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謙法師從圖表解讀般若智慧 罕見《大般若經》572卷,全經文詳解、白話翻譯 佛陀與弟子問答,一覽鷲峰山講經論法之盛況 成就一切因緣,調伏自性,圓滿渡到彼岸的智慧之書。 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佛陀對大眾宣說般若與修行之法的對話錄。 「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 般若系重視法性空慧的因緣法則,如同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有了規則便會通徹一切,放下自性妄執,在生活實踐中道不二。更能了解前往彼岸之路是四通八達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菩薩道。 寬謙法師以圖表和生動的語言講解般若系的特色,從何謂「般若智慧」著手,分別透過聖者與凡夫的角度,展現緣起性空看人生的境界。 第五百七十二卷是佛陀與曼殊室利菩薩、善思菩薩、最勝天王、有賢德天子、珊覩史多天王的問答和討論,以修行者的願力、德性和修行法門為主題。佛陀對弟子宣說菩薩事蹟和功德,也開放互相討論。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關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簡稱《大般若經》,由十六部經典組成,分成十六會,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必須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般若系列的經典於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現存尚有梵文本與吉爾吉特寫本。後來經典由南印度向北印度傳播,於北印度開始普及,經由西域而傳入中國。 《大般若經》中的多部經典在中國歷經多次翻譯,但當時佛教界對般若系仍所知未深,直至唐朝玄奘大師晚年譯出完整的版本。這一工作是譯經史上的偉業,玄奘集眾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從唐朝顯慶五年(660)開展,至龍朔三年(663)完成,譯成全部《大般若經》十六會共六百卷,不僅重譯了多部經典,還譯出未曾在中國出現的經典,大大超越當時佛教界有關般若部類的知見範圍。 關於「第五百七十二卷」 第五百七十二卷屬第六會,此會共十七品,本卷為第十一品至第十四品——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顯德品第十一」為佛陀答覆曼殊室利菩薩,過去久遠劫前多聞如來答覆精進力菩薩,也就是現在在座的最勝天王的提問來回答,並說明何謂護持正法,以及如何調伏心等問題。 「現化品第十二」為最勝天王答覆善思菩薩的提問,解答佛的化身,能化作無數無量的化佛,是因為諸佛在成佛前所發的願力清淨之故。也答覆何人能護持正法,有賢德天子也在此加入討論。 「陀羅尼品第十三」為曼殊室利菩薩及寂靜慧菩薩共同討論,菩薩得到如是眾法不入陀羅尼門,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致使大地諸山皆振動,天上下起了花雨。佛陀也說了過去寶月佛的時候,有一位寶功德菩薩,擁有大辯才,這位菩薩也就是現在的寂靜慧菩薩。 「勸誡品第十四」為曼殊室利菩薩請問佛陀,聽聞如是甚深般若經典,能啟信受持而不毀謗,可成就何等功德?佛陀答覆所致功德不可稱計,諸多殊勝善法皆從般若生,並以四大部洲的眾生為例說明。 本書特色 1. 內容為佛陀與弟子對話,闡述佛之哲學,蘊含的思想溫柔致遠,讀之可洞察人情、開拓思想。 2. 寬謙法師獨創圖解佛學法,從淺明易懂的圖表,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向。 3. 全經文白話翻譯,如同閱讀散文,可作為佛學基礎讀物,不起煩惱心。
寬謙法師從圖表解讀般若智慧 罕見《大般若經》572卷,全經文詳解、白話翻譯 佛陀與弟子問答,一覽鷲峰山講經論法之盛況 成就一切因緣,調伏自性,圓滿渡到彼岸的智慧之書。 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佛陀對大眾宣說般若與修行之法的對話錄。 「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 般若系重視法性空慧的因緣法則,如同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有了規則便會通徹一切,放下自性妄執,在生活實踐中道不二。更能了解前往彼岸之路是四通八達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菩薩道。 寬謙法師以圖表和生動的語言講解般若系的特色,從何謂「般若智慧」著手,分別透過聖者與凡夫的角度,展現緣起性空看人生的境界。 第五百七十二卷是佛陀與曼殊室利菩薩、善思菩薩、最勝天王、有賢德天子、珊覩史多天王的問答和討論,以修行者的願力、德性和修行法門為主題。