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作者根據十多年講授生死學的經驗,內容取材國內外兼具,資料保持即時更新,加上深入淺出的編排,是能夠呈現台灣生死教育發展的一本教科書。主要的單元是結合以往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合觀點之外,特別增列一些和生活實務有關的主題,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喪葬服務、死亡關注等,為的是讓社會中的每個人更能夠擁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每單元除了列舉問題與討論之外,並提供相關網站幫助教學。 第二版的主題有四:省思死亡、失落悲傷、安寧療護、死亡關注。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在「生死一線牽」的前提下,每一個人能夠去思索:我的生死觀是什麼?我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得到什麼?或者改變什麼想法?我害怕看見死亡嗎?若是,又是爲什麼?未來我是否可以和別人談論死亡話題?
「風水」一詞,源自晉‧郭璞所著《葬經》,該書雖經後人考證,可能為宋人偽託之作,但因立論精闢,向為後世地理研究學者,奉為風水經典中之圭臬。《葬經》於內篇中提出了一個影響華人千餘年的觀念,即:將祖先遺骸葬於風水寶地後可以因「氣感而應,鬼福及人」,福蔭後代子孫,是以自《葬經》成書以來,「風水」成為追求榮華富貴之捷徑,加上術者之推波助瀾,風水漸廣流傳,成為華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特殊文化,但世人只知注重「鬼福及人」在功利面上的利益,卻忽略了「氣感而應」的內在機制和原理,以致風水與迷信結下不解之緣,在千百年的宿命輪迴中相互糾纏,爭論不休。作者以多年學習風水的心得,加上古文經典和生命多重結構理論結合,予以重新詮釋風水感應的內涵。整個思想脈絡的發展,是在中國傳統哲學和風水經典以及現代科學哲學為基礎下,舉出三個議題:一、聲、氣信息感應;二、形、氣信息感應;三生氣信息感應,作為探討主軸。作者所收集的資料相當豐富,除例舉不同領域,眾多學者之研究成果,作為論述之參考外,亦廣收相關原始文獻,作為創新之研究,全書文筆流輰,條理清晰,立論新穎,是研究風水必讀的參考書,更是執業地理師,人手一冊必讀的一本好書。
本書為台灣史名學者卓克華教授,繼《從寺廟發現歷史》及《寺廟與台灣開發史》後,有關台灣寺廟研究的最新力作。本書收集了新竹市長和宮(外媽祖廟)、內天后宮(內媽祖廟)、香山天后宮、竹蓮寺、金山寺等五座寺廟研究,及〈台灣寺廟古蹟的認識與參觀〉、〈台灣寺廟對地方的貢獻〉、〈城隍信仰歷史演變之考察〉等論文,故書名《竹塹媽祖與寺廟》。名建築史學者徐裕健教授稱讚本書作者「以蕞爾寺廟的歷史沿革與空間,詮釋出大範圍地方歷史社會力的中介」、「更旁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描寫以及社會關係的分析」、「歷史與社會的勾聯,相當程度的拓展了史學研究方法論在社會向度的範疇,更進一步觀照到常民生活的社會現象」,「凡此種種皆為其長年浸淫台灣史功力的展現。」《進出客家》的作者黃卓權更肯定本書「針對新竹市幾座天后宮的建廟緣由、信仰、傳播,與周邊幾座歷史性的寺廟沿革、文物與建築等深入探討研究,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不但補充訂正了過去人云亦云的錯誤,也建立了竹塹地區『古蹟史』研究的基礎。看他憑著一塊碑文、一面牌匾、一個香爐、一方桌腳、一片殘存的文字紀錄,以及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史料文獻,就能一一組構出一段不為人知,或是早已遺忘的歷史,光是這種功力就令我這個『住久竹塹如故鄉』的新竹人不得不深感佩服。歷史研究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這些細微末節之處,功夫下得愈深,成就愈高。拜讀克華兄的大著,應該都會湧生『心有戚戚』之感」。
本書是關於生死學與生死哲學諸問題的教科書。本書將從生死相關議題入手,論述人之「生命」、「生活」,及「死亡」問題,這三者構成了完整之「人生」;再進入到探討臨終者及遺屬之精神撫慰的問題,再敘述殯葬文化的問題,最後則是對生命教育的闡述。這是一種由「生」到「死」各問題依序展開論述的模式,希望給讀者一個較為清晰的邏輯線索,也儘量說清這世上最難講明白的生死問題。本書的基本任務是:不但要提出、闡述、解釋有關生死的諸面向的問題,更試圖去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本書不僅論述死亡學、生死學、生死哲學、生命教育等的知識,更希望讀者在研習的過程中能獲得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途徑和智慧。全書各章末尾都附有參考題及相關的參考書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之為線索進一步地深入學習。
