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研究+生動敘事,適合學界與大眾閱讀】隋唐至明清,見證中日佛教的傳播與交流以史料為基礎,重現宗派興衰與文化互動的真實面貌▎從古代日本看佛教的初步足跡本書以嚴謹的編年方式,從日本古代社會背景切入,追溯佛教自隋唐至明清傳入日本的歷程。作者將政治局勢、社會文化與宗派發展結合,清楚呈現各時期佛教傳入的時間、路徑與重要人物,並探討其背後的外交與文化交流。▎史籍中的東傳故事全書廣泛引用中國與日本史籍、碑銘、文集等一手資料,並輔以歷史事件細節與人物事蹟,使敘述既具史實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書中詳述聖德太子倡導「興隆三寶」、奈良六宗的興起、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宋元時期淨土宗與禪宗的東漸,以及明清時代黃檗宗在日本的創立,讓讀者逐步見證佛教如何融入日本社會。▎宗派東渡與文化交會書中不僅記述宗派的傳入,亦探討佛教如何與日本既有文化互動。作者比較中日兩地在宗教制度、信仰方式、寺院運作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佛教在日本落地後的適應與變化,並指出部分思想反過來影響中國佛教。▎佛教東傳對東亞文明的影響佛教東傳的歷史不再只是宗教的擴散,而是一場深度影響東亞文明的文化交流。從經典翻譯、寺院制度到藝術建築與哲學思想,中日佛教交流推動了雙方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的互鑑。本書讓讀者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中日兩國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重要紐帶,並延續至今日的文化連結。➔學術嚴謹與知識普及的統合雖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本書在行文上兼顧普及性,避免過度艱澀的術語,並透過故事化敘述與情境化描寫,讓非專業讀者亦能輕鬆理解。書中層層遞進的結構與明確的時代劃分,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所關注的歷史時段,同時保留對史實詳細而深入的剖析,既適合學術研究,也適合文化愛好者閱讀。本書特色:本書依時代脈絡,梳理佛教自隋唐至明清東傳日本的歷程,結合社會背景、政治文化與宗派發展,呈現中日佛教交流全貌。作者引用史料,詳述聖德太子「興隆三寶」、奈良六宗、天台密宗傳入、宋元淨土與禪宗交流及黃檗宗創立,兼具嚴謹與通俗,引領讀者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國界影響東亞文化。
橫跨六朝,各宗派、思想與社會的千年風貌從政治到宗教,細述佛教如何在帝國更迭中生存轉化▎宋元明清佛教的千年變遷本書是一部系統整理佛教自宋至清六個朝代發展演變的專業鉅著,涵蓋宋、遼、金、元、明、清等王朝,時間橫跨千年。作者以深厚的史學基礎與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依託,從政治、社會、民族、宗教多重視角,全面展現佛教在歷代王朝中的多元面貌及其與國家權力、社會結構之間的複雜關係。全書內容不僅詳盡描繪各時期佛教宗派的興衰流變,並且深入探討制度、政策、寺院經濟與僧團組織的持續變遷,勾勒出佛教在封建社會的適應與轉型。▎多民族背景下的佛教樣貌書中不僅聚焦漢傳佛教的發展,也廣泛涉及藏傳佛教與西北、東北等地少數民族佛教的興起與互動。特別是在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佛教如何受到重視與利用,以及與漢地佛教、藏傳佛教的交流過程。作者不僅記錄了這些互動的事實,還探討了佛教在不同民族間流傳時所產生的變化與適應。佛教不只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在不同民族的融合、社會秩序與文化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宗派興衰與思想變遷的觀察從宋代禪宗的轉型、淨土信仰的普及,到元代藏傳佛教的強勢進入,再到明清時期禪、教、淨土的融合復興,作者逐一剖析各宗派的理論建構、修行實踐與社會影響。書中對如延壽的禪教融合、大慧宗杲的看話禪、明末四大高僧的佛教綜合復興等皆有細緻評析,展現出思想與信仰如何回應時代變局,並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立足之道。▎政教互動與制度化的管理從宋代有制度的僧尼管理,到元代喇嘛教在宮廷的地位,以及明清對僧團與寺院的約束與規範,書中詳細記錄了政權如何藉由制度與經濟手段介入佛教事務。這些政策不僅影響了僧團的組織與寺院的經濟,也改變了佛教的社會功能與教內風氣,讓宗教與政治始終保持著一種既依存又防範的微妙關係。➔學術深度與文化脈絡兼具的權威之作本書不只是一部宗教的歷史,更是一本深入描寫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的作品。作者將佛教的發展與王朝興替、民族互動緊密結合,呈現出宗教與時代共生的面貌。全書不僅為學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礎,也讓大眾讀者得以窺見佛教如何一步步走入中華文化的核心,並影響千年以來的思想與社會。本書特色:本書全面綜覽宋、遼、金、元、明、清六朝佛教發展,結合政教關係、宗派演變、寺院經濟與僧團變遷,突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並呈現漢傳與藏傳佛教在歷史中的相互影響。全書以豐富文獻與史學視野,剖析佛教與儒道及社會思想的互動,闡述佛教如何深度融入中華文化。
從東漢譯經初傳到北朝佛寺林立,佛教在中國的根系由此扎下南朝義學清談,北朝造像誦經,佛教思想與實踐開始分化成型▎突破宗派史觀,重構佛教斷代史敘述本書打破傳統以隋唐以後佛教宗派為主軸的寫法,回到佛教初傳中國的歷史原點,重新構築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脈絡。作者不以宗派正統為框架,而是強調佛教義理、譯經活動、社會環境與思想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凸顯此一時期為中國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轉折點。書中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呈現佛教如何在思想上逐步融入中國文化,並為隋唐佛教宗派的興起奠定基礎。▎關注制度與社會,延展佛教研究視野不同於僅聚焦哲學與義理的研究取向,本書廣泛關注佛教制度的演化、譯經活動的組織化,以及與國家政治與社會結構的深層互動。如僧尼出家的社會條件、寺院經濟制度、朝廷對佛教的支持與限制等,都納入討論,體現佛教不僅是思想體系,也是歷史現實中活躍的宗教與社會力量。透過豐富的史料與細緻分析,本書拓展了佛教史的研究範圍,使之更貼近歷史真貌。▎凸顯信仰實踐,納入民間與邊緣視角本書一大特色是納入民間信仰與非主流群體的視角,重視一般百姓的佛教實踐、比丘尼的歷史角色,以及神異信仰、俗講活動與應驗記等傳統常被忽視的資料。這些內容補足了以往偏重菁英思想的書寫方式,呈現出佛教在基層社會中的活力與多樣性。作者也關注史料中的性別與階層差異,嘗試將佛教史的敘述擴展至更全面的文化史與社會史領域。▎融合現代方法,建立學術與敘述典範本書在方法上兼納「中國化」、「上層建築」與「知識考古」等不同研究路徑,並對傳統的正統論與僧傳體例提出反思與重構。作者在繼承湯用彤先生研究基礎之上,引入當代歷史學、文化研究與宗教社會學等視野,使本書不僅是一部內容詳實的佛教斷代史,更是當代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的代表作之一。其史觀開放、論述清晰,對學界與一般讀者皆具高度參考價值。本書特色:本書不再局限於傳統宗派史觀,而是結合政治、社會、思想與民間信仰多重層面,展現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歷史脈動。作者承襲湯用彤先生的研究基礎,融合現代歷史與文化視野,從制度、人物、譯經、思想到民間活動等,構築出一套動態而多元的敘述結構。全書學術扎實,視野寬廣,對佛教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
