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新書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李雪莉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8/09/12 出版

= =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而深入的圖文集結= =   **臺大社會系教授特聘藍佩嘉專文導讀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完整版本       「這些邊緣少年需要的不是可憐和同情。請記得,他們的廢墟與我們的花園實是結構不平等下的一體兩面……他們需要的是『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本書導讀者   ###   他們還不滿十八歲,就要背著噴農藥的桶子謀生計,田壟間看似浪漫的雲霧其實是帶著毒性的氣體,用來吃飽的每一分錢,都是抵押自己健康換來的;   他們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兒少機構,卻在不意間成為其他院生性掠奪的對象;   他們為了幫家裡多攢一點錢,遠走異鄉,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分子,不但被強制洗腦,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剝奪;   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   許許多多的「他們」,各種各樣不該由年輕孩子面對的境遇;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社工與社福單位長期的人力與資源缺乏,讓孩子們在多數時候還是獨自抵禦現實的輾壓。   透過影像與文字,《報導者》記者群在全國深入採訪了上百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拋出疑問,這一系列報導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臺灣的高風險家庭形成的原因;在並非沒有相關法令的保護下,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本書特色     #點線面報導的最佳範例:在新聞媒體貶值的時代,記者還可以做什麼?   「廢墟少年」是這幾年來難得一見、針對臺灣家庭失能以及高風險家庭所導致的青少年流離狀態的深度報導,透過真切的生命故事拼貼出臺灣社會最動態的變化。《報導者》以深度專題的規畫,凸顯時代仍需要新聞的探照燈,把散落在角落,分屬不同領域的問題,代替大眾以新聞的角度追蹤出來。一個必須自己長大的孩子,他身上有著家庭破碎與安置、學業中輟、童工的職業風險、犯罪等問題,原本這些問題會分別由內政部社家署、教育部、勞動部與警政署負責,但透過報導,我們可以理解到它們彼此之間如何環環相扣,必須被放在一起思索,社會問題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具生命力的少年群像   《報導者》所採訪的無數少年案例,呈現他們從底層而生的生命力,以深度訪談呈現他們遭遇的困境,也呈現他們的勇氣與努力,令人動容的往往都是他們必須有超齡的成熟,卻還是有著少年的純真,這些在成長中不得不落入「失敗者」角色的人,同樣有自己的夢想,不是傳統的關懷少年的敘事,更立體地看見他們的人性與欲望。這是少有的,讓這些少年大量現身說法的文本。他們可能在鄉下、在工廠、在安置機構、在監獄或甚至在海外做詐騙。       #如何援救?從國內到國外   本書從多角度分析廢墟少年流離狀態的成因,也觸及機構安置、社福支援系統、法令問題的討論,到底有哪些政策方案有效用,哪些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除了臺灣的政策執行、社會團體努力的例子,《報導者》也拉進韓國與香港的例子,看到不同國家對底層少年問題的援救與預防,這也是本書最具希望之處,面對絕望的生命,不只是要誘發同理心,而是要召喚真正的行動力,從國家到社會都能更有想像力且意識到思維上的限制,重新面對這些令人哀嘆的暗影。       #推進社會理解的更新   有問題的家庭,中輟生,必須自食其力的少年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但我們也會發現,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脈絡,每一個社會都有不同的成因,屬於臺灣當代近二十年的社會問題背景是什麼,需要更多報導與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以本書來說,我們將會理解到,城鄉與階級問題在當代還必須加進跨國婚姻,以及全球化造成底層男性陷入失業循環,導致更多單親爸爸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些家庭困境的根源都已經與過去不同。此外,在實驗教育已經合法的情況下,教育如何援引更多可能性引導失學的少年,早已超出過去的矯正想法與強制上學的做法,有更多創意面對不同需求的少年,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他會有的美。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

