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命理 類別 ,共計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信仰的權柄遺緒─廢墟中矗立的神權秩序:從多神論到基督建構,宗教如何完成一場文明權力結構的轉移

謝奕軒  著
山頂視角  出版
2025/07/30 出版

帝國崩塌後,信仰悄然接手治理的空間 從苦行到法條,宗教成了制度的延續者 【神在人間:信仰如何參與統治】   本書探索古代多神與基督宗教如何構築權力的象徵體系。從神廟與祭壇到勝利女神與拉雷斯的家神信仰,讀者將發現宗教不僅是個人虔敬,更是國家機器的一環。神祇的象徵形象與公共儀式協助帝國建構合法性,將政治秩序包裝成神意的展現。 【從迫害到統治:信仰身份的翻轉】   基督教並非一開始即為主流,而是在歷經多次迫害、敕令與盟約後,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從戴克里先的宗教清洗,到君士坦丁的信仰轉向,書中揭示了宗教政策背後的現實盤算,以及信仰如何成為帝國整合邊疆與內部族群的工具。 【教義之爭,權力之戰】   書中描繪信仰分裂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延伸。亞流派、尼西亞信條與異端審判等爭議,不只是神學論辯,更反映出不同地區主教、軍隊與皇權間的拉鋸。宗教大會成為帝國治理工具,教義的制定往往隱含著權力分配的協議。 【修道者與蠻族的談判現場】   從曠野的苦行者到主教與修院院長,修道生活逐漸融入帝國社會與經濟體系。而在帝國邊陲,信仰則成為與蠻族交涉的關鍵語言。皈依、資源交換、教會任命與史詩書寫,共同構築出一個跨語言、跨族群的信仰政治空間。 【記憶與規訓:宗教制度的社會滲透】   告解制度、朝聖空間、法律詞彙、聖人遺物……這些看似靈性實踐,其實承載著深厚的社會控制邏輯。本書指出,信仰不僅塑造個人倫理,也藉由儀式、文本與空間重複,鍛造出中世紀歐洲集體記憶的骨架。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宗教史,而是一場橫跨帝國權力、信仰政治與社會記憶的深度旅程。書中結合歷史敘述與制度分析,追蹤神祇如何進入城市、法律與戰場,揭示宗教如何從被壓迫者變成規訓者,並持續影響歐洲文明的基礎結構。

9 特價3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