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不管採用哪種具體的方法--都是在培養覺性、喚醒覺知。 如果沒有覺性,就不能稱之為「佛法修行」。 以覺性觀看,就能看到萬物穿流、看到自己得到解脫,知道自己的所在、知道如何解脫自己。 若有所悟,切記不要讓自己成為得悟的人;快樂出現,不要成為那個快樂的人;只要不停地觀察,不要被狀態帶走。 只要能夠觀察,就不會被外在事物帶走,就會在當下獲得自由。人們可以認識各種苦,並能正確地對待它們。有些痛苦會消失,有些痛苦得到認識。以前我們不知道這一點,以為所有的苦中都有「我」。事實是,萬物「就是這樣」。人要歷盡千辛萬苦才會認識到這一點。 法眼使我們看清一切,人們確實能夠從苦中醒來。這就是「佛陀」(開悟者)。此刻人就證得佛法:心知道苦並由苦中醒來,不再昏沉、虛妄、草率,不再迷惑於身心之苦。由法眼觀知這一切,心中便會湧出喜悅;如同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此刻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
封面文案: 人都是有作用才來出生的,也都帶有功能來降生的,所以,既來之、則安之,安,安安穩穩,好好來發掘、發現與發揮吧!   封底文案: 生而為人,為何而生?大部份的人都是一知半解, 未能完全掌握人生的真諦,一直過著盲目的人生。 往往都是在經歷一些折磨後,才會認真用心來思索: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求什麼?為什麼? 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的, 降生了後,接受親情、週遭環境的影響, 就把先天原有的靈性給忘掉,重新學習社會常識, 學習本事本領來生存生活,過著自以為是的人生。 經過生樂苦老病死、有限的日子, 最後生命體的結束,終點是重生。 重生也是另一種境界的提昇,要在重生之前, 利用在世幾十年的時間,務必要把自己弄清楚: 生而為人,最大的功能是什麼?
「但是,這鑰匙是在我們手中,」達賴喇嘛對我說。「毋須到別處去尋找,人類確實是唯一有能力毀滅地球的生物。但是如果(人類)有破壞地球的能力,也要有保護的能力。」達賴很堅持證據:「而且,這個事實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是我們共同的母親。而且,所有對它造成的傷害,也必定會回報在我們身上。如果我們不注重地球,那我們就會毀了自己的未來。」「我們還來的及救它嗎?」「當然。要從節育開始,而且要盡可能的快點宣傳。同時,我們可以整治河川、土地與我們呼吸的空氣。當然,我們還來得及做!一切操之在我們。而且,這不是感覺或道德的問題,這是我們切身的未來。」
佛教裡面的大乘菩薩要行六度,就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六度之一的禪定,意義是菩薩要救度眾生得入社會,然而他的身心要有特殊的修養,才不容易被環境所轉移。 禪定就是一種精神集中、身心安定的修養方法,用來克制貪嗔癡三毒或一切不適當的情感,使人能夠集中精神、思惟去體驗真理。修學菩薩能用禪定來定止散亂的思想,制心在一處,趣入正道的善法,那麼這樣的學佛一定會有成就。 再說得明白點,坐禪就是求人的精神安定,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可是這才真是一門學問,講求呼吸的調和,八風吹不動,練出持重如山的心力法門。 也就是到了某種火候時,修成相當的「定力」,定力形成,則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污染的煩惱心逐漸消滅,而俯仰無愧,自性清淨之心即能現成。此自住清淨心更加琢磨,就顯出一大智慧光。既然具有大智慧,面對現實的一些挫折就不在意,只求自己的力爭上游,問心無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就是處變不驚的表現,能夠做到這樣,就能解決一切難題。
