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類別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為你的目的與選擇而活:談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從超越自卑到成就人生三大課題

胡慎之  著
啟動  出版
2025/07/16 出版

中國影響力Top 50的心理學家,深度解讀阿德勒的生活哲學。●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許多人將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經歷,例如原生家庭的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受到「目的」引導。那些無法從困境中走出的人,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內心不願脫離。無論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抱怨犧牲太多,這些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目的。而我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自卑感,這源於幼兒時期的弱小和依賴。但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阿德勒進一步提出「創造性自我」概念,主張人擁有主動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力量。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透過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主動掌握命運。人際關係的三大類:工作、交友、愛的課題,之所以會滋生負面感受,在於人們總是——干涉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解決人際煩惱的起點是「課題分離」:區分開「我的事」和「你的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將他人視為夥伴,並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選擇的哲學,通過重新審視我們賦予生活經歷的意義,理解自身的生活風格如何影響與塑造自己;當我們能夠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時,人際關係將從煩惱的源頭轉變為滋養的所在。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親密衝突不是是非題:帶我們穿越雷區,清晰易懂而真實有用的101守則

啟動  出版
2025/06/16 出版

【親密衝突是選擇題】完美伴侶不存在,吵贏的代價是雙輸,差異不可避免,終結衝突卻可以選擇!50年婚姻經驗 × 40年諮商工作的真實案例,歸納出101條守則,帶我們看清爭吵的本質,幫助我們從忍讓彼此,轉變成欣賞雙方。「婚姻是終極危險的運動⋯⋯比起在山洞裡打坐一年,維持關係一週後,能學到的東西更多。」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與他人建立關係,正是一段發現原來雙方有不同想法、喜好和觀點的旅程,這是加深關係的成長契機,也可能演變成各種爭論的開端,選擇權就在我們手上。面對爭論,人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防衛性或攻擊性來保護自己,以至於有各種不利溝通的行為,如沉默冷戰、指責羞辱等,甚至會迫使對方承認我們的不滿都是他的錯,期望改變或控制對方。這隱含著不接受他原有的樣子,也不面對自身的陰影,使得一段關係逐漸失去活力。關係中的各種爭執,往往因差異引起,「沒有能力解決衝突」是伴侶無法走下去的主因之一。要化解衝突,首先必須不再執著於證明自己是對的。如何避免衝突進一步演變成激烈的爭吵,本書作者提供101條具實戰經驗的長期伴侶,紛紛按讚的精彩守則:•勝利是沒用的:不管犧牲一方或自我犧牲,雙方都是輸家,學習將爭奪掌控權轉變成像是團隊的互助合作。•傾聽,練習不帶情緒回應:不斷批評對方是種長期性折磨,藉由實踐練習打破「攻擊/防衛/反擊」的有害循環。•成熟大人有時也要暫時隔離:伴侶遇到敏感話題,如金錢、父母、教養等,就容易惡化成吵架,怎樣拉開距離才有效?•放過芝麻小事,看重大格局:把小事看得太嚴重,只會引發恐懼;嘗試轉移注意力,看重大格局,選擇做些讓兩人相處融洽的事情。•你的每一句指控都是在講自己:批判另一半往往反映我們沒有全然接受自己,投射心理在衝突中如何發揮作用?•當痛處被觸發時,把注意力放在傷口:關注自己實際的感受,而不是瘋狂指責對方,才是真正的療傷。•情緒就像髒碗盤,不會自動消失:把情緒悶在心裡,不僅會影響兩人的關係,也會衝擊自己的內在,最好的選項是「清理情緒」。……看清爭吵的本質,創造積極的互動模式,更多守則請盡快翻閱本書。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正念老化:擺脫年齡焦慮,提早開始練習!透過覺察適應,愈老愈快樂

