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卻能歷久彌新,薪火相傳,乃至造就今天繁茂昌盛、生機勃勃的局面,在於它能不斷創新,勇於交流。歷代武學大師,雖常閉門造拳,但更常於武林中不斷交流,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汲取好的東西。如一代宗師徐矮師祖,善取他山之石,其取少林之剛,取武當之柔,將二者熔為一爐,遂創造出神出鬼沒的自然門武學。由此而感,吾以為當代習武者,要想弘揚光大傳統武術,必須拋棄故步自封的思想,勇於將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與他人交流,樂於將自己所學造福於更多生民。蓋武術乃人類共有之文化財產,非某個門派或某個武林高手所獨有,無論誰擁有多麼厲害的武功,終將只是武術傳承紐帶之一環,習武者有義務將其繼承發揚光大,萬不可囿於傳統門派之見。武林後起之秀陳火裕,潛心武學,虛心向諸多拳師請教,遂在南少林武學上有相當造詣,實屬難能可貴。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己所學呈現出來,弘藝於自己創辦的文武學校,並且將多年心得,著成此書。該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對五祖拳有著精闢的見解,自成一家之言,乃廣大武術愛好者自學南少林五祖拳不可多得的好書。只要讀者勤學苦練,自會有不淺收穫。當然,尤需指明的是,功夫是一種修養。習武並非為了逞兇鬥狠,個個一臉的金剛怒目,腰大三圍,凡事就喜歡大打出手。這樣有失武術之真意呀!我們不可能現在拿著刀槍劍棒對付現在的導彈、核武器,但是我們可以拿它來健身、提高文化修養、提升個人的氣質、造就新一代中華民族年輕人文武雙全的一種氣概,這樣才更有價值。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陳火裕先生再接再厲,能在安溪興安武校培養出更多能文能武的複合型人才;能繼續為南少林武術乃至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能在更廣闊的天地造福民生!故為之序。
凡練習武術之人,除各種拳法之外,必兼練一兩種功夫以輔其不足。蓋以拳法為臨敵時動作之法則,而功夫則為制敵取勝之根本。若練就功夫而不諳拳法,應敵時雖不免為人所乘,其吃虧尚小;若單知拳法而不習功夫,則動作雖靈敏,要不足以制人,結果必大吃其虧。故有「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諺。此功夫之不可不練也。功夫之種類,亦繁複眾多,不遑枚舉,然就大體區分之,則不出乎兩種,即外功與內功是也。外功則專練剛勁,如打馬鞍石、鐵臂膊等,制人則有餘,而自衛則不足。內功則專練柔勁,如易筋經、捶練等法,皆行氣入膜,以充實其全體,雖不足以制人,而練至爐火純青之境,非但拳打腳踢,不能損傷其毫髮,即刀劈劍刺,亦不能稍受傷害。依此而論,則內功之優於外功,固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少林強身內功」又稱「少林內功」,提到內功,就會使很多人想像到深山學藝、秘匣武籍等令人神往的種種傳說,那些登萍渡水、踏雪無痕、隔山打牛、摘葉飛鏢、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等等內功功夫,更使不少的青少年羡慕不已、躍躍欲試。近年來也有一些書刊相繼介紹了各種內功功法,但絕大多數都只是講解了功法的動作套路,很少涉及內功的功理和行功的機制。然而,這些機理卻又是內功中的最重要、最關鍵的精華。許多人學功無數,其程度卻始終徘徊在初級階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法提高水準,致使不少熱心學子望著內功的輝煌金頂,卻扼腕興歎行路難。也正是基於此,筆者才有了本書寫作的緣起。其實,不管何種內功,也不論何門何派,它們的基本功理和行功機制都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而對於它們講解和描述上的不同,只是因為地域性的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至於在入手功夫上的特異,也多是因人因勢施教的需要。換句話說,這些特異和差別,也僅僅是異途同歸的外形變化而已。所以,學好內功的關鍵,是掌握好內功功法的功理和行功的機制。本書力圖由對少林俞派金剛門內功功理機制的闡述,啟蒙發幽,使學者掌握本門派的內功練習方法,並可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其他有關功法,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不少人練習內功只是為了強身健體、祛病療傷。其實,這只是內功鍛鍊時在客觀上自然地起到的功效,並不是內功鍛鍊的最終目的。內功鍛鍊的目的是在「清其內」「堅其外」的基礎上達到超凡入聖、以登正果的目的,使精神和肉體得到徹底解脫。然而,堅體易而清心難,清心需基於堅體,金剛門內功從堅體入手,透過堅實軀體的外練,逐漸內修內省,循序漸進,以期過渡到清虛無障之境。此亦是本書取名為《強身內功》的含意。當然,這種高層次的追求,不是一般的鍛鍊者的目標,但對於有志於內功修練的人來說,卻是一種能鍥而不捨追求的意志和動力。由於少林內功起源於少林寺內,它的功理和行功理論與佛教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所以,學者要想較好地掌握少林內功的鍛鍊方法,應當適當地學習一些有關佛教禪修方面的知識,這也是少林流派功夫「功禪一體」的特點之一。鑒於作者學識微薄、功夫疏淺,書中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希同道諸君不吝斧正。作 者於江西中醫學院宿舍