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在帕那那查特寺中的生活,意味著身體和思惟都要瘦弱和克制。提姆.沃德發了誓願,剃光了頭髮和眉毛,穿上僧袍,並努力地遵守佛陀早已制定下的兩百二十七條戒規。在這兒,僧眾早上三點起牀晨誦,然後是托鉢;他們不能殺生,所以必須忍受大羣的蚊子、幼蟲和螞蟻的叮咬;叢林小路上的蠍子和眼鏡蛇,使得他們每走一步都要留心,這也是佛教的美德之一。他們一天只吃一頓飯。 本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帕那那查特寺──位於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由阿姜 查的弟子所主持。阿姜 查的教法是以持戒為特色。提姆.沃德,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這裡。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現代佛陀啟示錄》一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該書表現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方式,是關於形上的事物的新聞報導的極好例子。在這物質主義的時代,作者開拓了另外一種現實存在。 
真正的厭倦離欲是內心 是內心厭倦,內心放下,離開了欲望。   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滅除苦的方法就是精進地保持正念正見。 當我們的心不能安靜,不能止定下來,我們就稱我們的心已經病了。 「四聖諦」是指四種真理,我們叫做苦、集、滅、道;而「八正道」是屬於道的真理。這些真理,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大多數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或者是一種儀式上的事,其實這是錯的,真理永遠是真理。 八正道也是一樣,它是一種真理,這條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脫,而走到最後的目的地就是涅槃。虛雲老和尚要入滅之前說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一句很好的佛法。假如我們修了戒、定、慧,而沒有熄滅貪、瞋、癡,那麼他的戒、定、慧是不正確的。
在東方,龍是一種變化的象徵,它的神祕和威力是受人尊敬的。它可以使自己任意變大或小、強大或溫順、特別或普通,甚至是人類的形式出現。因為它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因此,龍是不可能加以預測或衡量。 從北地的加拿大來到萬里之外的亞洲,為了探索在內心地圖上的空白處,提姆.沃德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心靈漫遊。在達蘭薩拉,達賴喇嘛鼓勵他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於是他從印度、孟加拉、泰國、印尼而至中國,一路行來,不僅隨處參訪善知識,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拓展了人文視野與關懷。什麼是生命輪迴的真諦?讀了本書之後,您將會有全新的體會。         在我離家到亞洲漫遊之前,我的好朋友,丹‧馬茲松,一位退休的牧師,在關切我的旅行時,告訴我早期的歐洲地圖,通常包含那些表示沒有探險者到過的空白處。這些地方都被標以「這裡有龍」的字眼。 「我覺得你正在向這些龍前進!」他解釋說,這不僅意謂是已知世界的終點,而且是在不久之後,我就會抓住玄妙之龍。 在某種意義上,我正在尋找這些龍──但不是去殺死它們,也不是去填滿它們在地圖上所代表的空白處。我只是想看看它們。在西方,龍是神話的動物,它通常象徵著未知的東西,象徵著需要打敗或征服的可怕事物。但是,在東方,龍是一種變化的象徵,它的神祕和威力是受人尊敬的。它可以使自己任意變大或小、強大或溫順、特別或普通;它可以以動物、岩石甚至是人類的形式出現。因為它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因此,龍是不可能加以預測或衡量,所以西方科學世界中的人,基本上是不能感覺到它們的。如果想碰到龍,我知道必須將我在大學和教堂裡所學的一切拋在腦後,穿越這些空白處,並學會用東方人的眼光看問題。 旅行對我來說總像是一種催化劑。直到十八歲時,我還一直是一位在數理科成績優等的學生。單獨在實驗室工作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再怎麼說,化學反應都比人類的反應更容易預測。我喜歡它的確定性並打算從事科學生涯。一九七六年,我在沙加屈萬找到了一份管道勘測員的暑期工作;第一次獨自離家,我開始問一些對一位十八歲的人來說,是所謂典型的、不科學的但有生活意義上的問題。