啟動  出版
2025/02/24 出版

你害怕變老嗎?希望看起來年輕?更擔心身體機能退化?一味追求「成功老化」,你永遠會是輸家!比起生理指標,主觀的幸福感和社交連結更重要,結合正念知識及最新研究的老化曲線向上架構,將幫助我們度過史上最幸福的八十歲。我們的文化充斥著要「對抗」變老的觀念,彷彿有一種成功老化的模式,許多恐懼因此衍生:皺紋、白髮好可怕,老了就等著體力衰退、疾病纏身……打破「人生從五十歲後開始走下坡」的迷思,培養開放與自我關愛的心態,接納老化只是生命中一段自然的旅程。正念與老化專家貝莉特提出的老化曲線向上架構(eMBrACe),以她和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合作的「正念生命力與老化課程」為基礎,該架構有助於我們保持心理彈性,採用更多元的方式看待年齡增長:● e:代表正念迴圈連續不絕,提醒我們練習正念。● M(Mindset):選擇我們的思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化的挑戰。● Br(Broaden):擴大我們的注意力,看到老年生活擁有的可能性。● A(Affection):抱持對自身和他人的關愛,迎向老化的各種轉變。● C(Commit):下定決心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情境。不管是四十歲、五十歲,或邁入八十歲,隨時可以開始練習,你會漸漸發現隨遇而安的心境有多美好,也會發現自我掌控感提升了: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夠決定自己要用什麼方式回應。所以,即使身體機能退化,也不過度擔心,仍能保有一定的幸福感,活得愈老,愈有餘裕來利用這些多出來的珍貴歲月。【各界好評】「近年來,為了解決高齡社會的問題,全球各地皆運用了以『全民健康老化』為本的概念,擬定主要策略。遺憾的是,只有少數人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因為大多數老年人會在某個時間點上,出現功能性退化或罹患某種疾病。因此,鼓舞現今的老年人設法立定志向,實現合適的目標,以因應老化帶來的挑戰,比較實際。這也是貝莉特.路易斯撰寫本書的主旨。她讓大家看到了採取基於正念原則的方法,便可以積極擁抱變老的事實。」──法蘭克.沙維奇(Frank Schalkwijk),萊頓生命力與老化學院老年學家「長壽革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革命,而本書便是這場革命的概略方針。現今,人們的壽命變長,更需要學會好好度過人生的後半場,可能是第三甚至第四個階段,以繼續擁有豐沛快樂的人生。貝莉特在本書中介紹了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涵蓋了可以輕鬆採用的資訊、概念、結構與實際做法,讓我們能夠用負責任和有所選擇的心態,積極擁抱變老的現實。但你不該等到開始思考『老化』這件事時,才拿起本書來閱讀,因為這是人到中年(甚至更早)必讀的手冊。」──領導力教練潔奇.范普拉絲(Jacqui Fairbrass),特拉法加個人發展公司(Trafalgar Personal Development Ltd.)創辦人「這本書讓我看得欲罷不能。貝莉特清晰迷人的敘事語調,讓本書更加易懂。她提出的忠告看似簡單,甚至可以說太過淺顯,但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是一次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故事和摘要(相當於地圖上的里程碑)。藉由重述變老的必然性,培養出『這趟旅程是有選擇性的』之覺知,使人感到強大、舒坦、活力充沛。去年,我滿五十歲了,所以這本書並不只是呼喚並鼓勵我,而是振聾發聵。」──安文.艾德華茲(Anwen Edwards),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通訊新聞署資深人力資源業務夥伴「如果你希望自己直到年老都保持心智敏銳,本書不可不讀。貝莉特以其豐富的(正念)經驗與新近的相關研究,為讀者指出一條鍛鍊心理韌性的路徑,其間充滿了智慧和體諒。除了營養與體能活動以外,保持心智敏銳也是老化曲線向上的基礎,有助於減輕醫療負擔。」──布蘭達.巧達斯(Brenda Childers),阿姆斯特丹金融研究院前任執行長, 目前在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老年人的運動習慣「鮮少人知道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變革正在進行。貝莉特.路易斯藉由這本書帶你認識這場變革,引領你面對日後各種令人驚歎的機遇。高齡化的現實,大幅改寫了現代人的人生地圖,每個人都多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要活得健康、活躍、適切,甚至還要能發揮功用。貝莉特透過本書提供讀者所需的覺察、心態及實際做法,幫助大家重新設想新願景,勾勒人生地圖,讓餘生成為你最美好的年月。」──保羅.隆恩(Paul Long),新前進之路(New Way Forward)網站創辦人「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帖解藥,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飽經資訊疲勞轟炸之餘服用,不再害怕變老。我也很喜愛書中關於正念的實用心法。貝莉特,你做得很棒,這本書發人深省,為大家指出一條可資依循的道路。」──凱瑟琳.加羅德(Catherine Garrod),著有《有意識地包容》(Conscious Inclusion)「一旦我們明白自身的想法和情緒既交織難分,卻又各自獨立,便可以憑意志選擇去釐清散漫的思緒,不再糾結於自身遭遇,而是留意自己想要什麼。老年是現代社會的重擔,卻也是探索正念的好理由,因為正念能讓我們達到更大的滿足。貝莉特詳細提及每一項老年所需的技能,讓讀者以更多的覺察、接納與自我疼惜,來邁向老年。」──麥凱拉.巴特爾斯(Micaela Bartels),荷蘭「贊成老運動」PR:OUD的發起人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獨創TACT連結類型,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各界讚譽】「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貝克.布朗(Bec BRown),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際關係連結地圖:4個象限,17種類型,你是哪一型?你和誰合得來?