陳昭如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8/04/03 出版

障礙者的情慾如同被密密封印,不被聽見,也不敢揭開。 深入追蹤特教學校性侵案的《沉默》之後,資深記者陳昭如持續關注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者,以及相關團體的多面向報導   障礙者與「性」何干?除了發生性侵事件時,誰會想到障礙者除了需要醫療或照護之外,仍擁有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慾渴求? 障礙者需要性愛,從來不是祕密。只是第一線的照護者,無論是障礙者的家人或社工,卻經常選擇刻意忽略、或以壓抑的方式對待這樣的需求;公部門與特殊教育系統,也從來沒有把它當成必須認真看待的課題。我們唯一在意的,只是不讓他們的身體因誘騙而受到傷害。 作者陳昭如曾深入報導特教學校大規模性侵事件,由此展開對障礙者性課題的認識與思索。她並未因障礙學生受到侵害,而視其為「無性」的存在,反而意識到性對於他們獲得完滿人生的重要性。她從自身的觀察與障礙者的經驗出發,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團體,以及各種障別的主角,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層層體現這個課題的複雜與兩難,是極為觸動人心的深入報導。 推薦語       以同理心深入我們殘障者的生命,再化作隻字片語,向社會大眾讀者開啟一扇窗,以不說教的方式,說著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令人深思,也化解那一層又一層的障礙。全書都以訪談拉出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不煽情只有淡淡的敍述,而不時又把自已感情微微沁入真誠文字裡,這不是創作,而是記錄現實社會裡,被大多數人忽略的邊緣角落。 ──黃智堅(Vincent,手天使創辦人)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幽黯國度

陳昭如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8/04/03 出版

障礙者的情慾如同被密密封印,不被聽見,也不敢揭開。 深入追蹤特教學校性侵案的《沉默》之後,資深記者陳昭如持續關注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者,以及相關團體的多面向報導   障礙者與「性」何干?除了發生性侵事件時,誰會想到障礙者除了需要醫療或照護之外,仍擁有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慾渴求? 障礙者需要性愛,從來不是祕密。只是第一線的照護者,無論是障礙者的家人或社工,卻經常選擇刻意忽略、或以壓抑的方式對待這樣的需求;公部門與特殊教育系統,也從來沒有把它當成必須認真看待的課題。我們唯一在意的,只是不讓他們的身體因誘騙而受到傷害。 作者陳昭如曾深入報導特教學校大規模性侵事件,由此展開對障礙者性課題的認識與思索。她並未因障礙學生受到侵害,而視其為「無性」的存在,反而意識到性對於他們獲得完滿人生的重要性。她從自身的觀察與障礙者的經驗出發,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團體,以及各種障別的主角,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層層體現這個課題的複雜與兩難,是極為觸動人心的深入報導。 推薦語       以同理心深入我們殘障者的生命,再化作隻字片語,向社會大眾讀者開啟一扇窗,以不說教的方式,說著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令人深思,也化解那一層又一層的障礙。全書都以訪談拉出一個又一個生命故事,不煽情只有淡淡的敍述,而不時又把自已感情微微沁入真誠文字裡,這不是創作,而是記錄現實社會裡,被大多數人忽略的邊緣角落。 ──黃智堅(Vincent,手天使創辦人)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發現人體:生理學簡史

潘震澤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7/09/27 出版

我們每天吃飯睡覺走路尿尿,不免好奇自己怎麼能夠辦到。 然而身體的運作難以捉摸,古代人如何想像跟解釋? 科學家又是怎麼破解一道一道的謎題,不但滿足人的求知慾,也讓治病醫療更正確有效?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千五百年!),西方醫學純粹是靠背誦羅馬時代的權威作品來認識人體和醫治疾病,鮮少有什麼知識上的實際進展,甚至連提出不同意見都有可能被教會抓去坐牢。如果權威作品對人體運作與功能的說法有誤,那麼治病的方法當然也就問題重重。美國一位開國元勳就曾在黃熱病肆虐的時候,根據傳統的理論每天替上百個病人放血治療,但是實際上因放血而死的病人,可能比死於黃熱病的還多。 《發現人體》以全面而有系統的方式,介紹西方醫學及科學傳統對人類生理機制的認識歷程。書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科學發現故事,例如十九世紀一位美國軍醫救治一名腹部遭到槍傷的工人,康復的過程中他的胃部傷口與皮膚傷口癒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可以從外部通往胃袋裡面的通道,意外成為瞭解胃部消化情形千載難逢的實驗對象。 作者潘震澤在臺灣與美國各大學教授生理學多年,不但譯介科普書籍超過二十年,撰寫科普文章也超過十五年,同時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流暢的表達技巧,是帶領讀者認識人體發現歷程的絕佳嚮導。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發現人體