佛陀對弟子宣說菩薩事蹟和功德,也開放互相討論。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關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簡稱《大般若經》,由十六部經典組成,分成十六會,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必須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般若系列的經典於印度貴霜王朝時在南印度廣為流行,現存尚有梵文本與吉爾吉特寫本。後來經典由南印度向北印度傳播,於北印度開始普及,經由西域而傳入中國。 《大般若經》中的多部經典在中國歷經多次翻譯,但當時佛教界對般若系仍所知未深,直至唐朝玄奘大師晚年譯出完整的版本。這一工作是譯經史上的偉業,玄奘集眾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從唐朝顯慶五年(660)開展,至龍朔三年(663)完成,譯成全部《大般若經》十六會共六百卷,不僅重譯了多部經典,還譯出未曾在中國出現的經典,大大超越當時佛教界有關般若部類的知見範圍。 關於「第五百七十二卷」 第五百七十二卷屬第六會,此會共十七品,本卷為第十一品至第十四品——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顯德品第十一」為佛陀答覆曼殊室利菩薩,過去久遠劫前多聞如來答覆精進力菩薩,也就是現在在座的最勝天王的提問來回答,並說明何謂護持正法,以及如何調伏心等問題。 「現化品第十二」為最勝天王答覆善思菩薩的提問,解答佛的化身,能化作無數無量的化佛,是因為諸佛在成佛前所發的願力清淨之故。也答覆何人能護持正法,有賢德天子也在此加入討論。 「陀羅尼品第十三」為曼殊室利菩薩及寂靜慧菩薩共同討論,菩薩得到如是眾法不入陀羅尼門,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致使大地諸山皆振動,天上下起了花雨。佛陀也說了過去寶月佛的時候,有一位寶功德菩薩,擁有大辯才,這位菩薩也就是現在的寂靜慧菩薩。 「勸誡品第十四」為曼殊室利菩薩請問佛陀,聽聞如是甚深般若經典,能啟信受持而不毀謗,可成就何等功德?佛陀答覆所致功德不可稱計,諸多殊勝善法皆從般若生,並以四大部洲的眾生為例說明。 本書特色 1. 內容為佛陀與弟子對話,闡述佛之哲學,蘊含的思想溫柔致遠,讀之可洞察人情、開拓思想。 2. 寬謙法師獨創圖解佛學法,從淺明易懂的圖表,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向。 3. 全經文白話翻譯,如同閱讀散文,可作為佛學基礎讀物,不起煩惱心。
出生貧困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 卻能憑藉自我學習,創造全方位的斜槓人生 本書將帶你洞悉星雲大師如何從無到有的多元技能學習工法。 星雲大師生於貧困環境,又歷經戰爭紛擾,一生中未曾受過正規教育。然而他練字、寫字賺取收入,開辦教育機構,創立並管理佛光山,一路上始終堅持自我、持續學習,才能開創出一條非凡的人生道路。透過學思歷程的首度集結,我們終能看見他積累數十載的智慧人生。 本書特色: 1.從自我覺察開始,逐步發展自學過程,最後引領眾人學習。 2.各章節整合《佛光菜根譚》關於「自學」的重點,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課題。 3.彩頁收錄大師歷年來學習軌跡。
出生貧困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 卻能憑藉自我學習,創造全方位的斜槓人生 本書將帶你洞悉星雲大師如何從無到有的多元技能學習工法。 星雲大師生於貧困環境,又歷經戰爭紛擾,一生中未曾受過正規教育。然而他練字、寫字賺取收入,開辦教育機構,創立並管理佛光山,一路上始終堅持自我、持續學習,才能開創出一條非凡的人生道路。透過學思歷程的首度集結,我們終能看見他積累數十載的智慧人生。 本書特色: 1.從自我覺察開始,逐步發展自學過程,最後引領眾人學習。 2.各章節整合《佛光菜根譚》關於「自學」的重點,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課題。 3.彩頁收錄大師歷年來學習軌跡。
木村泰賢逝世90年紀念 佛學專家江燦騰教授編選、專文導讀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思想之書 全方位詮釋根本佛教解脫道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 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 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 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根本佛教,意謂佛陀在世時期,以及這段期間的佛教。 木村泰賢提倡的「新大乘運動」即是回歸佛陀真意,並策應時代精神,方可拯救時代之弊。 