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要概念*為什麼人會心口不一? *對於心理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輕鬆氛圍中認識心理學的有趣現象圖解知識:圖解式解構心理學難題,生動有趣的插畫再現心理學場景。經典推薦:每堂課結束,心理學大師推薦重要心理學經典書,可拓展知識,加深課程理解。大師講堂: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世界心理學史上18位元重要心理學家及其作品的故事,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就能學到正統的科學心理學,宛如直接聆聽心理學大師的教誨。讓你對心理學有個全新的認識,並認識到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現象。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重要概念 這是一本介紹心理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書。運用穿越時空的手法,邀請18位心理學大師逐一走進課堂,討論與現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18個話題。(佛洛伊德)欲望: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討厭那樣卻還是那樣做……(榮 格)心靈:心靈裡到底有什麼?為什麼要隱藏心靈的世界?(艾賓浩斯)記憶:記住是件很簡單也很艱難的事情,遺忘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桑代克)錯誤: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我卻總是一錯再錯……(皮亞傑)學習:我是一個誠實、乖巧的孩子,為什麼我拿不到第一名……(馬斯洛)性格:為什麼我的性格不適合這份工作?為什麼我們會因為性格不合而分手?(勒溫)民主與專制:我喜歡民主,我又想要專制;因為專制,我會想爭一次,因為民主,我會想堅持下去。(羅傑斯)自我:為什麼我不能任性一次,做一回自己?我要如何找回真正的自我……(費斯汀格)謊言:我執迷於他的謊言中……我寧願欺騙我自己,也不想去懷疑。(奧爾波特)人格:為什麼他會如此反常?……我想要更理解自己,也想更理解別人。(特沃斯基)猶豫與決策:好消息和壞消息,我應該先聽哪一個?(科爾伯格)對與不對:做了也是錯,不做也是錯……(阿德勒)自卑:因為我有缺陷,所以我就應該自卑嗎?(凱根)氣質:氣質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詹姆斯)自由意志:未來不應該由命運掌控,而應該由自己去創造。(賈尼斯)盲從:多數人的答案就是正確的嗎?(沙赫特)情緒:為什麼世人皆說患難見真情?(史坦伯格)智力和愛情:怎樣才算是聰明人?什麼樣的愛情最幸福?
本書是從實務觀點出發、輔以簡單容易了解的圖表,希望讀者可以很容易入手、也方便操作。本書介紹一般學校的班級輔導主題與可進行方式,重點放在新手領導者如何進入團體諮商之堂奧。本書介紹團體從設計、招募到執行及評估,讓讀者可以在「做中學」時,對於兼具教育與治療的諮商團體有貼切的體驗與感受,同時也就團體進程會發生的挑戰與問題做簡單解說、提供可行的解決之道。
諮商與輔導的領域因為心理師法的通過,成為一個助人的專業工作,在這個領域中,一直缺少一本有效的工具書,讓許多學習諮商輔導的人,面對不同的諮商輔導專有名詞,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這本書的誕生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好用」的原因,希望透過此書,讓對助人工作有興趣的人,有一個瞭解與參考的觀點。這本書是進入諮商與輔導領域絕佳的工具書,用字淺顯易懂,書籍內容包涵了心理動力取向、經驗取向、認知行為取向、家族治療、後現代取向、女性主義、生涯諮商、創傷的理論與治療、另類輔助療法,可以為學習者在學習、考試及實務應用上提供非常好的入門觀點。本書中條列各種專有名詞的內在涵義與出處,務求用精簡的文字表達諮商輔導精深的內涵,除了解釋名詞之外,更提供相關案例和說明,幫助讀者能用實務上的例子瞭解專有名詞的應用性,這些案例大都自實務工作中歸納而來,是臺灣本土諮商輔導工作的結晶,理論與實務兼具是本書一個極大的特色。
