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針對職業安全相關科系,開授機械安全課程而編撰,讓學生認識機械設備的基本構造及動力傳動原理,進而瞭解機械危害動作及防護方式。本書內容包括:機械基本概念、機械危害、機械危害風險評估、機械安全防護、機械安全管理、機械安全相關法規及機械安全防護應用實例等七章。對機械安全源頭管理導入機械本質安全設計,遵循的步驟有詳細的介紹。此外,對於ISO12100、ISO13849及ISO14121等國際標準,有關機械安全防護規範,在本書中均有詳加解說,並與現行機械安全相關法規進行比較,有系統地整理與歸類。從機械設備設計規劃階段納入本質安全概念,實施風險評估,從源頭控制風險,以消除機械可能引起之危害,確保勞動場所使用機械設備之安全。
本書內容著重於四大部分,即「創意思考與創新」、「產品設計與開發」、「創客空間與群眾募資商品化」、「智慧財產與專利管理」。以現代發明環境下的實務性質知識及經驗學習為主,書籍內容與產業界實務契合,知識實用性佳,有別於一般純理論的書籍。本書更在各章節間補充插入專欄文章,用生動的發明故事讓閱讀者輕鬆學習。 本書除加入最新群眾募資、創客空間新知資料外,亦加強產品研發、智權管理等資料的完整性。更收集了創新發明工作者所必須的周邊資訊,如國際發明展、國際設計展與創客競賽場次、群眾募資平台、技術交易平台等資訊,提供給在學學生及發明人實務上的運用。 葉忠福 謹識
「製程強化是以逐步、順序漸進方式,降低現有製程中設備數量、提升能源效率與生產成本的創新裝置與技術。無論由商業、法規或環境衝擊的角度而言,它對於能源、空間、成本、廢棄物、操作彈性等皆有正面的功效;因此,自二十世紀末期以來,製程強化的研究與應用成為化學工程的顯學。它已經徹底轉變了化學製程設計與開發的策略,不僅大幅提高生產力、降低環境污染與風險,並且將傳統的化工製程規模朝向「輕薄短小」的目標前進。 本書以平鋪直方式,將基本理念、停留時間強化、空間結構強化、能量強化、功能強化與工業應用等六個主要部分,彙總於十個章節之中,除介紹基本觀念外,並輔以實例,盡量避免理論的探討。凡大學化學、化工相關科系畢業生皆可理解,除可供從業工程師參考外,並可作為大學或研究所教科書。
「本質較安全設計」是一種製程安全的設計理念,它主張設計者以「去除或減少製程中的危害,以提升製程本質的安全程度」。這種設計理念與傳統的理念完全不同。傳統的理念是從不探討現有製程中是否有危害存在,只是應用工程與行政管理手段由外部控制或降低系統中的風險。換句話說,傳統的作法是增加外在的安全設施,並沒有提升系統本質上的安全程度。 1978年,英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ICI)的資深安全顧問克萊茲(Trevor A. Kletz)首先提出「以消除或降低危害,而不是以控制危害為原則」的設計理念。1990年,他又提出強化、取代、調節、簡化等本質較安全的設計策略:此後,本質較安全設計的理念開始在化工界發酵,目前,「本質較安全設計」理念不僅普遍為製程設計工程師所接受,而且被奉為創新製程設計的圭皋。 由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可知,實施製程安全評估只是邁向製程安全管理的第一步。雖然可以發現製程中的危害,但是仍需持續地去除危害,強化製程本質,才能降低風險。 本書文字淺顯易懂,除介紹基本觀念外,多輔以實例,盡量避免理論的探討與數學公式的演繹;因此舉凡大學工程相關科系畢業生皆可理解。本書除可提供從業工程師參考外,並可作為研究所教科書。
人因工程學是研究與應用人性因素的學門,應用範圍廣泛,舉凡人為世界中的工具器材、載具、軟體或硬體系統中,皆可看到人因工程的應用成果。由於人是人為世界中的中心,所有人為、人造的機具、系統,必須以人的基本特性與能力為出發點而考量,否則所設計的成果無法適用。 本書介紹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共分為四個部分,涵蓋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人的基本能力、人與機具的介面、環境因素等內容,希望讓讀者對人因工程學有基本的認識與瞭解。
