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內在開始打開自在的人際關係以「覺察」直探人際問題根源的溝通之道,不但是自我成長的基礎,也必能創造愉快又自在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在「表達自己」與「了解他人」之間掙扎,在「滿足自我需求」與「扮演角色期待」之間徘徊。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單純的技巧運用,而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歷程。唯有回到內在,看清自己對關係的渴望與恐懼,溝通才會真正自然流動。楊蓓以其心理學、社會學背景與多年輔導實務,剖析我們在人際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如投射、控制、討好、自我否定等,搭配溫柔而有效的覺察練習——放鬆、放緩、專注、創造空間、保持好奇……,建構出一套圓融而實際的溝通學,讓我們在複雜的關係網中重新找回自己。在人際的紛擾中,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技巧,而是一顆願意看見自己、聽懂他人的心。真正的溝通,從回歸「真心誠意」開始,也從對自己的深刻覺察展開。唯有自他、內外皆無礙的雙向疏通,才能幫助我們在每一段關係中成長,創造更圓滿的人際連結!
未來有希望,生死不茫然 聖嚴法師直面生死的智慧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死亡,我們心裡一定不會快樂,就算是佛陀也一樣。在這本書中,聖嚴法師用40則指引,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生死,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探索生死謎題,從生死徬徨轉為生死自在。 你將學習到如何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從而化解種種的擔憂、誤解和困惑。你將認識死亡的三種層次,從而走向超越生死的境界。你也會明白,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而死亡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生死,我們必須珍惜當下,才能活出真正自在的人生。書中提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目的,而在於過程。只有當我們正確面對死亡,才能活得更加快樂與充實。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本書都將對你產生深遠的影響。 ◆ 死亡就像是工作一天累了,需要休息、睡覺,去洗個澡就睡了。如果能把死亡和睡覺看成相同的層次和狀況,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害怕了。 ◆ 對許多人而言,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如果對死亡一直抱持悲傷的態度,那麼也一定會持續將悲傷帶到生命中。 ◆ 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為什麼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了解生到世界上來,是因為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 人的每一段生命劇本會不同,但困境會重複;自殺是對生命的毀約,因為你臨陣脫逃,沒有按照劇本演出。 ◆ 有人常說:「生命無價。」勸人愛惜生命,雖有道理,但還不夠具有說服力。生命不是用價值看,而是義務。生命再苦,也要過完,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最後放下它。 ◆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 ◆ 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讓自己幸福、平安、健康、快樂,同時也讓跟我們相關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快樂,這是我們的目的。
放下此生,歡喜迎向未來 學習「善生」與「善終」的智慧 擁有美好的人生句點 人人都想走得安詳自在,但每到老病,以及臨終之時,卻有種種的放不下,從親人、財產,到身體的執著,甚至害怕死後去哪裡? 想要善終,需要有放下的勇氣;勇氣,需要學習,更需要練習。 安寧療護終身志工張寶方,三十多年來,在生死兩岸,以她的善巧智慧為渡船,陪伴無數安寧病房的病人回顧一生,修補生命的裂痕,接納家人,也接納自己,與世界和好如誕生之初。 「病人是我最好的老師,經歷過這麼多的案例,他們不斷出考題測試我,這些都是我的生死模擬考,既告訴我善終的智慧,也讓我珍惜善生的福氣。 臺灣的生死教育有一大迷思——寧可讓病人痛苦地離世,也要盡可能延長病人的壽命。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在愛的祝福裡,尊嚴、安詳地告別人生。」 ——張寶方(作者) 帶著幸福感前行,不再遺憾! 第一篇「陪伴的智慧」 你需要的時候,我會在…… 第二篇「告別的勇氣」 笑與淚,都是真實的自己…… 第三篇「圓滿的祝福」 面對境界,收拾情緒做最好的決定…… 專業推薦 她就是所有認識她者命中的貴人!貴人是:從小處,當你需要的時候他就出現了;從大處,他會點亮你的生命。 ——趙可式(臺灣安寧療護推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既是關於生死的感人故事,也是寶方自己的生命筆記,書中有許多在生命微光中,發人深省的段落,讓人低迴不已。