本書內容是為心理系的學生所編寫,以供他們在上、下兩學期中獲得心理學的進階知識。但因為心理學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所以原文書的篇幅相當可觀,內容也較為繁複。對於想要一窺心理學奧祕而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而言,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往往有不知從何下手的因惑。因此,譯者在本版中藉由簡約文字以縮短其篇幅,而又不傷原文書旨意;同時試著把各個領域的綱領勾勒出來,並對其基本概念作清楚的界說,以使學生在自我進修或應付考試上皆能有所依據,實為值得你選用的一本「普通心理學」讀物。
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界最受矚目的新興發展。本書適合大學正向心理學導論與研究法教科書。希望讀者學習這套課程之後,能夠認識正向心理學發展以來的諸多重要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並且能夠活用正向心理學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活出健康、快樂、成功而且有意義的生活。 一般正向心理學書籍普遍採用的編纂研究論文模式,缺點是讀者友善程度偏低,各篇論文內容比較艱澀、主題與寫法紛歧不連貫、與學生日常生活缺乏有機連結。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改以適合大學生閱讀理解的方式,介紹正向心理學的定義、歷史(包括與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等的關聯)等。
本書以華人性格研究為主軸,針對如何理解、運用臺灣本土心理學累積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 全書從親子互動角度探討華人性格養成的三項關鍵──「孝道信念」、「自主能力」、「親子衝突轉化行為模式」,除了依序簡介作者針對上述議題提出的本土性格理論,也著重回歸心理學觀點看待這些本土理論的應用價值,例如:華人最熟悉的孝道如何與心理學知識連結、對華人而言怎樣才算真正的做自己、如何適當掌握華人家庭文化對親子衝突的影響,並直接在衝突中尋找親子關係轉化的契機等。 相信無論是一般讀者或對本土心理學有興趣的相關系所學生,皆能經由本書感受到性格研究對日常生活的啟發,以及高度重視親子角色結構的文化特色如何對華人性格養成帶來深刻的影響。
兒童發展屬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之一,為教育、心理、社會以及兒童福利等學系的重要入門學科。本書除注重各發展領域的學理介紹外,對於各領域的輔導方法提出具體建議以利實踐,共為串聯全書的主軸;又各領域分析多處引佐華人社會的研究成果,誠為另一特色。 全書計十四章,探討議題涵蓋有四:首先探討兒童身體、動作、語言、智力、情緒、社會行為以及人格等發展領域的學理內容與輔導方法;其次介紹常見的兒童不良適應行為及其類型,以及一般兒童生活習慣與保健的原則及輔導方法等;再次,以常見於兒童生活的遊戲玩具與讀物等,分兒童福利服務為題,探討行政及政策層面對兒童發展與保育的具體施為。
《團體心理治療》所談的,都是有關組織一個團體與進行團體心理治療時,一些很要緊的原則和技巧。第一章首先界定團體心理治療,對其運用範圍、臨床相關事務、治療效能以及其獨具的特性做一個綜述。第二章則注重於那些會影響團體心理治療成效的治療因子,並強調會影響這些因子的一些力量。 其他幾章則分別描述如何成立一個團體、如何解決團體治療中一些常見的問題,並討論到一些能夠增進團體工作的重要心理治療技巧。最後,作者討論到兩種在臨床上常用到的特定化(有特定對象的)團體,也就是住院病患團體與門診病患團體。
《正念創作,心癒寫作》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採用Pat Allen博士所發展出來的「工作室三部曲」模式─意圖寫作、正念創作、見證寫作與朗讀,在「自助」、「助人」和「社會倡議」三個層面進行實務運用和變化應用,由12位作者共同撰寫,記錄下各自的實際經驗與現身說法,意圖在推廣和傳遞「正念創作,心癒寫作」的力量,從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擴展到我與社會、我與靈性,為個體和群體尋覓「安適之地」,提供一個可能的途徑。每位作者以淺顯易懂又不失其核心內涵的文字與圖像,讓自身的體悟見證,成為讀者的視覺見證。 「工作室三部曲」著重在引導個人如何於創作歷程中,正念地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參與者被鼓勵自由地運用簡單或多元的媒材,依循個人獨有的步調和風格來創作圖像,讓圖像成為創作者的嚮導;然而,創作者以文字書寫取代口語對話,不針對作品做任何有關圖像內容的口頭詮釋,只是靜觀地欣賞和聆聽「畫中之話」。 結合藝術創作和寫作的「工作室三部曲」,可以是助人工作者用來服務多元個案族群和團體,以及檢視個人身、心、靈狀態,進而自我關照的一種理情兼具的模式,也能成為一般人自我探索、成長與療癒的方式之一。創作者運用自由書寫讓外在圖像和內在聲音對話,並藉由個體心理動能和團體心理動力的運作及催化,創造出一個能量匯集與流動的空間,促使參與者受到激勵和鼓舞,從而獲得滋養與賦能。
