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劍練習之要點1. 頭部要「虛靈頂勁」2. 身軀要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要垂直而不偏3. 兩臂關節都要放鬆,要沉肩墜肘4. 手腕5. 鬆腰6. 分清虛實7. 似貓行8. 要「貫串一氣」9. 速度10. 鬆開自然11. 練習時間及地點Important Points in Your Practice of the Tai Chi Sword1. Hold the head straight with ease2. Hold the body straight from the crown of the head to the coccyx3. Sink the shoulders and the elbows4. Wrists5. Relax the waist6. Distinguishing solid from empty7. Moving like a cat8. Continuity9. Speed10. Be natural11. General training tips
太極拳說十要--楊澄甫Yang Cheng Fu’s Ten Important Points For Practic一、虛靈頂勁Hold the Head straight with Ease二、含胸拔背Sink the Chest and Raise the Back三、鬆 腰Relax the Waist四、分虛實Distinguishing Solid and Empty五、沉肩墜肘Sink the Shoulders and Elbows六、用意不用力Use the Mind and not Brute Force七、上下相隨Coordinate your Upper and Lower Body八、內外相合Unify your Internal and External九、相連不斷Continuity; no Stopping十、動中求靜Seek Serenity in Activity
作者簡介 趙幼斌 1950年生於西安,祖籍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其父為楊氏太極拳定型者楊澄甫宗師的侄外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趙斌先生。他七歲習武,對楊氏太極拳探求不綴,領悟頗深,悉心傳播,成就斐然,是我國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趙幼斌先生現任陝西省武術協會委員、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會長,並兼任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副秘書長,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及深圳太極拳研究會、泰國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等組織的名譽會長和教練。著有《楊氏太極拳真傳》、《楊氏28式太極拳》、《楊氏51式太極劍》等書及配套VCD教學光碟,並發表太極拳論述多篇。他所組編的楊氏28式和37式太極拳表演競賽套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
這個套路是基於社會發展需要而創編的。一是有利於初學者在短時間內掌握楊氏太極拳的基本動作,這對於一聽「85式」就望而生畏的人和想在短時間掌握一種套路的人顯然有益;二是有利於參加太極拳集體表演活動和傳統套路項目的競賽。 就時間而言,「37式」一套練下來,慢則8分鐘,快則6分鐘,既符合競賽與表演要求,又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傳統套路的動作與風格。「85式」打一遍約20多分鐘,就感受而言,久練傳統太極拳的人還是練85式過癮。所以「37式」只是傳統套路的一個縮影,而不能代替「85式」的傳統套路。 順便說明這套拳為什麼叫「37式」,而不叫38式、39式或40式等。就動作明序而言,似乎也可以不稱37式,如「預備式」就可稱一式,「右分左蹬腳」、「單鞭下勢」等就可分開來編序。之所以稱「37式」,一是不想使之與現有的楊式太極拳有相重名序的叫法,以免學練者混淆;二是作者有意與唐之許宣平所傳太極三十七勢(又名三世七)相合,然其意僅在借用其名,而非許之三十七勢,就像用同一詞牌名而填不同的詞一樣。
綜合四十八式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以它獨特的魅力,優美的動作,簡單易學的特點以及明顯的健身效果,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和接受。隨著簡化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提高的問題勢在必行。本套48式太極拳正是為了滿足廣大國內有識之士的需求應運而生的。48式太極拳是在繼承與發展傳統太極拳特點的同時,本著提高與普及的理念,取其京華,更加體現了動作柔和,圓活飽滿,虛實分明,連綿不斷的運動特點及心靜體鬆、柔中寓剛的基本需求,展現了它的優美、舒展及帶來人們健身強體的無窮享受。
