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錄「#筆桿接力」散文14篇、詩15首、小說16篇,見證台灣文學的多樣與活力★ 長篇專文深度報導+8篇作家專訪,解析這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 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導讀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切入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勇敢且溫柔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專文導論+文學創作+深度報導記錄這場自由書寫的嘉年華,也寫下台灣文學人對時代的回應。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學創作者集結,讓台灣繼續成為,可以自由書寫的地方。台灣文學花了三十年才治好戒嚴的內傷,近十年更是元氣充滿到多元書寫、多點開花,甚至搏得世界注意。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長名單、入選美國《圖書館雜誌》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連續三個月位列德國排行榜 Top10……關於這座島的故事,陸續在國際舞台上備受肯定,讓世界看台灣。 這樣的文學,怎容許走回頭路?「筆桿接力」是大罷免運動的一環,同時也是一場書寫的嘉年華。在千位創作者連署之後,數百名創作者執筆創作,活動發起三週內,在一個廣泛的大主題下,三百多篇作品被創作完成,且作品數仍在不斷增加。這是場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作為這場自由書寫運動的選集,在散文、詩、小說三大分類下,選錄了其中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並且增加了對「筆桿接力」活動的深度報導、參與作者的個別專訪,以及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向切入的真摯導讀。這是一本見證「創作如何成為行動」的紀錄書,更是台灣文學人對時代的回應。相信文學擁有力量,是因為相信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的我們,終將凝聚出共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不是文學的侷限,而是走向世界的出發點。根植於山海的藝術,確實擁有強健有力的羽翼,能夠飛到千里之外,觸動更多人的心。
他們以為只是陪伴,卻一起經歷了消逝。 吳濁流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得主 汪恩度 最新作品 一部不吼不哭,卻在你心裡留下巨大的安靜的小說。 活著的每一天,就是不斷死去一部分的單程旅途。 那年暑假,男孩和他的父親, 在盛大的蟬鳴聲中,看見了夏天盡頭的影子 「暑假結束了,蟬就會死掉吧?」 小學三年級的聿書,每年暑假都會去鄉下阿公家捕回一罐蟬。那些曾在枝頭高聲鳴叫的生命,終將沉默、僵硬,如同今年夏天後的再見,躺在病床上的阿公,呼吸低微,如蟬翼般脆弱。 對父親舜弘而言,釣魚曾是他逃離現實的靜謐時刻。如今,看著病榻上翻身喘息的老父,他突然明白,魚鉤上的掙扎,和病床上的掙扎,其實沒什麼兩樣。 《蟬鳴與魚夢》是一部不吼不哭,卻在你心裡留下巨大的安靜的小說。 關於生命的模樣,關於告別如何悄無聲息,關於時間如何靜靜改變人, 就像某個夏日,你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卻說不出是在哪一刻。