本書為第一本以中國古代醫學體系支撐的音樂治療理論,並由淺入深將此新的音樂理論展現出來。 作者從「人是什麼?」出發,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音樂與人的關係,到音樂的本質和音樂治療及方法論之考察。並從中國古代醫學典籍裡,尋找出六個可以運用於音樂治療的醫療原則(上工治未病、治陰陽表裡、虛實與補瀉、標本從逆、情治、治損);然後分析了音樂的基本八要素(音高和音階、音的長短和強弱、樂句與旋律、速度、節奏、和聲、樂曲的情感、曲調);最後將這八個音樂要素運用到六個治療原則上,從而建立起一個可靠而有理論基礎的音樂治療理論。
本書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書。對於兒童諮商主題-情緒管理、有效溝通/人際關係、自我管理、(解決問題、作決定)與建立自尊,皆有理論的描述,根據理論設計完整的諮商活動課程與活動說明。這些社會技巧活動課程是完整的,非舉出幾個實例而已。 為了使兒童達到類化學習的效果,在每一「活動學習單」後皆設計相對應的「作業學習單」。學習單上附有插畫,突顯每次諮商聚會活動的意義與趣味性。 本書不單只針對專業兒童實務工作者,對教師及父母也會有所助益。他們可以「個別」或「團體」方式進行輔導。相信經過三十多次的諮商活動,會提升兒童的EQ與心理健康,進而增進學業成就。
◆2011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狂銷數萬冊 閱讀強力推薦! 為什麼要大量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 大量閱讀可培養哪些能力?要選擇哪些讀物? 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大量閱讀,是基礎教育的起點。 「閱讀應該是不受任何的限制,是隨興自在地看自己想看的書。小朋友的閱讀不夠,國文和作文就不好,連帶的數學也一定不好,因為抓不到文章的主旨,也看不懂題目。普通常識不可能都來自於課本,一定要大量的閱讀才有助於提升能力。」──李家同 本書源自李家同教授曾走訪各地的演講,講題即為:「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延續他對奠定基礎人文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弱勢兒童與城鄉教育差距的關懷。大量閱讀的反面就是精讀,這是中國人過去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讀聖賢書、為考試而讀,但這會造成大量閱讀習慣的難以養成,並因此缺乏來自外界的大量文化刺激,普通常識將會嚴重不足,視野受限。在學習和思考成長上,就會出現侷限和障礙,孩子們無論學習任何課程,不只是國文,連數學和理化等科目都會出現困難。 基礎教育必須倚靠閱讀來奠定,「不能閱讀」和所謂的文盲不同,這是指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卻弄不清楚裡面在說什麼,這就是缺乏閱讀能力。我們的教育,過於咬文嚼字的專注細節,這已和閱讀本身無關,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也會阻礙對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理解。對閱讀的認知錯誤,讓孩子只想追求標準答案,扼殺了不同觀點和想像力。基礎根基沒有做好,更會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以及整體社會和國家競爭力,不可不慎重看待。