本書亦以回歸木村泰賢治學原則為宗旨,主編江燦騰教授以木村之著作《大乘佛教思想論》、《邁向解脫之道》為依據,選錄出有關大乘佛教的歷史、在東亞的發酵與開展、解脫道的論述等內容,有系統地重新編為一書,精要且明確地呈現木村泰賢原創佛學觀點。 好評推薦 將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重編,成為堪稱最接近他本人生前未能親自完成的一本書。 內容字有其本身的優越性與更具當代性佛教解脫思想的特色。——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木村泰賢逝世90年紀念 佛學專家江燦騰教授編選、專文導讀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思想之書 全方位詮釋根本佛教解脫道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 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 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 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根本佛教,意謂佛陀在世時期,以及這段期間的佛教。 木村泰賢提倡的「新大乘運動」即是回歸佛陀真意,並策應時代精神,方可拯救時代之弊。 本書亦以回歸木村泰賢治學原則為宗旨,主編江燦騰教授以木村之著作《大乘佛教思想論》、《邁向解脫之道》為依據,選錄出有關大乘佛教的歷史、在東亞的發酵與開展、解脫道的論述等內容,有系統地重新編為一書,精要且明確地呈現木村泰賢原創佛學觀點。 好評推薦 將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重編,成為堪稱最接近他本人生前未能親自完成的一本書。 內容字有其本身的優越性與更具當代性佛教解脫思想的特色。——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步上《天梯》 迎接《光照》 歷史學家王壽南再探基督信仰 闡明聖經中的衝突與存疑 ❖一本讓信仰者發現新啟示的著作,更是一本探究基督教的入門書❖ 由於光,宇宙誕生了生命,在時間的長河留下了痕跡,寫下了紀錄。 《聖經》是基督教萌芽時期的紀錄,從宇宙起源、上帝造人起,記錄人與神的交流,闡述善惡與義理,描寫苦難與拯救,本質上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歷史書。但由於內容跨越數千年,環境如滄海桑田,使神有不同的作為,若只閱讀片段或只從文字表面觀察,常使讀者疑惑,覺得有太多矛盾與衝突。例如: ◉ 神愛世人,為何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 受洗後就得救了,死後就能上天堂? 王壽南教授一生接受史學嚴謹訓練,看他如何精讀舊約和新約,爬梳《聖經》中的脈絡,更以中國歷史事件做對照,並穿插生活中的故事與新聞為例,逐步推敲事件的背景、成因,解答基督徒心中想問但不敢問的問題,以及外人對於《聖經》內容的誤解。 ◉ 老子對宇宙起源的看法,竟與上帝不謀而合! ◉ 劉邦的「約法三章」,原來跟「以牙還牙」的律法異曲同工? 抽絲剝繭找到真相的過程,就宛如光照一般,這正是閱讀聖經的迷人之處。即使非信仰者,也可以如同史學研究般,從求知的角度走入基督教的世界。
步上《天梯》 迎接《光照》 歷史學家王壽南再探基督信仰 闡明聖經中的衝突與存疑 ❖一本讓信仰者發現新啟示的著作,更是一本探究基督教的入門書❖ 由於光,宇宙誕生了生命,在時間的長河留下了痕跡,寫下了紀錄。 《聖經》是基督教萌芽時期的紀錄,從宇宙起源、上帝造人起,記錄人與神的交流,闡述善惡與義理,描寫苦難與拯救,本質上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歷史書。但由於內容跨越數千年,環境如滄海桑田,使神有不同的作為,若只閱讀片段或只從文字表面觀察,常使讀者疑惑,覺得有太多矛盾與衝突。例如: ◉ 神愛世人,為何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 受洗後就得救了,死後就能上天堂? 王壽南教授一生接受史學嚴謹訓練,看他如何精讀舊約和新約,爬梳《聖經》中的脈絡,更以中國歷史事件做對照,並穿插生活中的故事與新聞為例,逐步推敲事件的背景、成因,解答基督徒心中想問但不敢問的問題,以及外人對於《聖經》內容的誤解。 ◉ 老子對宇宙起源的看法,竟與上帝不謀而合! ◉ 劉邦的「約法三章」,原來跟「以牙還牙」的律法異曲同工? 抽絲剝繭找到真相的過程,就宛如光照一般,這正是閱讀聖經的迷人之處。即使非信仰者,也可以如同史學研究般,從求知的角度走入基督教的世界。