1927年初,全島大搜捕,運動戛然而止⋯⋯台灣第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黑色青年聯盟」事件改編小說王詩琅、連溫卿、楊守愚、黃細娥、洪朝宗、小澤一……一群努力奔向自由幻土的青年,在大正時期如流星雨劃過台灣。台中文學獎首獎得主 童育園致敬近代台灣的青春時光,刻畫日治文人、藝術家、社運者的時代群像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誠摯推薦一九二六年,青年聚集如星光燦爛。台北中學校(今建國中學)肄業生小澤一、跟隨石川欽一郎學畫的師範學校學生黃哲濱,台北高校高材生、來自東京、上海、廈門等地的留學生,以及全島無數滿懷理想的年輕學子,都向著遠方奔跑。跑過大稻埕、大正町、總督府,進出王詩琅的布莊、蔣渭水的書局,在日本警察的監控下,一次次參與文化協會的講習會,舉辦一場場讀書會,追求自由與平等的腳步不停。台灣第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於是誕生。《安那其的黑色流星》以一九二〇年代「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如流星般短暫迸現為軸,捕捉日治時期追求自由自治的台灣青年面貌與時代氛圍。小說透過同時代的台灣美術、戲劇、婦女運動思維,映照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挑戰與質疑權力的特性,重現這段罕為人知,卻深刻的歷史星芒。
去見想見的人。我妹妹,和她姊姊。最踏實的姊妹情深,最純粹的「獨處」時分——曾以成長系小說《一杯熱奶茶的等待》感動無數人,資深影視工作者詹馥華,帶來深刻赤誠的首部散文集。也許重蹈覆轍,也許千迴百轉,她只是定定站著,心就已經走了很遠。★連續兩年高居博客來暢銷排行榜冠軍得主★年度華文創作分類銷量冠軍得主★總銷量突破1000000冊暢銷作家只是想一起短暫生活,一起安靜待著。於是此刻,她就在東京。橫跨台灣與日本,從姊妹間的默契,深入多年游移於文字創作、美術設計與影視編導的生活點滴,以及年少無法隨波而不斷碰撞的漂流心路。與妹妹的交流,是療癒的短暫喘息。視訊聊天時,隔著螢幕一塊舉杯;異鄉探險時,跟著口袋裡的手機畫面一同親歷。苗栗、台北、淺草,她浮浮沉沉,仍要獨自面對無數自我消耗的時刻,可是一聲「二姊姊」,就能讓沒有歸屬感的她回到自己位置。不喝心靈雞湯,吃著無調味的白豆腐就很滿足。不管前方是否有泥沼,見過妹妹後就能充飽電,學會笑一笑繼續獨自前行。也許重蹈覆轍,也許千迴百轉,她只是定定站著,就已經走了很遠。曾連兩年高居暢銷排行榜冠軍,總銷量突破百萬冊,創下年度華文創作分類銷量第一名佳績,暢銷作家兼資深影視工作者詹馥華,繼感動無數人的成長系小說《一杯熱奶茶的等待》後,帶來更為深刻赤誠的首部散文集《站在原地走了很遠》。
這座小小的島,滿是人情味,也滿是神跡。與神相隨的島民日常,最療癒的「厝邊」故事集!虎爺、金聖孔雀、灶神、門神、廣澤尊王、保生大帝收錄|六篇短篇、六篇島嶼上的神祇附錄★Readmoo年度百大暢銷榜文學類入選★Books From Taiwan國際版權推薦選書★文策院潛力改編文本、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得主「全台灣的廟宇遠比超商還多,等於在生活中遇見一間宮廟,比去便利商店還容易!」身處這樣一座「眾神之島」,每個瞬間都可能無比神聖。人走向神,為了此身心安;神親近人,步步都是惦記。這一座小小的島,滿是人情味,也滿是神跡。製燈師整竹塑燈骨,高掛宮廟鼓仔燈;布袋戲班年年巡演,貨車在廟埕展作謝神的戲台。