自從2008年撰寫了《學校遊戲治療實務》(後來改名為《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第一本專書之後。這幾年不管是接案、督導、研究或教學,都一直堅持在遊戲治療此專業領域,也因長期投入在此領域,深感很需要一本很實務取向的專書來協助遊戲治療專業工作者、初學者及學員。因此開始撰寫此本專書,本書有幾個特點: 1. 針對每個技巧的概念做說明之外,還特別介紹該技巧在實務應用時該注意的【要點】,這些【要點】都是筆者實務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經驗,應該是很具實務價值。 2. 每個技巧都有【實際情境】例子來說明該技巧,以及提供【模擬情境】例子供讀者自行練習或進行色扮演的素材。 3. 本書提供非常多實際情境的逐字搞,同時針對逐字稿中,有關治療師的技巧反應做說明、分析及建議,讓讀者體會各技巧之巧妙應用,及在不同時機點所做技巧反應的不同效果。 總之,本書是一本非常具實務內涵的專書,期待讀者透過閱讀此書能夠對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精神、態度、技巧有更深刻的體會,進而能更有效能的運用在實務的接案或與兒童的互動。
本書是從習慣的觀點談如何撰寫一本符合真、善、美、速四原則的學術論文。 語文是人類用於和同類溝通的工具。雖然不同文化種族使用不同語言,它仍是最方便的一種。溝通有講話和時空上文字溝通,目前科技發達,兩者都可用於和眼前與時空上不在場的同一文化的人溝通。 前述的撰寫四原則內容,在第四、第五、第六章分別有詳細說明,而為了幫助讀者可經由具體的自我訓練逐步提升撰文能力,筆者創立了一種途徑量化作品,讓寫作物在每一原則上獲得一個分數,根據這四個分數可畫出一張得分線圖,它可助讀者了解第七章所提的「讀其文如見其人」的有趣議題。 第八章則是著重在本書主旨:如何撰寫一本好的學位論文,同時本章內容也能給撰文寫書之事帶來不少新看法。 現今現代社會,不管為了金錢、名譽與權力都要靠良好的溝通技巧。自身與學術界的人為了升等,一方面必須提出一本或以上的好論文,另一面也要靠和學術界其他人的良好溝通技巧。據於善的原則,筆者在第九章特別地寫了這件事。 第十章談到目前的寫作人不能忽視的革命性題材,亦則人工智慧,英文簡稱為A I。寫作上它可以成為你的最佳幫手,但若不小心隨便用它,你就可能受其害無窮。筆者力勸讀者詳讀它,善用其益處,遠離其害處。
每個人都希望每天過得好,身不憊,人不躁,快樂又幸福;也希望將來對他人,對社會與人類有所貢獻,能讓自己感到此趟人生不虛度走得相當有意義!若有人一生能有如此稱心圓滿的生活,當佛祖或上帝來帶他走向西天或走上天堂,他還會有遺憾嗎? 上段所述的是人人所盼,人人所望的,但現實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想,如何做才能實現這些盼望?這一條實現大道在哪裡?筆者有幸,一年多前獲得五南圖書公司的邀稿,而寫了這一本《生活藝術心理學十三講:從習慣觀點談起》,此書的主要目的是從習慣心理學談,如何幫助有緣讀者養成哪些良好習慣在身,使他度過第一段所說的充實人生。 本書乃以習慣理論為核心觀點而撰寫的,從本書內容可以看出,習慣概念的可用範圍何其地廣! 筆者極其希望,本書出版後人人手上都有它,而你我他每個人因而能養成所需的良好習慣,讓自己天天過得好,此生能活得更老,不覺得此生虛渡光陰,也感到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且充滿意義!
知識生產的歷史脈絡與踐行團體討論的學術社群 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過勒溫影響的一群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者們,口述他們與勒溫的關連性和他們自身初入行的那些年的生涯路徑。其中包括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的費斯廷格,還有提出三維歸因理論的凱利(Harold Kelley)、情緒二因子的斯開特(Stanley Schachter)以及基本歸因謬誤的瓊斯(Jones)、進行監獄實驗的津巴多(Zimbardo)等。計有20位受訪者於1980年代回看過去的口述材料,揭露了美國實驗社會心學知識在1940到1960年間發展歴史的一個剖面。知識的生發與傳播都是有其社會歴史的生成脈絡,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被心理系學生經由課本學習與被社會大衆知曉時,通常就是實驗的結論及其應用,我們鮮少有機會知道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是在怎樣的時機背景下去設立實驗室,其研究方向與主題怎麽產生的?此書的價值也正在於此了! 除此之外,在多位受訪者都提到他們參與勒溫在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中心,每週的「話匣子聚會」(Quasselstrippe)所激發的交融創造力,爾後在勒溫過世後,多人亦均運用此團體討論的做法發展他們的工作團隊。是以,早期的這群實驗社會心理學者們是一方面設計與進行實驗,一方面也在踐行著運用團體動力帶動團隊工作。這樣一種反身性的實踐經驗讓他們實驗成果更加通透直達人心,影響許多社會心理學家的跟隨。 因此,從這本書我們體認到創造力往往並非僅出於某人所從事的活動,智性成果之外存在著他與一群人的相遇與共事,是這一群人的成群與散群各自尋發展的歷史。