本書係作者根據十多年講授生死學的經驗,內容取材國內外兼具,資料保持即時更新,深入淺出的編排,是能夠呈現台灣生死教育發展的一本教科書。主要的單元是結合以往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合觀點之外,特別增列一些和生活實務有關的主題,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喪葬服務、死亡關注等,為的是讓社會中的每個人更能夠擁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每單元除了列舉問題與討論之外,並提供相關網站幫助教學。各單元主題分別是死亡對社會產生的衝擊、生死大事、生命長短調、死亡教育、追尋生命意義、別闖陰陽界、生命回顧之旅、長壽俱樂部、失落與喪親之痛、臨終關懷、幽谷伴行──協助哀悼、一死值千金、死亡概念與發展、生命最後規劃、生命發展階段的死亡關注、自殺議題與防治等。
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在台灣古蹟中以寺廟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明末清初,一批批閩粵地區居民,渡海來台拓荒,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信仰,在各聚落建立起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移民精神的慰藉與寄託,更轉而為移民斬荊棘、闢草萊,團結互助的所在,而且地方上舉凡如治安、產業、交通、教育、聯誼娛樂……等等,莫不透過寺廟以推行。 台灣大多數寺廟每隔若干年代,便會有擴建、增建之舉,每次的修建,不僅記錄了寺廟自身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台灣寺廟古蹟之所以可貴,是它可以凝固時間,讓歷史的某一段紀錄忠實地表達出來。一部台灣開發史可以說即濃縮在寺廟史中。這種價值可以與文字歷史互相引證,也可以修正文字記載之偏差與謬說。 職是之故,作者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
面對當代社會的各種亂象,如道德觀念式微、生命意義模糊等,實用與升學導向之教育體系似乎難以發揮撥亂反正之功能。有鑑於此,整合人生哲學、宗教思想以及道德理念各領域的「生死教育」便愈來愈受到各界所期待。為因應此一時代之需求,本書參照了教育部頒訂之「六年一貫生死教育單元重點」,共以十二個主題編寫,其主題性內容含蓋了生命的樂章、生與死一體交融、有呼吸就有希望、三業一生、信仰與人生、生命的情操、人際關係、明辨人生、大生命的使命、立體生命與生命的昇華等章節。
本書從對生命現象的覺察、生命意義的詰問、從認識自我生命到存在意義的展開以及生活、生命的拾穗等四個層面來探討;筆者企想從生命思想、生命意義的角度,來架構「生命教育」的有機體系;務期能兼顧學理和實務,既結合理論和實踐,以為當前的「生命教育」學程,提供一種可資參酌、反省暨批判的素材。
死亡時,何事會臨及我?我如何準備自己以面對死亡?天主教許可將屍體燒成骨灰嗎?在我死亡以後,何事會即刻發生?何謂瀕死經驗?其對來生有何說法?如果一人並非死於「大罪」,而是死於「小罪」,那麼,會有什麼事發生在他身上?煉獄是個地方嗎?一個人必須在那兒待多久?天堂與地獄真的是我們唯有的兩種選擇?在天堂裡,我們與三位一體上帝關係是如何?到底「靈魂之不朽」與「死者之復活」有何不同?耶穌的復活如何與我們的復活有所關聯?我們會如何復活?我們復活時還是男性或女性嗎?我們可藉哪些徵兆來辨別基督的二次來臨?誰是假基督?假基督的作為如何?會有最後審判嗎?我們應如何理解「新天新地」??在本書中,神學家范彼得就死亡、瀕死及與其有關的實在,如煉獄、輪迴、審判、天堂、地獄與救贖等提出常見的問題。作者以其清晰與富洞察力的回答,為經常令人混淆和臆測的論題,賦予所需之清晰與平衡。本書綜合聖經、註釋理論、傳統及當代神學,幫助讀者對死亡與瀕死形成正確的當代理解
基督教作為一個對於信仰「終極實有」的宗教體系,而且是具有兩千年傳統(猶太教那部分省略不談的話)的信仰體系,它必有其不可取代的內在脈絡,作為它在不斷現代化過程中的基本標準。任何時代的基督教組織、教義都是這個內在脈絡面對時當地實際問題與挑戰的回應。本書便是從歷史、教義概念詮釋、形式組織、社會現象與藝術等諸面向來介紹基督教,同時尋找並檢視其內在脈絡的自然演變是否正常;並依此脈絡,嘗試著指出在台灣的基督教的發展方向。