為神服務的工藝巧匠、與神同存的平頭百姓,隨著虎爺、金聖孔雀、灶神、門神、廣澤尊王和保生大帝等神祇,牽起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在民俗、神明、宗教的標籤之前,《眾神之島》更是一部細數台灣生活景象的故事集。善於捕捉人類心底的隱約「微光」,融合「台味幽默」,光風以民間信仰為主題,溫柔講述最平凡的人,最俗常的事,還有最樸素的盼望。庸俗庸俗,也不過就是我們總期許更美好的日子。神在人間,身在此地,俗世的凡塵和煙火氣,都是島嶼的日常天光。
「終戰前一個月的生活、生命記錄。文學氣息強大。寫實與魔幻交錯,影像氣味極其濃烈。細緻的文字魅力,詩一般的語詞經常令人難以逃離其憂傷並動人的情境中。」——吳念真第二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獲獎作品何致和|作家吳念真|導演宋澤萊|作家李敏勇|詩人范銘如|政大台文所特聘教授高翊峰|小說家陳栢青|作家——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防空陣地零落分佈在飛行場外圍,許政義知道其中幾處陣地是假的,沙包堆置草率,朝天昂立的防空機關銃是竹子削片沾水燒彎編製的,用來拐騙米軍軍機。竹機關銃是由大溪街警備召集徵來的警備兵員編成的,那裡木作手藝興盛、匠師眾多,組湊起來的竹機關銃看上去比真的機關銃還要具有威脅性。飛行場的駐紮部隊見之甚喜,要求他們另外趕製更多竹編戰鬥機⋯⋯其實,防空陣地是真是假都已經沒有差別了。許政義想。軍部嚴禁各部隊在遭遇米軍空襲時開火還擊,據說是為了避免米軍因此掌握地面部隊的砲火位置,他們常望著米機悠哉的橫過大半個天空去往遠方,防空陣地裡操作機關銃的古兵也已經對那樣的天頂視若不見了。終戰前夕,許家一家分散各地。大哥出征遙遠的南洋叢林、小弟做爲學生兵闢建機場、女婿挖掘著沒有盡頭的戰事坑道、老家的家人日夜憂懼米機空襲;四組角色、四個空間,交織出當時台灣人面對戰爭的生活狀況。本書是第二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獲獎作品。雖然是小人物的故事,但大量的生活細節為敘事添加了細膩的歷史感,反映了時代風貌,也在許多迷人片段間,引領讀者重返戰爭結束前那最後的15天。
人鬼神靈,廟宇乩童自然風土,靈力風景結合小說與田調筆記,民俗與信仰文化研究者王幼華,全新作品!口述歷史與傳奇、民間信仰與社會變遷,重現八〇年代以降,魔幻又真實存在的台灣。★吳濁流文學獎、國藝會獎勵、中山文藝獎得主★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得主★日本國際漫畫賞得獎漫畫家葉長青繪製封面插畫在某次機緣中,我去到一間很特殊的宮廟,主神是一尊來歷不明的王爺,祂的造型很特殊,雕刻得比較粗糙,由外型看不出來是哪一類的王爺……我頂禮致敬後,很認眞地觀察,希望能看出祂究竟是哪一方的神尊,動了凡心,降來此地濟世渡人。然而在此之際,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王爺忽然嘴角牽動,微笑了一下⋯⋯——王幼華故事主角花麒麟,由於接了一個查訪台灣宮廟的電視節目企劃案,開始了探訪三十座小型宮廟與墓祠的旅程——自幼與他結緣,因大家樂發跡的憨慢王爺;神像中另有神像,腹內才是真正的主神的「腹中神」;參拜者絡繹不絕,但其實神明早已離開的名勝小祠堂;一開口就有災禍,迫使人們只好以紅布掩嘴的塑像;取細姨的土地公;差點就平空飛來的整座武當山;嚴厲作風驚動媽祖、關公的侯王爺⋯⋯隨著花麒麟的探訪,一幅幅台灣靈力風景,萬花筒般呈現在讀者眼前。但於此同時,能與他溝通閒聊的憨慢王爺,卻悄悄有了變化⋯⋯作者王幼華身兼學者、作家兩重身分,他以多年親自走訪的田野調查為基礎,介於小說與田調筆記的表現方式,描繪了八〇年代以降那個人鬼神靈、廟宇乩童、自然風土並存的台灣。那是個魔幻卻又真實存在的台灣,也是個正一步步離我們遠去,彷若夢境的昨日世界。
