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屋真像一位老朋友,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這是前輩畫家席德進長期觀察臺灣古建築所體會出的一句貼切而發人深省的形容,他將人與建築的關係提昇至人與 人的關係。隨著時光流轉,當年與席德進一同尋幽探訪、致力古蹟維護與研究的李乾朝,如今已是台灣古建築領域的著名專家,甚至被譽為臺灣古蹟的守護者,而席 德進這句話卻仍常在他心中低迴。《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即是收錄李乾朝致力於古建築田野調查與研究期間,陸續發表的相關文章。
本書內容包含四十九篇單元,各自獨立又有呼應之處。作者先從建築的本質出發,討論現代建築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不論我們欣賞的是摩天大樓還是傳統平房,都代表著人們對普世價值及征服自然的心理依戀;而在不同時代,用不同技術,做出不同形式的建築。 書中另一個主角,即是建築的當事人─建築師與業主(民眾)。建築師除了須具備專業知識外,在妥協折衝與創新突破之間,上焉者經過一番努力,或許能一舉成名、獨樹一格;等其次者,則操弄絢麗元素,自娛娛人;下焉者就只有在業主面前唯唯諾諾了。 現在即使有了高科技電腦,對建築與生活形態缺少精神內涵的建築師,縱使作品外觀再怎麼吸引人,終究缺乏建築最重要的「靈魂」。
內容簡介 門是建築的出入口。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無論是單幢房屋,還是成組建築,都各有它們自己的門。建築的門有單幢房屋的門與一組建築的門的區別。 門既是一組建築的出入口,它的位置自然就處於建築的明顯地位,它的形式也自然比較講究。中國古代將一個家庭的家風稱為「門風」,將一個家族的資望稱為「門望」 本書從門的功能、禮制、形制,談到門的理念、財富、裝飾,以及門的地域、特徵、符號等,是一本有關門與建築的專書,且極具生活化和實用性的讀物,入門進宅趣味無窮。 作者簡介 樓慶西 1930年生,浙江杭州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人生活於天地之間,一時一刻也不能脫離周圍的環境。地理環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萬別的,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觀上存在著相對較好的、適合於人們生活的、 給人們帶來幸運和隱藏著吉祥與幸福的環境。 也有相對而言比較險惡、危險,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環境。人們本能地要選擇、建設、創造自己周圍 的環境。這就包括了建設創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 選擇和建造適合於人們生活的美麗、舒適、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間。《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一書從考古發現的風水起源,介紹了古人對風水與建築及其選址之間密不可分關係的認識,昭示了風水與易經、八卦、曆法以及陰陽變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環、大地經絡諸多領 域之間的互補關係;展現風水用於古都(北京、南京、長安、洛陽等)選址、城鎮布局、村落聚散、民宅(陰宅、陽宅)營建等方面的方法、手段和重要影響。 最後 簡述古今著名學者論風水及國際研究與學術活動等。是有關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最完整的權威著作。
貝聿銘的世界 這是一本以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最著名、擅長的美術館設計為主的書,包括了貝聿銘的碩士學位設計:上海美術館;鮮為人知的紙上建築:長堤美術館與預定於1998年完成的盧森堡當代美術館等,詳盡地介紹分析貝氏的十件 由於貝氏深信建築物與藝術品能相得益彰,本書也介紹了他在其建築作品中所事先設計、安置的藝術品。 本書並附有精心整理的貝氏平年表、作品年表與研究貝氏的英文文章索引。全書十萬餘言,附圖三百五十幅。對建築、美術館及相關設計領域與愛好藝術的人士,提供極具可讀性與豐富資料性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黃健敏 1951年 出生於台北市 1976年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 1978年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教 1979年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1980年 建築師雜誌執行編輯 1982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碩士 1983年 達拉斯WSI建築師事務所 1985年 達拉斯JKW室內設計公司 1987年 達拉斯GCTW建築師事務所 1987年 創立達福華人建築與計畫協會於達拉斯 1988年 建築師雜誌海外特約撰述 1992年 中華民國建築師全國聯合會建築師雜誌主 編 1994年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
建築之美 建築攝影,它們的用處多半是做資料以為文物建築保護和建築設計時的參考和依據;但也經常是用來供欣賞和作宣傳的,因為一些著名的古代和現代建築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標誌,能反映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當然也有的建築照片是留作紀念用的,藉著旅遊欣賞那些著名的城市、廣場、建築和古跡,在建築前拍照留念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活動了。多少人就是在翻閱這些有紀念意義的照片時,提起記憶的風帆、沉緬在幸福的往事與回憶中。 所以建築攝影不僅是在建築專業工作者所應具有的專門技術,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扮演其一定的重要角色。在照相器材日益發達的時代,建築攝影似乎不用再教,但如果我們仔細察看一下這些照片,還是大有優劣之別和文野之分的。也就是說,拍攝建築物仍然是一門學問,是大有必要下功夫研究的。 本書就是專門闡述如何拍攝中國古代建築的一些相關問題,它的內容自然也適用於拍攝其他建築,希望在建築攝影創作中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樓慶西 193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52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長期在清華大學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講授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建築攝影等課程。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建築》、《中國美術史.建築藝術編.宮殿建築》、《梁思成傳》、《中國古代建築小品》、《中國宮殿建築》;參加梁思成教授《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和編著工作;負責《頤和園》、《北京亞運建築》等專著的攝影。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