寬謙法師從無畏到無悔的人生歲月! 兩個人生,在家與出家;兩個世界,佛教與藝術, 於她,沒有邊界,而是相契相容。 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三女兒,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從在家到出家,她掘地深耕,將藝術的因子與佛教結合! 她更打破教派隔離,以傳道為修行,試圖改變傳統,讓佛教寺院的經營與管理現代化! 本書將讓你洞悉寬謙法師推廣佛教藝術上的篳路藍縷,更從她的人生中看見不一樣的宗教面貌! ◆楊家的家族史 本書由寬謙法師口述這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宜蘭楊家說起,佛法思想是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的活水源頭。1955年,在寬謙法師出生之前,就曾塑「阿彌佛陀」立像,其後,陸續完成以佛教主題之作品,楊家女兒楊漢珩似乎就此與佛結下深厚的緣分,而在家父親的作品亦影響出家後的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的轉化成長史 1986年楊漢珩在與父親相熟的法源講寺出家,法號寬謙,出家的日子並非淡薄出世,必須操持許多雜務,出家隔年覺心法師辭世,法師身陷複雜的官司與錢財糾紛,甚至被黑道圍住叫囂威脅,法師說「我就像還沒轉大人的少年,立即得扛起所有沉重的家業。」 頓失依靠後以講經為願,開始充滿力量與法喜,開始推動弘法,創立了「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與「法源寺別苑」等機構,致力於出版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舉辦各種法源相傳及佛教永續發展的弘法活動。並漸漸悟得如何使傳統佛教要走到現代,如何解決思想理念的衝突,以及與現實環境上的磨合,可以說是一本「精彩刺激」的傳記。 ◆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本以為佛教藝術的興趣是來自父親的寬謙法師,入佛門後慢慢釐清,原來法源講寺的法脈與佛教藝術,甚至與修行都密不可分,於是義無反顧,全心擔負起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立足於佛法思想修行的深邃基礎上,以佛教藝術發揮佛教文化的教育功能,並以此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因此法源講寺的道風是以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為主,佛教藝術的推動為輔,相輔相成地傳承起佛教文化的社會教育使命。書中記載著法師在佛教藝術學習與推動的心路歷程,也可說是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此外,法師運用自身佛教建築的專業長才,承擔福嚴佛學院、慧日講堂等的建築工程,與佛教建築結下因緣,為佛教建築史上揮灑出燦爛的一筆! ◆歡迎眾人進入佛教藝術世界的邀請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此次覺風學院的佛殿落成,為這段因緣畫下驚嘆號,並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北投覺風學院邀請安藤忠雄設計之大殿佛堂兼講堂與禪堂兼美術館兩棟主建築,未來此區將成為臺灣地區佛教藝術文化與佛法專題領域的重鎮。以北投當地白磚砌成莊嚴的仿古印度佛殿,是多年來因緣際會,是眾志成城的具體表現,更是寬謙法師與父親楊英風一脈相承的願。
寬謙法師從無畏到無悔的人生歲月! 兩個人生,在家與出家;兩個世界,佛教與藝術, 於她,沒有邊界,而是相契相容。 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三女兒,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從在家到出家,她掘地深耕,將藝術的因子與佛教結合! 她更打破教派隔離,以傳道為修行,試圖改變傳統,讓佛教寺院的經營與管理現代化! 本書將讓你洞悉寬謙法師推廣佛教藝術上的篳路藍縷,更從她的人生中看見不一樣的宗教面貌! ◆楊家的家族史 本書由寬謙法師口述這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宜蘭楊家說起,佛法思想是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的活水源頭。1955年,在寬謙法師出生之前,就曾塑「阿彌佛陀」立像,其後,陸續完成以佛教主題之作品,楊家女兒楊漢珩似乎就此與佛結下深厚的緣分,而在家父親的作品亦影響出家後的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的轉化成長史 1986年楊漢珩在與父親相熟的法源講寺出家,法號寬謙,出家的日子並非淡薄出世,必須操持許多雜務,出家隔年覺心法師辭世,法師身陷複雜的官司與錢財糾紛,甚至被黑道圍住叫囂威脅,法師說「我就像還沒轉大人的少年,立即得扛起所有沉重的家業。」 頓失依靠後以講經為願,開始充滿力量與法喜,開始推動弘法,創立了「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與「法源寺別苑」等機構,致力於出版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舉辦各種法源相傳及佛教永續發展的弘法活動。並漸漸悟得如何使傳統佛教要走到現代,如何解決思想理念的衝突,以及與現實環境上的磨合,可以說是一本「精彩刺激」的傳記。 ◆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本以為佛教藝術的興趣是來自父親的寬謙法師,入佛門後慢慢釐清,原來法源講寺的法脈與佛教藝術,甚至與修行都密不可分,於是義無反顧,全心擔負起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立足於佛法思想修行的深邃基礎上,以佛教藝術發揮佛教文化的教育功能,並以此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因此法源講寺的道風是以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為主,佛教藝術的推動為輔,相輔相成地傳承起佛教文化的社會教育使命。書中記載著法師在佛教藝術學習與推動的心路歷程,也可說是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此外,法師運用自身佛教建築的專業長才,承擔福嚴佛學院、慧日講堂等的建築工程,與佛教建築結下因緣,為佛教建築史上揮灑出燦爛的一筆! ◆歡迎眾人進入佛教藝術世界的邀請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此次覺風學院的佛殿落成,為這段因緣畫下驚嘆號,並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北投覺風學院邀請安藤忠雄設計之大殿佛堂兼講堂與禪堂兼美術館兩棟主建築,未來此區將成為臺灣地區佛教藝術文化與佛法專題領域的重鎮。以北投當地白磚砌成莊嚴的仿古印度佛殿,是多年來因緣際會,是眾志成城的具體表現,更是寬謙法師與父親楊英風一脈相承的願。
全球最新中文譯本 知名佛教學者 江燦騰教授專文導讀 東亞現代佛學研究權威——木村泰賢,奠基於《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文獻辯證,以阿毘達磨為論述中心,從佛陀、宇宙、世界、心理、倫理、修道等六個主題,有系統地說明各部派的起源與發展,並予以比較、檢討,深入經藏,探求阿毘達磨真義。 木村泰賢畢生致力研究阿毘達磨佛教思想,先前已將前人研究阿毘達磨佛教的文獻資料寫成《阿毘達磨論之研究》一書,並另有諸多著述是為了闡明大小乘思想上的關聯而作的準備,本書可謂是阿毘達磨佛教研究的精髓之作。
這是一部理解《聖經》的入門書。 可以解惑,為未信、初信或已信的人解答對基督信仰的存疑。 可以勵志,因著整部《聖經》講的就是一個「愛」字。 可以博識,因著王壽南教授帶入史學方法,梳理基督教的脈絡。 可以慰藉,當我們迷途徬徨時,救贖心靈。 「天梯」一詞引自《聖經.創世記》;雅各夢見一把梯子直通天國,唯有堅定的愛與信仰才能步上那把無形的天梯,抵達神的國度。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聖經.約翰壹書》第四章 王壽南教授一生接受史學嚴謹訓練,卻在七十歲受洗, 他從未信之時的懷疑,到對信仰的理解與順服……人生為何有這麼大的轉折? 聽他娓娓道來,不佈道也不傳教,只分享;八十多歲的他採用歷史故事、人生經歷、社會觀察,將他的體驗與思考分享給大眾。 他精讀《聖經》舊約和新約,理解真義,梳理聖經章節之內蘊脈絡,以淺白易懂的話語,像一位說書人,帶領我們進入聖經的故事。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現實與未知即便我們無法參透,然而只要有愛,人生就有著美好。 他稟持著:既然「信仰」是一種真理,真理是不怕討論的。 我們將一同透過知性與靈性、道德與信仰,一步一步理解: 「上帝是什麼樣的神?」 「上帝真的會垂聽禱告嗎?」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淵源是什麼?」 「《聖經》是什麼樣的書?」 「耶穌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華人為何不容易信基督教?」……
日本阿毘達磨佛教研究之泰斗——木村泰賢博士 首次問世的中文新譯本, 部派佛教論書文獻學的劃時代之作, 「小乘佛教思想論」之先驅。 不但成為日本國內該領域最頂尖的指標性人物, 也是東亞現代佛學研究的權威領導者。 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之音譯,意譯為「對法」。阿毘達磨論是指對佛陀教法、要義精確的、系統的分類以及詮釋。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的原型是木村泰賢先生取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在跨過這個學位門檻之後,木村泰賢真正開始進入全盛時代,不但成為日本國內該領域最頂尖的指標性人物,也是東亞現代佛學研究的領導者。 本書雖是木村泰賢博士的論文,但全書各章內容,都是用語明快簡潔易懂,有趣而流暢。就像書內的全部內容都形成有機性的巧妙組合一樣,彼此互相牽連與協調運作。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現代中文全譯本的正式出版,讓大家得以一窺部派佛教論書文獻學權威之作。