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 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 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 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 緣起與編纂理念 書中不僅著眼於漢族佛教發展,更廣泛涵蓋西域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佛教歷史脈絡,呈現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整體面貌。書中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應融入最新的考古成果及現代研究方法,使歷史敘述兼具精確與開放視野。 ⚑ 結構與主題範疇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廣泛而深入,既有系統性的歷史敘述,也有專門探討佛教與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章節。內容從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開始,詳述其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脈絡,涵蓋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初步傳播、隋唐時期的鼎盛與融合、以及宋元明清各代的演變。書中特別強調古代西域佛教的影響,以及新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呈現佛教如何隨著時代與地域互動而不斷豐富自身。 ⚑ 佛教與中國文學的深度交流 本書對佛教與中國文學的互動尤為關注,指出佛典翻譯、佛教題材詩文及小說創作等,均是中土文學多樣化的重要源泉。佛教經典與譬喻故事的傳入,不僅豐富了文學題材,更推動了藝術表現與審美趣味的發展。書中不僅探討文學對佛教信仰的推波助瀾,更論述佛教思想中對「心性」、「空性」等問題的探討,對中國文學創作心靈意識的影響,展示佛教與文學的雙向促進關係。 ⚑ 佛教的中國化與現實意義 書中鮮明指出,佛教的「中國化」是佛教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取得深厚根基的關鍵。從最初的異國宗教到逐步融入中華傳統,佛教經歷了與儒道等思想的競爭與調和,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佛教作為有生命力的信仰群體,對社會和諧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 ⚑ 學術性與人文精神兼備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合生動文學筆調,展現出佛教在中國兩千餘年發展中的多維面貌。書中既重視歷史真實性與嚴謹考證,也流露出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作者以「不信而敬意」的姿態,表達對所有正當宗教的肯定與尊重,並寄望中西文化互相了解,共同達成人類社會的更高境界。 本書特色:本書用豐富的史料,詳細記錄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與各民族、各地區及文學之間的互動與發展,闡述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內容包含少數民族佛教、古代西域佛教史,並結合考古發現與學術成果。作者強調佛教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並以深切的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和諧與國際文化交流。
從朝貢到求法,重現中韓佛教交流的互動關係與宗派演進以歷代史料為基礎!考證佛教東傳與思想轉化的文化實證▎溯源千年,追尋佛法東傳之路本書是一部系統梳理中國與韓國(朝鮮)之間佛教文化交流發展脈絡的歷史專書。作者透過詳實的文獻考證與典籍引述,追溯自東晉時期佛教初傳高句麗的歷程,一路書寫至朝鮮王朝時期臨濟宗在韓國的傳承與演化,時間橫跨千餘年,地域涵蓋中朝雙方,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廣度的經典力作。▎以僧人為核心,展現文化交融的生命力全書以歷代韓國僧人赴中求法、傳承宗派為主軸,詳盡描繪諸如義湘、元曉、圓測、義天、知訥等佛門大德的思想貢獻與文化角色。他們不僅是宗教實踐者,更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促成了華嚴、唯識、天台、禪宗等教學與修行法門深入韓國,進而形塑韓國佛教的本土風格與精神特色。▎時代演變中的宗教互動與在地轉化書中呈現的不僅是單向的佛教傳播,而是雙向互動、動態發展的文化現象。從高句麗與前秦交流開始,歷經唐代盛世與新羅僧侶學法熱潮,到高麗與宋元之間的密切學術往來,佛教不斷根植於韓國社會,同時吸收、轉化中國佛學精神,與在地宗教觀念、民間信仰相融合,形成多元共構的宗教文化樣貌。➔結合理論與史實,厚植學術與閱讀價值本書結構嚴謹、考證細密,廣泛引用中韓兩地史籍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僧傳》、《續高僧傳》與《大藏經》等權威資料。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佛教史、東亞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的研究參考,也適合對中韓宗教交流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欣賞。➔東亞佛教文化圈的歷史縮影本書透過佛教這一精神文化載體的東傳與再發展,我們得以理解古代東亞地區在思想、藝術、制度與學術等多方面的融合,也讓今日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互通在歷史中的意義與價值。本書特色:本書詳盡梳理中韓佛教交流的歷史發展,從東晉佛法初傳高句麗起至朝鮮王朝臨濟宗的演進,涵蓋近千年時序,依據歷史文獻與僧人事蹟,系統呈現各朝代佛教思想的流布與互動,兼及儒道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融合,突顯韓國僧侶赴中求法、弘傳宗風的角色,是研究中韓佛教互動與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
當「星座」遇上「推理」,邏輯、判斷、想像、觀察……從神話起源談到星座關鍵字,最精明?最理性?最固執?十二星座破案能力大分析!▎12星座碰上推理遊戲?! 本書是一部結合偵探推理遊戲與星座性格解析的創新作品,旨在透過引人入勝的破案過程,幫助讀者提升各方面的思維能力。全書分為十二章,每一章對應一個星座,詳細解析該星座在推理過程中的智商與情商特質,並以精心設計的偵探訓練案例為載體,讓讀者在解謎與推理中,了解並發掘自身的思維特點。這本書不僅是一個腦力挑戰的過程,更是一個深度思考與自我探索的旅程。▎從推理的「思維方式」看星座! 本書巧妙地將每個星座的性格特質與偵探推理技巧結合,展示出不同星座在處理複雜案情時的獨特思維方式。例如,白羊座以其直覺和勇敢,展現了以柔克剛的偵探風格;而金牛座則憑藉其耐心與細緻,善於從細微處找出線索。每一個星座的章節都深入剖析了該星座在推理過程中的優勢與缺點,並透過實際案例來展現這些特質在實際查案中的應用。▎從邏輯推理到密室謎案 書中的案例橫跨古今中外,內容豐富多樣,從古代的神話故事到現代的城市傳說,從簡單的邏輯推理到複雜的密室謎案,讀者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體驗到破案的樂趣與挑戰。這些案例不僅具有娛樂性,同時也具備教育意義,能夠有效提高讀者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邏輯性思考 本書不僅是一部偵探遊戲指南,更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工具。書中強調的並非單純的遊戲勝負,而是思維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透過這些針對性的案例訓練,讀者不僅能夠了解自己在推理中的優勢與不足,還能夠逐步培養出一套有效的思維方式,這將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與競爭中為他們帶來莫大的優勢。這本書將帶領你走入一場場智慧的較量,透過偵探遊戲的形式,成為一個更具思考力與洞察力的人。【本書特色】:本書結合星座性格與偵探推理,獨具創意地將思維訓練與趣味遊戲相融合。每一章針對不同星座的特質,設計了各具特色的偵探案例,橫跨古今中外,涵蓋多種文化背景與謎題類型。不僅能幫助讀者提升觀察力、推理力與分析能力,更鼓勵讀者透過實踐探索自我,發掘自己的思維優勢,是一部兼具娛樂與教育意義的作品。