啟動  出版
2025/01/16 出版

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獨創TACT連結類型,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各界讚譽】「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貝克.布朗(Bec BRown),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79 特價5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交焦慮CBT療法:不迴避!找到專屬你的暴露式練習與實用技巧

啟動  出版
2025/01/13 出版

◀ 情緒障礙心理治療的國際級權威 ▶◀ 大量臨床研究的實證技巧 ▶你不是不擅交際,而是一直在逃避這些場景:簡報緊張、演講恐慌、約會尷尬、婉拒聚餐,害怕與人交談,連打電話都不知道要說什麼,不管做什麼都擔心會出糗,感覺自己一直被人觀察……我們都有社交焦慮,只是不願面對!當你有勇氣踏入一些不自在的情境,才有機會獲得長期的平靜與幸福。比起死亡,人們對公開發言的恐懼更為普遍。在美國,社交焦慮症的終生盛行率約13%(每一百人就有十三人目前或曾經患有社交焦慮症)。對人際關係的焦慮及恐懼,可能發生在聚餐、約會、與權威人士往來等涉及他人的社交情境中。事實上,社交焦慮是人類的正常反應,以確保我們不會違反社會規範。多數時候,我們的社交表現並不如想像得那麼糟糕,也沒人注意到我們心跳加速、口乾舌燥;有時輕微的社交失誤,甚至讓人更討喜。然而,如果面對各種社交情境時,總是陷入嚴重的恐懼狀態,就讓人痛苦不堪,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重要的人生抉擇。為什麼我們會有社交焦慮?如何克服對負面評價或被羞辱的恐懼?以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辨認與改變負面思考,減輕面對社交情境的不安。有社交焦慮的人總害怕出錯,往往採取迴避行為或事後反芻思考,並經常陷入兩種負面思考模式,放大其危險性:1. 機率高估:高估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同害怕搭飛機的人會過度擔心墜機,社交焦慮症患者抱持錯誤認知,認為自己一定會搞砸各種社交情境。2. 災難化思維:誇大負面事件的後果,認為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災難。例如,因為一場簡報不順利,我就會失去工作。史蒂芬.霍夫曼博士是研究社交焦慮的國際級權威,書中探討社交焦慮症的成因、症狀和維持因素,並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核心,提出具體可行的因應策略:➢實踐暴露療法:啟動習慣化機制,反覆接觸令人恐懼的社交情境,使焦慮逐漸消退。➢辨認思維錯誤:察覺引發社交焦慮的自動思維,並考慮可能的替代方案。➢調整自我關注:透過注意力訓練與慈愛冥想,增加自我接納。➢降低激發狀態:以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訓練,增強對情緒控制的信心。➢改善社交技巧的建議:學習表現友善、適當的目光接觸與肢體語言等。具備醫學根據的實用技巧,幫助受社交焦慮所苦的每個人,克服嚴重的恐懼狀態,重新找回與人互動的樂趣。【各界讚譽】「鮮少有書籍像這本佳作一樣,建立在如此堅實的證據基礎上,如果你的目標是真正解決社交焦慮並體驗更豐富的生活,這就是你需要的書。」──陶德.凱希丹博士(Todd B. Kashdan),《不服從的藝術》作者、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教授兼幸福實驗室主任「如果你受到社交焦慮所苦,並且在尋找一本易懂、務實又有效的自助書籍,那麼史蒂芬.霍夫曼的《社交焦慮CBT療法》正好適合你。本書以數十年的研究為基礎,由該領域舉足輕重的專家撰寫,對於尋求學習已證實的技術,以理解和克服社交情境焦慮的人來說,這是必備之書。」──大衛.莫什科維奇博士(David A. Moscovitch),加拿大安大略省註冊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社交焦慮是讓人衰弱的痛苦疾病,影響了許多人,其中一些人太害羞而不敢接受治療。史蒂芬.霍夫曼的新書是給這些人的禮物。本書透過易讀又迷人的方式,融合先進研究及古老智慧,充滿了吸引人的現實生活案例。我可以想像許多人會閱讀這本書尋求見解、建議和靈感。」──伊娃.吉爾博亞.謝赫曼(Eva Gilboa-Schechman),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心理學教授「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為克服社交焦慮提供清晰的道路。霍夫曼提供有益的例證、案例和活動,幫助人們理解並減少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家人與朋友,也將從閱讀這本綜合指南而受益。」──林恩.奧爾登博士(Lynn E. Alden),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這本佳作匯集霍夫曼關於社交焦慮症的豐富科學知識,以及他的熱情與慈愛,可直接提醒所有遭受該普遍問題困擾的人。本書有實用的技巧與策略、基於經驗的例子、清晰易讀的寫作方式,對所有認真控制社交焦慮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羅納德.瑞皮博士(Ronald M. Rapee),澳洲麥覺理大學特聘心理學教授、《克服害羞與社交恐懼症》(Overcoming Shyness and Social Phobia)作者「史蒂芬.霍夫曼是治療社交焦慮的先驅,他為我們提供迷人且鼓舞人心的一套工具及實踐方式,並且已被證明有益。無論是受到社交焦慮困擾、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同居人,或者正在治療社交焦慮的人,本書都是必讀之作。」──莫瑞.史丹醫學博士(Murray B. Stein),公共衛生碩士、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暨公共衛生特聘教授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別讓他人踩踏你的人生,十個步驟找回自主權,過有邊界感的生活

