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僅圖文並茂,而且附影音教學光碟。閱讀此書能使讀者全面、直觀地了解現實生活中面對各種不法攻擊手段(如徒手、棍棒、匕首、刀斧甚至槍械等)的防御和處置方法。 其介紹的方法簡單易學而又行之有效,能達到以小勝大、以柔勝強、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沒有任何規則的前提下,以逼到絕境的貼身技術為主,同時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努力使我們的正當防御應用技術做到合法、適度,確保對我們形成有效的保護。
前言 棍是武術十八般兵器的一種,有長棍、齊眉棍、鞭杆、短棍、雙節棍、三節棍之分。短棍因取材容易、攜帶方便、實用性強的特點,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防身自衛的有效武器。 這套短棍術是我們在長期從事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感悟中國傳統武術技藝精髓,在傳統棍術的基礎上,結合警棍術的實用方法創編而成的一個應用型套路。 此套短棍術內容豐富,技法乖巧,實用性強,不光包括了傳統武術的劈、掃、撩、戳、頂、點、挑、格、擋、架等基本棍法,還有纏、鎖、別等擒拿方法。該套路共分四段,每段均有10個動作,加上起收勢共有42個動作。每段最後一個動作後邊加一個收勢動作,均可獨立成段,方便教學和練習。該套短棍術敘述上採用一個動作配一個實用方法,有利於記憶。本套路動作簡單,樸實無華,易於學練,不論有無武術基本功均可學練。練習該套短棍術既可作為生活中健身鍛鍊的運動項目,又可作為抗暴防身的技藝,也可作為格鬥教材運用於軍警訓練。在套路編寫成書的過程中,張廣輝參與了大量的創編過程,鄭帥與李苗苗進行了動作示範,趙博擔任攝影和圖片處理,對於他們的辛勤勞動,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由於水準有限,該套短棍術在編排的過程中難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希望讀者和有關專家批評指正。編 者
格鬥技法屬於中國武術文化瑰寶之一,來自民間武術,是人民群眾喜愛的既強身健體又能防身自衛的運動項目,數千年來盛傳不衰。董如軍教授是我院學科帶頭人,從事高校、公安擒拿格鬥等教學與訓練28年,始終堅持在教學訓練工作第一線,曾參與撰寫公安院校武術《擒拿格鬥》教學大綱、編寫公安擒拿格鬥教材,在警察實戰教學和學科建設中作出了突出成績。他在總結教學與訓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撰著了《警用格鬥技法》一書,介紹了格鬥訓練基礎知識以及大力金剛功、警用技能實戰、抓捕擒敵術等內容,圖文並茂,簡單易學。其中的格鬥招式、練習方法,凝結作者多年從事教育訓練實踐和研究的成果,既有實戰效果,又能強身健體。有心者若能科學練習、持之以恆,堅持數年必有收益。該書既適合公安武警訓練中學習參考,也適合廣大武術愛好者運動練習。我和董如軍教授是同事,且對武術運動有一些喜好,欣然為序。
中國摔法和擒拿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技術動作、攻防理論和練習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隨著這些技法在社會不同領域的實踐應用,摔法與擒拿技術結合得愈加緊密,摔擒技法是摔技和擒技的有機結合,在實際應用中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遠者拳打腳踢,近者貼身快摔」是武術諺語,也是武術技擊的一種理念,在中國傳統武術中倒地就意味著失敗,俗稱被打散架了。近年來,中國散打運動員在同國外選手的交流中,中國選手的摔法屢屢得手,常常令對方不知所措,望而生畏,並成為制勝法寶之一。 《武術摔擒技法精粹》一書介紹的摔擒技法,是我們將實踐教學中應用效果突出的動作進行總結和整理,遠距離摔有接腿絆摔、接腿涮摔,近距離摔有夾頸背快摔、抱臂別摔等,其突出特點是:以快破敵,以巧取勝,摔擒合一,摔後必擒。 摔擒法固然可以使乙方喪失進攻能力,而使甲方處於不敗之地,但在實踐應用中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將摔擒法和拳腳技法有機地結合,不能為摔而摔,為擒而擒,應該適時把握時機,在出現能利用摔擒戰勝乙方的機會時果斷地使用。第二,不斷加強單式基本功練習和各種力量、技巧練習。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河北金融學院劉震宇教授、中國摔跤界泰斗李寶如老師、東方大學城防衛秘書特訓中心李新建教官、特邀動作拍攝宋玉龍等人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感謝!由於作者水平所限,書中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