原來很多的人生煩惱,轉念便是菩薩的智慧啊! ——陳榮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亡者的示現,讓生者不得不直面自己的逃避,恐懼不下於亡者,殊不知,這是亡者最後能貢獻給生者的禮物。寶方是這份禮物的信使,讓生者因為這禮物,而能貼近生命實相,熱愛生命,為自己活出滋味來 。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死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我們怎麼活著,就怎麼死去。 本書討論的不是死亡, 而是如何擁抱無可避免的失去與改變, 完整而圓滿地活著。 全面解讀生死議題,內容紮實, 有豐富案例及練習題,章節均可獨立閱讀。 從現在往後看,每個人好像有無限寬廣與遙遠的未來; 但從死亡終點往前看,我們只擁有短暫的現在。 練習把死亡當作起點,活出真實又精彩的人生。 (X)轉身、背對、逃離 (O)解析、故事、練習 死亡,是一位非常特別的老師。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死亡,所以討論這個議題,並不會讓我們有什麼損失,本書提供一個全面探索生與死的機會,讓我們活得更真誠、活力十足又熱情洋溢。 作者擁有多年禪修經驗與第一手的安寧照護經驗,他曾出家為僧侶,追隨馬哈希尊者及佛使比丘,之後成為安寧病房的專職工作人員,並於全美國指導內觀禪修。書中敘述的故事,都是真實且充滿勇氣的告白,使我們省思自己對於生死大事的態度,也敦促我們開始檢視目前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是忙忙碌碌過日子,很少花時間思考生死大事,當我們培養了關於生死的覺察,就能讓我們在選擇時,做出充滿智慧的判斷。 死亡,是一個毫無矯飾的時刻,它迫使我們直接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死得安詳的人,生活通常井然有序,盡力使自己心滿意足。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觀並沒有分離,他們不爭取意義,因為每天都活出了自己的意義。 當我們了解呼吸的次數是有限的,我們就不會把呼吸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了解時間是有限的,便會選擇停下腳步,好好看看周遭的一切。我們會花時間尋找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心會自然流瀉出欣賞與喜悅之情,放慢腳步、保持清醒。 省思死亡,讓我們活在當下,真正重要的事,永遠優先處理,並且能充分運用我們的精力。漸漸地,有一股寧靜會滲透在我們的經驗中,我們看待事物能夠更清楚、更深入。 作者有技巧地透過假設、希望、省思與練習,讓我們看到生死的各種可能性。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醒世著作,它告訴我們,死亡是一個照亮生命的偉大奧祕。死亡的訊息,是希望與愛的訊息,因為它指出了邁向生命圓滿之路,而不是生命的衰竭。我們研究死亡,為的是學習如何真正活著。 據說,柏拉圖在臨終之際,有一位朋友請他為自己的畢生鉅作《對話錄》做一個總結。柏拉圖從昏迷中醒過來,看著那位朋友,簡單地回答道:「練習死亡。」 祝福我們每個人,都能寧靜地走過生與死。
慈悲與正念覺察:二十一世紀的全新教養之道《自尊陷阱》一書能夠翻譯成中文,我感到很榮幸也很高興。當初撰寫這本書,原本以為養育孩子時過度聚焦個體自我的這個問題,只有北美洲才有。結果發現,許多其他文化圈與社會,也同樣為此問題所苦。基於我個人數十年的佛法修習經驗,我特別注意到我們如何時時背負著自我意識的重擔,以及為了競爭以獲得地位、權力與財富等,而為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壓力。只注意自己並喜歡與他人比較,而非清楚覺察一己的直接體驗,導致了日常生活的注意力渙散與焦慮。受到過度關愛與過度讚美的孩子,經常變成自我意識極強的人。中產階級與享有特權的孩子,其慈愛盡職的父母在無辜的情況下不斷如此鼓勵孩子,對他們說:「你可以做任何事!不達成夢想絕不要罷手!」它所造成的後果是,今天的許多年輕人,置身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中,變得過度熱衷於擁有或成為最好的。令人難過的是,成為優異超群的壓力,並無法讓他們準備好面對即將來臨的成年生活。如此一來,年輕人不但擁有父母原本希望他們擁有的良好自尊,反而掉入了「自尊陷阱」而深受其苦,其中的症狀包括:-缺乏能夠引導自己過一個有意義生活的明確價值觀與原則-不斷給自己壓力-心思全放在自己與一己的欲望上-害怕失敗,若無令人放心的保證便不願承擔風險-經常對未來覺得無望,一點小事就引發丟臉或受辱的感受-比起前幾個世代,承受更多極度沮喪與焦慮、暴飲暴食與上癮症之苦-經常性的躁動不安與困惑隨著龍年的來臨,許多華人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父母都希望能生出「龍子」與金童,或許本書能夠緩和一些父母加諸於自己與孩子身上的壓力,讓他們發現傳統佛教裡的「無我」智慧,以及關於真正的快樂如何生起的教誨。當我們和善、慈悲,而且擁有超越個人欲望的方向感與生命意義,那麼我們便擁有了成為快樂之人的最佳機會。所有針對快樂所做的心理學研究皆指出,喜悅與成功、名聲或財富幾無關聯。我雖然是個心理學家與榮格分析師(從事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但其實引用了大量的佛法與佛教哲學。我最初接觸的佛法修習就是禪──我一直以來都深身意識到禪源於中國。因此,我除了對《自尊陷阱》的譯者與出版社致上深深的謝意之外,也希望本書能提供我從根源於中華文化的智慧傳統所習得的智慧,做為獻給華人父母的回饋。寶莉.楊格-艾森卓斯(Polly Young-Eisendrath, PhD)二○一二年八月自尊應該這樣教:幫助孩子跳脫追求不凡的陷阱,找回真正的自信與快樂如何幫助孩子長大啟發孩子的自信、快樂與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