課程」會比這種整全的祈禱更能淨化生命、提升生命、跨越生命呢? 從心到行的整全祈禱,協助我們打造一個身心靈合一的整全生命。
青春期是一個轉變的階段,不只對青少年孩子,對父母亦是如此。青少年孩子們開始對孩童時期的信仰產生疑惑。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德國當代知名的兩位宗教教育家比辛格教授和茨歇屈教授合力撰寫這本書,身為人父的兩位作者要告訴父母及關心青少年孩子的大人們,因著青春期所會帶來的改變;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現在的年輕人身處在什麼樣的社會,以及他們所體驗到的世界。 他們提出一些建議,讓父母知道如何將孩子的青春期理解並且塑造成雙方信仰的發展契機;但希望父母不要把它當成成功的全方位宗教教育的萬靈丹,而是做為激發父母及青少年孩子對話的動力。期許父母能把握機會,「讓你的孩子看到你是怎麼樣的人,在那當中,他們也會看到你的信仰歷程。」
聖經裡記載什麼?什麼時候開始有聖經?基督徒必須相信聖經所有的記載嗎?在伊甸園裡「性」是禁忌嗎?十誡禁止什麼?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耶穌長什麼樣子?真有大洪水嗎?耶穌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嗎?聖經在今天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不僅聖經的讀者會提出,許多沒有看過聖經或不瞭解聖經的人也會提出。因此,瞭解聖經對於信徒或非信徒都同樣重要,因為聖經是人類宗教歷史的最基本書籍,也是最珍貴寶藏。教會與神學都是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許多藝術家與文學家的創作也源自於聖經。若有人瞭解了聖經,猶太人與基督徒的世界就向他敞開。若有人閱讀了伯恩哈德‧朗恩這本《有關聖經的101個問題》的答案,他就會更瞭解如何解讀聖經,以及如何運用聖經來轉變生命。
本書為原《陪伴一生的安慰》與《道別、悲傷與安慰》二書的匯集。 這本面對悲傷的「實務手冊」,一方面讓悲傷者藉著閱讀有關悲傷的想法與靈修儀式,可以面對與處理自己的悲傷,我們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悲傷者的心靈筆記,在手冊許多地方,我們都留下問題思考的空白處,讓讀者把自己複雜的思緒整理成文字,這是處理混亂心神與抒發壓抑情感的有效方法,讀者甚至可以保存下來,作為對逝者的思念。 這本書另一方面也是為陪伴者所預備的,讓陪伴者可以深入地瞭解悲傷的意義,更具體地陪伴與安慰周遭悲傷的人,讓他們能夠克服悲傷。同時在這本手冊中,我們也提供許多可以實際操作的儀式,讓陪伴者可以和悲傷者一起透過儀式轉化悲傷。
人們會透過各種緊急應變方案,來為可能會面對許多無法預見的事件做準備。 但對於親人的死亡,或甚至自己的死亡,現代人一般都極度欠缺充分的準備,到了那個關鍵時刻,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亡者家屬具體面對並深思死亡的現實,不但非常有幫助,也很重要,而透過親自參與喪禮與事前準備的相關事宜,尤其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 因為,「真正的幸福也包括死亡」。 無論臨終者是在家裡、醫院、老人安養院或安寧病房去世,重要的是「告別」這個儀式。 告別位於一個過程的開端,在這個過程的最後,所有相關的人會經驗到,死亡不代表結束,反而是一種過渡;藉著它,我們與亡者開始一種不一樣、永恆、且牢不可破的關係。
夢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夢不只會告訴我們自己的身心狀況,或我們如何邁向成熟與轉變的道路;夢也是進入我們潛意識的指標,進入深層的內心經驗,夢會提醒我們,應該走符合自己本質的道路。夢不會依照自然法則,也不會依照我們的道德標準。夢對於我們的信仰之路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條轉變的道路。夢會揭開我們內心的真實面,幫助我們自我覺察。夢也會告訴我們該如何跨出下一步,並提醒我們活得更認真、更專注。夢也可能是上帝的預言,是我們經驗上帝的地方。──夢就是被遺忘的上帝話語。 古倫神父以他三十多年從事夢境輔導的經驗,告訴我們,基督徒該如何用正確的靈修與信仰態度面對夢境,幫助我們透過夢境來經驗上帝、聽見上帝,而不會迷失在坊間怪力亂神的「解夢」迷霧當中。
「基督—受膏者」是希臘人將古老的猶太觀念「彌賽亞」翻譯過來的意思,彌賽亞是猶太人一直都在等待的一個新君王。 基督教視耶穌的出生、死亡和復活,已經實現了這個以賽亞的預言。 一個是歷史上的耶穌,一個是宣講福音的基督,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卻是同一個人。 這在近五十年來的神學討論中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常常也很明顯地造成傳道者在禮拜中宣講那大好消息時的困難。 作者在這本書中就當代對「基督」主題的討論做了一個完整、符合時代意義又容易瞭解的概述,並指出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重新整合在一起的方式。