重構古典教義、啟迪自我認知、融合當代價值…… 信仰與自由的對話,在動盪時代尋找永恆的心靈淨土! ▎聖經解讀的新篇章 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探討聖經,旨在超越傳統的教義解釋,重新審視其文本和精神。作者試圖解放聖經於過去文學和形式主義的桎梏,引導讀者理解聖經中的深層意義和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書中不僅重新評估了聖經的傳統角色,還尋求建立一個更堅實的信仰基礎,使信徒在動盪的時代中保有一份清晰而堅定的信仰。 ▎從創世到現代詮釋 書籍內容從〈一份簡明扼要的調研報告〉開始,鋪陳了聖經文本的基本架構和關鍵主題。隨後章節深入探討從〈亞當和伊甸園的墮落〉到〈更高級的評論〉,逐步揭示了聖經故事背後的哲理和其對人類自我認知的啟迪。這一系列章節不僅分析了聖經的故事和詩歌,還涉及了奇蹟與超自然現象,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塑。 ▎精神層面的啟發 從〈救世主和耶穌〉到〈未來的生活〉,作者深入探討了聖經中關於救贖、犧牲與信仰的教義,強調了在現代文化中重新理解這些概念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權威的真正地位〉和〈拯救〉的章節中,強調了信仰的自由和個人精神的獨立思考。作者企圖透過重新解釋傳統教義,尋找一種更符合現代精神需求的信仰方式。 ▎信仰與自由的融合 在書的結尾章節〈老生常談的讚頌〉和〈前進中的革命事業〉,作者展望了一個將聖經教義與現代價值觀相融合的未來。這部分不僅重申了聖經的持續影響力,也提出了如何在保留其神聖性的同時,使其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最終,本書呼籲讀者以新的視角閱讀聖經,發掘其深層的精神和道德價值,從而在充滿變革的時代中找到精神的支柱和方向。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解析聖經,超越傳統教義,探討其文本與精神層面的深遠意義。作者不僅揭示聖經故事背後的哲理,還討論了信仰如何在不穩定的時代提供精神支持。此外,書中強調了解放聖經於過去的形式主義,重新評價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旨在建立一個更堅實的信仰基礎,使讀者能在現代文化中重新理解聖經的教義和對人的精神價值。
【靈異懸疑案件×歷史未解之謎×有趣科學故事】 艷粉鬼樓但沒有鬼?塞上江南有恐龍? 印度死丘是核爆導致?一天其實正在變短? 深入挖掘事件細節,揭示背後隱藏祕密, 提出多種可能解釋,挑戰對真相的認知! ▶臺版「藍可兒事件」,是撞邪,被謀殺,還是時空扭曲? 女人脫下身上的紅色外套,把女兒的粉紅色外套也脫掉,最後連鞋子也一併脫下,全部丟在地上,之後女人很著急地拖著孩子直接衝出電梯。自此之後,她們就從監視螢幕上徹底消失,彷彿人間蒸發一般…… ▶美國飛行女神失蹤,是空難,執行機密任務,還是被UFO劫持? 先是飛機失蹤前飛到了一片奇怪的環境裡,訊號時斷時續,干擾非常嚴重,但是豪蘭島這幾天一直晴空萬里,也沒有什麼干擾訊號的因素;之後是一個奇怪的座標不斷出現,可艦隊在這個座標上搜尋了好幾天,根本就沒發現有人;再後來是這個求救訊號,連夏威夷和洛杉磯都能收到,可正在訊號發出點上的英國軍艦卻偏偏沒有收到…… ▶日本如月車站,是靈異體驗,時間漩渦,還是特攝片情節? 有人特地幫葉純查詢了所謂的「如月車站」,但發現根本查不到任何資訊,而更恐怖的是,如月車站的日文きさらぎ書寫成漢字形式的話,恰好可以寫成「鬼」字。 ▶英國生物創造實驗,是褻瀆上帝,刻意欺騙,還是不解之謎? 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塊石頭和一瓶水怎麼會製造出昆蟲來呢?克羅斯思索有可能是實驗材料受到了汙染,導致一些微生物在裡邊成長,然後經過電流刺激又促使了蟲卵的孵化。但是後來經過仔細地檢查之後,他發現裡面根本沒有什麼蟲卵,更別說什麼孵化的痕跡了。 本書特色 本書源於懸疑紀實類音頻節目《絕密檔案》,目前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八億次。本書精選節目中曾經講述的二十則最受聽眾歡迎之故事並整理成冊,包含懸疑案件、歷史上發生過的未解之謎和有趣的科學故事,除了便於讀者與節目聽眾閱讀,也以多角度的觀察與探討,與舊雨新知深入了解不為人知的未解之謎。
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禱告」的書 更是一本關於透過靈性實踐來提升精神狀態的指南 為尋求在生活中實現更高層次和諧的你提供寶貴指引 【我們所要禱告的上帝】 作者談論了與上帝溝通的重要性,以及真誠的禱告如何成為與神聖連結的橋梁。他強調了禱告不僅是求助或感謝的行為,而是一種深層的靈性溝通,可以幫助個人在困難時刻找到指引和安慰。接著,他進一步探討了理智的沉默和精神的沉默在禱告中的作用,說明了在內心深處保持寧靜,能夠更好地聆聽神的聲音。 【透過信心的禱告來治癒】 作者闡述如何透過信心的禱告來實現治癒,以及如何透過禱告獲得心靈和物質的繁榮。作者詳細描述了禱告如何能夠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並提供了具體的例子來展示禱告的治療效果。此外,他還探討了如何透過禱告與更高的神靈力量建立連繫,以及如何透過禱告來強化我們的熱情和生活目的。 【如何處理意識的精神力量】 作者強調思考和想像的力量是實現心願的關鍵。透過正面的言語和定意,我們可以在上帝的庇護下變得更加堅強,並與神面對面地交流。他還提到,這不是魔法,而是遵循宇宙的法則來達到精神和靈魂的和諧。 【愛的協調與歡樂的治癒】 作者探討了如何透過愛的協調和精神上的傾聽來驅逐恐懼和負面情緒。他說明了生命之光如何透過我們的思考和言語映射出來,並如何透過正面的思想來強化我們的生活熱情。他還提出了一些關於如何識別和避免非現實的錯誤觀念的見解。 【為期六天的禱告療法】 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禱告例子和療法,涵蓋了從緊張不安到感冒、胃部問題,乃至肝臟和腎臟疾病的各種情況。他還介紹了一種為期六天的禱告療法,每天專注於不同的主題和禱告,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都有不同的重點和祈禱主題。 本書特色:本書為查爾斯.菲爾莫爾所著,分別探討了與上帝溝通的多種方式和深層意義。從真誠的禱告到理智和精神的沉默,引導讀者理解如何透過禱告治癒自己,並透過信仰達到心靈成長。書中不僅談及禱告與神聖物質的連繫,還提供了具體的禱告療法實例,包括對抗焦慮、感冒和其他身體疾病的祈禱方法。