啟動  出版
2024/07/10 出版

每一次避免與人發生外在衝突,都是在擴大內心的矛盾, 學會以健康的自私心態,重視我們的渴望與需求,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你和你的人際關係將更真實而愉快。 伴侶老是貶低我,當我感到受傷,他就認為是我「太敏感」。 媽媽經常打電話來抱怨,卻從不聽我的想法…… 主管喜歡在下班前交辦事項,要我當天完成,怎麼辦? 明明察覺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不恰當,為什麼就是沒辦法說「不」? 人都害怕衝突,又想討人喜歡,於是走向看似最簡單的一條路:只要配合對方、只要不開口要求,至少就不會破壞關係。但是,一再迴避衝突、忽視自身需求,心中就慢慢累積無助、怨恨、焦慮等感受,最糟的是,和誰相處都不順利。 「別人表達需求時,你很容易被牽著走」、「有人不小心傷害你,你卻什麼也不說」、「你覺得優先考慮他人是高尚的行為」、「你覺得生活中缺乏隱私」……這些情況都在提醒我們,與某人相處或應對某事,有著不對勁的地方,必須加以調整,是時候該設立界線了! 「良性的自私會改變你的一生」 設立界線就是說出我們的需求和底限, 從今天起,讓對方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與情緒。 設立界線代表你會明確指出────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願意或不願接受他人的行為。我們能設立的界線類型有: ‧身體的界線:有人碰觸到你,而你感覺不舒服,他就踰越了你的身體界線。 ‧情緒的界線:你對他人的情緒需求,總是無法袖手旁觀,容易被影響。 ‧精力的界線:感染到朋友的負能量,或和某人互動很疲憊,影響你的生命力狀態。 ‧心理的界線:有人發表厭女言論,而你無法接受這種想法,他侵犯了你的心理界線。 當我們一味努力討好別人,就是在過假面人生。作者提出十個步驟,帶你有自覺地設立界線,找回真實的自我,包括: ▲通盤檢視該設立的界線:擺脫受害者心態,列出自己最需要的界線清單。 ▲克服共依存症:別被罪惡感操控,按捺你想滿足別人的渴望。 ▲挖掘潛意識:害怕設立界線的理由,答案就在潛意識裡。 ▲重要用語指南:「說不就是完整表達,別再找藉口」、「說到要做到」、「設界線不是去責怪他人」等守則。 設立界線需要忍受短期的不適,但是會讓我們和周遭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事或情緒,就該自己負責,如此將能創造良好的循環。不僅自身需求與欲望獲得滿足,也減少被他人情緒勒索,創造人際間的友善連結,我們會過得更自由。 各界好評 「本書將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設法忘掉令你焦躁、難受、滿心憤恨的舊模式。我深信基於愛建立清楚的界線很有用,而南希是這方面的翹楚,保證讓你受用無窮。她在《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一書中提醒大家,界線不僅是我們自身的責任,亦可用來教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本書值得一讀,讀完後請傳給每個你認識的人看!」────嘉柏麗.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紐約時報》暢銷書《打造強大吸引力》(Super Attractor,暫譯)作者暨國際演說家 「拿出螢光筆,因為《設立界線,放下為人承擔的惡習》是見解獨到的指南,幫助你獲得自由,你捨不得放過每一個字。南希再次運用巧妙生動的例子闡釋『主張並維護自身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常見的誤解。本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讀!」────克莉絲.卡爾(Kris Carr),《紐約時報》暢銷書《效果驚人!90%的疾病都能逆轉,全食物救命奇蹟》(Crazy Sexy Diet)作者暨健康推廣人士   「我愛極了這本書,還打算買來送給我那群女超人等級的好友。絕妙的閱讀體驗有助於釐清你該在哪裡劃下界線,別人該從哪裡開始。閱讀本書會幫助你拿回主權,喚回活力,和別人培養更美好的關係,但最重要的是跟你自己建立關係。」────芮貝卡.坎貝爾(Rebecca Campbell),暢銷書《亮光是新的黑暗》(Light Is The New Black,暫譯)作者 「這本書是你的。如果有人向你借,別借!勸他們自己買一本。你的手心握著一串幫助你重獲自由的金鑰匙。」────羅伯特.荷登(Robert Holden),暢銷書《人間處處有愛》(Finding Love Everywhere,暫譯)作者 「本書直探核心,引導你掌握人生的自主權,同時讓你有機會採取行動,建立自尊,尋回自身的價值。」────克萊特.