本書撰寫的目的在於提供學子在學期間之進修研讀,及職場中從事工業安全管理之新鮮人,能夠對於工廠安全衛生管理工作有深刻之認知與瞭解。 本書從職業安全管理系統架構來分為二大區塊:第一篇「安全管理概論」屬於基本之概念性原理,涵蓋工業安全起源、職業安全意義、法規要求、組織健全、擬訂計畫、教育訓練、緊急應變、安全分析、作業標準、事故調查與統計、安全活動與激勵、個人防護具、安全稽核與績效管理。 第二篇「安全管理實務」屬於工廠管理現況和實務,涵蓋自動檢查、作業規定、危害通識、承攬商管理、製程安全、消防工程、危害風險管理、職業災害案例分析與因應對策、溝通、安全文化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本次修訂藉此機會將「職業安全衛生法」新增條文第六條第二項保護勞工身心健康措施,專篇探討事業單位如何擬訂人因性危害防止計畫及職場暴力預防計畫,納入第二十一章。另光電半導體產業占台灣產業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很少書籍加以介紹,因此,筆者在化學工廠近三十年工作經驗,將所蒐集資訊以專篇簡略概述探討電子產業化學品之應用及危害管理,納入第二十二章。藉由基本理論和工廠實務經驗之介紹,相信對於學子在校學習及未來進入職場該如何選擇良好的工作場所有所助益。
長久以來台灣因教育體制與大環境之故,對於創造力的訓練顯得非常欠缺,尤其在學校中很少教導青年學子如何「發明創作」與「保護應有的權益」,進而創造「經濟價值」出來。其實發明創作是不限男女老少、學歷、經歷的,只要您在生活的周遭多加留意及用心,隨時都可得到很好的創意點子,再將實用的創意點子加以具體化實踐,即可成為發明作品,說穿了就是如此簡單。因為台灣目前尚無以本土環境為基礎,用實務指引的方式,給發明人最實質協助的完整資料,筆者有鑑於此,經過多年的資料整理,撰寫一系列文章,希望給有志從事發明創作的人士,具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與經驗分享,得以少走一些冤枉路,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創造出最大的「創新」經濟價值。
工業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乃在運用行為科學的法則,來解決人類生產、分配及消費上的問題。易言之,工業心理學乃在藉著客觀的科學方法,去探討工業界員工心理方面的知識;然後再把這些知識應用於企業界,用以瞭解、解釋、預測和協助解決其中的人類行為問題。因此,工業心理學的研究,一方面是為了瞭解工業中人類行的內涵,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求運用行為知識,以解決人類工作中的問題。前者屬於工業心理的科學面,後者則為工業心理的專業面。本書一方面在探討理論原則,另一方面也提供個案研究,以期能使理論和實務相互印證。至於,本書內容則包括人事心理、組織心理、工程心理與消費心理等四大範疇。
設計專利權係我國專利法所規定的三大專利對象之一,本書乃針對設計專利權之侵害與應用分別進行介紹。 在設計專利權的侵害部分:由設計專利權與侵害、聯合設計專利與近似概念、設計專利權範圍之解釋、設計專利權範圍之侵害判斷等重要議題分章論述,使讀者充份了解設計專利權的侵害意義與內容;在設計專利權的應用部分:乃是將專利權的應用,由消極防守提升至積極布局,讀者可經由本書的介紹,導入設計專利化程序並自行規劃設計專利地圖,藉此作為企業競爭的新利器。本書之末,特別介紹日本部分意匠與電子顯示意匠兩項重要議題,以因應未來設計專利權在侵害與應用上可能面臨的新局面。 本書除了可供產業界的專利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及智財部門決策者在實務上的參考之外,亦可提供設計相關科系的大學、研究所學生及對於專利議題有興趣之社會人士作為參考。
設計專利是什麼?這個創意可不可以申請專利?我自己所設計出來的東西,為什麼不能獲得專利?我設計的產品已經獲得專利,為什麼法官卻判決我的設計侵害別人的專利?上述這些問題是作者在演講或授課時,許多實務創作者經常發問的問題。學習設計這麼多年以來,不論是從學校所習得的知識,或是在業界所面臨的設計實務,「設計專利」竟一直是設計師們最陌生卻又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領域。 台灣的產業正值轉型之際,我們期盼在「台灣製造」升級為「台灣設計」的同時,「設計專利」能成為產業競爭的利器,讓台灣的設計再次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此乃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