►齋戒(Fasting):進行飲食上的戒慾,象徵耶穌曠野40天的禁食。 ►禱告(Prayer):加強與神的連結,以期獲得神的指引和力量。 ►悔改(Repentance):檢視自己的生活,明白罪惡並尋求神的寬恕。 ►施捨(Almsgiving):幫助有需要的人,展現愛和關懷的價值。 ▎三位一體:神父、聖子、聖靈 透過形而上學的角度,將三者解釋為靈魂、思想、表達者的組合。上帝被視為靈魂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起因和源泉。聖子則是對上帝的理解,揭示了生命和能量的奧秘,帶來神聖的啟示。聖靈則負責傳遞神聖心靈的果實,是引導人類靈魂的老師。整體而言,作者強調透過尋求真理、深入冥想,以及與聖靈對話,可以實現與上帝合而為一的願望,達到心靈的提升和真理的證實。 ▎人類生來具備的「良心」 每個存在的事物都擁有一個神聖的善根,存在於每個靈魂的深處。這種善良可能被埋沒多年,但最終會湧現,是宇宙均衡的一部分。人類與靈魂之間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他們傾向於推遲解決,避免矯正精神,卻追求正義。真正的智慧源自經歷,而不僅僅是知識,人類應該跟隨內心深處的靈魂指引,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經驗。良心的覺醒是開始無私的日子,人類放下所有的負擔,並把一切交給上帝。耶穌的謙卑和對神的信任是強大的力量,否定自我是實現神聖的關鍵,擁有無私的心靈。在這充滿指引和啟示的旅程中,人類與神的連結變得更加深厚。 ▎上帝自始至終都在我們身邊 作者強調了耶穌基督的身體和生命元素如何成為人類種族演化的重要一環,以拯救人類免於疾病和困難。耶穌的奉獻,特別是在客西馬尼園的垂死掙扎,被描繪為一場對抗自我扭曲的意圖的神聖契機。這種奉獻將基督的身體和生命元素播種在人類種族意識的土壤中,使每個個體能夠吸收和占用這些元素,成為新生命的核心。文中進一步闡述了基督身體的生命元素不會受制於永恆的瓦解和死亡,而是恢復到其本源─基督。最終,透過對精神的認知提升,人類能夠感知身體內原子中的神聖力量,實現拯救的願望。 本書特色 四旬齋是基督教的禱告和禁食風俗。古典作家視數字40為「堅定」,象徵完整和統一,成為四旬齋的基石,旨在使靈魂淨化,進入理解之光。耶穌教導禱告和禁食是取得精神力量的途徑,強調其內在性質。四旬齋的真正價值在於拋棄自私思想,追求真善美,以此紀念耶穌的教導並貢獻世界和平。本書為讀者在齋戒期間提供全方位的認知。
上帝給予人類最可貴的品格,卻往往被人們視而不見; 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不可思議的能量運用…… 再一次翻開《聖經》,尋找靈魂與肉體的連結。 ►我只有兩條我視為行為指導的原則。 第一條是:沒有規則。第二條是:不要依賴別人的想法。 ►當精神作為合法居民受到身體歡迎時, 每個意識中心都會有一個完美的反射。 本書深入探討人潛意識中的十二種能量中心,將其與《聖經》中的十二門徒相對應。每個能量中心代表著不同的思想和機體功能,從信念、力量、識別力、愛,到放棄、生命儲存器等各種層面。這些能量不僅僅存在於個人層面,更在宇宙中發揮作用,象徵著人類由個人意識到精神意識的發展。 【信念】彼得(西蒙)——頭腦中心 【力量】安得烈——腰部 【識別力或判斷力】雅各伯,西庇太的兒子——胃部的凹陷處 【愛】約翰——心臟的背部 【力量】腓力——舌頭的根部 【想像力】巴多羅買——眼部中間 【理解力】多馬——大腦的前方 【意志】馬太——腦袋的中前方 【命令】雅各,亞勒腓的兒子——肚臍 【熱情】西門——頭部後方,骨髓 【放棄或消除】猶大(達太)——腹部範圍 【生命儲存器】加略人猶大——生殖的功能 耶穌的到來被解釋為將事實和重生思想引入思想領域,使人類獲得更深層次、更強大的能量。淨化和洗禮在各個能量中心的重要性得到強調,有助於清除錯誤的思想,推動思維的發展。這被視為個性鑄造的偉大工程,將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作者也提到對人類來源和本質的理解,強調了這種信任給予耶穌在人間和天堂的能量。最後,文中指出猶大的救贖,透過神聖的方式引導,人可以戰勝劣勢感,贖回猶大,實現生命的不朽。 本書特色 本書解釋了耶穌預言的十二寶座和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來源,探討人類重生和思想超越的可能性。作者挑戰傳統的宗教觀念,強調潛意識和超意識的存在;指出耶穌是四維存在的開端;強調人體內的電子能量,並警告這種力量需要無私地使用,否則可能帶來破壞性。作者以形而上學的角度分析聖經,呼籲讀者追尋超越物質的精神成就。
對上帝思想的領域孜孜不倦地探索, 為查爾斯.菲爾莫爾開啟了無窮無盡的驚奇之旅 「我現在與純潔的生靈同在,沐浴在生命、愛和智慧的聖靈裡。我證實你們的存在和力量以及福音,在你們上帝的光輝照耀下,現在我已超越了不能永生的界限,而且依照祂完美的律法,祂純潔的愛的本質定在我的生命中做見證。」 【多年的真理】 這種憑直覺來弄清楚事實真相的推理體系不是新的,當然它得出的結論也並非新的,因為得出事情的基本真相的相似方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流行了。在遠古時代,傳說和傳統表明了宗廟的存在,在那裡純粹的理性被傳授。同時,歷史也宣告了早於基督五千年的類似學校的存在。 【忠實】 倘若你忠實地沿著這裡所呈現出來的論據線條向前走,你將會發現,一個原理將會向你敞開,它會以一種準確無誤的方式證明自己。由於人類本身所陷入的智力限制,你可能無法立即完全理解,從所陳述的前提中得出的邏輯推論。。人類已脫離邏輯和純粹理論太久了,以至於當陳述和沿著最佳順序的思路,貫穿一種清晰明確的觀點時,他們會感到疑惑。 【此時此刻的幸福】 此時此刻的幸福,是基督教誨中十分美麗的一部分。它沒有依照世間的幸福或者拯救都在死後的觀點,而是說這些東西恰恰在這裡就可以得到。它教我們說,天國與你同在。透過作品證明,對於沿著它所指明的方向來走的人,是可以在身體和心靈中獲得那些東西的。 【法則】 作為法則的上帝是行動的原則。世間萬物都有其源於行動的規則或法則的根據。神的法則是存在原則的有序運行,不可被破壞,它把重要的事放在首位。神的旨意是宇宙法則的第一條。事實上,除非宇宙的各個部分都保持完美的秩序,否則就不會有宇宙。 【現實】 上帝是一種協調一致的原則,優先於所有的存在和所有源於永恆的現實。現實是由來已久的、永恆的和不可變更的東西。數學和音樂的基本原則是實質上的,因為它們不可改變。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基督教信仰的各個層面和人類存在的多個層面。作者以豐富知識和深度見解,討論了真理、治療、倫理、信仰,並引領讀者思考生活中的難題。書中還涵蓋了禱告、靈性成長、音樂的聖靈等主題,以及與上帝的交談、意識、思想的建造等實踐性的內容。菲爾莫爾呼籲讀者靠近上帝,尋求真理,並在生活中獲得幸福。
當「殉道者」的統治時期結束,偉大的「末日」就會降臨, 整個「宇宙」終不復存在,上帝將進行「最後的審判」。 離經叛道的英國作家勞倫斯,大膽批判僵化的歐洲基督教 ——「思想」尚未形成的時候,人類一點也不愚蠢! ▎習以為常的知識,在不經意間建立了思維框架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由氣體構成,有時由於其內部的不穩定性質,表面會出現黑點。如果你願意多晒太陽的話,太陽會把你的皮膚變成棕色,並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前兩個「事實」,如果不是拿著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的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很顯然,這兩個「事實」不過就是固定概念罷了。 至於第三個「事實」,也就是太陽會加深膚色並促進健康這個事實,我們之所以對此深信不疑,僅僅因為這是醫生告訴我們的。實際上,很多精神官能症患者正是在晒了太陽並變得更「黝黑」且更「健康」之後,病症更加嚴重了。太陽可以讓穀物成熟,但也可以讓穀物腐爛。所以這第三個「事實」也只不過是一個固定概念罷了。 ▎在一成不變的教育中,逐漸喪失對未來的希望 無論是布道臺上的神學博士,還是在主日學校擔任教師職務的老鐵匠,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全都是一模一樣的。透過語言灌輸,《聖經》粗暴地闖入孩子們的意識,肆意踐踏,並留下無數雜亂的腳印。而且那些腳印全都一模一樣,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的,僵化而機械。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於是孩子們原本可能具有的真正興趣就這樣被扼殺了。 ▎人們渴望得出實質的結論,卻忽略了情感與內涵 我們的思維無休止地向前延伸,總以為前方有一個目的地等著我們奔赴,似乎人的意識也指向一個目標。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目標。意識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我們總是咬緊牙關,忍受千辛萬苦,只為抵達某個地方。可是一旦抵達了,我們就覺得那仍然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是因為,我們本來就無處可去。 本書特色 本書是勞倫斯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部書。勞倫斯對《新約》中的《啟示錄》進行了顛覆性解讀,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刻分析了西方文明危機的根源,進而提出了其獨特的哲學思想,即生命哲學思想。這本書凝結了他一生的思考,可以成為解讀他所有文學作品的依據。