潘震澤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7/09/27 出版

我們每天吃飯睡覺走路尿尿,不免好奇自己怎麼能夠辦到。 然而身體的運作難以捉摸,古代人如何想像跟解釋? 科學家又是怎麼破解一道一道的謎題,不但滿足人的求知慾,也讓治病醫療更正確有效?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千五百年!),西方醫學純粹是靠背誦羅馬時代的權威作品來認識人體和醫治疾病,鮮少有什麼知識上的實際進展,甚至連提出不同意見都有可能被教會抓去坐牢。如果權威作品對人體運作與功能的說法有誤,那麼治病的方法當然也就問題重重。美國一位開國元勳就曾在黃熱病肆虐的時候,根據傳統的理論每天替上百個病人放血治療,但是實際上因放血而死的病人,可能比死於黃熱病的還多。 《發現人體》以全面而有系統的方式,介紹西方醫學及科學傳統對人類生理機制的認識歷程。書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科學發現故事,例如十九世紀一位美國軍醫救治一名腹部遭到槍傷的工人,康復的過程中他的胃部傷口與皮膚傷口癒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可以從外部通往胃袋裡面的通道,意外成為瞭解胃部消化情形千載難逢的實驗對象。 作者潘震澤在臺灣與美國各大學教授生理學多年,不但譯介科普書籍超過二十年,撰寫科普文章也超過十五年,同時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流暢的表達技巧,是帶領讀者認識人體發現歷程的絕佳嚮導。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未竟的殖民

張素玢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7/06/21 出版

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本書作者張素玢 近年來,由於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掀起的熱潮與熱議,使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移民村的歷史開始受到公眾矚目。這段先前幾被遺忘的如煙往事,除了有一則則感性的離散故事值得述說,更是臺灣移墾史上的特殊一幕、日本移民史上的獨特章節,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學術課題,而本書可說是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全面且翔實的專著。 一八九五年,東亞秩序翻轉,日本因打敗大清帝國得到第一塊殖民地:臺灣,躋身為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者開宗明義便宏觀地指出,日本挹注國家力量在臺灣開展的移民事業,就其性質而言,並非單純為紓解人口壓力而推動的海外移民,而是殖民國對殖民地的「殖民」,屬於帝國殖民政策的一環,以「同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企圖化外地為內地、防備臺灣本島人產生民族自覺,並期許這批耗費鉅資打造的「同化部隊」,能成功適應熱帶氣候、熟習熱帶作物栽培技術,成為未來帝國繼續南進的得力先遣軍。但正因移民事業的發動者是殖民政權,當一九四五年此一權力中心崩潰後,殖民美夢終成未竟之志。 日治時代兩波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一九三二─一九四五)大致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前期以東部花蓮港廳為重心,後期改以西部、南部的河川新生地為移民村建設地點。作者不僅運用大量史料、圖表和照片,從經濟面、社會面深入剖析兩波移民的異同與經營成敗,還走訪昔日移民村進行田野調查、利用書信甚至在一九九七年就親赴日本訪談移民、促成「灣生們」組團重訪故里並隨團共行,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口述資料,據以勾勒出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苦樂。這些涉及個人生命經驗的「小歷史」,作者以「大歷史」的論述架構將其包羅於書中,可紮實且完整地填補我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的空白。 本書特色 ◎本書可說是目前最深入且可徵信的「灣生」研究。 因為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引起熱潮的關係,大眾開始熟悉「灣生」(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在臺灣生下的後代)一詞,並且對這群人的歷史與在臺生活足跡產生高度興趣。即使後來爆發造假爭議,灣生及其相關故事不僅吸引力不減,反而因虛構風波更令人好奇這段歷史的非虛構樣貌。本書出自歷史學者之手(作者張素玢為師大臺史所教授),為實事求是的專業論著,正可填補大眾渴望獲得真知的需求。此外,正如陳芳明所言,《灣生回家》的騙局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兩年,「這是利用臺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因此我們認為,本書出版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即是以紮實的歷史著作,建構堅實的歷史記憶,相信這才是根治歷史失憶症的正確處方。 ◎本書以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為研究對象,是很新穎的臺灣史主題,目前市面上尚無類似專書。另外,這些日本移民的「臺灣經驗」相當獨特,但除了《灣生回家》外並沒有其他書比較完整地呈現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世界,而本書則有設立專章加以爬梳、描述, 藉由豐富的訪談資料,描繪出日本移民在臺生活的諸多細節。其中有些細節令人發笑(例如常見路邊有血漬而誤以為臺灣肺癆患者極多,內心恐慌不已,後來才發現那是檳榔汁),有些細節則令人幾可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失望乃至絕望。 ◎目前臺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是日本政府第一波在花蓮陸續設置的三個官營移民村。而本書內容不只涉及這三個東部移民村,也探究了殖民政權第二波在西部、南部建設的移民村。而且大歷史(社會、經濟層面)與小歷史(生活層面)兼具。 得獎記錄 原書為作者博士論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一九九八年榮獲中國歷史學會評選為年度優秀論文。

