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宣德三年(1428)繪製並流傳於宮廷的一部御用密典。本書從繪製背景、文本內涵、教義淵源、附圖源流等四個方面,對這部密典進行了綜合研究,確斷了其屬於明初傳播或成立於雲南且與阿吒力教關係密切的修法儀軌經的性質。同時,根據文本和圖像資料,追溯了這部密典的雲南淵源,及其與漢地儒釋道三教及藏傳佛教的關係,分析了附圖的繪畫特徵及漢藏藝術源流。本書試圖從多個視角,向世人揭示這部鮮為人知,融合了漢、藏、滇等地多民族、多宗教內容的獨特密典的真實面貌。(博雅集林.宗教14)
學術界自十九世紀末以日本及西方範式對漢傳佛教之研究以來,當中一個論述就是指漢傳佛教有各個宗派之創立,而其中的淨土宗乃是一種純他力信仰。然而,當代學者卻在方法論上提出應以漢傳佛教之範式,對漢傳佛教和淨土法門重建出更有根據之新論。本書之英文原著A Chinese Paradigm of the Jingtu Famen: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Sheng'an Shixian and Other Patriarchs以該新範式仔細研究清初淨土祖師省庵實賢(1686-1734)及眾祖師之論註,闡明漢傳佛教不曾發展出各個宗派之另一論述,並重塑出淨土法門乃是一種根植於大乘佛教中觀和瑜伽行以自他二力方便法門來修持智慧及慈悲之禪修傳統。該原著乃是作者將其博士論文重新增補修訂後,於2023年經荷蘭博睿(Brill)出版的專書,現由作者翻譯成本譯著。
本書是有關於台北正一道士朱?燦道長的生命史研究。朱道長是當今台灣北部首屈一指的大道士。台灣北部正一道士主要是屬於地方性傳統較濃厚的道法二門系統,他們兼修道業與法術,道士生活有其特別的形貌與結構。本書仔細紀錄了這一位當代社會高功道士的道業養成、職業生涯發展,與其進一步如何與時代變遷亦步亦趨相調和,並進而在宗教界與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力的歷程。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文化傳導理論與角色理論等,剖析道士在社會場域中的社會網絡格局,希望藉由引進宗教社會學的觀察角度,能更幫助我們理解底層民間社會中,道士職業階層的結構性處境與動態性發展模式。
「提舉公案」本來就是禪師在禪堂之中的禪法教學的基本設施,在激昂向上一機的參究之中,已經包含了禪宗公案的詮釋學的生機活潑的各種元素。而在於當代茶禪的現場例如在茶席之中,則不僅此也,在文人茶與生活茶之中包含了更多與頓修頓悟的參禪相關的創造詮釋,本書進行五家七宗之祖師的茶禪公案的詮釋,並闡釋其禪法。
《以法為教》專書賅其總文約二十餘萬字,是作者第二部結合道教歷史、經典、田野、科儀與圖像而以道壇道法為核心的學術著作。本書以「閭山與瑜珈法教」貫通研究為經,以「閩中尤溪、大田與永安三縣為主兼及永春州」地理空間為緯,主要探討福建區域道法的傳承與演變意義,深入涉及閭山與瑜珈法教神譜來源的內涵特質,「開法場」傳度儀式的淵源、功能與闡行,以及地方香火、祖廟與保生大帝作為醫療法主等等面向。其學術成果貢獻可統整為四方面的創新突破:一是新區域道法的調查、二是新研究主題的開展、三是新論證資料的提出、四是新傳承制度的考證。(博雅集林.宗教13)
「本書提供對民間儒教一貫道在當代轉型與全球化過程中的深入理解,探討一貫道如何在近現代面對社會變遷與挑戰時,透過積極的調適與回應,從眾多救世團體與濟度宗教中脫穎而出,朝向世界宗教發展。書中分析了一貫道在國族主義、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現代化社會文化變革、傳統文化復振以及全球化新浪潮中的策略與變遷,展現其如何保持與時俱進,由以華人社群為主要基礎的華人宗教朝向跨國傳播世界宗教轉型的過程。」(博雅集林.宗教12)
北港武德宮夙以五路財神著稱,尤其中路財神趙公明,廟方人士尊稱「武財公」。這間遠近馳名的開基財神廟,從發跡到迅速發展業已成為臺灣的「宗教奇蹟」,印證在華人世界具有的宗教實力。武德宮乃以扶鸞文化著稱的宮廟,經時歷久累積的鸞詩寶庫,珍藏既久、內容亦豐富,從建廟、開壇以來大多仍保存良好。 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與廟方合作,將不同時期的鸞詩分類整理,分為「公壇公籤」、「老主事鸞文筆記」,作為宗教、民俗文化的寶貴資產,乃將其數位化方便與社會分享。