「他們以遭受迫害的高貴方式來堅持他們的宗教信仰, 他們在火刑中侍奉上帝, 而我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向他們表達敬意。」 為維護自由權利、反抗皇權與教權專制, 手無寸鐵的小農階級拿起武器,與路易十四為敵; 胡格諾教徒遭受太多不幸與壓迫,無力再去爭取自由…… 塞謬爾.斯邁爾斯以深入的研究講述那段被抹去的歷史 他們的職業被禁止; 他們的社會生活遭到破壞; 他們的財產可以隨時被沒收; 他們被剝奪了一切權利和自由; 他們被視為是卑下的、可憎的和行為野蠻的動物。 廢除《南特詔書》對整個法國的新教徒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許多新教公民被迫害致死。他們根據《南特詔書》所享有的所有良心自由,都被國王的法令剝奪得一乾二淨。 從廢除《南特詔書》的那天起,路易十四和他那信奉胡格諾教的臣民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赤裸裸的暴君和受害者之間的關係。 留給後者的唯一出路,就是從自己的祖國逃離出去…… 「能夠激發一顆靈魂的高貴、偉大的,只有虔誠。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是虔誠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幫助我們獲得勝利。」──[法]安托尼.庫爾 「僅僅證明不寬容是可怕的,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向法國人證明它是可笑的。」──[法]伏爾泰 「《南特詔書》象徵著一個寬容進步時代的到來,也就是說,在自由史上,它是所有現代歷史的精髓。」──[英]阿克頓 「自由的興盛是伴隨著良知而來的。兩者當中,只要一方衰敗,也就必然導致另一方的衰敗。」──[英]阿克頓 「每當我們回憶起《南特詔書》廢除以來,胡格諾教徒在法國遭遇的種種不幸;每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生命中展現出來的那種純潔、奉獻、誠實、勤勉;他們在履行宗教義務、參加禮拜時的那種虔敬,儘管他們都出身勞工、農民,不過我們還是禁不住將他們看成是那個時代最真誠、偉大和可敬的英雄。」──[英]塞謬爾.斯邁爾斯 光輝的事蹟就像星辰一般閃耀著自己的光芒,雖然最後只會有「這裡長眠著……」幾個灰禿禿的字刻在墓碑上,但那光芒將永遠照耀著人們的心靈──以理想鼓舞他們,以奮鬥激發他們──「燦爛的世界永遠在前方引導著人們。」──[英]塞謬爾.斯邁爾斯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為十三個章節,成功學鼻祖塞謬爾.斯邁爾斯向人們傳達了自由路上的信仰力量,並提出了一個寬容社會和時代的到來勢必要由整體社會信仰來支撐的理念。
「道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 而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同時也是一扇打開古代科學的大門! 從浩如煙海的道教史料與圖書資料中抽取出精華;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打造新時代的道教百科書, 為讀者免去查詢古書的煩惱,本書適合各年齡層閱讀! ▎跟你說,神仙也是有分等級的! 《神仙傳》區分仙有九品: 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 《抱樸子內篇‧論仙》分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即先死,再蛻變成仙人,一般認為是仙之下者,遠不及白日飛昇直接成仙。王重陽等內丹家常將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個級別。 ▎真人和先人,有何區別?誰比較厲害? •何稱真人? 道教的真人大多是受到帝王封誥的仙人, 如唐代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 •何稱仙人? 為道教所講的一種超脫塵世、有神通變化、長生不死的人。 「仙真」是真人和仙人的統稱。 兩者性質相同,不過在品級上真人高於一般仙人。 ▎道教各時期發展史,1分鐘快速看懂! 【初建】東漢時期 道教在東漢中後期產生,早期道教分為兩大派別:五斗米道、太平道。 【低谷】曹魏時期 曹魏時,太平道已隨黃巾起義被鎮壓而衰微,張魯隨曹操與移民北遷,到達曹魏本土。 【崛起】東晉時期 至東晉,道教逐漸從低谷中崛起,道教的神仙理論初成體系。 【改造】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眾多道教改革家、理論家,使道教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隋朝時期 隋朝實行佛道兼容政策,雖以崇佛為主,但對道教也甚為重視。隋文帝把他的開國年號定為「開皇」,此稱號便取自道經。 【成熟】唐朝時期 唐朝時期,道教取得輝煌發展。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唐皇室便尊老子為始祖,自稱為老子後裔。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唐帝王以道教為「本朝家教」。 【低潮】五代時期 五代共53年,易五姓13君,社會動盪不安,提供了道教繁衍適宜的土壤。 【隆盛】兩宋時期 北宋建立之後,重新統一了五代十國以來國家分裂的局面,北宋歷代帝王承襲唐朝道儒釋兼容和對道教崇奉扶植政策。 【紛起】金元時期 金代,漢族百姓反奴隸制統治的抗爭風起雲湧,有些漢族士人既不願在金朝做官又不參加抗金戰爭,於是便走上了消極隱遁的道路。 【高潮】明朝時期 明代,統治者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利用道教為他們服務,在明朝中葉以前,道教仍處於興盛時期,至嘉靖年間達到高潮。 【衰微】清朝時期 自明朝中葉後,道教的衰微已較為明顯。到了清代,朝野重佛抑道,道教更顯衰微。 【復興】近現代時期 鴉片戰爭使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不僅受清統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國主義侵華勢力的影響,呈現出較複雜的局面。 本書特色 全書共分為八章,主要內容有教義規誡、宗派傳承、道門宗師、道教經典、神仙體系、名山宮觀、科儀方術和生活常識等,本書完整地從各個角度幫助讀者了解道教相關常識,相信本書能夠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道教文化。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面壁而觀,終日默然……達摩真的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要我傳法,除非天降紅雪!聽過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嗎? •所謂呵佛罵祖,就是打破心中偶像崇拜,開發自心佛性? •修行不必讀經,也無需出家,世俗活動照樣能如常進行? 語言生動有趣×篇章簡短精鍊×意思淺顯易懂 晦澀的禪宗教義理論轉化為通俗的知識── 本書將讓你深刻領悟「禪宗」這古老而神祕的精神文化遺產! ◎首先,什麼是禪? 禪是佛教很重要且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邏輯、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於自我的,所以也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簡單而言,禪就是解決問題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 ◎再來,什麼是禪宗? 