書末,並附有日本南傳佛教經論研究的最高權威學者水野弘元教授,特別為本書所寫的第一流的「解說」,幫助讀者對此書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特色 ★非常有獨特性,對於佛教或哲學研究的讀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全書的現代中文翻譯文,對讀者來說,更容易理解,也幫助更能清楚作者所要表達的原意。 ★對於研究佛教具有實質學術意義的內容。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的姊妹作 揭示吠陀的神話與哲學 論述梵書及奧義書思想 無可取代的原典導論著作 全新中譯本 沒有印度哲學,就不會有叔本華哲學, 「在這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華 《梵我思辯──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作者木村泰賢與其啟蒙老師高楠順次郎,合力編譯的佛學經典之作,傾注一生所學,為初學者和門外漢講解印度思想發展的過程、來龍去脈。認識佛學、印度學,你不可不知奠定日本佛教研究基礎的高楠順次郎:日本學者說:「今日佛學界,未直接間接受他影響的人,可以說一個也沒有。」歐美學者讚譽為「漢譯佛典權威」。 《印度哲學宗教史》自一九一四年初版以來,長銷一百多年,堪稱為全面了解印度思想的最佳指導書。 告訴你,印度為什麼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宗教國、罕見的哲學國,簡明、生動有味地剖析印度思想的真正面貌:哲學是信仰的指南,指引印度宗教發展的方向。 ◆關於印度的思想: 宗教與哲學自始至終都保持密切的關係。 印度,有猶太人的信仰,又有希臘人的哲學特色,能巧妙統御這兩種信仰的能力,是印度思想最具妙味的特色,堪稱為一切宗教或哲學的理想典型。 ◆關於印度的宗教: 從神與人的關係,發現宗教的意義。 印度教的吠陀諸神,對印度人來說,是可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人們不斷交涉的神。神與人相似,人人皆具神性,信仰「眾生悉有佛性」。 關鍵特色 ★臺灣全新中譯本,兼備學術專業與流暢可讀性。 ★引領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思想的重要前導作品。 ★研究宗教與哲學跨領域學術的必備經典。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的姊妹作 揭示吠陀的神話與哲學 論述梵書及奧義書思想 無可取代的原典導論著作 全新中譯本 沒有印度哲學,就不會有叔本華哲學, 「在這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華 《梵我思辯──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作者木村泰賢與其啟蒙老師高楠順次郎,合力編譯的佛學經典之作,傾注一生所學,為初學者和門外漢講解印度思想發展的過程、來龍去脈。認識佛學、印度學,你不可不知奠定日本佛教研究基礎的高楠順次郎:日本學者說:「今日佛學界,未直接間接受他影響的人,可以說一個也沒有。」歐美學者讚譽為「漢譯佛典權威」。 《印度哲學宗教史》自一九一四年初版以來,長銷一百多年,堪稱為全面了解印度思想的最佳指導書。 告訴你,印度為什麼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宗教國、罕見的哲學國,簡明、生動有味地剖析印度思想的真正面貌:哲學是信仰的指南,指引印度宗教發展的方向。 ◆關於印度的思想: 宗教與哲學自始至終都保持密切的關係。 印度,有猶太人的信仰,又有希臘人的哲學特色,能巧妙統御這兩種信仰的能力,是印度思想最具妙味的特色,堪稱為一切宗教或哲學的理想典型。 ◆關於印度的宗教: 從神與人的關係,發現宗教的意義。 印度教的吠陀諸神,對印度人來說,是可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人們不斷交涉的神。神與人相似,人人皆具神性,信仰「眾生悉有佛性」。 關鍵特色 ★臺灣全新中譯本,兼備學術專業與流暢可讀性。 ★引領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思想的重要前導作品。 ★研究宗教與哲學跨領域學術的必備經典。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關於《聖經》裡雅歌的經譯,雖屢見聖經中,但隨著時代變遷,世界不同語言而有新的面貌,唯一不變的,是作為善美文學的經典,故而有「歌中之歌,聖中之聖」的雅稱。 本書由兩位文學造詣精湛與追求真理的牧師合譯,早在1960年代作者之一,閩南耆宿的王福民長老,即以文言融和白話的方式,兼容並蓄為《雅歌》作譯,呈現這部具中國文學優美漢語的「歌中之歌」,經漢語古典文學洗禮,使得這部《雅歌》體現文學的優雅與豐富,從希伯來詩為文本,藉以漢語的潛力及古詩詞的造詣,畫龍點睛,將這部簡短形式希伯來詩的韻律和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書特色 ★一部由中國古典詩賦視角來詮釋的《雅歌》。