特價32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林育立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7/02/08 出版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 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 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 重返歐洲的中心 「難得有一本書,深入德國內部談東德的轉型正義問題,不只是陳列成果,而是探尋如何構思……透過受難也是反抗不法政權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生命故事反芻,如何成為國家轉型的力量。雖然表面上只是少數個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判斷和抵抗行動,但在沉默及謊言的迷宮裡,其實是『自由的祕密是勇氣』的最佳詮釋。」 ──陳瑤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許多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 ──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本書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篇章是非常重要的整理,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尤其臺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曾經』幾乎與德國同時宣布要成為『非核國家』,但十多年過去了,要真正瞭解臺灣跟德國間的差距和其原因,絕不是簡單的懶人包就可以描述的,而是需要『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這對關心能源轉型的個人或團體是如此,對『政府和政治領導人』更是如此。」 ──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常務理事)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歐洲的心臟

林育立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7/02/08 出版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 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 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 重返歐洲的中心 「難得有一本書,深入德國內部談東德的轉型正義問題,不只是陳列成果,而是探尋如何構思……透過受難也是反抗不法政權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生命故事反芻,如何成為國家轉型的力量。雖然表面上只是少數個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判斷和抵抗行動,但在沉默及謊言的迷宮裡,其實是『自由的祕密是勇氣』的最佳詮釋。」 ──陳瑤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許多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 ──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本書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篇章是非常重要的整理,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尤其臺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曾經』幾乎與德國同時宣布要成為『非核國家』,但十多年過去了,要真正瞭解臺灣跟德國間的差距和其原因,絕不是簡單的懶人包就可以描述的,而是需要『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這對關心能源轉型的個人或團體是如此,對『政府和政治領導人』更是如此。」 ──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常務理事)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