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又稱宗門,它始於初祖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北魏時期菩提達摩東渡,幾經波折來到了嵩山,他將禪法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時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 ➤我覺得你必須懂點「坐禪」常識! ──參禪益處固然多,打坐不得要領易走火入魔 [出氣和順]息就是呼吸,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 [裹膝周全]用毯子包裹膝蓋,可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獨坐靜室]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 [盤腿結印]盤腿分單盤雙盤,雙手抄手結印放肚臍下。 [搖身搓手]參禪打坐不是休息,要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平胸直脊]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 [寬衣解帶]牛仔褲NO、手錶NO、束縛身體的通通NO! [看心不分]看自己的心,讓心繫於話頭上,別讓心亡失。 ▎誰說禪學無趣?「公案」明明超有趣! 【趙州小便】──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信徒問趙州禪師:「請問禪師,參禪如何才能悟道呢?」趙州禪師被他一問,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說:「我要去小便了!」走了幾步又回頭說:「你看,小便這種小事要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意思是:如何參禪悟道是你自己的事,怎麼來問我呢? 【男女本相】──在平等的本性上,哪裡有男女的假相? 一位比丘尼請教龍潭禪師:「如何修持下一輩子才能轉為大丈夫相?」龍潭:「你出家為尼已經多久了?」比丘尼:「出家多久與未來有什麼關係?我只是想知道將來是否有轉為男相的一天!」龍潭:「那你現在是什麼?」比丘尼:「我是女眾,難道禪師看不出來?」龍潭:「你是女眾,誰看得出你是女眾?」比丘尼於言下有省。 【求人不如求己】──請問,他念自己的佛號是什麼意思?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兩人同遊杭州,來到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觀音菩薩手裡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觀音菩薩既然是佛,為什麼還拿著念珠?」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東坡又問:「念什麼佛號?」佛印說:「也只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東坡再問:「他為什麼要念自己的佛號?」佛印回答道:「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啊!」 【虛空眨眼】──虛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虛空眨眼? 在一次法會上,唐肅宗向南陽慧宗國師請示了很多問題,但禪師卻不看他一眼,肅宗很生氣的說:「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慧忠國師不正面回答,反而問道:「君王可曾看到虛空?」肅宗答:「看到了!」慧忠國師又問:「那麼請問虛空可曾對你眨過眼?」肅宗無言可對。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了禪宗的基本概念與創建發展,還介紹了許多為禪宗做出貢獻的高僧大德、著名叢林清規的知識,同時還精選了歷代富含深刻寓意的禪宗公案,使讀者能夠更加快捷且深入地理解禪宗哲理,從而感悟到人生的智慧。
護生者,護心也。 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 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事。 ▎戒殺 今日爾喫他,將來他喫爾。 循環做主人,同是親與子。 ▎護生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 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善行 改過自新,若衣拭塵。 一念慈心,天下歸仁。 李叔同為豐子愷學習藝術的恩師,亦為其宗教信仰的導師。 後辭去教職,遁入空門,是為弘一法師。 而《護生畫集》為豐子愷漫畫的代表作, 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描繪世人殺生、動物護生等畫作, 以畫說法勸人為善,亦可在其中見識兩人澄澈的良善之心。 本書特色 本書為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分為三大主題。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詩文一部分引自古人作品,一部分由豐子愷所作。此外,亦有豐子愷、夏丐尊等人撰文緬懷弘一法師,從文字中可見法師溫文儒雅的儒家風範,以及善良慈愛的佛家護生之情。
「即使這世界上有好幾億人口,你還是你自己。」 星雲大師的人生感悟,是所有人的生命財富 「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鑑則事理通。」 流傳百年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是禪人禪事或禪思禪語, 哪怕是一句偈也能運用在生活當中,為我們帶來無盡的益處。 ◎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感受生命的每一瞬間,跟著本書活出禪的意境!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總在得與失之間轉換 曾經相知相伴,甜蜜的愛情卻成悲劇; 曾經名利雙收,成功的事業毀於一旦; 曾經家庭和樂,深愛的家人終會離去…… 既然生而為人,就要有承受朝夕禍福的勇氣。 星雲大師認為「得到的,不會永遠屬於我們, 而失去的,誰能保證曾經就是真正屬於我們?」 如此這般,失去又有什麼好難過的呢? 萬事不可強求,屬於我們的不必力爭,自然會得到; 不屬於我們的,即便是千方百計取得,也終會失去。 ▎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不知足就永遠體會不到富足 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想獲得精緻的臉蛋, 擁有姣好的外貌就想累積豐厚的錢財, 擁有無窮的財富就想享有無盡的權力…… 人的確不能毫無追求,卻也不該過度強求。 星雲大師認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萬事萬物,知足常樂」。 生活中有許多令人幸福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 知足是在自認能做到的能力範圍內循序漸進, 不把過多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強加在自己身上。 ➤在加法中成長,於減法中成熟 人,生下來時,什麼也沒有,那時候是真正的自己。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擁有了知識、金錢和名利, 當這些物質加在自己身上時,也漸漸地失去了自我。 等離去時,才發現帶走的不過是出生時的那具身體。 做加法時,累積了智慧、擁有了品格、體會了親情、友情和愛情; 做減法時,丟掉了欲望,減輕了負擔,避開了世間的一切紛擾。 本書特色 本書將星雲大師的人生感悟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全書分為八章,以生動貼切的故事闡述了幸福的真諦,並為我們紓解日常的種種煩惱。希望透過本書向大師表示深深敬意的同時,也能夠為讀者開啟一扇智慧之門,成為一生的良師益友。
