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流的看法認為,家庭暴力源自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不足或個人壓力。然而,官方數字顯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主要是女性,反映家庭暴力可能是性別問題,與女性和男性在社會及家庭上處於不平等的位置有密切關係。女性受傳統思想影響,普遍以家庭完整為第一位,因而窒礙受虐婦女向外求助的決心。 本書從性別角度切入,探索「親密伴侶暴力」這議題,並提供家暴的最新官方數據,客觀地分析及了解家暴緣起。作者認為,唯有將家暴問題放在人權與性別的框架下分析,才能有效地幫助有關家庭,並透過審視家暴的性別數據及檢視現行家暴政策的問題,帶出如何在家庭暴力政策上落實「性別主流化」的概念。書中亦有分析本地報章的報道形式和手法,探討傳媒如何建構大眾對親密伴侶間暴力的認知,及分析主流論述與同性伴侶較低求助率的關係。 將性別觀點注入家庭暴力政策已成為國際社會的趨勢。本書結合理論、真案個案及大量官方數據,誘發讀者反思及批判現行家暴政策,適合社會服務業人士及學生閱讀。
本書作者透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結合幽默理論,指出幽默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中國人鄙視幽默的原因,並與兩岸三地的學生進行幽默態度的調查研究,了解他們對幽默態度的認知。作者強調幽默與創造力的關係,指出青年人若能努力開發自己的幽默潛能,便能加強自己處理複雜問題的應變能力,使個人擁有更積極和健康的自我認知能力。本書還附有多個幽默相關的研究,並收錄有幽默相關量表及測試,有助家長、教育界人士,以至對此課題有興趣的讀者更了解掌握幽默感的重要性。
不上學、不工作,終日待在家裡與虛擬網絡為友;青年隱蔽現象近年受到大眾和傳媒廣泛關注。什麼是隱蔽青年?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意見。事實是,每個青年人隱蔽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大多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喪失了掌握自己生活及人生目標的權力(即「去權」),於是選擇逃避社會,並透過互聯網上的互動,嘗試找回已失去的權力,為被去權的自己「充權」。本書透過引用個案例子,從心理學等多個層面去探究青年隱蔽的原因及背景,並探討「去權」及「充權」的概念,期望藉?對他們的理解,幫助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