巴倫-里德(Colette Baron-Reid),暢銷書《探索未知》(Uncharted,暫譯)作者 「本書極為精采,南希細述她的人生旅程:從任人欺負、愛討好人、一手包辦大小事的典型受氣包,蛻變成長的動人故事。上述特質最終變成催化劑,啟發她設計出強大的工具,透過本書和讀者分享,告訴大家如何建立清晰的界線,以改善關係、增進活力、贏得個人自由。這本必讀好書有很多務實的智慧和非常好用的訣竅。」────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紐約時報》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Dying to Be Me)與《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What If This Is Heaven)作者 「南希.列文在這本極具力量的新書中指出,將自身需求放在首位很重要,同時強調周遭的人都將因你這麼做而受益,可謂一語中的。她問你敢不敢過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而且採取行動讓夢想成真。書中有許多扣人心弦的案例和實用的練習,這是成功的保證,會讓你覺得深具力量,渴望以優雅的態度劃下底線。你亟需這本必備手冊,創造出你想要的人生!」────凱麗.理察森(Kerri Richardson),暢銷書《你為什麼不想整理?》(What Your Clutter Is Trying To Tell You,暫譯)作者 「對我的人生和職涯而言,建立界線、守住界線始終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南希的書讓我得以藉由某些深刻重大的方式,在人生中升級。有很棒的界線才會有大成就。」────亞歷珊卓.傑明森(Alexandra Jamieson),教練、暢銷書《女人、食物與欲望》(Women, Food, and Desire,暫譯)作者、Her Rules Radio主持人 「對身為作家的我來說,設立界線是我對自己做過最貼心的舉動。若非悍然設下界線,我決計無法完成《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 Revealed,暫譯)一書。南希.列文給了我們不可或缺的工具,使我們能夠完成今生的工作,並有餘裕過夢寐以求的生活,獲得本該屬於我們的愛!」────梅根.華特森(Meggan Watterson),《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抹大拉的瑪利亞》作者 「沒有建立界線,等於放棄了真實的自我。南希在這本書中運用富同情心的實用智慧,幫助你回歸自身。」────潔西卡.歐爾納(Jessica Ortner),《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長久改變的解決方案》(The Tapping Solution to Create Lasting Chang e,暫譯)作者 「南希.列文是符合時代所需的導師和嚮導。她有過類似經歷。她那樣活過,呼吸過痛苦的空氣,學到了教訓,如今她將這份智慧融會到教誨當中,讓你運用至現今的生活裡。本書猶如一把鑰匙,為你打開一部分被鎖上的人生(在此之前,你甚至沒察覺它上了鎖),並且讓你產生一股溫和的自信,知道自己正在創造真正想要的人生,因為你值得好好活一回。」────尼克.歐爾納(Nick Ortner),《紐約時報》暢銷書《展現最偉大自我的解決方案》(The Tapping Solution Manifesting Your Greatest Self,暫譯)作者 「南希寫了一本令人讚嘆的好書,讓我們了解要經營成功愉快的人際關係,需要什麼樣的框架。身為她的摯友,又是一起主持靜修中心的夥伴,我親眼見到其獨特見解的確能幫助我們改變,以獲得更多快樂。任何人只要跟另一個人類有互動,我都建議一定要讀這本書。我對南希這本談論界線的新書只有一點不滿:她花太多時間才寫完。我真希望自己二十歲就讀到本書!」────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作者,另與露易絲.賀合著《療癒破碎的心》(You Can Heal Your Heart)。 「南希.列文善於找出你信念系統中的主要糾葛,從而提出實用做法,釐清糾葛,助你邁向自由。她令人動容的旅程是一連串步驟:認清我們在哪些地方交出權力、了解哪些私人界線被人踩過界、負起責任引領自身前進,並且預見更有自主權的未來。南希幫助我們在備感自責、自我否定和羞恥的人際網絡中,培養新關係,讓我們以這些情緒為師,找出方式轉化情緒。南希挺身擁抱不舒服,引導我們穿越痛苦的方式,令人深受鼓舞!若你已準備好跨出下一步,掌握更多自主權,現在可以開始了。」────保羅.丹尼斯頓(Paul Denniston),悲傷瑜伽創辦人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為什麼我們會生氣?是情緒失控,還是表達方式有問題?是思維有偏誤,還是憤怒反應出了差錯?