妳以為禪師只會一天到晚敲木魚誦心經嗎? 不,他們是看破紅塵才遁入空門! 悟道就在生活中,「禪」比妳想得還要生活化, 一則則佛學小故事帶妳以清淨心看世界, 佛學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佛就在妳身邊!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 人生只有三日:逝去的昨日、未知的明日,和能夠及時把握的今日! 妳執著那些沒擁有的,認為世間最珍貴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卻不知我們空著手來,也必將空著手而去! 人們總在沒擁有時渴望擁有,擁有了又渴望更多, 但又有多少人懂得「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佛祖與眾生沒有區別 禪師欲點化一名侍者,助其能早日開悟, 然而侍者一心只想繼續服侍,從不認為自己能有高深的領悟。 禪師曰:「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 妳還不明白嗎?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自己能! ▎罪孽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亡 若船夫將船推入水中時,將岸上的蝦蟹壓死了,這是誰的罪過呢? 妳若這麼想,則既不是船夫或蝦蟹的罪過,而是妳的罪過! 無心怎能造罪?無非是人們無中生有、妄自分別, 在日常中活出「平常禪」,回歸清淨眼、自在心! ▎催人老的不是時間,是等待 一位女士在填寫求職申請表時,在「年齡」一欄遲遲無法下筆, 直到她聽到一句當頭棒喝:「太太,妳等得越久,情況只會越糟。」 我們時常猶豫著是否投入時間和心力會有回報, 卻不知如此躊躇、徘徊不定正是一種浪費! 想做的事別再等下次、等明天,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走太快,會把靈魂丟在後面 印加人認為:人要是走得太快了,就會把靈魂丟在後面。 在當地,每當人們要趕路時,急行了三天就必須停下來等等靈魂, 人們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打拚、追逐更大的成就, 然而一旦汲汲營營不顧一切,恐怕遲早會失去自我,形同行屍走肉。 就像那句老生常談: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佛學的角度來檢視人生中愛情執念、人際關係、生活修養、自我進步等面向,以禪語與靈魂之間的對話,一掃人生中苦澀的陰霾,在一段段小故事中豁然開朗,迎接全新的自己。
「星座」與「易經」 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時域和空域的哲學巨作 「黃道十二星座」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許多人透過星座分析他人的性格與行為,甚至作為交往對象的參考, 星座的由來是什麼?它是一種迷信或某種權力的象徵? 天干地支、六十四卦、陰陽五行論…… 中國傳統的信仰文化可謂目不暇給, 古人用其通曉天命、卜吉凶,並延伸出獨特的哲學觀, 想要探究一個民族的信仰,必須先讀懂整個歷史背景! 你或許覺得奇怪,星座看似毫無根據,怎麼能與天文學扯上關係? 如果能夠透過星座判斷性格,那世界上不就只有十二種人了? 《易經》是遠古時代的產物,用它來占卜、算命真的可靠嗎? 今天就讓我們把枯燥乏味的理論丟到一邊,一起來聊聊星座的八卦,探索那些流傳已久、神祕又難以用科學解釋的星象文化! 【星座分類二三四,關於屬性的那些事】 .陰陽屬性 占星術認為,十二個星座中,其實是有六個能量點,佐以一陰一陽的對稱性發展,形成了十二個星座,每一對星座都互相含有「對宮」的隱藏性特色,而這也反映了這個宇宙的實像;任何對立的事物間,都有其共通的本質。 陽性星座→積極、主動、樂觀、進取 陰性星座→消極、被動、悲觀、內斂 .季節屬性 將十二個星座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為四個三星座小組(基本星座、固定星座、變動星座),在任何一件事情的流程中,都需要有開創性的人才、整體發展的人才以及研究企劃的人才。這三種人各自在不同的時空擔任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基本星座(誕生者)→勇於行動,喜歡指揮別人,希望自己居於領導地位。 固定星座(守護者)→性格固執,比較不願意接受變化,整個人生的行為都和情緒有密切關係。 變動星座(改變者)→聰明、反應快、讀書成績名列前茅,喜歡跟著潮流走,觀念總是新而易變,重視不同意見的整合。 .物質屬性 從占星術的眼光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由火、土、風、水四個元素所組成的。每個人的體內都有這四種元素,只是多寡比例不同而已。任何事物從人的眼光看去,都是由這四大元素組成的。 火象星座→行動力強、肌肉發達 土象星座→物欲重、實踐力強 風象星座→愛講話、愛交朋友 水象星座→重感情、直覺性強 【透過《易經》六十四卦,窺探自然界中的天人關係】 《易經》強調「知天」,即了解、掌握自然界規律的變化。 《易經》以其特有的卦象系統,概括地表現出自然界的複雜變化,然後讓人根據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去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設計自己應該採取的行動。 《易經》六十四卦的整體排列所展現的宇宙變化,可以用來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陰陽遞轉,顯示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也可以用來描述天象的變化,把斗轉星移囊括其中。 【星座與《易經》,反映出人類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 .人類在多數時間裡,把靈魂和肉體託付給「上帝」 原始人類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往往依賴於自身的「本能」, 即便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有了更多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在尚未習得或掌握方法前,我們還是如同祖先一樣依賴本能, 而「信仰」和「信仰文化」便是人類本能在文化中的具體展現。 .人類最早的信仰,從何而來? 有人說:信仰就是西方人說的宗教,華人社會稱為「天道人倫」。 而重新探討信仰的定義,會發現它與「本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信仰其實是一個人的「三觀」,與信奉宗教、參加某組織並不等同, 一個人的信仰是時刻存在的,並且會隨著環境和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本書特色 本書系統性地分析了星座文化的屬性和它的趣味性,以及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它並沒有什麼根據卻仍舊喜歡它。對於《易經》,則結合了四書五經和《黃帝內經》的內容,闡述它們所代表的華夏精神的內涵,並表述出這些民族經典中所包含的天文學意義。
