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聞麟經炳曜,春秋大義長存;漢壽巍峨,壯繆精魂不泯。自宣和敕封以還,三教共尊,九域同祀,而籤卜之術遂與帝德俱昌焉。《關聖夫子靈籤》《聖帝靈籤》《武帝靈籤》三部籤詩流傳海內,然歷世既久,或魯魚亥豕相淆,或楮墨丹黃互舛,譬猶星斗錯行,難窺紫微之垣;圭璧蒙塵,莫辨蒼璧之禮。是編之輯,厥功有三:作者躬行田野,廣搜典冊,探金石之幽蘊,考圖書之異同,修廢起墜,補苴罅漏,使斷簡重光,墜緒復振,一也。其註釋也,熔考據之義理,合田野之實證,上存微言,下開戶牖,二也。至若序論之作,上溯龜蓍占卜之源,下探籤詩流變之跡;剖籤文之肌理,若庖丁解牛;辨版本之異同,似老吏斷獄,三也。今此書既剞劂,非惟考鏡三籤之淵藪,更可窺見千年關帝信仰之脈絡。捧卷展讀,明周易福禍消長之義理;披章研閱,見中華民俗信仰之真諦。雖未敢方駕先賢校理之勳,拾遺補闕,亦庶幾無愧於述作之林矣。
晚清以降,隨著西方列強的入華,日本佛教的「脫亞入歐」,學術研究採實證科學方式,逐漸影響中國佛教界。清末民初,隨著日本佛教影響力的加深,中國佛教在內憂外患中救亡圖存,緇素二眾無論傳統派或革新派,或許進路有所不同,但都不曾於改革中缺席。中國大陸本土如此,臺灣如此,華人移居之東南亞亦復如此。
佛教在海洋東南亞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亟待學術界的關注與討論。海洋東南亞讓人聯想到馬來群島,包括穆斯林占多數的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以及以天主教為主的菲律賓。新加坡由於佛教徒和華人占主導地位而時常被認為是一個特例。然而,我們應該認識作者指出「南洋佛教」的佛教形式在以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為主的海洋東南亞地區及其華人社群的存在,且發揮重要作用。南洋佛教在中國和東南亞的歷史聯繫中產生,並不斷經歷著變化與創新。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以新加坡佛教為主要論述對象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主題涵蓋宗教網絡、宗教外交、宗教現代化等領域,旨在通過跨學科研究,多維度、多視角的方法揭示與詮釋佛教在海洋東南亞的多元發展歷程。推薦:「謝明達教授對『南洋佛教』的研究,徹底打破了舊有的學界印象,顛覆了既往的研究範式,更有極為深入細緻的跨語種、跨國界宗教材料的梳理與開闊的學術視野。本書及其專著《離散法緣》,已然開啟了新加坡佛教研究的全新時代!」——紀贇教授(新加坡佛學院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謝明達教授的大作提出了『南洋佛教』的概念,別出心裁,也很貼切地概括了新加坡多元佛教的悠久歷史與廣泛傳播,極具參考價值,值得重視。」——許源泰教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東南亞華人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 榮獲德國東方學會之研究論大獎! 清代學者劉沅(1768–1856,四川雙流人)以儒學為基,兼融佛、道,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被後人尊奉為“劉門”的創始人。劉門是一個兼具學術與宗教性質的文化團體,在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四川地方社會中頗有影響力。 劉沅曾在入室弟子的幫助下編纂了一部道教科儀本合集——《法言會纂》;此集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壇”的立派之基。本書首先對劉門的關鍵人物、傳承、歷史和基本思想進行介紹,而後又在此基礎上對劉門與法言壇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闡述,最終則將關注重點放在對《法言會纂》的深入研究上,深入探討其所載各類道教科儀的文本、意義、作用及思想來源。 本書綜合了謹慎的科儀文本分析、田野調查及口述史資料,由此可窺見道教禮儀和儒家文化在晚清至當代的西南地方社會中的多重面貌。 原書為英文版,於2013年9月25日榮獲德國東方學會(DMG)的研究論著大獎。該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頒發給1–2位傑出的東方學家。本專著是2013年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作品。
漢人民間信仰的體系與漢人社會的宇宙觀,常被區分以神、鬼、祖先,但歷來對於三者之定義與界限又有其歧異性以及彈性,祖佛便是當中與祖先有密切關聯的信仰,這類神明有時又被稱為祖神,此類信仰之基本屬性如下:具有祖先身份或偏向祖先性質的神明,或與祖先密切關連的恩人或神明。緣此,漢人社會中的祖佛信仰得以從宗教的神明體系,與宗族的祖先崇拜兩個面向來理解。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 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本書對明清以來閩、浙、贛邊界地區民間宗教、寶卷進行研究,是作者基於閩、浙、贛三省多年認真詳實調查的結果。 本書的研究,有別於傳統的佛教、道教研究,對中國東南部羅祖教新教派有新的發明,揭示了羅祖教教義與佛教教義重新合流,甚至成為近現代佛教重要教義等諸多史實。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獲得大量鮮活的寶卷、宗譜文本。對齋醮儀式進行了大量調查及細緻研究,是前人所未曾觸及,而這是進入寶卷,進而對之進行更深入研究的必經之路。本書對民間宗教與地方宗族之關係,以及民間宗教與底層民眾日用倫常之結合亦有所探討。