前言少林武術起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馳名中外。少林武術是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晶,具有樸實無華、進退一線、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重在實戰等特點,是我國最早最大的民間武術流派之一。久練不僅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還可陶冶性情、磨練意志;不僅有自衛護身和懲罰歹徒的實際作用,還能從中得到人體美的藝術享受。早在唐代,少林武術就開始傳向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少林武術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約三千多萬人練習少林武術。正可謂:少林拳花開九州,少林弟子遍世界。近幾年來,國內外同門和廣大少林武術愛好者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編寫一套通俗易懂、易於推廣的少林傳統武術教材。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更廣泛地普及和推廣少林傳統武術,我們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幫助下,根據珍藏少林拳械秘本和當今實際教學經驗,編寫了這套「少林傳統武術普及教材」。本教材共分為八冊:《少林武術理論》《少林武術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對練》《少林器械對練》。前兩冊是對少林武術的內容、常用術語、教學訓練、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紹和概論;後六冊則是從《少林拳譜》的576個套路中精選出52個優秀傳統套路,分別對各動作圖附文加以說明。本教材適宜國內外各武術館校、輔導站等習武場所的學員和教練員應用,並可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公安、武警工作者參考。由於水平所限,書中錯誤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利再版時修訂。本書在編寫和出版過程中,得到青年武師姜健民、陳俊鍇、張軍偉、章順亮等大力支持,得到人民體育出版社叢明禮、駱勤方、范孫操等熱情幫助,在此一併致謝。編著者於少林寺
少林武術起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馳名中外。少林武術是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晶,具有樸實無華、進退一線、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重在實戰等特點,是我國最早最大的民間武術流派之一。久練不僅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還可陶冶性情、磨練意志;不僅有自衛護身和懲罰歹徒的實際作用,還能從中得到人體美的藝術享受。早在唐代,少林武術就開始傳向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少林武術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約三千多萬人練習少林武術。正可謂:少林拳花開九州,少林弟子遍世界。近幾年來,國內外同門和廣大少林武術愛好者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編寫一套通俗易懂、易於推廣的少林傳統武術教材。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更廣泛地普及和推廣少林傳統武術,我們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幫助下,根據珍藏少林拳械秘本和當今實際教學經驗,編寫了這套「少林傳統武術普及教材」。本教材共分為八冊:《少林武術理論》《少林武術基本功》《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常用器械》《少林稀有器械》《少林拳對練》《少林器械對練》。前兩冊是對少林武術的內容、常用術語、教學訓練、基本功夫、基本技法的介紹和概論;後六冊則是從《少林拳譜》的576個套路中精選出52個優秀傳統套路,分別對各動作圖附文加以說明。本教材適宜國內外各武術館校、輔導站等習武場所的學員和教練員應用,並可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公安、武警工作者參考。
徐勤燕 女,生於1962年,原籍山東郯城。自幼從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學練少林武術,於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學武多年,擅長少林看家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筆亦佳,十年來共著有《少林功夫辭典》《少林羅漢拳》《少林劍術秘傳》等三十餘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350萬字,發行到世界48個國家和地區,為弘揚少林武術和促進中外文化體育交流有極大的貢獻。 德炎大師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日本等國家訪問教學,受到國際武術界高度好評。現任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院長、登封市少林少年軍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國際少林拳聯合總會副秘書長等職。 釋德虔 俗名王長青,男,生於1943年,原籍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王上村。自幼皈依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虔。