當你意識到「我不舒服」、「有點奇怪」的瞬間,是否就變成過度敏感,難以相處的人?亞洲華人社會的成長背景,旅居英倫的職場經歷華裔作家倪艾翎,以冷冽筆鋒,書寫性別與權力的思考之作。抗拒性愛的妻子、被騷擾的她和他、困於性向的高材生⋯⋯這是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那些有點奇怪的記憶,或許都是後知後覺的傷口。三十歲的鄒育楨,過著「不錯」的人生。她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結婚,一直循規蹈矩,唯恐被當作異類。作為「正常人」的一分子,為何她仍自覺格格不入?對性事感到噁心的私密心理,又是如何引爆她記憶迷宮中的一連串不對勁?與生俱來的生理與天性,探索是錯,迴避又顯得假。那些壓抑的心情、不曾釋懷的時刻,一旦想起就全身發冷,恐懼憤怒。意識到「我不舒服」、「有點奇怪」的瞬間,就變成過度敏感,難以相處的人。她漸漸發現,不只自己,不只女性,多的是早已感受過怪異不適的人。一路檢視爆炸後新舊交錯的傷痕和情緒碎片,可能是她的,也可能是任何人的⋯⋯這是一個關於共存、覺察、拉扯、撕裂與安身的故事,也是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夾縫》揭露女性自我挖掘生命經驗中的模糊隱痛,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過往的陰影、當下的困境、未來的迷茫,在作者筆下由主角的個人經歷,長成廣泛的集體敘事,演繹出無數種如常和反常的掙扎樣貌。
「掛小說的招牌,事實上從頭到尾都是寫當年的歷史,而且幾乎全部都是我親身經歷的實事。」——林衡道 重返變革前夜的歷史奇點! 在戒嚴時期,書寫日治時代。 林本源大房益記長公子——古蹟仙林衡道的半自傳小說。 小說的年代也許憂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 這也是跨越時空的旅遊書,把讀者帶進日治時期的旅遊情境。——林嘉澍 「北支情勢告急,戰爭一觸即發!」 日比谷大道旁的報販狂喊販賣著號外; 東海道線特別快車的頭等車廂,總督府評議員正由滿州趕往熱海; 就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的留學生張志平,剛剛認識喪夫的宮田洋子⋯⋯ 一九三七年春天,《前夜》的故事由此揭開序幕。 《前夜》是「古蹟仙」林衡道的半自傳小說。 林衡道出身板橋林家,家世淵源使他與台灣的上層社會有許多接觸。 本書收錄三篇珍貴的中短篇小說,以他個人的所見所聞作為基底,細緻勾勒出上層權貴面對殖民政府的利益糾葛,臺籍知識份子的矛盾情感,以及戰爭前後的時代故事與眾生相。 小說寫作於台灣仍處戒嚴的50餘年前,林衡道在特定的年代書寫特定的時代,不但為他親歷的實事留下紀錄,也像是場「古蹟仙」的超時空導覧,細節豐富的引領著讀者一同深入臺北、東京、神戶、上海,重返那變革前夜的歷史奇點。 各界推薦 李乾朗(古蹟學者) 吳淑英(燕樓故事館總監) 邱秀堂(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三井(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一致推薦 小說鋪陳的即是日治時期臺灣富豪家庭的矛盾與處世之道⋯⋯寫到的大稻埕建昌街、鐵道飯店、北門、市役所、北投、松山等都是臺北真實的場景,也是林老師最熟悉的地方,以這些地點作為小說的背景,更是反映了一些實虛相生的情節。——李乾朗(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 恩師林衡道教授博覽群書,文采過人。