詠春拳木人樁應用法,自古以來都是師傳徒、徒傳徒,口傳身受一代代延襲,套路既定,而用法不一,只因眾多師傅,有著眾多的理解和教法。木人樁的練習是固定的手法,而拆門解義即技術分析,各有其手法和打法,總以自己的心法為要。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第一套拳。練習小念頭之目的是使初學者瞭解肘部的正確位置、中線攻防的要領以及簡而精的攻守動作和方法。 小念頭可稱為詠春拳中的代表套路,在這套拳中,習者可以充分地學習詠春拳中所有的攻防之法。
詠春拳是南拳之一,是一種集少林內家拳法和擒拿近打於一身的拳術,本系列書是由佛山詠春拳大師彭南嫡傳弟子韓廣玖先生根據師傳和有關資料編著而成,是我國第一套較完整和系統地介紹詠春拳的書籍。 《詠春拳尋橋標指》介紹了詠春拳的中高級套路—尋橋、標指,其中尋橋有單式193 點,標指有175點。書中有動作示範及分解圖400餘幅,並有大量實戰搏擊的實例,全書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學習詠春拳的好書。 尋橋的特點 尋橋的身法以蛇形的運動路線為主,進步時身微低,退步時身微高,反身則兼顧其前後及左右。收如伏獵,縱如猛虎;以平為宜,以正直為妙;步要輕靈,馬要穩...
《詠春拳黏手與散打》是《詠春拳》系列書的續三集,書中介紹了詠春拳黏手的學習與訓練的方法,並且還列舉了其在散打中應用(化拆)的實例。書中文字通俗易懂,並配有600幅示範圍,易於讀者學習與理解。《詠春拳黏手與散打》是一本學習和瞭解詠春拳黏手的入門書。 詠春拳黏手的特點 詠春拳的黏手,有如其他拳種或門派的對打、對拆和對練等,更近似太極拳的推手。黏手是詠春拳習者必修的一課,是熟悉永春三套基本拳和木人樁後,在師傅正確指導下進行定型手法訓練的重要一課。目的是將已學到的詠春拳套路,由黏手訓練去進行拆解、吸收和消化。
木人樁法是詠春拳的高級套路。詠春拳非常注重實戰,詠春門前輩為了適應實戰搏擊,在總結經驗、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將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的攻法手法、步法、腳法和身法分解拆散並提煉,重新組合,編入了木人樁的訓練中,使詠春拳的推手、黏手等對抗性技法在木人樁練習中得到體現。在詠春門中,木人樁法是弟子間研究手法、招式和相互對拆的必修課程。只有苦練和巧練,才能提高雙臂的靈敏反應能力,鍛鍊出手的寸勁,才可進入「聽勁」的境界。
彭南師傅簡介 彭南師傅生於1911年12月24日,家住廣東佛山高基街223號。彭南師傅身材不高,但雙目炯炯有神。他13歲便開始習武,初學少林拳、洪拳、跌打和詠春(傳說是快手詠春)。在36歲時(1947年)改師從招就大師學習詠春拳。招就大師是佛山詠春門梁贊大師之徒陳華順弟子陳汝棉的嫡傳弟子,善習詠春拳(招就在1972年病逝於中山石歧)。 彭南師傅祖上原籍廣東花縣,清代遷居佛山。彭南師傅右臉上有一塊巴掌大的黑痣,人稱黑面南。彭師傅的名字在廣州、佛山、中山、南海和三水等地的武林前輩中無人不知。 在師傅家中的廳堂?有木人樁,牆上掛滿了多種兵器,刀槍劍棍樣樣俱全。他對那些「夥伴」總是愛不釋手,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練武,從不間斷,練就了一身精湛的詠春拳,深得武術界朋友們的稱讚和敬佩。 彭南師傅退休後仍堅持練功不止,並在古稀之年仍悉心地教授弟子習拳,時常給我們講詠春拳的源流和它的種種逸事。 彭師傅在30歲前就苦練了多種拳術,在師從招就大師之前,也曾學習過詠春拳,但只是外簾手,但他不忌眾議地向同齡的招就大師學習詠春拳。彭師傅在晚年時還常常告誡弟子:學武一定要摒除門戶之見,不然就難得進步。 新中國成立後,彭南師傅參加了1957年廣東省武術觀摩賽,大會邀請黎葉篪大師做嘉賓,彭南師傅因此而結識了黎葉篪大師(1898-1970)。按輩分,黎葉篪大師應是彭南師傅的同門師叔公,彭南師傅拜識了黎葉篪大師後,就常常向他請教黏手,而且每次都是輕而易舉地被黎葉篪大師制服。 日久,在彭南師傅的虛心請教下,黎葉篪大師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給了彭南師傅,指出其精髓之所在是「來、留、去、送」的拳訣(就是說伺對方在失勢的一刻,以內家的手法將對方擊敗)。從此以後,彭南師傅不斷虛心地向黎葉篪大師求教,並盡得其衣缽真傳。 彭南師傅熱心參加佛山精武會的工作,為佛山詠春拳研究會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晚年,彭南師傅為能把佛山詠春拳整理成書出版,為詠春拳的傳播和發揚光大做了大量挖掘和整理的工作。 彭南師傅一生曾師從過多位大師學藝,他們分別是:甘珠師傅(1931年);馬芬師傅(1942年,習南少林拳);陳添師傅(1943年,深造少林拳);李梓彬師傅(學舞南獅、正骨、傷科、雜症和武術);招就師傅(1947年,學詠春拳);梁細蘇師傅(學南少林、器械);伍文龍師傅(學氣功「五指枚」)。