伙伴中有一位長者,是聖經學院的學生,他把他的聖經借給我。我們沿著所勘察的管道討論神學問題,並在繁星下的夜晚中散步。在那年夏天結束時,我變成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我沒有去聖經學院並成為一位牧師,而選擇去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哲學。我帶著一種激情,沈湎於哲學研究的方法之中,不顧一些基督教朋友的勸告。他們說,這將誘使我偏離真理。但對我來說,經不起智慧考驗的信仰,是不值得擁有的。   一九八○年,我請了一個學期的假,並在歐洲和中東作了七個月的旅行,參觀了英格蘭的史前巨石柱群、巴黎聖母院、梵諦岡、波蘭奧希維茲的納粹集中營、德爾斐殿神諭、埃及的人面獅身和耶路撒冷哭牆。我回來後很清楚地意識到:基督教、西方哲學和邏輯本身的真理都不是絕對的,它們都是從歐洲歷史的進程中演化而來的。當我返回大學時,學院中的哲學對我來說,似乎是貧乏的;它只不過是一種證明所給之觀點,並暴露矛盾觀點之不一致的練習。我需要用觀念來更深刻地探索人生。當我說及我認為其他宗教也可接近上帝時,我的基督教朋友為我的靈魂擔憂。 畢業以後,我意識到我已瞥見世界的智慧。我已去歐洲旅行過,研究過哲學、體驗過基督教義,但現在我感覺到西方觀點的局限,已限制我進行更多的追求。我注視著東方,並發現在我的地圖上,它幾乎是完全的空白,雖然我知道在蘇格拉底走在雅典的大街之前,在基督誕生以前,東方的精神傳統就已有豐碩的成果。儘管我對佛教知之甚少,但它強調心靈並深入幻相的貢獻,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決定去印度,將自己置身佛教寺院中,並學習觀想以作為探索亞洲的起點。 我花了兩年的時間來還債並為這次旅行籌款,我回到艾爾伯特的油田,我曾在那兒掙了一筆錢使我度過大學生活。一九八四年四月,我已存有四千美元,我想這足夠使我漫遊一年,雖然最後它使我支撐了兩年。我買了一個小枕頭大小的帆布背包,並買了一張去新德里的單程機票。我沒有帶照相機,而是帶了一本日記和速寫簿,我對主觀印象的偏愛勝過那些客觀的鏡頭。我知道照相機閃光的一剎那,永遠不會使我瞭解像龍這樣不可捕捉的東西,儘管我不知道白紙上的鋼筆和鉛筆能否做到這點。 我就帶著這些裝備到了亞洲。 本書便是我在遊歷申所體驗到的故事。
般若心經的生活智慧如果心靜不下來,那一切的言行只是在掩飾內心的焦慮不安。我們的心愈想靜,卻愈難靜;所以只好往外攀緣、尋找刺激,追求所謂的快樂。佛在我們心中,不在外面空性是進入佛法的鑰匙,當我們能深入了解《心經》時,就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佛法。作者將佛法的神秘面紗完全揭開,採用生活語言,直指人心的方式,導引現代人如何提昇生活的智慧,超越時空的藩籬,開創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本書與《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修心七要新解》一書,堪稱佛法雙璧-一解一行。讀者若能同時閱讀,要在生活情境中滌除煩惱,心無罣礙則指日可待矣!我們一直透過更多的「要」,來填塞內心的空虛,以至於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但結果卻是不幸福。本書教您如何認識生命、如何營造生活、如何追求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所以值得您好好閱讀與珍藏!
一位酷愛滑雪如生命的美國大學生,在尼泊爾的衝雪奇遇中,領悟到人生中的真諦,如釋重負地解脫世間煩惱,一路敘來高潮迭起。故事從做夢開始,隱喻人生如夢。夢中一切歷歷分明,似假還真,唯待醒來之後才發覺「空空無大千」。年輕的弗利德立克.蓮茲,帶著滑雪板來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雄心勃勃想挑戰喜馬拉雅的雪浪。就在那晚,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他正在享受滑雪,突然間冒出一位身穿土黃色衣服的佛教僧人。左閃右躲,就是避不開他,眼看就要撞上了,蓮茲驚醒,這時天已泛白...... 早餐後,蓮茲登上山頂,打算一圓滑雪夢。踏上滑雪板,蓮茲由山頭疾馳而下,突然間,憑空竄出一位穿著土黃色衣服的佛教僧人,彷若夢境重現...... 