通常教理問答是提供給相信這個信仰的人一些確定堅信的事,而不見得是提供給尋求及探詢這個信仰的人一些方向。但這本教理問答不一樣:這一問一答有時候是反射性的,有時是充滿圖像的,有時候是情感四溢的,我們可以在這些默想式的文章中,探索這個信仰三個基本的重點--上帝、基督和聖靈。這本教理問答簡潔易懂,並富有教育意義。它要邀請大家去發掘在福音自由裡的一個奠基於聖經、批判性強且關心這個世界的信仰。這是一本涉及到整個基督教信仰的書,含義深刻。適合作為討論小組、學生和成人信仰教育或作為個人思考生命意義問題的教科書。作者期待這本書能幫助人發現基督教或重新發現基督教,並使這世界的人更能了解現代基督徒所思考的是什麼。
在使徒保羅看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信、望和愛。而其中,愛又超越其他一切(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 節)。中古世紀的人談到三種「靈修美德」:信、望和愛;並另外又補充了四種「世俗的美德」:正義、智慧、謹慎和勇敢。人需要這四種世俗的美德來克服世上生活的一切挑戰,和三種靈修美德則是幫助人完成通往上帝的路。世俗的美德教導的是哲學,靈修美德教導的則是聖經。今天,我們也許會說:對世上的生活而言,這三種靈修美德和四種世俗美德一樣重要,因為若沒有信任、沒有希望、沒有愛,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共同生活。這樣說來,這三項靈修美德也有其世俗的價值。在本書中,作者帶著讀者循序漸進深入默想信望愛這三項美德的世俗價值以及它們對人類與上帝之間關係的價值。作者認為這三項美德是指引人們走向上帝道路的羅盤,是黑暗世界中的一道光明。事實上,信望愛這三項美德所意指的,也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所在。
「基督徒的自由」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最令人感動的文章之一,從此以後「自由」成為基督新教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在這本書中,曼弗列.寇克(Manfred Kock)處理自由的概念與其他重要問題的關係,例如個人與社群的關係、良心的自由、或責任與放縱的關係。
「祝福」被視為是上帝認同並給予人安慰的記號,而且是可以看見的記號。它常常出現在聖經和教會的每個禮拜儀式中。在日常生活中,「祝福」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書向我們解釋了「祝福」的真實意涵,以及聖經舊約與新約中對「祝福」的詮釋。此外,書中也探究:祝福與詛咒之間有何關聯?祝福是否與神奇的力量或魔法有關?或者:上帝是否祝福我們手中所做的一切事?從這些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如何透過祝福尋找到他們對生活的安全感與慰藉。
《上冊》尊貴與奔放的女性妳覺得自己像個尊貴自重的王后嗎?還是比較像是狂野奔放的女人?很多女性雖然覺得這些女性特質很吸引人,可惜她們終其一生卻只讓自己發揮出生命極少部分的特質,即使這些特質她們其實都擁有。作者用聖經故事中的女性人物來代表十四種女性特質:夏娃充滿母性、莎拉愛笑、抹大拉的馬利亞則象徵熱情愛人,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女性特質,例如:智慧聰穎、正義感、領導力、冒險、溫柔、尊貴與狂野...等等。作者希望藉由這些曾經活過的女性聖經人物,鼓勵現代的女性們,要去珍惜這些寶貴的特質,放手並勇敢去活出上帝原創的妳!《下冊》戰鬥與愛的男性什麼樣的男人算得上是真正的男人?是很有男子氣概的男人?還是所謂的好好先生呢?其實,男人身上同時擁有戰鬥與愛的能力,兩者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剛柔並濟。在現代社會,一個完全的男人不僅要擁有具備戰鬥與愛人的能力,還必須具備夢想與實踐的勇氣。聖經所記載的亞當、參孫和其他男性人物都具有這些特質;古倫神父希望透過所挑選的這十八位聖經人物,幫助現代男性找到自我定位,並獲得心靈的力量。
隨著耶穌的復活,「死亡」這個主題成為基督宗教中心的主題。相信死後會有生命的信仰,對每個都會面臨死亡的人而言,的確時常形成他們真實經驗中的一個強烈對比。而每一個牧者,也會不斷面臨這種恐懼與不安,人們會問「死後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