32式太極拳 中國武術段位制,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和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本著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人民體質,進一步推動武術運動的發展,建立規範的全民武術鍛鍊體系,全面評價習武者的武術水準,而制定的一項全民武術鍛鍊的等級制度。《出神入化看武術DVD》 中國武術段位制規定:根據個人從事武術鍛鍊和武術活動的年限、掌握武術技術和理論的水準、研究成果、武德修養,以及對武術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將武術段位定為「九段」即: 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 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 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 本書所演述的即是中國武術段位制太極拳「四段」的規定套路。全套32個動作,內容精煉,動作柔和均勻,姿勢中正平穩,老幼咸宜,人人可練,易於推廣,突出了太極拳的健身性和群眾性。
柳恩久 生於1922年,遼寧盤山人。1948年參加革命,1985年5月離休。1999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授予武術七段。 柳恩久是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自幼喜愛武術,13歲時,在老師指導下,開始習武。青年時曾學過武當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1957年5月,從師孫紹曾習練太極拳。1970年6月拜李玉林老前輩的高徒田芝年為師學習吳式太極拳。 1981年春,經李秉慈、李經梧二位老師引薦,有幸得識北京吳式太極拳北方掌門人王茂齋先生的親傳弟子楊禹廷老前輩。當代吳式太極拳的巨擘楊禹廷大師,武德高尚,技藝精湛,為人誠信謙和,平易近人,深深地感染了他。多次提出拜師入門,無奈楊老已關門多年,不再收徒,遂引薦給其師弟曹幼甫。曹老也是王茂齋親傳弟子,十分謙虛也不肯收徒。柳恩久鍥而不舍地追隨曹老四、五年之久,直至楊禹廷大師1982年仙逝後,經李秉慈、翁福麒先生介紹,終於在1986年才幸拜吳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曹幼甫老師的門下。曹老為人性格直爽,表裏如一,武功深厚,含而不露,教授徒弟,從不保守。經其精心教導,柳恩久技藝大為增進。 從60年代起,在國家體委提倡全民學練太極拳活動以來,柳恩久自覺自願地義務教授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推手。40多年來,舉辦各類太極拳學習班、輔導員培訓班、教練員提高班和太極推手學習班等200餘次,學員逾萬人,培養出了輔導員和教練員近百人。為使吳式太極拳後繼有人,發揚光大,20多年分批收了入門弟子和再傳弟子200餘人。柳恩久多年來一直為太極拳事業盡心盡力地工作,成績突出,2001年被吉林省體總、武協、長春市體總、武協授予武術事業特殊貢獻榮譽稱號。 柳恩久從事太極拳研究工作幾十年,對太極拳理論與實踐體會很深,雖年已過八旬,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神飽滿,身輕體健,寒暑不避,習武不斷,授拳不輟,筆耕不停。繼續寫書立說為太極拳事業奮鬥不息。
精簡陳式太極拳,是在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的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基礎上簡化而成的。原套路共56個動作,動作緊湊,運動量較大,以專業運動員練習比賽為主,使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和初學者望而生畏,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學習、訓練、教學經驗及教學實踐,創編了這套陳式太極拳精簡套路,8式,16式。將陳式太極拳較有代表性的動作和較有特點的動作,編錄套路。目的是幫助練習者儘快掌握動作要領,提高練習質量,增加練習興趣,並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套簡單完整的套路,既能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也可以達到套路練習的效果。 精簡陳式太極拳,分為8式、16式兩個套路。8式套路動作左右對稱,學練較為簡單,可原地練習;16式套路,是由16個不同的動作組成,沒有重複。
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由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組織張文廣、張山、門惠豐、李秉慈、闞桂香、計月娥等專家、教授在傳統吳式太極拳套路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它集競賽性、健身性、表演性於一體,並繼承了傳統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綿不斷,拳勢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的風格特點。
「夕陽美功夫扇」是作者繼「太極功夫扇」之後創編的姐妹篇,目的是豐富中老年朋友健身活動內容,提高趣味性、多樣性,加強健身效果。「夕陽美功夫扇」同樣以武術動作為基礎,適當吸收京劇、舞蹈成份,結合「中國功夫」歌曲的內容節奏,構成了載歌載舞,快慢相間,剛柔並舉,活潑新穎的特色。