關於《聖經》裡雅歌的經譯,雖屢見聖經中,但隨著時代變遷,世界不同語言而有新的面貌,唯一不變的,是作為善美文學的經典,故而有「歌中之歌,聖中之聖」的雅稱。 本書由兩位文學造詣精湛與追求真理的牧師合譯,早在1960年代作者之一,閩南耆宿的王福民長老,即以文言融和白話的方式,兼容並蓄為《雅歌》作譯,呈現這部具中國文學優美漢語的「歌中之歌」,經漢語古典文學洗禮,使得這部《雅歌》體現文學的優雅與豐富,從希伯來詩為文本,藉以漢語的潛力及古詩詞的造詣,畫龍點睛,將這部簡短形式希伯來詩的韻律和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書特色 ★一部由中國古典詩賦視角來詮釋的《雅歌》。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公元413年,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當時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奥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 《天主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共分兩部,二十二章。 奥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第一部(第一至十章)主要在論述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第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天主之城。地上之城與天主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因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而結合。 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特色 ★全球唯一一本依據拉丁文原典翻譯的中文全譯本。 ★輔大哲學暨宗教系教授高凌霞修女(教授)校訂、導讀。 ★天主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曠世鉅著。 ★神哲學經典原著,全新修訂、編校、潤飾。
本書主標題「新天帝之命」,包含「新變」、「新天帝」與「新天命」三個核心觀念,即闡述《周易?繫辭上》通變思想的文化結構,以及其傳承與創新的實質內涵。副標題「玉皇、梓潼與飛鸞」,則指陳論文內容涵蓋三個層次:一是「玉皇」作為神明信仰的意涵、流變、崇拜與祭祀活動;二是「梓潼」神格職能的衍變,以及作為新天帝之命落實於經典出世的關係意義;三是「飛鸞」的意涵與道教的轉化運用,以及主要飛鸞經典《玉皇本行集經》重要版本的研究。這三者中的玉皇作為新天帝、新天命的建構成立,可視之為「道」;而作為玉皇之道信仰落實於新出的經典功德,自是為「經」;另奉玉帝敕授,以如意飛鸞墨跡于天地之間,降筆出世經文以救末劫的梓潼帝君,也實質擔任了下教之「師」的天職。本書特色本書「道、經、師」三寶的新思想內涵,正具顯了道教在不同時代、信仰背景與文化潮流下,既吸收又轉化、既繼承又新變的活潑動力,以實踐其開劫度人的宗教性格。
本書由不同的角度分別探討中古時期佛道交流的不同議題,焦點集中在靈寶經當中的佛教概念。大乘佛典譯介進入中國後,其中的觀念開始滲透並被借用到中國本土的經典,最明顯的就是古靈寶經。本書即在佛道的脈絡下探討佛教觀念在靈寶經中的借用與轉化,試著去了解在四世紀到五世紀的中土佛教與道教如何去詮釋與運用印度佛教概念,這種考察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世紀的中國如何理解印度中亞的宗教概念,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概念如何被中國人所吸收與轉化,進而滲透到佛教以外的宗教,從而建立一種新的觀念。此研究議題也開展了當代佛道交涉研究的新面向,使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例來重新思考佛教的「漢化」與佛道「融合」的議題。
「靜倚晴窗笑此生」一語,出自南宋禪僧淮海元肇的〈春日書懷〉一詩,其下句為「出遊歸隱兩無成」。元肇之詩以此二句為首,表達他在寺院歸隱與朝市優遊兩者間意欲兼顧而難作抉擇的無奈;倚窗之笑,是自嘲兩者兼顧而致兩事之皆無所成。儘管如此,這位以「肇淮海」之號知名於南宋叢林的文學僧之生涯,富有「出遊」與「歸隱」之情趣,蘊含出世與入世意識之激盪與整合,也塑造了「山林」與「朝市」相呼應而不相對立的詩禪世界。這個詩禪世界,展現於其詩集《淮海拏音》及其文集《淮海外集》中。本書作者檢視詩集中之三百五十餘首詩,及文集裡一百五十餘篇文,闡述元肇所扮演文學僧之角色,及他對南宋文學禪之成立所發生的作用。說明肇淮海之文學禪,上繼曇橘洲與簡敬叟,下開珍藏叟、觀物初與璨無文,不容佛教史家所輕忽。本書是筆者研究南宋禪文化的成果之一,書中對南宋文學僧淮海元肇(或稱原肇)的詩文作了一番詳細的析論,說明元肇的詩文有助於南宋禪文化之走向文學禪。