挑戰你的信仰 在這世上,擅長賽跑的人不一定得獎,勇士不一定打勝仗,聰明的人不一定有飯吃,機智的人不一定富有,能幹的人不一定居高位,時運左右一切。人不知道自己的時運,正像魚被漁網網著,鳥被羅網捉住。 在預料不到的時候我們突然陷入厄運中,然而,當上天賜福給我們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多努力,也不是因為我們的美貌,更不是因為我們有多好的修養,乃是因為我們在祂的面前有一顆謙卑的心,並謙卑的奉獻我們的全部,對基督徒而言,這是上帝的戒命,對非基督徒而言,這是一個大自然不變的定律。 如果過去的一些教條與神話,曾讓你對祂完全的失望,現在聽聽李恕權的說法。 作者簡介 李恕權,十三歲赴美,大學主修電腦與音樂。十八歲獲德州休士頓太空總署傑出優異獎,榮獲全美十大傑出青年。一九九0年在美出版第一張專輯,一九八三年在台灣出版迴專輯,並為年度最暢銷唱片,現為跨國性娛樂集團總裁。
解放神學 產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解放神學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空間範圍上,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拉美大陸,波及到整個世界;就所涉及的問題而言,它早超出了純粹神學的界限,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和回應。 本書試圖從對拉美大陸解放實踐的批判反思的角度,說明其所實現的根本變革,並以古斯塔夫、古鐵雷斯等解放神學家的思想為代表,以解放與救贖的關係為軸心,粗略地梳理了解放神學的基本理論思路。最後從其所涉及的問題的根本性和總體性出發,點明了它與黑人神學、女性神學、批判理論等現代思潮的回應與共鳴之處。 作者簡介 張雙利 女,一九七三年生。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講師。安徽大學哲學系畢業,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師從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專家陳學明教授。主要致力於西方馬克斯主義的研究,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的研究;兼及基督教思想的研究。曾在《復旦學報》、《道風》等刊物發表論文、譯文若干篇。 陳祥勤 男,一九七三年生。籍貫安徽岳西。安徽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於復旦大學攻讀西方哲學,獲西方哲學碩士學位。在求學期間曾有《邏輯──經驗的社會學及其可能性──帕累托社會學思想述評》等若干學術論文發表。現任職於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宗教 新時代新希望,宗教要在未來的日子裡扮演啟導者的角色,自然也得有新的作為,一方面得一改日漸流於世俗化而重拾它原先所強調的神祕性或玄奇性,一方面得聯合起來抗拒科技文明所帶來的夢魘或彌合人間相互征伐所引起的傷痛,才能真正喚起人內在的至誠和悸動而願意傾向它。 本書所鋪展的論述,正有助於大家重新思考宗教可能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可以提供各教派尋求獨立發展或合力發展所需的資源。 作者簡介 周慶華 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有: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一九九三年)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一九九四年) 《文學圖繪》(一九九六年)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一九九六年) 《佛學新視野》(一九九七年) 《語言文化學》(一九九七年)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一九九七年) 《兒童文學新論》(一九九七年) 《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 《新時代的宗教》(一九九九年)
頓悟人生 人生是一種藝術,物我兩忘是其勝境。如魚游水底、如鳥翔空中般自然、自由、自在,如此才能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這即是禪宗隨緣任運、清淨淡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