是一本適合輔導專業人員、教師和關心教育的家長們閱讀的好書,迦德納醫學博士以其專業知能結合治療兒童的實務經驗,深入淺出的敘述理論和詳細療程,讓讀者能輕鬆而有效地學習說故事、戲劇扮演、遊戲等活動技巧,協助成人們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亦可溫和地改善孩子偏差行為,促進親子關係和親師互動,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實用好書。
本書譯自Schultz & Schultz(2009)的Psychology and Work Today第十版,該書可遠溯1973年,為美國各重要大學所經常採用,譯本亦在臺灣受到普遍的歡迎。後依2014年國際版再譯,惟該版不若原著完整流暢,故以增校為原則,並儘量保留了原譯。 相較於另一本重要的教科書Muchinsky(2006),本書在選材上較為廣泛,含括了工程、消費等領域,在行文上較為淺顯;除了注重社會關聯與生活應用,也引證大量的調查與科學證據,整體而言,相當適合用於導論課程。 事實上,本書起先就是為了非心理系學生而寫的,他們在心理學基礎上較為薄弱,但在社區學院、科技或一般大學心理系或管院選修了工業與組織、管理、人事、應用等心理學課程。對他們而言,這一本教科書必須淺顯易懂、內容完整,卻論述嚴謹、不流媚俗。本書在這個意義上堪稱佳作,立基於I/O心理學的學理與證據,卻更從實用的角度來廣泛觀察心理學在當代工作世界中的積極角色。
# 本書收錄──本土心理學巨擘黃光國教授生前最後一篇推薦序 #【聯合推薦】──黃光國教授、劉威德教授、張蘭石教授 ◎ 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你不能不認識文化史,來幫忙你認識自己身上的集體潛意識。 本書主標題稱作「精靈的田野」,乍聽甚奇,但「精靈」其實是指生命最本原的自性,這是出自王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下卷》第六十一條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無數的文化菁英,畢生用各自的領悟,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術」打通成一片,在思想、文學、書法、繪畫與教育這些文化的田野間耕耘,從而發展出各種有關於自性的深刻內容,其間的脈絡都是有關「中華文化史與本土心理學」想探討的重點。值此中西文化對抗與整合正處於混沌難解的時刻,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對「興滅國,繼絕世」產生些許動能,華人只有認識自身的文化與心理,纔能進而意識到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洪流中,我們該做出如何開創性的貢獻。
《幸福學:學幸福》指出幸福人生DNA是:「幸福人生=快樂生活+希望生機+美滿生命」,並可透過練習而擁有。 首先是「練習快樂(happiness)」,練習擁有快樂的生活,學會對過去心懷感謝、對現在歡欣喜笑、對未來充滿期待,心中喜樂並知足惜福,會每天對自己說:「我很快樂。」 第二是「練習希望(hope)」,練習充滿希望的生機,學會對未來滿懷信心,深信將來必有好事發生,心中樂觀並領航未來,會自信對自己說:「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第三是「練習美滿(flourish)」,練習洋溢美滿的生命,學會在健康、家庭、工作、社會領域,都豐碩且平衡發展,會確定對自己說:「我的人生幸福美滿。」 全書共四篇15章。各章開頭為「幸福宣言」,提供洗滌內心的宣告信條;再藉由綱舉目張的「各章內文」,提供條列式的學習渠道;各章中段有「幸福詩篇」,道盡古代詩人的人生抒懷;章末是「古今中外」,鋪陳古聖先賢的小故事,供典範學習用途;各章另有「習作練習」,為反覆操作學習的素材。 適用對象 本書適合大學院校「幸福學」、「幸福人生」、「幸福管理」、「幸福心理學」、「美好人生管理」等通識教育課程教科用書或參考用書。此外,本書也是店頭書,可提供讀者追求幸福的可操作指南。