啟動  出版
2024/06/17 出版

憤怒具有破壞性,可能摧毀一切…… 但生氣也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 觀看次數超過350萬次、 TED熱門演講「為什麼我們會生氣?」講者 揭穿憤怒都是負面的迷思。 憤怒,簡單說就是一種情緒。當我們經歷不公平或目標受阻時,就會產生這種感覺。無論是壅塞的通勤路上、人際相處的摩擦、父母對小孩的吼叫……它幾乎無時無刻在發生,更別說當人們感到嫉妒、內疚、悲傷時,也有可能會「發火」。 瑞安.馬丁博士研究憤怒超過二十年,在書中歸納出五種憤怒思維類型: ►過度概括:把單獨事件視為一種模式,就會說出「他『總是』這樣!」 ►要求過高:認為人們應該或不該做什麼,如「前方駕駛『應該』開快一點!」 ►錯誤歸因:將事件解釋為別人故意造成,如「他插隊是因為我看起來軟弱。」 ►災難性思維:一種誇大的傾向,讓小事擴大成「我的一天都被毀了!」 ►煽動性標籤:為人或事貼上負面標籤,像是「笨蛋、沒用」,你就會更生氣。 生氣就輸了嗎?誰有資格生氣? 憤怒可能有益身心?如何管理憤怒?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憤怒其實也有好處:1.提醒我們正受到不公的對待,專注於威脅或問題。2.激勵我們面對不公平。3.生氣時的表情和姿勢是重要的溝通工具。 不當的憤怒可能導致各種嚴重後果:人際關係破碎、家庭暴力、心理健康問題等,但情緒也有利我們保持在安全狀態、糾正錯誤發生。如何有效管理憤怒相當重要,只透過「深呼吸」絕對不夠,作者提出諸多建議,包括: ►對事件進行圖解:揪出會放大憤怒的負面想法。 ►早一步進行干預:認識自己的狀態,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憤怒。 ►沒有能力應對時可以逃避,遠離那些引發你生氣的因素。 ►善用情緒日誌,評估憤怒事件,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 本書分析人們生氣的觸發因素、感受與表現,並以多方角度全面檢視憤怒:情緒的演化史與生物學、種族和性別對解讀憤怒的影響等,推翻我們對憤怒的既定印象。同時,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引發怒氣的事件,進一步妥善管理情緒。幫助你將憤怒變成一種燃料,激發動力去做該做的事:將憤怒轉化為藝術或音樂等創造力,積極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如此,你的憤怒將能成為一種健康、積極,甚至對社會有利的方式。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生命墜落時,沉潛吧!生不如死又別無選擇,倖存者如何活下去?