許佩賢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5/12/09 出版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日治時代的臺灣人,如何應對殖民統治者的教育政策,借力使力,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日治時代,殖民統治者基於統治需要,在不同時期引進了不同教育制度。在需要會講「國語」的行政官僚與教師時,建立了國語學校;在需要基礎衛生人力時,建立了醫學院;在需要農林工商人才時,建立了職業學校。 但是,當殖民者有其教育目的時,臺灣人怎麼想?是配合這套體制,成為殖民者想要的人?還是利用這套體制,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本書以1930年代為中心,考察臺灣社會對教育的想望。過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近代學校體系初創的日治初期、臺灣知識分子可以自己發聲的1920年代,以及戰爭時期的皇民化教育。相對來說,我們對於1930年代的教育、社會狀況認識有限。然而,1930年代正是臺灣社會教育需求爆發的時期,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首度超過50%、各級學校大幅擴張,升學也不再是少數菁英的特權。這些成長,除了來自殖民政府的統治意圖之外,更多的是臺灣民眾積極爭取的結果。 不同於既有研究,大多關注殖民者如何透過教育政策遂行統治目的。本書反向思考,關心新式教育來到近代臺灣時,臺灣人如何看待與應對?殖民地社會的人們,抱著什麼心態入學?他們具備什麼條件,可以接受或不接受殖民者所設定的教育目標?甚至如何反過來利用這套新的教育體制,達成個人成就? 作者以過去少見的視角,點出了臺灣人在近代教育中的主動性。從公學校教師、公學校畢業生、實業補習學校、鄉土教育、臺灣教育會、收音機體操、健民運動及義務教育八個關鍵字切入,呈現了在殖民體制下,臺灣青年突破重重限制,尋找出路的努力與掙扎,以及臺灣社會為了獲得更多教育機會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曲折過程。 各章內容簡介 殖民統治下沒有家庭奧援的臺灣青年,如何靠著自己所受的教育,一步步培養自己的實力,與統治者周旋,尋求發達之路? 第一章〈公學校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以新竹出身的張式穀為例,說明殖民統治下沒有家庭奧援的臺灣青年,如何靠著自己所受的教育,一步步培養自己的能力,尋求發達之路。作者指出,在1910年代之前,除了當醫生之外,升學國語學校、畢業後回故鄉擔任公學校教師,是臺灣地方菁英的最好選擇。但是1910年代以後,各種產業興起,迫切需要人才,許多教師因而放棄教職,轉行從事實業,開啟不同的人生,其後以各種形式飛黃騰達。公學校教師的這些人生進路選擇,明顯與殖民統治機制的變化有關,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受到統治當局的規範與限制。 在就學率普遍低靡的年代,那些只念完公學校(小學)而沒有繼續升學的人,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這個學歷能幫助他們找到好工作嗎? 第二章〈公學校畢業生的社會史意義〉考察日治中期公學校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狀況。1920年代以後,學校體系整備,臺灣社會逐漸認識到在社會中,學歷是可以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有學習意願的臺灣兒童,積極爭取入學機會,一階一階取得更高學歷,或是以此學力/學歷為基礎,嘗試正規升學管道以外的學習機會,以便在社會上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對選擇接受新教育的臺灣人來說,很多人是想藉此擺脫農民的身分,然而,臺灣總督府或教育官僚的預想是,公學校教育是學習國語及教化機關,大部分臺灣人只要公學校畢業即可投入職場,兩者出現了不小落差。 1930年代,公學校畢業的學生逐漸增加,想升學的人也隨之增加,實業補習學校為何會成為受臺灣人歡迎的升學選項? 第三章〈實業補習學校的成立與臺灣社會的教育欲求〉考察1930年代後半蓬勃發展的實業補習學校,追索其成立與發展的社會背景。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於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後陸續設置,為小、公學校畢業後的升學選項之一。臺灣總督府的期待是,透過二年或三年長期的、固定的教育機構,有效地教化臺灣青年。