他對台灣史蹟的採訪調查,為地方史樹立豐碑;多次再版的長篇小說《前夜》及絕版的短篇《灰色都市》今再現,情節生動,真實與虛幻交錯,有著林老師的影子及反映時代故事,最是引人入勝。——邱秀堂(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小說是時代的反映。《前夜》呈現給讀者的是從抗戰爆發到臺灣光復前夕的這一段期間,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社會的一幅眾生相。——陳三井(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神與人,大家都是互相的。與神相隨的島民日常,最療癒的「厝邊」故事集!地基主、城隍爺、神農大帝、九庄媽、雷神、風神收錄|六篇短篇故事、六篇島嶼上的神祇附錄★獲國藝會獎勵、桃城文學獎小說組首獎、竹塹文學獎★Books From Taiwan推薦選書得主★文策院潛力改編文本得主★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得主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座「眾神之島」上,日常中總有無數的神聖時刻,或是徬徨無助時的禱求心安,或是神明遶境、廟會等信仰盛事的近在身旁,或是家宅歲時祭儀的傳承與感謝。善於捕捉人類心底的隱約「微光」,並融合「台味幽默」,光風以台灣民間信仰為主題,描繪出地基主、城隍爺、神農大帝、九庄媽、雷神和風神等神祇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有世間百態的眾生群像;有對信仰本質的探索;有人情、關係與生命的修復和維繫;也有祈求神蹟,卻發現救贖與自癒往往就在一線之隔的領悟。在民俗、神明、宗教的標籤之前,《眾神之島》更是一部細數台灣生活景象的日常故事集,講最平凡的人,最俗常的事,還有最樸素的盼望。神在人間,身在此地,俗世的凡塵和煙火氣,都是島嶼的日常天光。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江寶釵教授專文推薦導讀 吳鈞堯|作家 陳耀昌|作家 ——一致推薦 孫女的我,和阿嬤的她⋯⋯ 大瓜厝裡的南國故事 有淚有笑的隔代親緣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散文雙料特優 後生文學獎小說首獎得主 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女性書寫主題推薦 陳凱琳 得獎散文選 屏東大武山腳下的左堆鏡庄,六〇年代因為種西瓜致富而建的房舍,被稱為「大瓜厝」。 阿嬤從閩南人村落出嫁成為客家媳婦,用了幾十年時間,終於蓋起了自己的大瓜厝。她常誇誇其談自己如何在新埤大橋的砂石地上種植西瓜、如何在烈日下用大嗓門震懾隨意開價的販仔,如何省吃儉用攢錢,又如何被五府王爺預言能蓋大瓜厝⋯⋯ 在這個有著神明廳、左右護龍、禾埕的紅瓦三合院環境中,阿嬤與孫女的日常悠悠度過。祭祖、拜佛、巡田水、做粄仔、熬封肉;清明時節掛紙包潤餅,梅雨季後忙碌交檳榔,冬至後醃菜醬蘿蔔,年三十奉公王打紙炮⋯⋯ 歲月以年節的模樣被記憶。那些時光似乎不會消逝,花布、雨鞋、斗笠,埤塘、水田、厝鳥,就如醃漬醬菜一般,隨著時間的發酵,熟成豐富滋味。 *** |那些不知名的花| 夏日的陽光起得特別早,晨曦甫過,露水漸散,空氣中隱約遺留著大地尚未全然甦醒的溫度。 她喚我起床,說要去市場。 假日早起本就不樂意,想到清晨市場的擁擠、吵鬧和混雜的氣味,就讓人更卻步。她拍胸脯保證不會太久,而且會去花店。 坐在她車後,一路而過都是青草味,和她昨天睡前手洗衣服沒沖乾淨的漿洗味。她那個年代的人不喜歡使用沐浴乳之類的清潔,能在她身上出沒的氣味便是洗衣的水晶肥皂味。