啟動  出版
2024/01/22 出版

★《出版者周刊》、《歐普拉雜誌》、《圖書館雜誌》一致肯定★ ★最黑暗也最美麗的倖存者故事,直視哀慟的生命覺察★ 「人在經歷黑暗時期,眼睛才開始看見。」 ──詩人迪奧多.羅賽克(Theodore Roethke) 生命就是一場冒險,不論我們多聰明完美, 痛苦、危險與失落,都可能隨時降臨。 達賴喇嘛形容痛苦是要人將心「在地獄中敞開」, 該如何在生與死、好與壞的交會處, 發現曙光、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著名回憶錄作家馬克.馬圖塞克,採訪了數百位知名的倖存者,從這些人物身上汲取深刻見解,帶我們發現在逆境中也能泰然自處,領略生存的熱情與智慧。這些倖存者來自各界,包括: 「繼續生活,因為生活依然繼續。」──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智利國家文學獎得主) 「人生變化如此之快,轉瞬之間人事全非。」──瓊.蒂蒂安(Joan Didion,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即使沒有,如卡繆所言,我們也必須創造希望。」──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及猶太屠殺倖存者) 「所有不幸應該被轉變為通往善的道路。」──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作者) 「當人感到最有愛時,也是心最開放的時候。」──約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西方知名禪修老師) 悲傷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人可以永遠順遂,也沒有一條定律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儘管現實世界會從我們身上奪去各種事物,唯一奪不走的,就是活著的心態。透過本書你會看見:為什麼有人面對逆境卻變得更有韌性?倖存者們如何保持理智、勇氣,又不失去希望?如何轉化危機,讓自己活得真實且快樂? ※十三歲就被囚禁的西藏女孩,如何在各種酷刑中撐下去,始終堅持自由人權的信念,又能對敵人不帶仇恨? ※全能運動選手在車禍截肢後,逐步正視身心的殘缺,甚至再次參賽,並娓娓道出人們對完整感的錯誤想像,以及人生圓滿的真義。 ※在難民營扛起全家命運的女孩,如何面對這份重擔,並在脫離苦痛生活後,全然接納不停改變的人生? ※女兒逝世、婚姻觸礁,女作家戳破自身營造的完美幻影,她如何在失喪背後,找到可能存在的另一種真相? ※滿懷抱負的攝影師面臨失去視力的威脅,卻不執著於變回「原來的」自己,而是接納並轉化,更因此一躍而升,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 生命的課題永遠存在,有時是內心迷失、有時是生活困頓,甚至面臨死亡威脅。從這些故事我們將能細細領會,在困境中也能過好日子,依舊展現慈悲,這即是一種轉變的契機。讓痛苦不再只是痛苦,更隱含著成長與祝福;正是當一切崩塌之時,反而長出清晰的視野,看見自然賜予的那片豐盛之地。 各界好評推薦 「本書是引人入勝的小百科……馬圖塞克展現巧妙的技能,融合靈性、科學與常識,為生命這件事提供實用解答。」──《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在這本關於如何在生命輪盤中,保持完好精神狀態的全新指南中,作者和倖存者們,以及腦神經可塑性與心理韌性的專家對話,觀察到他們經歷重大困境時,不僅是重新找回平衡,還包括控制『對即將到來的潛在危險之直覺』──這樣的未知恐懼影響著許多人,即便在他們未遭遇重大創傷之時。」──《O: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在這本生動喧鬧的真實故事集中,馬克.馬圖塞克帶領我們從喜馬拉雅山峰到與安迪.沃荷的面對面談話、從無家可歸的收容所到瓊.蒂蒂安的上東區公寓。作者認識不少人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寫出如禪宗開示寓言般引發迴響的句子。本書巧妙的風格有別於他人撰述的『倖存者回憶錄』,馬圖塞克就是你在雞尾酒會遇到的人裡,最會說故事的高手──健談、迷人且深具智慧。」──帕岡.甘迺迪(Pagan Kennedy),著有《首位人造的男人》(The First Man-Made Man)與《黑色李文斯頓》(Black Livingstone) 「記者兼回憶錄作者馬圖塞克繼一九九六年的回憶錄《性、死亡、頓悟》(Sex Death Enlightenment)後,探索了綠色生命力(viriditas),一種從看似不可能的來源中汲取熱情、美麗與智慧的現象。愛滋病為作者提供一個舞臺,探討某些人在面對悲劇與創傷時所展現的韌性……」──《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美麗又真實。」──蕾貝嘉.沃克(Rebecca Walker),著有《寶貝之愛》(Babylove) 「這本寫得極美的書,充滿驚奇的故事、照亮人心的洞察與持久的教誨,為不可能的事情帶來轉化的力量。馬圖塞克找到一種生活方法,他帶著傾聽的耳、去到最黑暗與最美麗的地方,最令人感謝的是,他帶著我們與他同行。」──V(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著有《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與《終於不再安全》(Insecure at Last) 「閱讀馬克.馬圖塞克的著作,猶如發現一位偉大藝術家遺失的素描本。此書充滿讓你改變看待事物方式的小奇蹟。馬圖塞克透過新聞工作者的眼光,觀察當今最具挑釁性的思想家,帶領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對於永恆又嶄新的迫切問題提供全新建議。」──馬克.伊普斯坦(Mark Epstein)醫師,著有《沒有思想家的思想》(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與《分裂卻不崩潰》(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 「本書揭露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的祕密,這些人都經歷過艱苦逆境,終在另一端找到生命光芒。馬圖塞克將這樣的智慧告訴我們所有人……這是一部傑作。」──瑪莉亞.郝斯登(Maria Housden),著有《有翅膀的小紅鞋》與《解謎》(Unraveled) 「如同但丁的《地獄篇》,馬圖塞克的書向我們呈現經歷身體、心理與政治等各種地獄中的折磨,以及曾在烈火深淵生活,最後凱旋歸來的一群真實的人。馬圖塞克是位值得信任的生命嚮導,他也曾和天使與惡魔搏鬥,為讀者提供了一份肯定生命的禮物。書中的聲音與影像飄至空中,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也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絲納.潔特.娜斯蘭德(Sena Jeter Naslund),著有《亞哈的妻子》(Ahab’s Wife)與《豐盛》(Abundance) 「馬克.馬圖塞克是名完美嚮導,帶領我們追尋危機時刻所需的智慧。」──丹.韋克菲爾德(Dan Wakefield),著有《回歸》(Returning)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的演化心理學:從擇偶競賽、婚姻連結到刻意單身,看懂我和我們的生存法則

