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豐富的學習脈絡中,高齡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出發。場域跨越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等多元場域,從實踐策略、法源依據、國際趨勢進行深入探討,系統性的帶領讀者,綜覽樂齡友善生活圈的發展與藍圖。
本書是一本深化成人教師理論基礎,以及強化教學方法應用的專書。目的在幫助成人教師翻轉成人教學,並提升教學的成效。 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三篇: 第一篇有三章,主要探討成人教學的背景脈絡,以及成人教師的基本素養;第二篇有十章,主要介紹成人教學的八種理論;第三篇有六章,主要介紹成人教學的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方法與技巧運用。
終身教育的推展,是當前世界先進國家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其最後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筆者認為學習社會是可以實現一種理想,並非烏托邦的迷思。在國際組織積極倡導下,各先進國家皆熱烈響應,透過立法,形成各項政策及擬訂執行策略,加以推展。總之,不具形式隨時接受教育,它能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使更廣大的人群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俾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進而促進社會進步,實現全民政治的理想。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並經歷產業革命,工業城市遍佈英格蘭北部和中部,鄉村勞工和愛爾蘭移工湧向工業城市並雲集聚居,形成了環繞在城市外圍的貧民區。勞工住宅狹窄、破舊、潮濕及通風欠佳,周遭環境骯髒、遍地污水、空氣污濁、臭氣熏天。勞工薪資低微,難以維持生計,生活和文化水平低,妻子及子女須參加勞動,且學徒童工及自由童工工時過長,整日在封閉、悶熱的車間勞動,忍飢受虐、處境悲慘,亦無法順利就學,致文盲率相當高。因此,政經學者主張政府應撥款實施全民免費教育,而宗教團體及慈善家,在這段時間更以實際行動紛紛在全國各地創設各種學校,諸如:慈善、主日、互敎制、導生制、幼兒及街童(貧兒)等等學校,一時蔚為風氣,形成一股學校運動。整體而言,這類學校的共同點是以免費或極低學費,教導貧童基礎教育,以期拯救貧童脫離無知與罪惡的境遇,進而啟發其心智,陶冶其品德,涵泳其宗教虔誠,裨益社會及國家的發展。本書各章內容,規劃如下: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Robert Raikes 和主日學校運動第三章 婦媼學校第四章 John Pound 的街童學校及其後的學校運動第五章 Andrew Bell與互教制學校運動第六章 Robert Owen與新拉納克學校第七章 Joseph Lancaster與導生學校運動
本書從社區出發,首篇由榮譽理事長林振春教授執筆,帶領讀者從臺灣的歷史脈絡,綜觀社區終身學習的發展與挑戰。接續則由本會現任理事長張德永教授,從社區工作、社區教育、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四大面向,剖析在學習社會白皮書之下,社區教育的萬種發展。本專書透過百家學者智慧激盪,不僅從社區大學、樂齡教育、長照關懷、社區實踐、中高齡人力活化進行深入探討,更針對如何在疫情下,精進與轉化教學策略與學習動能提出寶貴建言。
本書的內容集結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師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終身學習、社區教育、社教機構、成人教育、家庭教育,以及高齡學習等相關領域,相關內容涵蓋多元成人對象、弱勢族群,以及高齡者等,主題則有政策與方案、機構與組織、課程與教學、成人學習理論與學習策略等等。內容多元豐富,展現了社區教育在當前社會多元豐富的樣貌,以及以此相關理論觀點所描繪的社會關懷視野。
一、本書可提供主修教育或修教育學程及學分之研究生及大學本科學生,修讀課程發展與設計或課程理論學分時使用。在職中小學教師及其他教育訓練者,可參考本書提供之觀點與活動,提升自己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能和態度。二、本書為顧及讀者能力、知識、興趣和需要,因此對於相關理論的介紹力求精簡,題材與實例的選擇為讀者所熟悉且為目前中小學中常見者。三、本書為求培養讀者實作能力,因此設計的活動及作業需要讀者親自操作,如此可將相關知識予以進一步理解,且增加了經驗後亦可培養解決課程發展與設計問題的能力。五版修訂除改正與刪除一些內容外,最重要的是增加教師檢定考古題,供讀者研習時參閱。四、本書採取目標導向模式的課程發展與設計為介紹重點,讀者若心儀其他模式,可自行尋找其他相關資料加以研習。五、本書於許多觀點上有特定之主見與立場,讀者若在研習過程中有質疑與反對,可自行努力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觀點。
本書以「教育行政法規」為名,主要在凸顯教育法規的「行政法規」特質,政府教育施政與學校經營均須遵循「依法行政」原則,並應謹守其分際,尊重師生「教與學」歷程自主空間。同樣地,教育法規當然也須符應教育學原理,並考量學校場域不同於其他行政場域的特殊性。本書共有16章,分為四篇:(1)教育行政法規與行政體制(第1-3章);(2)中小學教育體制與課程法規(第4-7章);(3)中小學專項法規(第8-12章);(4)教師人力資源管理法規(第13-16章)。各章節以主題為分析單元,從《憲法》與教育法律層級為起點,由上而下,及於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並以教育統計呈現教育現實,提供讀者研討之素材。