彭南師傅一生對武術的學習和研究從不間斷,從不滿足。 彭南師傅晚年授徒,以詠春拳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詠春拳在佛山一帶流傳較廣,這門內涵極為豐富的南派少林內家功夫注重的是實戰,招式樸實無華。拳訣上所述的「勢無定式,落地生根」,意思就是曲手留中、來留去送、出手隱蔽、陰柔不露、拳勢剛柔相濟、內外兼備、上下相隨,所以,詠春拳是一種重技術、勢無定式的拳術。 晚年的彭南師傅對詠春拳的小念頭、尋橋、標指和八斬刀等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並希望日後能夠成書出版,為此還留下了詠春拳的秘訣: 手法:耕攔攤膀,黏摸蕩捋;推託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按頭起尾,按尾起頭,按中間飄膀起;敵移動,重心空,手黏手,無法走;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注: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拳經曰:拳貴在審時勢。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簾必爭。明動靜,知歸去,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注:打擊有三停,一停於肩窩,二停於肘拐,三停於掌根。若想貫力於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並要持之以恆,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一馬一步,步要輕靈,馬要穩,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鉤、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向讀者公開的這些拳訣,不僅是學習詠春拳技術的要領,而且為我們學習和研究詠春拳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理論依據,也可以為今後詠春拳的流傳和光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彭南師傅於1995年10月28日在佛山逝世。他老人家希望弟子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願,用心習武,把詠春拳這一寶貴文化遺產整理成書,早日出版。
點穴搏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份極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點穴搏擊歷來深受武林各家重視,秘不外傳,給點穴搏擊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點穴搏擊是以人身穴道和經絡為所擊目標,以不通則痛等理論為依據,施點、戳、打、拿、踢等不同手法,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脆快猛地運用功力,點擊人體要害穴位,以截斷對方營衛之氣,使氣血閉塞不能流通,達到制服對手保護自己為目的的一項攻防技術。 本書是一部系統、完整地介紹點穴搏擊的書籍,它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原則,以挖掘、整理秘傳點穴搏擊絕技為宗旨,首先對點穴搏擊下了明確定義,介紹了點穴搏擊的特點、原理、功法及有關基礎知識,進而介紹了點穴搏擊的內外功法和基本技法。 在點穴搏擊實踐應用裏,著重講述了少林點穴搏擊絕技、武當點穴搏擊秘技、功家點穴搏擊神技、民間點穴搏擊奇技以及點穴搏擊拳的練習套路和每個動作在點穴中的實戰用法。 在本書的最後還介紹了人體要害部點陣圖、人體十四經絡圖、人體要害穴位圖和人體擒拿骨骼圖,以便練功、點穴搏擊時參考使用。有一點需要提醒廣大讀者,切忌盲目習練,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本書介紹的可謂是少林、武當、功家、民間武林之真功、秘技、絕招,它剛健有力,點打定位,集拳、功、技、理於一體,招招精純,勢勢管用,用之見效,以效稱絕,在武林中獨樹一幟。 本書力求敘述準確、言簡易懂、文圖並舉,對武術搏擊愛好者有一定的幫助,對武警、保安人員及廣大人民群眾防身制敵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對武術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編著者 於漢高故里