我有點搞不清楚,肥皂味是來自於她身上,還是手裡。 |落在大瓜厝的四時陽光與四季雨| 老家是非典型的三合院,建造於不同時期。 正身的神明廳與左右室是傳統格局,房舍圍起的中央空間是禾埕,過去用來曝曬稻穀。在鏡庄,這類型的房舍建造脈絡有一說法——約莫六〇年代村裡以種植西瓜聞名,當時因種植西瓜致富而建的房舍,便被稱為「大瓜厝」。 阿嬤常誇誇其談自己年輕時曾在新埤大橋的砂石地上種植西瓜,在烈日下與販仔討價還價。 |甩肉丸| 打開蒸籠,熱氣冉冉升騰,眼前一片氤氳白霧遮蔽視線,打開抽風機運轉片刻,才終於看清蒸籠裡的食物。 鍋裡的肉丸塌成一片。又失敗了。那已經是嘗試無數次的肉丸了,還是沒有成形。將肉泥狀的肉丸舀進碗公,打上一顆蛋,攪拌,當作鹹粥的湯底。上回失敗的肉丸是拿來壓扁,混上麵粉,煎成肉餅了;再上一回是包進青椒裡,煮成青椒鑲肉。 自從阿嬤離世後,用味道思念她成了我的日常⋯⋯
★台灣首部以「八重山台灣人」為題材的小說★2023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決選入圍★特別收錄——曹欽榮〈記憶話語的對話〉、黃胤毓〈理想鄉與台灣移民群像〉,專文導讀11則揭密式追加附錄《安雅之地》描摹出台灣一九四〇年代中後期的歷史事件與社會面貌,以一名報社記者的逃亡經歷,將故事核心延伸到戰後「八重島台灣人」的議題。作者班與唐長期關注台灣歷史,創作過程搜集多方資料,透過訪談當地居民,以及長期深耕於台灣和沖繩關係的記者友人,豐盈文本層次與真實性。本作品入圍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決選推薦。 安雅之地,東鄰之家,也是漂泊者的希望之島。李燦雲,早稻田大學高材生,戰後進入報社工作。在一次查緝私菸造成的全島騒亂中,報社前輩交付的神秘地圖改變了他的人生。他被通緝,在恐懼中逃入山林、漂流海上,一路由坪林、宜蘭,流亡至八重山群島中的石垣島和與那國島。八重山群島緊鄰台灣東緣,雖是外國,卻可以接收到電台訊號,距台灣僅一百一十一公里,兩地漁民頻繁往來,島與島的聯繫緊密,然而偷渡流亡、商貿走私、移民扞格,也像無定的海潮充滿危機。在走私集團的黑道角力、政治偵防的白色恐怖中,李燦雲揹負的希望與任務,能否順利達成?他看似徒勞地不斷向未知遠方傳送的電頻訊號,又能否等到有人回應的那天?
五十多年前,北投是什麼樣子? 有人說,那是全台北最熱鬧的地方。 有人說,它就像一座不夜城,即使到半夜都還能見到載客的摩托車穿梭來去。 有人說,那時的北投撐起了一整個年代⋯⋯ 大學生陳偉迅原本對阿公家所在的北投陌生無比,但一次代班的「機車快遞」暑期打工,讓他走出房門,接觸人群,也成為開啟他認識這片土地的契機。 雖然同僚年齡都大他三倍有餘、又誤以為這工作和常見的美食外送平台差不多。 不過隨著他與常客和同事們日漸熟悉,北投的前世今生也被逐步串連起來—— 委託他買菜送菜的主婦,曾是紅牌「那卡西」歌手; 由他接送上下班的盲人按摩師,光聽聲音就能知道一家溫泉旅館的風格; 友善照顧他的車行老闆,見過當地曾經的輝煌光景,也看過那之後的種種蕭條⋯⋯ 穿梭蜿蜒山路,深入充滿煙火氣的人生百態。 只有交心過、觀察過,才能知曉發生在街頭巷尾的日常故事,以及這個「正在消失」的特色行業,究竟代表了什麼? 本書特色 以前阿公載的是女中、那卡西樂手, 現在,我載的是主婦和盲人按摩師—— 這個正在消失的產業,深入街頭巷尾,串連在地日常。 「那時的北投,曾經撐起一個年代⋯⋯」 地方特色x時代記憶 夕陽產業x療癒與傳承 寫給年輕人的家鄉故事,送給「遺留者」的心靈慰藉。