本書分三大篇,第一篇─阿美族部落發展史,主要探討阿美族的起源,並詳述南勢阿美族、秀姑巒阿美族、海岸阿美族、馬蘭阿美族、恆春阿美族的部落遷移史以及阿美族的重要發生事件。第二篇─阿美族社會文化史,主要探討阿美族社會制度史以及阿美族豐年祭的年齡組織與部落組織,並敘述豐年祭的發展與影響。第三篇─阿美族語法,主要探討阿美族語法詞類、子句、基本句型、時態以及語法結構分析。
地方學原本乃是地方政府與文史學者共同致力於方志或地方研究的一個專業領域,臺灣地方學的產生背景受到四大因素的影響,分別是臺灣政治的解嚴、地方歷史的認同度提升、地方的自主性增加,以及科技資訊發達等。在教育改革運動、社區營造運動,以及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北投學、宜蘭學、屏東學、高雄學等所謂的「地方學」在1992年以後陸續成為社區大學發展過程中,充分結合課程規劃、知識學習與社區實踐運動的地方知識累積性特色,甚至逐漸成為社區大學的「顯學」。
本書分為二部分,一為終身學習,另一為高齡自主學習。在終身學習方面,計有六篇文章,包括我國終身教育的政策與實務運作、我國學習型城市的推進、特色與省思、社區大學的經營與運作、高齡社會發展下,代間關係的轉變及其在高齡教育的意義、我國新近高齡學習的推展、及台北市居民「社區和個人幸福感」之調查分析;在高齡自主學習部分,計有七篇文章,包括建構以家為本位的高齡自主學習互助團體、台灣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之分析、促進成人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之教學方法與實例分析、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運作及成效調查分析、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的經驗分享、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之角色扮演、高齡社會發展下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的推展─桃園市迴轉自如樂學社運作經驗分享等。
本書精選對海峽兩岸中國人當前教育,深具影響之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100人,將其思想功業作精簡扼要敘述後,特加上其圖像照片,使社會人士和教育界師生,對其形貌神態,有清晰鮮明之印象,和深刻長久之記憶!以助研讀其思想功業時,在認知、技能目標之外,更能在情意目標方面,有所達成,以補時下之缺,以資崇敬以供楷模。 著名畫作部分,因大多數書籍均只論究該畫在構圖、筆法、色彩等方面,而殊少言及在教育方面之意涵與功能,深以為憾。故本書特精選世界名畫20幅,立意以該畫在教育意涵與功能方面,進行敘述和闡揚,以彌補我國歷來在美育方面之缺憾,使名畫更增淑世益人之功能。
本書包括社會創新與社會教育的新契機、終身教育、高齡教育、社區教育、非營利組織等相關主題。面對全球在地化的反思浪潮,社會教育的未來需要以宏觀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重探新時代的社會教育願景,並正視社會教育人才的轉型發展、社會教育專業的場域開拓以及社會教育領域知識的創新統整。藉由全球在地化的對話及反思,以創新統整的視野和尊重包容的涵養,更可以創造終身學習時代的新契機。
本書原作者德國思想家芬克教授與胡賽爾、海德格曾被譽為二十世紀哲學三大宗師。本書從存在與共存分析觀點,探究人生五大領域,詮釋死亡、愛情、工作、統治與遊戲等五種人類基本現象。凡對人類的本質和特性有興趣認識的讀者,皆適合閱讀參考。
本書共分10篇文章,內容涵蓋學習型城市的相關理論、國際趨勢與城市案例,以及與數位學習、文化創意、地方知識、社區學習、城鄉發展,以及高齡社會等相關主題,希望藉由全球與在地學習型城市之理論與實務的交流,更增進全民終身學習之機會。
本書內容有研究法的文章10篇,統計的文章有8篇,測驗的文章2篇,共計20篇。在進行學位論文時,除了要懂得研究法外,在做量的分析時,更要了解各項統計方法的應用。但何種統計法要運用到何種情境,就缺乏清楚的概念。所以在本書裡就提供一些統計方法應用的時機,或是在某種特殊情況時,要如何進行統計分析,這些統計的文章都是有助於研究生正確的進行資料處理。最後是有關問卷和量表編製的問題,在社會科學的領域裡,量的分析難免會用到一些量表或問卷,但要如何編製一份具有效度及信度的量表,這是研究生必須了解的基本功。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一為高齡學習,二為終身學習,三為鄉村成人教育。蓋我國目前對終身學習的推展,主要有二項重點,即社區大學與高齡學習。另鄉村的改造,亦為當前政府施政的重點,目的在使農村再生,人口回流,以使農村永續發展,故農村成人教育的實施,是農村改造與再生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環。高齡社會的快速發展,是人類努力的成果,但也會帶來諸多衝擊與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它也可能是一種人口的大海嘯,將席捲人類締造的成果。故人口高齡化現象,亟宜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因應。透過終身學習,積極鼓勵個人及社會組織進行學習活動,將是一種因應高齡社會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