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設計師 林小乙 操刀設計 全書日本和風手感紙印刷 ★全新校訂•附加收錄三島由紀夫精彩解說 被弄成熟睡得不省人事的姑娘, 就算不是停止也是喪失了生命的時間,沉入了無底的深淵, 難道不是嗎? 因為沒有活著的偶人,從而她不可能變成活著的偶人, 不過,為了使已經不是個男性的老人感到羞恥而被造成活著的玩具。 不,不是玩具。 也許那就是生命本身; 也許那就是可以放心地去觸摸的生命。 在深紅色窗簾圍繞的房間躺著被藥物麻醉而昏睡的年輕裸女;在一旁過夜的老人凝視著青春的肉體,像在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 《睡美人》是川端康成小說中最怪異的,強烈表現出性愛與浪漫的情思,有如熟透了的果實所特有的腐朽和芳香,是一種讓人感受到戰慄的浪漫唯美。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顯示出這种傾向:他忠實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并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 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裡,可以發現一种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与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与西方的精神橋梁上做出了貢獻。……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知名設計師 林小乙 操刀設計 全書日本和風手感紙印刷 ★全新校訂•收錄木馬原2003年版紀大偉精彩專文推薦 桃井銀平像著魔一般跟在一名女子身後。 年輕女子發現自己被跟蹤了,慌忙之下將手提包打向銀平,逃走了。 銀平從包裡的存摺發現,女人名叫宮子,包裡還有她剛領出來的二十萬元。 銀平想把錢還給女人。他只是跟蹤狂,不是搶匪。 原本在高中任教的桃井銀平,因生了一雙如猿猴般醜陋的雙腳,自我嫌惡,然而他愛慕貌美的某類女性,有時會以那雙醜陋的腳尾隨路上引他矚目的女子——「之所以尾隨那女子,是因為女子身上有一種吸引人的東西。可以說他們都是同一個魔界裡的居民吧!」 而被跟蹤的宮子,則長期受到年近七旬的老人包養,那丟失的二十萬元則是她偷偷存下,要給弟弟讀書的學費。但宮子沒有報警。在被跟蹤的剎那,宮子「渾身熱血沸騰,蘊蓄在體內的東西瞬間彷彿全部燃燒起來。埋藏在有田老人背後的青春,一時復活了,像是一種復仇了的戰慄……這一瞬間像是得到全部補償了。」——這樣的心情竟與銀平所想的不謀而合: 「銀平跟蹤宮子的時候,宮子肯定害怕。即使她自身沒有這種感覺,恐怕也會有劇痛般的喜悅吧。人,哪能只有主動者的快樂而沒有被動者的喜悅呢。街上有許多美女,銀平卻偏偏選中宮子跟蹤,難道不就像毒癮者找到了同病相憐的人嗎。」 幾天後,銀平又被另一名年輕女孩吸引住;他並不知道,這女孩町枝,正是宮子弟弟愛慕的對象;町枝單純是喚起了他與第一個跟蹤的女學生久子的純純戀情,令他感到在這短暫的瞬間獲得了寬恕。 然而,就在銀平回憶著過去日子、精神恍惚之際,卻發現自己被一個面貌醜陋的婦女跟蹤了…… 那是美麗的母親老家附近的湖。醜陋的父親葬身其中的湖。幼年與心儀的表姊一同散步的結冰的湖。湖的聲音、畫面與意象,不斷出現在銀平的幻覺與幻聽中,在他跟蹤女人的時候對他浮現。儘管長大了、離開了故鄉,銀平卻像是永遠都困在他自己的魔界裡,永遠要回到那座湖邊——川端非常罕見地採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以幻想、幻聽、聯想與回想構成整個故事。湖是聯想與回憶的主要觸發物,藉助湖把現實帶到夢幻的世界,又從夢幻的世界中引回到現實中。作家透過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和幻想的心理軌跡,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物內心活動的祕密,挖掘人內在美醜對立的精神世界。