我本非我,你也非你, 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 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也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 梁武帝不知所云,問:「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 達摩眼中空無一物,答道:「不知道。」 ✽✽✽ 達摩東來漢地開禪宗,慧可承上啟下受衣缽,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四祖道信的弘法禪修,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慧能作偈成禪宗六祖 ▎將小乘佛教帶入中國的第一人──安世高 東漢末年,西域安息國太子安世高隻身東來。當時正值中原動盪,安世高避禍江南,弘揚佛法並翻譯佛經。 •不再是「神仙方術」 其實在這之前,佛教就已傳入中國並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的信徒對佛教的了解還很淺,主要把它當作一般的方術,以祈求福佑並希望藉以滿足一些現實需求。隨著來到漢地的僧人增多,信徒們已經知道域外僧徒有一種被稱為「禪」的重要修行方法,大家覺得都很神奇,但不知如何進行。 •小乘經典《陰持入經》 在這種情況下,安世高根據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學問所長,譯出了早期的一批佛經。其中《陰持入經》是提倡由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三學控制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經典。 ▎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原名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簡稱達摩。在達摩成長的過程中,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遊歷天竺國,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 •為傳播佛法,遠涉重洋 達摩出家後,發願要統一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有一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後,該往哪一國去做佛事呢?聽您的指示。」般若多羅尊者說:「你應該去震旦。」震旦指的就是當時的中國。達摩遵照師尊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漂洋過海,花三年時間,歷盡艱難,終於到了廣州。 •與梁武帝談「功德」 達摩來到廣州後不久,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金陵,為其接風洗塵,以賓客之禮相待。相談時,梁武帝缺乏悟性,沒有領悟到達摩的話中禪理,達摩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便離開了。 •廣集僧徒,首傳禪宗 後來,達摩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他認為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在少林寺,達摩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 ◎何謂「禪」 「禪」一詞本是梵文「禪那」的略稱,其意譯為靜慮、思唯修等,即安靜地坐在那,集中思慮,排除雜念,沉思默想。透過精神高度集中,使心的思慮集中到某一點,從而達到內心寧靜,不受外界各種因素干擾的作用,屬於一種精神和意念的修練方法。 ◎一花五葉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宗以達摩為祖,稱「一花」;後佛教禪宗在慧能的努力下發展演變為五個流派,即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被稱為五葉。宋代僧人釋道原在其所著《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中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一花五葉見證了中國禪法的繁榮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思想濫觴、一脈相承、佛法無邊、一花五葉共四章,主要內容為禪法起源、禪宗傳承、禪學弘傳、禪宗門派。本書採「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具有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能夠讓讀者全面接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無跡方知流光短,有夢不覺人生寒。生活中的痛苦不是神的安排,而是自我的無明造成的;生命中的幸福也不是神的恩賜,而是自己的智慧創造的。▪ 被窩裡的談話「既然棉被不能給我們溫暖,而且還要靠我們去溫暖它,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蓋著棉被呢?」這個問題釋行可從來沒有想過,他認真的思考了一會,開口回答道:「棉被雖然給不了我們微暖,但是它卻可以保存我們的體溫呀。」聽到釋行的回答,釋然在黑暗中露出會心的一笑。「我們每日誦經念佛,就像是躺在棉被下的人,而那些每日來寺裡拜佛的香客,就像是蓋在我們身上的棉被。只要我們保持著一顆炙熱的佛心,那蓋在我們身上的代表著芸芸眾生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溫暖的,不是嗎?」▪ 垂釣者釋然才看了一會,這個人就釣上來一條大魚;卻沒料到,垂釣者在解下魚嘴裡的魚鉤後,竟順手將魚再次扔回到了水池中。後來,垂釣者釣上了一條小魚,並竟然將這條不足半尺的小魚放進了旁邊的魚簍中,收拾魚竿準備離開了。釋然追上了那名垂釣者。「既然施主不是在享受垂釣過程的樂趣,又為何捨大取小呢?」垂釣者聽後,哈哈一笑,回答:「我釣了大魚回去,我家的盤子也裝不下,況且我家裡只有我和妻子二人,既不浪費又能吃飽,不是剛剛好嗎?」▪ 人和野豬的區別「為什麼要圍柵欄?」戒嚴師叔對釋然的提議似乎並不熱情,與其他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防野豬呀。」釋然有些意外,戒嚴師叔怎麼會不知道呢?「那我問你,我種菜是為了什麼?」戒嚴師叔反問釋然。「為了大家吃呀。」「那野豬拱菜是為了什麼?」「也是為了吃啊。」「人和野豬又有什麼區別呢?都是要吃飯的。我種菜就是為了吃,那人吃和野豬吃,又有何分別呢?」|本書特色|本書以寺院中修行的小和尚的視角,以一則則短篇的哲理問答,娓娓道出生活中的禪意,讓讀者收穫智慧的同時,也能溫暖疲憊的心靈。
水逆?破財?爛桃花?單身魔咒?買到凶宅? 現在看星座運勢什麼的都弱爆了,會看風水才是真大師! ◤最容易犯的辦公室風水禁忌!你中槍了嗎? (1)門一開就看見工作位置:不利,至少要拿隔板擋一下! (2)橫梁不可壓住辦公桌,不可門朝鏡子。 (3)廁所位置:最好不在隔壁,如對門或背靠廁所。 (4)辦公桌背後無靠:意味著背後沒有靠山! (5)財務人員的位置:應安排在守氣、安靜之場所。 (6)天花板或牆壁漏水龜裂:這是漏財的象徵,宜速補救! (7)養風水魚:最好是放在明堂位或財氣位,如果沒放好還可能會破財! ◤祕技:風水脫魯之術,破解單身魔咒的時刻到了! (1)臥房窗戶:如果被其他牆角所沖,或是與電線杆、馬路相沖,感情上易有被硬生生的拆散或受傷的現象。 (2)戶型不正:如三角形或梯形,或是過大,易讓自己對感情沒有信心,舉足無措,不知道進退。 (3)忌用半月型裝飾:這犯了破鏡煞,最好還是選擇圓型的裝飾! (4)床頭靠窗:後背無靠,易讓愛情不穩定,不容易遇到好的對象;即使遇到,也是容易節外生枝或被人搶走! ◤超完整租屋禁忌懶人包,出外族看過來! (1)不見符紙:屋內如果看見壓煞驅鬼的符紙,不管房東說詞如何,千萬都不要住! (2)不鄰病家:如屋中有久病或重病之人,要謹慎決策是否入住! (3)不合方位:如窗前有「天斬煞」、「千隻眼」等,室內有「穿心煞」、「橫梁煞」等,門前有「路沖」、「對沖」等,都不適合居住! (4)不住孤宅:所謂孤宅,是指屋宅四周只有你一間屋宅;或者一棟大樓裡,只有你一戶人家,因人少陰氣勝,也不利於居住!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了玄之又玄的理論,幾乎涵蓋了風水學所涉及全方位的內容,即使你是一個完全不懂風水的小透明,也能輕易上手風水知識,改變周圍環境中不利的風水因素,改善自己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