本書收錄之神符除了出處廣泛外,各符隸屬之神明也相當多元,諸如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北極玄天上帝、五谷先帝、王母娘娘、觀世音菩薩......等。各符之用途也是種類豐富,大致有:安鎮合家平安、收斬五方神煞、鎮宅保身平安、押退凶煞......等。事實上,目前台灣可見之神符成千上萬,而本書所收錄的數量宛如滄海一粟,但由於本書之神符出處遍及全台三之二以上的縣市,各符隸屬之神明絕大多數都是台灣民間眾所皆知的信仰,且各符之用途更是涵蓋了一般民眾最常祈求的事由,所以讀者可藉由本書略窺台灣符文化之大概。筆者在此希望透過本書的整理與出版,吸引更多有志者願意投注心力關心和研究台灣的符文化,讓這個充滿著穩定人心力量的常民生活必需品,能夠世世代代永續傳承且發光發熱。
《臺灣廟宇寫真老照片》收錄了兩本日治時期有關臺灣廟宇之鉅著,第一本是《臺灣全臺寺院齋堂名蹟寶鑑》,該書出版於昭和七年,編者是臺南國清寫真館的攝影師徐壽。另一本為《臺南州祠廟名鑑》,該書係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於昭和八年出版,編者為日本人相良吉哉。此外,本書還收集了百餘幅臺灣各地廟宇老照片,與日治時期發行之曹洞宗兩大本山臺北別院和北港朝天宮繪葉書。觀看老照片就彷彿是穿越時空隧道般追溯以往的點點滴滴,各位愛好本土文化的讀者們,就讓我們藉由老照片所紀錄下的視角,共同來一趟臺灣廟宇的歷史之旅!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足跡遍佈亞洲廣大區域的大谷光瑞(1876-1948)這樣一位日本人的活動,其在亞洲各地以及近代亞洲史之中是處於怎樣的地位?本書以《興亞揚佛:大谷光瑞與西本願寺的海外事業》為題,嘗試去解明大谷光瑞在中國以及亞洲各地的影響與事蹟。 大谷光瑞是本願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法主。繼承了宗主•親鸞的法燈和血統於一身,可以說是旁人無法替代的稀有存在。他了無遺憾地活用了他所擁有的宗教權威,從明治後半期到大正初期,不僅站在了巨大真宗教團的高點,同時在亞洲各地區開展廣泛的活動。
本書以先天道的發生和沿革為基本線索,再根據不同時代風貌和地區情况,以經典個案,呈現其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
為提供媽祖研究者最快速、便捷的研究訊息與資料,進而加深、增廣媽祖信仰的發展面向,由新港奉天宮辦理,作為引領台灣媽祖文化之龍頭。委由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辦理。自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中心正式成立,已經辦理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各項展覽,並參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媽祖宮廟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默契,並積極提供世界媽祖研究者的各項研究協助,本叢書為臺灣媽祖研究專刊,希冀為本領域在學術場域中建立明確之學術指標。
為提供媽祖研究者最快速、便捷的研究訊息與資料,進而加深、增廣媽祖信仰的發展面向,由新港奉天宮辦理,作為引領台灣媽祖文化之龍頭。委由台灣淡南民俗文 化研究會辦理。自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中心正式成立,已經辦理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各項展覽,並參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媽祖宮廟與研究機構,建立 合作默契,並積極提供世界媽祖研究者的各項研究協助,本叢書為臺灣媽祖研究專刊,希冀為本領域在學術場域中建立明確之學術指標。
為提供媽祖研究者最快速、便捷的研究訊息與資料,進而加深、增廣媽祖信仰的發展面向,由新港奉天宮辦理,作為引領台灣媽祖文化之龍頭。委由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辦理。自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中心正式成立,已經辦理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各項展覽,並參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媽祖宮廟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默契,並積極提供世界媽祖研究者的各項研究協助,本叢書為臺灣媽祖研究專刊,希冀為本領域在學術場域中建立明確之學術指標。