跟恩師專習少林武術六年,又跟少林高僧德禪學習中醫、針灸、氣功等,跟永祥和尚學練達摩易筋經、八段錦、七十二藝、點穴、擒拿、硬氣功等。1960年寧夏中醫學校畢業,當年應征入伍,先後在新疆軍區工二師十四團和伊利地區行醫。1980年返回少林寺,從事武術研究工作。 1982年得到永祥和尚在少林寺火焚前復抄的《少林拳譜》四十八卷,開始從事少林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二十年來撰寫了《少林拳術秘傳》《少林十八般武藝》《少林武術精華》《少林百科全書》《少林氣功秘集》等70多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1800多萬字,發行到世界82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少林書王」。1992年榮獲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優秀成果獎。 德虔法師1990 ~ 2004年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紐西蘭、俄羅斯、加拿大等41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中外弟子多達八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現任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國際少林易筋經學會會長、國際少林聯合會顧問團團長、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常務院長等職。
羅漢拳開門何時,創自何人,已無從查考,但其一直被視為少林寺的鎮寺之寶,在少林功夫中的地位極高,在武林中的名聲極大。 此拳影響最大的名家是「金羅漢」妙興和「江南第一腳」劉百川。妙興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方丈,威震一方,其遺墨「羅漢拳秘訣」真跡猶藏少林。劉百川是安徽武術家,勇冠武林,曾以「羅漢子母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孫中山先生為之親書「尚武精神」,嘉惠其英雄壯舉。 本書內容,由河南羅漢拳大師康復振老先生傳授,功技精妙、風格獨特,體系完整,自成一家。若推本溯源,祖歸嵩山少林,宗承妙興外傳,是羅漢拳的民間秘支。 康復振老先生,河南人,雖出身學界,而由文躋武,文武雙全,專攻羅漢拳,經年浸淫,功力深厚。康師不但無私獻寶,而且不顧高齡親自審閱文稿,並做了不少有益的增刪,令我非常感動。在此我代表羅漢拳挖整組向康師致以崇高的敬意!羅漢拳挖整組組長兼主筆 高 翔
徐勤燕 女,生於1962年,原籍山東郯城。自幼從父徐祗法(法名素法)學練少林武術,於1982年春到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炎。在少林寺學武多年,擅長少林看家拳、螳螂拳和十八般武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筆亦佳,十年來共著有《少林功夫辭典》《少林羅漢拳》《少林劍術秘傳》等三十餘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350萬字,發行到世界48個國家和地區,為弘揚少林武術和促進中外文化體育交流有極大的貢獻。德炎大師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日本等國家訪問教學,受到國際武術界高度好評。現任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院長、登封市少林少年軍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國際少林拳聯合總會副秘書長等職。 釋德虔 俗名王長青,男,生於1943年,原籍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王上村。自幼皈依少林寺,拜素喜和尚為師,賜法名德虔。跟恩師專習少林武術六年,又跟少林高僧德禪學習中醫、針灸、氣功等,跟永祥和尚學練達摩易筋經、八段錦、七十二藝、點穴、擒拿、硬氣功等。1960年寧夏中醫學校畢業,當年應征入伍,先後在新疆軍區工二師十四團和伊利地區行醫。1980年返回少林寺,從事武術研究工作。1982年得到永祥和尚在少林寺火焚前復抄的《少林拳譜》四十八卷,開始從事少林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二十年來撰寫了《少林拳術秘傳》《少林十八般武藝》《少林武術精華》《少林百科全書》《少林氣功秘集》等70多部少林武術專著,總計1800多萬字,發行到世界82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少林書王」。1992年榮獲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優秀成果獎。 德虔法師1990 ~ 2004年先後應邀赴美國、日本、紐西蘭、俄羅斯、加拿大等41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中外弟子多達八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現任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國際少林易筋經學會會長、國際少林聯合會顧問團團長、少林寺國際武術學院常務院長等職。