文藝評論家山本健吉:戰後日本文學巔峰之作 知名設計師 林小乙 操刀設計 全書日本和風手感紙印刷 ——2016全新校訂版•收錄2002年版知名作家劉黎兒精彩導讀 夜間,在鐮倉的所謂山澗深處,有時會聽見波濤聲。 信吾疑是海浪聲,其實是山音。 聲音停息之後,信吾陷入了恐懼中。莫非這預示著死期將至? 信吾本想冷靜地確認一下是風聲?濤聲?還是耳鳴?可又覺得怎麼會有這些聲音呢。 然而,他確實聽見了山音。 恍如魔鬼鳴山而過。 已過耳順之年的信吾,與妻子保子育有一子一女,並和兒子修一、媳婦菊子同住(夫妻倆膝下猶虛),已出嫁的女兒房子,則和丈夫相原育有二女。 表面上是事業成功、與妻子都算身體健康,一雙兒女也都成了家的幸福老先生,卻讓某夜的山之音擾亂了心緒——保子的姊姊臨終前,也聽見了山之音。莫非是什麼預兆? 不久:女兒房子因婚姻不睦,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像逃難似的身上連錢都沒有;兒子修一在外頭有女人,信吾心疼媳婦菊子的處境,更沒料到菊子為了表明心意,偷偷跑去做了人工流產、捨棄自己和丈夫的孩子——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生活,究竟應該負多大的責任呢? 《山之音》一共分為16篇,於1949至1954年間以短篇小說形式分別陸續發表。書中主要敘述信吾一家人的故事,包括父子、夫婦、翁媳、婆媳、姑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公公愛戀美麗媳婦的微妙心理,被擴大地描寫出來。 川端以其慣有的唯美詩質筆觸,細膩冷靜描繪二次大戰後日本家庭的灰暗氛圍,將戰後的世相、風格與現實凝聚在日本自古以來的悲哀愁緒中,展現了詩與戲劇中重疊意象的技巧。本書與同一時期所寫《千羽鶴》被認為是川端戰後的代表作品,也是戰後日本文學的巔峰。 得獎記錄 2002挪威諾貝爾學院評選「百年最佳小說之一」
知名設計師 林小乙 操刀設計 全書日本和風手感紙印刷 ★精彩收錄木馬原2002年版劉黎兒、紀大偉精彩導讀 ★本2015全新校訂版,特別收錄三島由紀夫專文解析 入魔界易,進佛界難。 川端作品中,最早出現「魔界」一語便是在《舞姬》中,而「魔界」是讓川端的作品瀰漫魔力的關鍵字眼,尤其是川端的重要作品《湖》。一語道之,便是徬徨在魔界的男人的故事……小說中致力於藝術的女人,無法擺脫蔑視所有行為的男人的支配,所以變成石女,也就是說波子與矢木是藝術家與藝術家生活的縮影,也就是藝術與生活的縮影,兩者永遠互為敵人。(劉黎兒•2002年版導讀) 開設巴蕾舞蹈教室的波子,與國文學者矢木結縭廿載,兩人育有一女一子:姊姊品子是芭蕾舞壇的明日之星、母親的愛女,弟弟高男正在大學讀書,崇拜父親,也是父親的寵兒。然而看似完美的家庭,背後支撐著全家家計的卻只有母親波子:波子從不清楚丈夫有多少收入,矢木也從未為這個家拿出一分一毫。 然而,在戰爭之後,矢木無法從日本戰敗的陰影中走出,甚至暗地裡存錢、想偕高男逃往海外生活;妻子波子與她始終藕斷絲連的舊情人竹原,更加深了矢木的不安全感——然而他卑屈自私的反應不僅令高男失望、使品子更支持母親的舊情復燃,也將妻子波子更遠地推離開自己。 隨著舊日本的慢慢崩潰,這個家也即將天涯四散;相較於無法走出昔日榮光、唯恐失去一切的男人,女人還有愛(哪怕是幻想)去追隨、還有未來想要建構…… 川端透過波子和品子、矢木討論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中、化為真人的偶人悲戀,以及演出《彼得洛希卡》之名舞者尼金斯基的悲劇人生,對比出波子過往動彈不得、受丈夫掌控的生命,以及母女兩人各自為愛的覺醒、奮戰,與從生活和感情的廢墟中重建未來的渴望。 名人推薦 劉黎兒、紀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