本書內容以神明信仰、民間文學、地方文史為研究範疇,從文獻分析以及主題學的方法論出發,探詢討論主題其背後之共時性變遷以及歷時性之因果演化。本書內容曾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中國福建省漳洲市開漳聖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發表,部分論述亦曾發表於國內文史領域重要期刊,是文史工作者楊蓮福近期論述的代表之作。
本書由數位具有多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經驗的「民俗達人」共同執筆,從歷史、信仰及民俗旅遊的角度,為您提供最專業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參與秘笈。※書中有兩幅手繪「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路線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儀仗圖」,將遶境的路線與媽祖座前兵將,以拉頁繪圖的方式呈現,乃本書一大特色。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台灣最為人所知的民俗活動之一,每年一到農曆三月初一,整座島嶼幾乎隨之沸騰起來。本書由數位具有多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經驗的「民俗達人」共同執筆,從歷史、信仰及民俗旅遊的角度,為您提供最專業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參與秘笈。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主軸,第一章「小鎮風華—認識大甲與鎮瀾宮」,首先由時間之河往前追溯,為您介紹大甲小鎮以及鎮瀾宮進香的歷史,替這場民俗盛會下一個歷史註腳。而進香儀式是進香活動的核心,必須經過一連串的準備工作與儀式,才能踏出進香的步履。不同階段的進香儀式及所需具備的知識,均在第二章「神聖儀典—進香的準備與儀式」中詳細介紹。第三章「大甲媽祖隨香教戰守則」,直接進入遶境進香的活動現場,由民俗達人傳授分享,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所需安排與注意的事項,包括必備準備的用品、食衣住行的安排、進香的禁忌,以及如何「倰轎腳」、祈求平安符等,讓您的進香活動萬無一失。而在遶境進香行列中,可以看見來自各行各業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逗趣的報馬仔、壯觀的繡旗隊、威風的神偶團、自行車隊等,隨侍媽祖身旁為媽祖開路護駕,也為參與的民眾提供娛樂與服務,是整個活動最有看頭之處。第四章「媽祖兵將 —繞境隊伍與工作人員」中,將介紹這些辛苦的主角們。最後,第五章「逗鬧熱:大甲媽祖參與秘笈」,達人們再次發威,為想要看熱鬧而不知從何下手的您,推薦了五個「看熱鬧最佳地點」,以及五種風味截然的「體驗行程」,您可以參考達人的建議,為自己安排一場畢生難得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之旅。
十數年來,作者戮力從事於臺灣信仰文化之研究,對於諸多廟宇、神祇信仰與廟會活動等,皆持續加以調查與紀錄。 臺灣的信仰文化類型眾多,且各具地域特色,難以盡述;本書中的每篇文章,皆針對一個特定的廟宇或廟會來進行探討,就研究的範圍來說,雖偏向於「點」的模式,然將臺灣北、中、南幾個點的研究集結之後,便形構而成「面」的成果,對於臺灣社會的信仰、民俗的文化變遷現象之研究,深具承先啟後的意義。
曲館的設立,最初與民間信仰的迎神賽會有關,後來當村落組織逐漸成熟,遂成為提供莊人娛樂及農閒打發時間的地方,也有許多鄉民在此學習識字,認識傳統文化,因此,曲館可以說發揮了教育功能;加上一般民眾認為學藝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鼓勵自己的孩子參加這種「子弟組織」。 曲館的發展與變遷,和當時的社經環境有著相當大的關聯,直至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了消滅臺灣漢人的固有文化,禁止鼓樂,因此曲館的活動遭到禁止,只能偷偷練習。近年來,臺灣經濟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的大量外移,以及民間生活習慣改變,電視、網路等多元化的傳播媒體普及,年輕一代價值觀的改變,更加使得曲館的地位與功能大不如前,組成份子的素質也不若以往。 本書詳述鹿港地區廟會文化的特性,以及藉由曲館研究,深入探討鹿港地區的發展與變遷。
眾所周知台灣史的研究已成為顯學,不過關於宗教、文化史的研究尚少。 本書採歷史學方法,討論碧霞宮、大天后宮、朝天宮、龍山寺、保安宮等台灣著名寺廟的變遷。
本書以簡單易懂的介紹方式帶領讀者輕鬆了解各門宗教,並佐以目前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提供不少外界罕見的珍貴資料,同時也到每一個討論到的宗教團體訪問考察,得以掌握該宗教最新的發展,為讀者鉤勒出一幅臺灣宗教發展圖像。
臺灣的媽祖信仰大部份分靈自湄洲,先民辭別熟悉的鄉土渡海來台,仰賴媽祖賜給他們平安及勇氣,媽祖對臺灣而言,超越了時空的距離,打破了疆域的限制。而祂為眾生受難,為眾生祈福的精神,更呈現在每一次遶境的儀式上。 年輕的宗教學者王見川、李世偉從歷史的變遷中闡述媽祖信仰的形成及發展,也介紹了臺灣重要的媽祖廟史蹟,讀者可以從歷史中看到信仰之外的文化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