甘肅地處我國大西北,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戰場之一。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為西北武術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甘肅武術在長期傳習中形成了內容豐富、特點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八門拳」派體系。 其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兩大部分組成,套路不下數百種,是中華武苑中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 就其器械部分的棍術而言,又有長短、粗細之分。長者棍(5尺),短者鞭杆(3.5尺),細者條子(4.5尺)。 此外,還有梢子、連枷等。棍術在八門拳體系中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瘋魔棍術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它內容豐富,風格迥異,深受廣大習武者的喜愛。 瘋魔棍整套分為十八趟,從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天、地十個方位佈局,進行走棍演式,極盡其變化。 其中,又以「轉、撥、攔、挑、戳戳、劈格撩、梢把打、陰手著著」等十六字要領為該棍之靈魂;以劈、紮、提、涮、攔、撂、搬、點、扣、扭、插、塞、砸、撩、掄、掂、 、格、飛、挑、轉、滾、掛、撥等二十四法為其棍法精華所在,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形成了瘋魔棍迅疾、潑辣、屈收、開合、剛勁有力的獨特演練風格,和劈、戳、搬、砸、撩、掃、封閉、攔拿、紮挑的棍槍合一技擊特點而飲譽武壇。 馬德先生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受家學的薰陶,摯愛武術,天賦極高,盡繼其家傳之學。及長痴心不減,遂又多處求教,技藝日漸精進,尤對瘋魔棍更有獨到之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十年的刻苦磨練和潛心研究,終成大器,結出了纍纍碩果。 「瘋魔棍」與未曾面世的四趟「瘋魔鞭杆」、鞭杆「探海十八手」,及傳世極少的鞭杆套路「五陰、七手、十三法」集成《瘋魔棍法闡宗》一書問世了。真所謂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少林瘋魔棍法闡宗》一書的出版發行,將對西北棍術的傳播與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在這裡以一具武林同道的平常心對馬德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賀,祝願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望有更多的佳作問世。是為序。
少林棍術在少林功夫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素有「棍為少林功夫之魁」之說。 少林棍術始起北魏,揚名於唐,發展於宋,極盛於元、明,衰落於清,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少林棍術是少林寺歷代眾僧為健身抗獸而創,廣泛吸收其他門派棍法精華,經過長期艱苦磨練,不斷革新,逐漸發展起來的棍棒功夫。 歷代武僧大都以棍棒武技而顯威揚名,如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曇宗、志操等十三僧,宋代的成邊將軍惠威,元末的燒火僧緊那羅,明代的拒寇英雄月空,清代的湛德,民國的恆林,近代的猴棍大師德根等,都以超群的棍技,為國平寇,為民除害,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故少林棍術在歷代寺僧和武林界均有很大影響,練棍技和考棍術者甚多,明代著名的武術家程沖斗著的《少林棍法闡宗》和《少林棍法秘傳》,上海體育學院教授、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先生所著的《少林拳棒闡宗》等都是少林棍法的珍著。 少林棍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棍技奇特,獨具一格,深受海外武術愛好者歡迎。特別是近幾年來,不遠萬里來少林寺學棍技的國外學者,絡繹不絕,來函求藝者數以萬計。 為了滿足海內外武術愛好者的需要,現將少林寺著名武僧永祥和尚在焚寺前撰寫的「少林棍法秘譜」整理編寫出版,供讀者參考。 本書不僅闡述了少林棍法源淵、特點和具體練法及歷代武僧練棍秘訣,而且還公開了33套棍法秘譜,特別對12套優秀棍術套路詳細作了分析,並附有示範圖,標有動作路線,易學易練。 由於時間短促,學識水準有限,書中不當之處難免,請讀者批評指正。
余自幼學習岳氏散手拳法,後隨瘋仙道人修習「鷹爪十三形」,又得釋行法師「金剛硬氣功法」,1988年還曾拜加拿大空手道黑帶七段高手、李小龍的高徒育娃先生為師,研習空手道、截拳道、泰國拳等。曾任大慶國術內功培訓中心武術總教練、黑龍江省武術館散打教練,也多次受聘於公安武警系統和氣功科研單位。 在20餘年的習武實踐中,余深深體會到中華武術之博大精深、功夫強勁。也感到淵遠流長的傳統武術中,尚遺留有不科學和過份玄虛的功法,見到過一些青少年因選擇和修煉不當,導致功未成而傷痕累累。對今天多見的「拳擊加腿」式的散打,深感傳統色彩淡薄,技術戰術單調。故萌生將傳統練功方法進行科學整理,並融合自己習武體會及所得各家之長編寫成書之念。意在為武術愛好者提供習武之參考,與同道切磋共勉。 該書在編寫過程中,為考證和研究某些功法,除實際操練檢驗其效果外,也曾參考武術書籍,受益匪淺。還承蒙黑龍江省武術協會副秘書長潘東來、青岡縣體委主任張萬良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魏鳳霞小姐不辭辛苦為本書繪製草圖,在此深表謝意。 拳諺曰:「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足見練功的重要。然而練功應有選擇,還要講究方法。本書是沿著練功到實用的構思寫的,希望練成靈活和可資運用的功夫。限於自己水準和閱歷,書中疏漏和不完善之處難免,誠望讀者方家不吝賜教、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