不管你是巴賽族、清國來的漢人、日本人、台灣人⋯⋯在「記憶咖啡館」,用一段記憶,換一杯咖啡。「這本書要說的是北投的故事——我最愛的家鄉。她的魔幻身世,以及她層層疊疊的因果。」——李奕萱「當人經歷過大的痛苦時,為了生存,會分裂出一部分的自己,這些離開本體的碎片,會以人形留在世界上,但只有很少部分的一般人可以見到他們。」新北投的山腰上,有一間「記憶咖啡館」,只要用回憶儲值,就能等價交換到美味的餐點。失語症女孩琉璃,用一段「害死媽媽」的記憶,換到了一份布丁,也從此認識了許多北投的「鬼」⋯⋯咖啡館裡等待青梅竹馬戀人的溫泉侍應生美玲;能聽見祖靈聲音的巴賽族北投社女巫遠娘;普濟寺大樹下柔柔彈著三味線的藝旦小百合;陰影中安靜喝酒的神風特攻隊員佐藤;星乃湯外的和服小學生——臺籍的加代與灣生雪子;拄著拐杖,漫步在金萬萬名店城的眷村郭醫師⋯⋯巴賽族、漢人和日本人,在此各據一方,「只要跨越界線,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琉璃在這裡交到許多新朋友,然而一連串的失蹤事件,卻激發了過去各族群深埋的矛盾。地熱谷空氣中冉冉上升的水蒸氣,原來都是離散的記憶,那裡是生與死的交界之地⋯⋯本書特色這是一趟深情的尋根之旅。以歷史與族群複雜的北投為背景,時空交纏,因果疊加,在充滿想像力的豐沛情節中,描繪了北投的魔幻身世,也述說了一則關乎「記憶與未來」、「創傷與療癒」的動人故事。
「我只想逃離有櫻花綻放的地方⋯⋯」 太陽餅、鳳梨酥、綠豆椪 錦玉羹、金團、栗茶巾 一部以老店經營為核心,橫跨台日與世代的流浪者日誌 從京都百年和菓子店「繁春堂」離職後,徐安群回到了家鄉台中,進入叔公的在地老字號餅舖「揚子堂」工作。 繁春堂的「上生菓子」,象徵日本文化的高雅極致;揚子堂的「太陽餅」,從腳踏車沿路叫賣開始,到後來成為人們到成功嶺探訪親友時人手一盒的伴手禮。 台灣傳統糕餅、日本和菓子,兩種迥然不同,但一樣精巧的工藝,讓安群看見職人始終追求完美的精神,也見識到新舊世代對於老店經營方向的碰撞與掙扎。在濃濃餅香中,被視為揚子堂接班人的他,也再次想起兩千公里之外,那個令自己無法面對的堅毅少女⋯⋯ 本書特色 百年老店、職人精神、傳統糕餅、台灣記憶。真正的傳承,會是什麼樣子? 《揚子堂糕餅舖》聚焦在台中餅舖林立的街景,作者光風依多年採訪台中糕餅產業的實際見聞,細緻刻繪出行業細節,以及從業者的專業和日常。一段以老店經營為核心,橫跨台日與世代,描摹徬徨的年輕「流浪者」探索前路的追尋之旅,也由此展開。
◆◆◆ 南國的客家庄, 庄外,是五月梅雨溪水暴漲難以通行的林邊溪; 庄內,是混著濃醇地域風景的記憶與生活。 拈香詛咒人生不公的少女、從新婚花轎上跳河的新娘、入不了祠歸不了宗的婦女、禁山、敬字人、童養媳、土角厝、醃菜脯、甜粄,以及超出文化傳承意義的藍衫⋯⋯ 十則短篇,單獨成章,又相互照映;寫百年來客家男女身負傳統枷鎖的生命故事;寫宗族祭祖、歲時儀式的寄託或質疑,寫產業與時代流轉下閩、客、番之間的交集和界線;也寫穿梭在巷弄中的堂號,養生送死的細膩日常,以及吃食堆疊出的生活記憶。 作者以南客六堆中的「左堆」為創作題材,融合鄉土口傳和地方誌,加上個人體悟與想像鋪衍成篇,在記錄在地語言及客庄習俗之餘,也暢敘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本書特色 十則故事, 從一場婚禮開始, 在一次喪禮結束。 南方故鄉書寫,左堆客庄百年。 養生送死的細膩日常,吃食堆疊出的生活記憶。
六、七年級生的年代紀念冊, 中藥舖女兒的童年點滴。 是籠子裡的十全,羨慕飛出籠的八珍, 還是飛出籠的八珍,找不到飛回舊鳥籠的路? 無妨,因為真正存在過的,始終不是鳥籠,而是那點點滴滴的曾經…… 阿縝是家裡的超級老么,父親將屆半百時才意外生下她。母親把她丟在藥舖,為的是看住風流的父親,讓他沒機會出去快活。阿縝在中藥味充斥的藥舖生活,把紅棗跟枸杞當成糖果,把製作中藥的器具當成玩具…… 在家中經營的中藥舖子,她見證了家族的興衰,也摻和了自己和家戶鄰居,以及玩伴們的童年趣事。一篇篇故事不僅帶出背後大環境的演變,更串起了1970、80年代台灣農村的變遷,如同一齣生蹦活跳的生命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