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所運用的一種工具,然而藝術包含甚廣,繪畫乃是視覺藝術的一項。家庭動力繪畫是在執行藝術治療的一種診斷工具。 本書著重在闡述家庭動力繪畫之原理原則,第一章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論及其定義,有關藝術治療師之界定,和美國藝術治療協會之介紹。第二章主要比較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的理念、實務執行上和養成教育上的異同。第三章介紹有關家庭動力繪畫之文獻探討,與其意義和指導原則。第四章幼兒繪畫賞析之實務經驗分享。第五章提供家庭動力繪畫分析之參考方法。第六章探討家庭—兒童—美術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之關係。第七章綜論K-F-D在繪畫中的重要性。 兒童的繪畫是一種特殊的「密碼式」圖畫語言,熟悉孩子所呈現的「畫中話」,將可以洞悉孩子內心世界的奧妙。
本書由馬偕紀念醫院的辯證行為治療團隊編寫,詳述DBT理論基礎、治療結構、核心策略與四組技巧,特別著重在個別心理治療中如何使用 DBT 的原則和策略,提供臺灣心理衛生相關治療師們和學生們認識DBT。這是第一本融合華人經驗,藉由臨床案例讓讀者了解如何將DBT 原則、策略或技能融入個別治療中。 以下簡介每一章的重點。第一章從Linehan 博士如何發展DBT的歷史與相關研究開始,說明DBT是結合行為理論、禪修原理和辯證法的綜合治療,並且是具有實證基礎的心理治療。接著簡介DBT的假設、結構、治療中必須提供的五項功能、治療階段與標的行為的層次結構。第二章描述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生物社會發展理論,詳細回顧神經學和心理學研究,並以案例示範DBT的生物社會理論。第三章個案概念化:以實際範例說明DBT如何以四項核心概念(生物社會理論、辯證觀點、標的行為階層、行為理論)對個案的問題進行概念化分析,從而設定治療計畫。 第四、五、六章依序詳述實現個案治療目標的三組核心策略─行為改變策略、認可策略、與辯證策略。第四章改變策略先介紹問題解決策略,包括問題/行為分析以及解決方案分析兩部分,並詳細說明DBT如何以鏈鎖分析、洞察、指導、定向、承諾等策略協助個案改變行為。第五章詳述DBT七個層次的認可,以案例說明如何及何時進行這些層次的認可,以及個案如何在生活中應用認可技巧來提升人際效能中的關係效能及認可自己。第六章以辯證哲學來看DBT辯證的策略與立場,幫助治療師完全接納個案和他們的當下,同時努力尋求改變。 第七章個別治療架構與行動,包括個別治療師的角色、治療結構策略、流程、及如何處理干擾治療行為及結束治療。第八章強調諮詢團隊重要性和工作內容,包括加強治療師的技巧與提供治療師情感支持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依序介紹DBT的四組技巧:了了分明、痛苦耐受、人際效能與情緒調節。第十三章詳述如何評估自殺危險性並提供適當處遇。最後一章則是闡述運用家庭辯證行為治療的形式、架構、策略和技巧。
本書所收錄的10篇文章是臺灣與大陸兩位心理學工作者夏林清與王波對心理學反思的探究。由1980年代開始,夏林清是於其所推動參與的心理及教育的實踐工作中辨識心理學知識方法的解殖路徑;做爲大陸年輕一代的心理學者,王波則於2000年後持續推進由馬克思政經哲學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歷史與論述特性進行分析。夏林清長王波近30歲,是兩代人。大陸心理學早於1920年即於南京師大成立,臺灣大學則是於1949年設立臺灣第一個心理系;然因大陸上世紀60、70年代的政治變革運動,心理學學門在被取消後於1977年再恢復。1977年臺灣的夏林清已留美返臺教書,同時具體投身到了實踐的工作中,彼時臺灣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的家庭與青少年問題範疇。2008年,王波逐步認識了夏林清心理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對年輕大陸心理學學者王波而言,此一路徑激發了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內部的心理學發展問題。本書即是海峽兩岸兩位心理教育工作者各自努力耕耘的知識成果的文章選集。
