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家等於愛皇帝嗎?國事糜爛之世,各色人等如何自處?在中國的所有朝代中,明朝和清朝無疑是最令人感興趣的,而危機四伏的晚明,則更能讓人從中讀出一份歷史的警醒和彷徨。回首往事,三百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先人的面容依然歷歷在目,他們的掙扎,呼喊,沉淪,麻醉,彷彿一個意在言外的眼神,隔了迢遙的時空,向我們和我們的時代拋擲過來。《皇帝不可愛,國家怎麼辦》是知名歷史作家聶作平先生最新歷史隨筆結集,以晚明時代為背景,觀照末世君臣、軍民等一干人等所作所為,或冷靜敷陳,或嬉笑怒罵,直陳歷史真相,兼具當世情懷,所述所論,多為人處世常識,皆足引人思考。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羅貫中只是一個未得其時的下層文人;而從中國文學史的視角觀之,他又是一個雄視千古的偉大作家。儘管我們對他的生平業績已經難以弄清,但他的煌煌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卻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幾乎所有名公巨卿、文人雅士,永遠輝耀於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 《三國演義》是一本魅力十足的古典小說,流傳至今,除了小說本體之外,還衍生發展成為地方戲曲、京劇、廣播、電視、電影、電玩等素材。許多人也許沒有讀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可能透過其他形式了解《三國演義》裡的諸多情節,諸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華容道」、「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等,對於《三國演義》裡的英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認識。其實三國的故事由來已久,但一直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出現後才橫掃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沈伯俊先生浸淫研究《三國演義》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用功甚深,見解深刻而全面。在兩岸三地華人地區享有盛譽,在本書《羅貫中與三國演義》中,對於三國史實與小說演義的廓清與爬梳整理,提供欲研究《三國演義》者重要的概念與理路,不至於失去應有之方向,是極具價值的參考書籍。而對於喜愛歷史與《三國演義》迷者,也辯證了許多觀念上的問題與人物的刻畫著墨。
智計奇謀 36計說三國「三十六計」的起源年代久遠,是綜合謀略、計算、時勢的藝術表現。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常常可以發現它的蹤影,尤其在錯雜紛亂、奇謀盡出的三國時代,更是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使得《三國演義》成為一本人人耳熟能詳的精彩小說,也讓後人從中學習前人許多的智慧結晶。《36計說三國》是將《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以「三十六計」為基本架構,佐以《孫子兵法》為輔助說明,透過抽絲剝繭的方式,分門別類地闡述其中精髓,讓古人的聰明才智完全表露無遺。讀者可以最短的時間,窺探三國學的精華,並開啟一個新的思索空間與方向。新編定的《36計說三國》中,除了原先利用「三十六計」來解析《三國演義》的精彩謀略外,更在故事的結尾增加了「說計解謀」的單元,深入的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精髓融入故事當中作為註解,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夠進一步體會《孫子兵法》的精義與「三十六計」的奧妙。
神會三國奧祕,心遊萬里江山 繼《賞味三國》之後,這本《神遊三國》,同樣讓三國書迷耽讀不厭,直呼過癮。 身為三國史家,沈伯俊先生的專家功力,在本書「知識點滴」相關章節展現無遺,頗可滿足某些三國迷的考據癖。 更精彩的是,沈先生以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為選樣,說明劇本為什麼這樣安排,那樣表現,不但增添觀眾看戲的樂趣,同時藉以進一步了解三國時代的林林總總。 另外,沈先生更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千古格言的實踐者。他親訪三國遺蹟(或曰「與三國有關的名勝古蹟」),發而成文,輯錄於本書第三部分「三國尋蹤」。好看的是,這些文字並不是流水賬的舖陳,反而情真意切,或發思古之幽情,或抒歷史之教訓,談史論事,評人說理,兼寫胸中丘壑,一澆心中塊壘。 從《三國演義》的現代啟示,到「三國文化」概念初探,《神遊三國》是喜歡三國、有志研究三國的朋友,是企圖從三國個案幫助生涯發展的朋友,案頭不可缺少的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