關於內丹的歷史與實踐存在著一種十分普遍的理論,即自從宋代「南宗」創始者張伯端,內丹可分爲「清修」、「陰陽雙修」兩派。所謂清修內丹等於全真教的修法,是一種「獨修」工夫,或說近似禪修,或說近似氣功導引。號稱陰陽雙修內丹屬於一男一女的公修方法。許多學者認爲,因爲它以秘傳的方式流傳於世,所以相關的文字記載希罕隱晦。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既然被今人歸類「陰陽雙修」的古書如此曖昧,我們如何判斷它們的宗旨確實屬於男女合修?有沒有可能近現代學者誤讀了古代丹經?為追溯陰陽雙修真正的來歷,作者Mattias Daly重新爬梳了內丹經典及現代學者的研究。本書的結論竟顛覆了學界因循的觀念。作者提出,陰陽雙修並非南宗丹家所傳,而是清代「文人道士」想象出來的新詮。
華嚴宗相信《華嚴經》為「如來始成正覺」時覺悟經驗之直接展現,從而建立了以覺悟思想為中心的圓融哲學。此一哲學理論既納入《華嚴經》的佛教文化理想,同時也處理了「世間法與出間世間法如何可以平等不二」的佛教哲學基源問題。本書以「鏡映」為詮釋策略,揭示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等五位祖師之傳承系譜的建立過程,經典詮釋的思想繼承及轉變,構成了一套華嚴宗對《華嚴經》的經典詮釋史,呈現對《華嚴經》與華嚴宗新理解。(典範集成.宗教8)
「手印、陀羅尼、曼荼羅、護摩、忿怒尊,密教有著許多有別中國傳統的儀式內涵,散發著既奇炫又迷幻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一窺其神秘的面紗。從六朝開始,密法陸續傳入中國,到唐代達到鼎盛,各種的神祇(本尊)和儀式進入中國宗教傳統,激盪出更多元豐富的宗教景觀。本書嘗試從「佛道交涉」的視角切入,探究密教與道教在中國宗教場域中的各種碰撞、團揉與混融,以及這些神祇、經咒對近世宗教文化與通俗文學的影響。」
明末三一教其實是一個修煉的教團,教主林龍江所發明的思想學說,其最終目的在於修煉,所創發的「九序心法」是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他一生秉持著「以身心性命為實學,以三綱五常為日用,以士農工商為常業」的宗旨而發論,故其「九序心法」是以儒家道德教育為立本、以道家內丹術為入門、以佛教禪宗理論為極則的三教合一的上乘心法。本書以淺白易讀的語法,將「九序心法」的功法與層次,作現代化的詮釋,俾讓此一心法之密得以一一解開,變得簡單易學卻又不失原旨,使有心修煉者容易上手而不退轉,終而獲得去病、抗衰、防老、善終之益。(人文新貴11)
據說,相術能看透人的一生,你的身體是否健康、能活幾歲、善惡智愚、有無妻子兒女、功名財富如何?都可以從面相得知。古人為了精準掌握命運,從春秋以來就不斷鑽研相術,除了出現許多了不起的相師,更寫出各種神奇奧妙的相書,其中最負盛名者,莫過於《麻衣相法》。 然而,這樣的相人之法準確嗎?它是怎麼發展出來的?《麻衣相法》是一本怎樣的書?理論根據是甚麼?又有甚麼樣的思想哲學?相術是一種迷信嗎?在現代社會是否依然有用?都是本書嘗試探討的問題。(人文新貴10)
孔子究竟是何等人物?周末以降,這個疑問成為重要的論述主題。褒、貶不必為真,背後卻各有用意。本書以西漢的尊孔論述為中心,探討政治轉型的大時代中,人們塑造孔子形象、地位的原因與目的。周秦漢之際,先有戰國諸子對理想政治的爭論,後有漢代皇帝與儒者對權力分配的角力。「孔子」由此被推至「道」與「政」之間,居中承載論辯兩方既競亦合的互動。本書透過宏觀敘事與細緻分析,展現「孔子」如何在傳統政治與文化中成為一個特殊的象徵。(典範集成.思想5)
敦煌寫本「原生態」考校與研究,著重各文書在寫本上的面貌,藉以探索其流傳與實用功能。這對探討因修行、典儀、傳教而製作的佛教讚歌來說,非常重要。故本書特選寺院常見、意義重大、行儀明確的散花讚、和菩薩戒文、出家讚、四威儀與四弘誓願、大乘淨土讚、阿彌陀讚、佛母讚、觀音讚等單篇或類型集合為優先探討對象,以明其展開行儀、傳戒教誨、安住修行、僧伽儀範、導引禪淨、組讚而唱、依經轉讚、禮讚菩薩的表現特色與應用價值。(典範集成.文學14)
東亞的養生以道文化為基石,在歷史長流中,衍生出豐富燦爛的養生文化,在醫療、保健、休閒、養心、健體、修練等層面都開展出獨特的體系。本書由八個篇章所組成,由中、日、韓、以學者共同針對東亞養生的主題去探討。除了一般的養生、靜坐、氣功,在東亞最有特色的莫過於丹道。本書集合東亞的學者從歷史的角度以及當代的觀察,來建構出東亞養生文化在古代與當代的變化與調適,形塑東亞養生健體、修心練形的多元文化。(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叢書B3009)