本書可做為團體諮商相關課程的教科書,也可做心理師考試準備之用,每章除「本章學習重點」、「作者的叮嚀」外,皆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皆有特色,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理論」:整合主題之重要概念。 本書如同極為詳盡之學習筆記,整合近四十年實務經驗與近十年相關發表(七本專書)所作之全方位統整,包括獨特本土經驗說明,加深學習者之瞭解。並為協助考生在申論題作答時,能更為清晰、條理,於重要理論的部分,以列點的方式呈現。 第二部分「自我測驗Q&A」:彙整並解答研究所學生,課堂常提出之疑問。 除了理論的學習,「實務」的應用更是重要,此部分完全係針對歷年教導團體課程中之實務舉例說明,期能加強學習者對問題情境之掌握。此外,也有助於應屆畢業生,在短暫的準備時間中獲得對整個架構的大致瞭解;更可幫助已研讀多本經典書籍的考生,有統整性的複習機會。 第三部分「歷屆考題精選」:協助讀者練習答題、準備心理師考試。 協助讀者在閱讀後,先進行自我檢核,並附有詳細解題說明,使考生能迅速掌握本科考題方向,以及答題方式。由於近年考題趨勢已逐漸跳脫經典書籍,因此,特別整理國內相關之期刊論文,使考生能瞭解近年來團體諮商之研究走向與考題趨勢。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策略遊戲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是治療師在對兒童有了正確評估後,所設計來調整兒童的緊、鬆行為,滿足其親密和自主的心理需求和促進情緒流動的策略遊戲。治療師在執行這些有意圖的策略遊戲時,必須對遊戲所能產生的轉變機制有深刻的了解,同抱持著接納、尊重與邀請的態度來執行這些策略遊戲。第二個就是根據七個療癒元素設計的家庭親子遊戲,這類親子遊戲可以邀請親子在遊戲單中進行,也可以邀請家長將這些遊戲應用在家中。 本書介紹五類的策略遊戲,分別為:(1)結構式遊戲治療之架構策略遊戲;(2)結構式遊戲治療歷程回顧之策略遊戲;(3)結構式遊戲治療調整緊鬆之策略遊戲;(4)滿足自主需求之策略遊戲;(5)滿足親密需求及促進情緒流動之策略遊戲。 家庭親子遊戲則是根據下述七個療癒元素來設計相關遊戲活動:(1)開心、有趣且有明確規則的遊戲;(2)合作或能力展現的遊戲;(3)滋養撫育的遊戲;(4)自我接納、利己利他的遊戲;(5)情緒經驗充分表達的遊戲;(6)連結的遊戲;(7)轉折之未來、計畫、回顧、回憶的遊戲。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策略遊戲是一些有趣又有療效的遊戲,其應用性可以從遊戲室擴展到家庭、學校。期待這本書能讓讀者更有所體會到筆者所強調「遊戲治療生活化」的概念與目標。
本書原作者有兩位,第一位Kay Bradway是容格學派分析師,也是舊金山容格學會、國際沙遊治療學會(ISST)、及美國沙遊治療師學會(STA)的創始會員;第二位Barbara McCoard為容格學派的精神科醫師,也是「沙遊治療期刊」(The 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的諮詢編輯。全書共分為理論、象徵及案例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從歷史脈絡探討沙遊治療何以有效,作者深入淺出的進行沙遊治療的歷史回顧、比較Estelle Weinrib、Ruth Ammann及Joel Ryce-Menuhin等三位學者對沙遊治療的重要觀點、探討何謂沙遊治療中的共移情(co-transference)、比較重視經驗的沙遊治療(sandplay)與重視表達的沙盤治療(sandtray)有何不同、以及討論沙遊治療的進行、詮釋、適用對象及沙圖層次、階段、和主題的瞭解。 第二部份探討沙遊治療中極重要的象徵研究,討論烏龜、穚、太陽、月亮、赫斯提雅及雅典娜兩位希臘女神的象徵,另外亦探討兒童在沙遊治療中的發展階段。 第三部份列舉十位實際的沙遊治療案例,以圖文交錯的方式詳細探討其進行歷程。兩位作者具有深厚的沙遊治療臨床基礎,全書文字簡潔,內容精要,是學習沙遊治療理論與實務不可缺少的好書。本書所有譯者及校閱者皆曾參與沙遊治療的個人歷程,並實際從事沙遊治療的實務工作,大大提昇本譯文的可信度及可讀性。
本書是從實務觀點出發、輔以簡單容易了解的圖表,希望讀者可以很容易入手,也方便操作。本書介紹輔導教師與諮商師在面對所服務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應注意的發展任務與要點,同時也了解對這些族群較易入手的諮商理論與作法,希望能夠協助專業助人者更發揮效能,協助數位時代的兒童與青少年生活更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