陳式太極拳動作名稱◎第一段1.起勢2.右金剛搗碓3.攬紮衣4.右六封四閉5.左單鞭6.搬攔捶7.護心捶8.白鶴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蹚12.右掩手肱捶13.披身捶14.背折靠15.青龍出水16.斬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閉21.右單鞭◎第二段22.雲手(向右)23.雲手(向左)24.高探馬25.右連珠炮26.左連珠炮27.閃通背◎第三段28.指襠捶29.白猿獻果30.雙推手31.中盤32.前招33.後招34.右野馬分鬃35.左野馬分鬃36.擺蓮跌叉37.左右金雞獨立◎第四段38.倒捲肱39.退步壓肘40.擦腳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擊地捶44.翻身二起45.雙震腳46.蹬腳47.玉女穿梭48.順鸞肘49.裹鞭炮50.雀地龍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轉身擺蓮54.當頭砲55.左金剛倒碓56.收勢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為了進一步推廣、普及楊式太極拳,為了使楊式太極拳能夠納入競賽的軌道,1988年9月,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組織張文廣、張山、門惠豐、李秉慈、闞桂香、計月娥等專家、教授在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使其統一化、規範化、定量化,更符合競賽的要求。
42式太極拳為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著名教練及優秀運動員,於1989年編創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2式太極拳的取材兼採各家太極拳,不限於某一種流派,所以人們又俗稱它為「綜合太極拳」。
42式太極拳為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著名教練及優秀運動員,於1989年編創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2式太極拳的取材兼採各家太極拳,不限於某一種流派,所以人們又俗稱它為「綜合太極拳」。
32式太極劍 32式太極劍是國家體委運動司於1957年創編的,它取材於楊式太極劍,從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32個動作,刪繁就簡,易學易記,路線清楚,劍法準確,動作規範。打一套需3分鐘時間,很受廣大愛好者的歡迎。 32式太極劍具有以下特點: 1.體靜神舒,內外相合 太極劍同太極拳一樣,要求心靜體鬆,神態自然,精神集中,在姿勢型態上要求中正安舒,懸頭豎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斂臀。在動作中要求意念引導,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運劍,動中求靜,氣沉丹田,呼吸自然與動作相配合。 2.輕靈沉著,剛柔相濟 太極劍具有「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拳特點,動作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引導下強調勁力的內在表現,含而不露,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動作轉接柔順,不用拙力,避免生硬重滯。 3.連貫圓活,綿綿不斷 太極劍動作連綿柔緩,節奏平穩,運轉圓活,動作之間的銜接過渡,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不可生硬和停頓。 4.劍法規整,身劍協調 劍法是構成功力與表現技巧的核心,劍法規格是劍術技法的基本規範。太極劍要求劍法清楚,力點準確,動作規範,表現出各種劍法的攻防含義。同時,還要求具備優美的造型,瀟灑飄逸,蓄發相間,虛實分明,劍勢多變的特色。演練中要求神與意合,意與體合,體與劍合,身法與劍法融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太極劍是屬於太極拳派系中的劍術,兼有太極拳和劍術兩種運動特點。 儘管中國劍術和太極拳源遠流長,但是太極劍的歷史卻很年輕。在現有的太極拳史料中,很難查到太極劍的資料。《陳氏家譜》及《拳械譜》中不見記載;王宗岳、李亦畬手抄《太極拳譜》中亦不見紀錄;蔣發、楊露禪、武禹襄等人的學拳授藝記述中也未見敘及。 就是「好道善劍」的張三豐,在有關資料中也僅談及他傳授了「武當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內家之劍術」即「武當劍」。雖然武當劍也講究順人之勢、後發先至、乘虛蹈隙、避青入紅、以斜取正,然而它那輕穩疾快、走化旋翻的特點及其騰空、滾翻、地躺的劍法,畢竟與太極劍的風格大以差異。 從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極劍來看,無論內容、結構和動作名稱,各家都彼此不同,很難找出一派相承的痕跡,足見目前的太極劍皆為太極拳形成流派以後,各自分別發展創造而成,其歷史當在近百年左右。 雖然太極劍歷史不長,但它開展之廣、影響之大,遠遠超過太極刀、槍、棍、桿等器械,成為最受太極拳愛好者歡迎的器械項目。太極劍的健身性、藝術性、群眾性已為事實肯定和群眾接受。 本書介紹的楊式五十六式太極劍,是我協助李天驥先生整理改編的傳統套路。它進一步發揚了楊式太極劍的風格特點,同時使劍法更加規範明確,符合「武術競賽規則」要求,動作造型也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李天驥先生是中國十大武術名師之一,著名太極拳家,首任國家武術集訓隊教練。他的一生對中國武術事業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1985年被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獎」。本書的出版也是我們對李天驥先生逝世五周年的由衷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