本書藉由作者蓮茲與法波師父的對話,引領讀者由靈性的觀點了解生命的本質、自我的價值與萬物存在之意義,進而釐清東西思想上的差異,帶領我們毫無障礙的遨遊於心靈之海。這是一本半自傳體的小說,Frederick是個熱愛滑雪的年輕人,在征服了北美的高山後,決定挑戰喜馬拉雅山。就在這裡他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個改變要從他的兩個夢開始。他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第一天晚上就作了一個很怪異的夢︰夢中他正在從高山往下滑時,突然冒出一位僧人,他躲也躲不掉,不僅撞倒僧人,而且自己也從懸崖上摔落,他在驚慌中聽到聲音告訴他,「飛起來!飛就是了…。」當他鎮定下來,發覺真的可以飛起來,回到安全之處。當他第二天上山滑雪時,真的出現了一位僧人,Frederick閃避不及撞上他,然後Frederick發現正是夢中的僧人。僧人說:他是法波上師,他們的相遇是注定的,他的老師曾告訴他今日的相遇。法波上師一路和Frederick聊下山,並邀請他明日到寺廟去。Frederick心想自己是為滑雪而來,根本沒有去的意願。當天晚上的第二個夢卻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第二個夢境是他走在風雪中,看到一間寺廟透出金黃色的光,他走了進去,看見大廳裡有人跏趺而坐。他覺得很面熟,那人睜開眼睛對他說:我就是未來的你,你明日一定要去見法波上師,不然你就犯下最大的錯誤。…然後在書中就以和法波上師對話的方式探討:業、開悟、涅槃、空性以及無形次元的能量等等。法波上師有一次示範如何完美的滑雪,法波上師優雅地滑下山,在懸崖邊飛起而回到山頂,落在目瞪口呆的Frederick身旁。「當你明白你就是滑雪板時,你的滑雪技巧便能達到完美境界」「我們密宗,將生物及非生物所具有的固有知識稱為空性。佛教的信仰是萬物、個人的體驗及眾人的本性皆是空。這樣的說法表示,一切物質性及非物質性事物都具有另一個層面,而這層面是感官無法覺察、思考中的心念無法觸及的。唯有對生活及運作方式進行思索、判斷和固守先入為主之見的心念成空,個人才能直覺地知曉並體驗這一個層面。」「在空性的境界裡,你即是行動,而不是行動的執行者。」
一幅獨特、清新、優美的印度風情畫卷一場歷經磨難最終涅槃的凡人精神歷險一部讀完之後讓身心疲憊的都市人滿血復活的神作 馮唐、甯財神、慕容雪村、不加V、陽葵、苗煒、李海鵬等鼎立推薦 吳蘇媚帶你學倒立,觀世界本相 。她不一定比你強大,她不一定比你聰明,她不一定比你勇敢;這個來自姑蘇城邊的女子,在存在和虛無的國度裏,卻比你走得更遠,比你飛得更高。以至她每一次返還,都令這個國家與以前不太一樣。自由行走的靈魂,是讀者的眼。一個如風如霧的女子,兩年來隻身西遊萬里,輾轉印度、緬甸、尼泊爾諸國,帶你領略孟買、果阿、烏布代爾、亨比、大吉嶺、噶倫堡、瓦拉納西、斯利那加等地的異國風情和神秘之美,拜訪了諸多印度修行地,接觸禪修和瑜伽,深入印度平民生活,在古老的印度,心安處,即吾鄉。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遠走他鄉的短暫瀟灑和逃離,而是一場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證。當獨自異國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遺世情懷,直面被生活和現象深埋並遺忘的內心世界,遭遇靈修中的短兵相接的驚悚、絕望和無助,看作者如何鎖意馬心猿、證大愛心境。朝向遠方以及靈魂深處的行走,沉澱成淡雅文字的流年——吳蘇媚的背包之行、靈修之路、問道之旅。本書特色倒立,是為了看世界本相心安處,即吾鄉。集靈修與治癒為一體的心靈旅行文學重磅之作!一幅獨特、清新、優美的印度風情畫卷一場歷經磨難最終涅槃的凡人精神歷險一部讀完之後讓身心疲憊的都市人滿血復活的神作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遠走他鄉的短暫瀟灑和逃離,而是一場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證。當獨自異國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遺世情懷,直面被生活和現象深埋並遺忘的內心世界,遭遇靈修中的短兵相接的驚悚、絕望和無助,看作者如何鎖意馬心猿、證大愛心境。朝向遠方以及靈魂深處的行走,沉澱成淡雅文字的流年——吳蘇媚的背包之行、靈修之路、問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