與總督府的教化期待有所出入,臺灣社會更希望透過實業補習學校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學歷資格。 1930年代,日本政府想透過鄉土教育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精神,可是臺灣總督府卻遮遮掩掩,想推行又不敢大力推行,為什麼會這樣呢?在日本統治時期,誰才可以學臺灣的歷史? 第四章〈「愛鄉心」與「愛國心」的交錯〉探討1930年代臺灣鄉土教育運動的推進者及其主張,以及殖民地鄉土教育的權力操作。由於擔心鄉土教育引起臺灣人懷想中國,除了在鄉土教材中刻意略過臺灣歷史,也不由總督府中央,而由地方州廳來推動。雖然鄉土教育的出現是基於國家統合意圖,但是對受過近代教育的臺灣人教師而言,正是摸索臺灣在地認同實踐的場域。 臺灣教育會是日治時期最大的教育團體,這個團體的存在是為了凝聚教師的認同感,或有其他目的呢? 第五章〈戰爭時期的臺灣教育會〉這章的焦點放在臺灣教育界的代表性團體──臺灣教育會,考察其於戰爭時期的教育言論、出版活動,以及個別教師的動向。臺灣教育會最主要的會員是小、公學校教師,但機關誌《臺灣教育》雜誌基本上並不是小、公學校教師發表、交流、形成教師集團自我認同的園地,而比較接近是由教育官僚或中高等學校教師來教育、教化小公學校教師。臺灣教育會做為教師及教育官僚的專業團體,雖然偶爾有「臺灣教育界」這樣的集團認同出現,不過內部的專業認同感並不明確,也很少嘗試摸索自主性的活動。 中小學常做的國民健康操,早在日治時代就有了,當時為什麼要推廣收音機體操呢? 而1930年代的臺灣,又在什麼社會環境下流行起收音機體操呢? 第六章〈做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從近代化的裝置、國民化的裝置以及戰爭動員的裝置,考察日治時期臺灣收音機體操的發展過程。收音機廣播是1920年代最先進的媒體;清晨做收音機體操的身體,能夠配合近代的時間規律,符合都市生活作息。收音機體操於1930年代出現在臺灣,正好就是臺灣的都會文化、大眾文化發展的時期。1930年代中期以後,在國民精神總動員的旗幟下,收音機體操和各種新發明的體操在整個帝國同步總動員,成為帝國確認忠誠的試紙。 戰爭時期,人民的健康及體力狀況,也是左右戰局的關鍵。殖民政府透過什麼方式, 管理並強化臺灣民眾的健康與體力呢? 1930年代後期,日本進入戰時體制,面臨國內壯丁體位低下的問題,政府開始思考如何提升壯丁體力,使其成為符合戰爭所需的人力資源,並推行了一連串的政策,包括設立厚生省,推行、強化各種增進健康的活動及政策、實施體力章制度、通過〈國民體力法〉。這些政策的目的皆在於提升戰爭所需的兵力及增產所需之勞動力的素質。第七章〈戰爭時期的身體動員與健民運動〉這章,從體力的要求、健民運動的推進及學校衛生的配合三方面,考察殖民地臺灣在戰時體制下如何被捲入帝國人力資源的要求,及其與日本本國的異同。 辦教育很花錢,義務教育更是需要一大筆錢。為什麼臺灣總督府在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還要在臺灣實施義務教育呢?辦教育的經費從何而來? 在戰局如火如荼時,殖民政府開始考量如何動員殖民地人民,其中一項準備便是實施義務教育,確保未來的兵員受過基本讀寫訓練以及國民教育。第八章〈日治末期義務教育與國民學校制度的展開〉透過詳細比對公文檔案的內容與報章雜誌的報導,還原日治末期教育政策制定的政策過程,究明了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的決策過程,以及國民學校制度施行於臺灣的政策過程。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張素玢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4/06/11 出版

這條臺灣的母親河,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   本書特色   收錄濁水溪紀實攝影特別企畫,由《南風》作者許震唐拍攝,有三十二頁攝影作品。從視覺與思考,將濁水溪的問題立體化。 收錄康熙、雍正、乾隆等不同時期的四張古代濁水溪流域圖。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濁水溪三百年

張素玢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4/06/11 出版

這條臺灣的母親河,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   本書特色   收錄濁水溪紀實攝影特別企畫,由《南風》作者許震唐拍攝,有三十二頁攝影作品。從視覺與思考,將濁水溪的問題立體化。 收錄康熙、雍正、乾隆等不同時期的四張古代濁水溪流域圖。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