湖南省保存了豐富的道教文化遺產。作者研究湖南道教二十餘年,還收藏了海量的神像、神圖、科儀本和法器等。鑒於很多國內外學者不會辨別和區分道士和法師神像的情況,他特意編寫了這本書,旨在揭示中國歷史上道士和法師的神化現象。在作者的收藏中,僅僅是來自湖南省新化縣的道士和法師神像就有一百二十多尊。這些神像雕刻於清代至民國年間。通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和對神像臟箱內開光文書「意旨」的研究,他描述和分析了每尊神像的身份。作者希望這部道教微觀歷史可以激發一代代的學者繼續研究湖南神像。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色。本卷為儀式卷,搜羅新世代學者探討道教文化的相關論文,這些文章關懷的道教議題相當廣泛,包含禮斗科儀、靈寶醮儀、宋元法術、廣成儀制、臺灣小法等課題,呈現過去學界較未受關注的道教儀式面向,引領讀者深入道教研究的奧旨。(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叢書B3008)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是初輯的姊妹編,其中收錄清末至1980年代間,在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流行的重要善書。如《傳家寶》《不可錄》《同善錄》《得一錄》等。這套書可說是涵蓋百年來中國一般民眾文化的精華,是理解其時中華文化同一性的寶貴資料。總之,《明清以來善書叢編》初輯、續輯,可說是繼《福壽寶藏》(1936)之後,首次大規模收集明清至民國時期中文善書的出版,絕對是想要深入認識近代以來華人的一般思想構成不可或缺的文獻。
本書探究唯識宗和應成派的宗義,在兩宗宗義框架內,把應成派兩部代表性論典《入中論》、《入菩薩行論》中批判唯識宗的部分作為一個主題進行綜合研究。結合兩宗思想,分析應成派對阿賴耶識等的描述及相關批判,與唯識宗對阿賴耶識等的描述進行比較;對於唯識宗的主張在什麽條件下成立以及應成派具體如何才能攻破唯識宗理論,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辨析。文中闡明了應成派所批判的所謂唯識學與唯識宗的唯識學的差異,找出了應成派批判唯識宗中隱藏的真相,揭示了雙方主張的依據、邏輯思路、論證中的秘鑰等,能夠較為客觀地瞭解和把握兩宗的見地。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色。本卷為文化卷,搜羅新世代學者探討道教文化的相關論文,這些文章關懷的道教議題相當廣泛,包含方術、神譜、文學、煉丹、文昌信仰、五嶽真形等課題,呈現過去學界較未受關注的道教文化面向,引領讀者深入道教研究的奧旨。(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叢書B3007)
張廣達先生,1989年以後長期旅居法國,先後榮獲法國亞洲學會授予榮譽會員、法蘭西學院國際講席教授、巴黎高等實驗學院授予榮譽歷史博士學位等殊榮,並於海內外多所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講學,對中亞文化及中外交流史之研究,貢獻卓著。2008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翌年擔任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迄今,獎掖後進,不遺餘力。 欣逢先生九十華誕,特邀集先生之門生故舊及海內外學者,共同撰文39篇,祝賀長者嵩壽。祝壽論文集分上、下兩冊,內容涵蓋古代絲路,從中亞、西域、敦煌吐魯番,東至日本。卷首並收錄先生之相片集錦、簡介簡歷和論著目錄。
本書涵蓋歷史研究與當代實地調查研究的各種面向,有助於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讓歷史研究與當代實地調查研究進行合作,不再侷限於經典,以開敞的視野去觀照道教的多樣性、獨特性。通過歷史文獻與實地調查研究的對照,試圖讓歷史道教與當代地方道教進行綜合性比較研究,分析古典道教自宋元以來與新道法的複合情況,探尋如何形塑近代地方道教。這些研究個案提供一些方位標記,重新考察宋元以來不同區域的道教經歷何種的發展與演變,進而形塑出當代多元豐富的道教傳統。這個嘗試期盼補足傳統道教研究的盲點,進而開拓我們對「道教」的認識。(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叢書B3004)
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念之八種法。須觀察證會八大人覺,以作自覺,覺他修行。覺在間無常、覺多欲、覺心不足,覺懈怠,覺愚痴,覺貧怨,覺欲過患,覺生死。要常行精進,破除煩惱,增長智慧,唯依本經八條覺悟之道,由物欲世界昇華到正覺世界。(佛法現代啟示錄6)
1.二十論述記二卷,唐慈恩作,受玄奘之旨趣,釋唯識二十論。2.數論師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頌,其時國王賞之以金,故名金七十論,三卷。3.廣釋菩提心論四卷,宋施護譯,引諸經明大悲為本,又明聞思修之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