與筆者近著《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及《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兩書一樣,本書也是為探討南宋個別禪僧詩文集而作,此類個別詩文集之存在,足以體現文學禪之形成與發展。合觀三書,可以對南宋若干禪僧「文字不離禪」之共識獲得更具體之印象。也可以對他們「隱心不隱跡」、「朝市亦山林」的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公元前五世紀中,猶太孤兒以斯帖(Esther)受神眷顧,擁有絕倫美貌,在甄選新王后時中選為古代波斯帝國王后。她運用智慧,扭轉敵人殲滅猶太人的陰謀,挽救波斯境內所有猶太人的性命,成為猶太民族的女英雄。〈以斯帖記〉出自《舊約》「史傳」最後一卷,是一本比許多史書還要真實的「歷史小說」,情節曲折生動,富戲劇性,高潮迭起、劇力萬鈞,震撼人心,使人嘆為觀止。記述波斯王寵臣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哈曼向波斯王屢進讒言,頒布諭令、處死波斯境內的猶太人;哈曼通過抽籤決定哪個月份對耶和華的信徒施行大屠殺,在此陰謀之前,王后以斯帖運用智慧,說服波斯王赦免猶太人的性命,並另下一道諭旨,血刃猶太民族的仇人……〈以斯帖記〉,敘述猶太人倖免於歷史劫難,因此,每年巴比倫歷法中的亞達月(約在公曆二、三月間)的13至15日,猶太人都要隆重舉行「普珥節」(Purim)慶典。在這一天每個猶太聚居區都要高聲朗誦〈以斯帖記〉,在晚宴中狂歡、酩酊大醉,普珥節的氣氛相當於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等節日的總合。「普珥節」彰顯猶太人紀念先祖在顛沛流離中重生的歷史意義。〈以斯帖記〉解釋了普珥節來源,其重要性僅次於摩西五經。本書特色★ 同時處理希伯來文版本∕希臘文補錄,以和合本為基礎經文,再參照其他中英文譯本。★ 引證歷史背景,兼具學術性和屬靈之反省性。★ 適合教會查考〈以斯帖記〉或猶太傳統課程之用。
「靜倚晴窗笑此生」一語,出自南宋禪僧淮海元肇的〈春日書懷〉一詩,其下句為「出遊歸隱兩無成」。元肇之詩以此二句為首,表達他在寺院歸隱與朝市優遊兩者間意欲兼顧而難作抉擇的無奈;倚窗之笑,是自嘲兩者兼顧而致兩事之皆無所成。儘管如此,這位以「肇淮海」之號知名於南宋叢林的文學僧之生涯,富有「出遊」與「歸隱」之情趣,蘊含出世與入世意識之激盪與整合,也塑造了「山林」與「朝市」相呼應而不相對立的詩禪世界。這個詩禪世界,展現於其詩集《淮海拏音》及其文集《淮海外集》中。本書作者檢視詩集中之三百五十餘首詩,及文集裡一百五十餘篇文,闡述元肇所扮演文學僧之角色,及他對南宋文學禪之成立所發生的作用。說明肇淮海之文學禪,上繼曇橘洲與簡敬叟,下開珍藏叟、觀物初與璨無文,不容佛教史家所輕忽。本書是筆者研究南宋禪文化的成果之一,書中對南宋文學僧淮海元肇(或稱原肇)的詩文作了一番詳細的析論,說明元肇的詩文有助於南宋禪文化之走向文學禪。與筆者近著《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及《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兩書一樣,本書也是為探討南宋個別禪僧詩文集而作,此類個別詩文集之存在,足以體現文學禪之形成與發展。合觀三書,可以對南宋若干禪僧「文字不離禪」之共識獲得更具體之印象。也可以對他們「隱心不隱跡」、「朝市亦山林」的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公元前五世紀中,猶太孤兒以斯帖(Esther)受神眷顧,擁有絕倫美貌,在甄選新王后時中選為古代波斯帝國王后。她運用智慧,扭轉敵人殲滅猶太人的陰謀,挽救波斯境內所有猶太人的性命,成為猶太民族的女英雄。〈以斯帖記〉出自《舊約》「史傳」最後一卷,是一本比許多史書還要真實的「歷史小說」,情節曲折生動,富戲劇性,高潮迭起、劇力萬鈞,震撼人心,使人嘆為觀止。記述波斯王寵臣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哈曼向波斯王屢進讒言,頒布諭令、處死波斯境內的猶太人;哈曼通過抽籤決定哪個月份對耶和華的信徒施行大屠殺,在此陰謀之前,王后以斯帖運用智慧,說服波斯王赦免猶太人的性命,並另下一道諭旨,血刃猶太民族的仇人……〈以斯帖記〉,敘述猶太人倖免於歷史劫難,因此,每年巴比倫歷法中的亞達月(約在公曆二、三月間)的13至15日,猶太人都要隆重舉行「普珥節」(Purim)慶典。在這一天每個猶太聚居區都要高聲朗誦〈以斯帖記〉,在晚宴中狂歡、酩酊大醉,普珥節的氣氛相當於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等節日的總合。「普珥節」彰顯猶太人紀念先祖在顛沛流離中重生的歷史意義。〈以斯帖記〉解釋了普珥節來源,其重要性僅次於摩西五經。本書特色★ 同時處理希伯來文版本∕希臘文補錄,以和合本為基礎經文,再參照其他中英文譯本。★ 引證歷史背景,兼具學術性和屬靈之反省性。★ 適合教會查考〈以斯帖記〉或猶太傳統課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