前言提到內家拳,人們馬上便會聯想到太極、形意與八卦,而較少知道有心意拳的存在。事實上,心意拳的歷史比形意拳更悠久,因為它是形意拳的前身或說是其母拳。 所以說心意拳同樣是我國民族遺產中的瑰寶之一,所不同的是,心意拳更為實用也更為簡捷,如果說今天的太極、形意與八卦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健身的話,那麼,心意拳這種僅在家族內部秘密流傳的格鬥型拳術則主要用來技擊與搏鬥,也可以說格鬥是心意拳的立拳之本。心意拳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它的傳承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具有傳奇色彩的典故,這些典故大多是講述本門前輩如何在一招之內制伏或擊敗對手的功跡。正是這些典故的廣泛流傳才給心意拳蒙上了一層更為神秘的色彩,諸多武術界人士也以能得到心意拳絕學為榮,心意拳的高度技擊性就成了其代名詞。心意拳雖以技擊著稱,但在健身效果上卻是一點也不遜色,它象形取意、內外兼修,借用動物(龍、虎、鷹、鷂、熊、雞、馬、燕、猴、蛇)的某些優良習性來達到健身與強身的目的;心意拳作為內家拳術特別重視對「剛柔」與「陰陽」的互換運用,而不似其他內家拳術 那樣過分重視柔與陰的運用,因為只有剛柔相濟與陰陽相伴,才能真正做到動靜相兼,鬆弛有度,使人的身體真正得到有益的鍛鍊,所以常練心意拳對提高人體的健康 水準、改善體質、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效果。正因為如此,本門的諸多老前輩中活到80多歲甚至90多歲的人很多,由此看來技擊與養生之間並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只有首先做到內壯才能進一步達到外強的目的,而外強亦可有助於身體之內壯。由於心意拳簡單而實用,並且操練時不需要太大的場地與特殊的訓練器材,所以,極容易推廣學習。基於上述原因,心意拳僅僅在十幾年間便已傳遍大江南北, 成為當今武壇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在今天的影響力絕不遜色於傳統武術中任何一 種拳術。心意拳在流傳上由於大多是秘密傳授或口傳心授,所以書面上的成文記載較少,這就給今天的研究與發掘及推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是我們要花時間進行古拳整理的根本原因所在。欣逢盛世,絕藝廣傳,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對廣大心意拳愛好者的修習與提高提供有益的幫助,也能為其他門派的練習者豐富與完善其本門的拳藝提供有益的幫助,更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少林、武當、峨眉武術為中華武林中的三大流派,在武林界中知名度甚高。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以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招式怪異,出招陰毒兒著稱於世的峨眉武術卻傳世甚少,千百年來祕不輕傳,更不容不軌之徒稍有窺視。為了使正道之士增強防身自衛能力,打擊邪惡,作者將自己多年來對峨眉絕學的潛心研究成果公諸於世。本書根據不同的犯罪性質將防身制敵技術分為一擊重創術和一招制敵術兩大部分。一擊重創術主要針對攔路搶劫、販人綁票、謀財害命等罪行惡劣、傷害性大的犯罪行為,分為徒手搏鬥術和器械運用術兩大類。一招制敵術主要針對偷盜、色情引誘、敲詐勒索等謀財不害命的犯罪行為,利用運動力學原理,以擒拿和反擒拿來制止犯罪,擒獲犯罪分子。
在拳場上,他們永遠是一張張拉滿的弓。武壯士們豈肯認輸於流行現世的泰拳、跆拳道、柔道?怎能容忍別人小視中國的神功呢?用拳師們的話說:「生不服,死不降呀….」其中的悲壯和美麗卻使我感動至今。中國武術分布很廣,其源流的考證永遠是一個有意味的課題。其路途遙遙、山重水複。在江河兩岸,在滇南,在漠北,到處都留下武術人的子孫、武術人的榖種、武術人生死絕唱的故事。韓教授常說:「武術不僅是史學問題,還是一種博大的文化體系問題。每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會突然感覺到,我們的地球在這空洞豐饒的宇宙間正做著孤獨長嘯,它必定要發出某種聲音的。」是的,韓建中出身於武術望族之家,這個家族始終沒有停止過尋求與探索的步伐,好像被一個神聖而不曾言傳的目標所引導。他們一代代地腳踏星宿長旅,到底在尋求什麼、奔赴什麼?這就像屈原的《天問》,上下求索不息….
筆者天性嗜武,因得祖父高金山親訓,起步七仙正軌,得窺此門全貌,雖難追先輩之身手,亦有寸得。即傾盡當年所學,參考古譜,深思慎取,斗膽成書。雖知學疏識淺,然自認乃心血凝聚之真,倘對讀者有所微益,則足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