劉嘉  著
啟動  出版
2023/09/25 出版

心理學家特沃斯基說: 「人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在意顏值、著迷愛情, 渴望脫單卻又害怕婚姻? 在心理學的框架中,徹底探索愛、人性與幸福背後的機制。 心理學專家以科學的方式解釋, 面對情感問題,為何人們會做出當下的行為與決定, 解決普羅大眾的疑惑: ▲美的定義與演化息息相關? ▲男女的擇偶標準有何不同? ▲PUA的技巧如何讓人愈陷愈深? ▲酒吧裡的男性在接近午夜十二點時,對女性的評價會升高? ▲孤獨不是壞事,反而享有「錯過的喜悅」? ▲婚姻是愛情的結晶,還是浪漫的錯覺? ▲如何利用同理心來經營愛情?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女性天生握有生育資源優勢,男性為了獲得女性的青睞,必須與同性爭搶,甚至試圖操控女性,奪取主動權。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繁衍後代,而不是所謂愛的昇華。 在此前提下,擇偶的重要考量是如何找到健康、優秀的基因,也衍生出一套對年齡、身材與臉的審美價值體系,例如,講究臉的對稱性或平均性。同時,婚姻制度的本質及兩性間的角力,在在成為親密關係中的重要課題。 單身也好、婚姻也好,都只是形式而非目的。 真正擺脫孤獨的辦法,是過真實的生活, 而不是別人認為你應該過的生活。 演化心理學揭示一種人類適應良好、留存下來的「本能」,但人類絕對能超越這種宿命。正如同婚姻早就不只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如今更重視這份情感聯結,必須讓人有空間來實現自我。透過探索親密關係的運作,認識自我與對方,才能在情感的葛藤中安然解套。 本書試圖從戀愛、婚姻、社會的角度,闡明兩性之間的互動,作者旁徵博引各種心理學論述,帶我們發現愛的根源,進一步向內探索,審視「什麼是你想要的」,為人生做出最佳抉擇。 本書特色 1.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基因與審美的關係,以及婚姻制度的起源、本質與演變。 2.融會貫通地闡述馬基維利主義、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如何套用在兩性關係中。 3.看見愛的多重樣貌:男女性出軌的對決,激情之愛與伴侶之愛的差別。 4.引領讀者找到出路:如何以同理心培育愛情、化解衝突,以及擺脫孤獨。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Melody的幸福套書全二冊:《Melody的幸福三元素》+《Melody的小迷糊闖江湖》

啟動  出版
2021/01/27 出版

本套書組合:《Melody的幸福3元素:閉嘴、放空、微笑》+《Melody的小迷糊闖江湖》(共二冊) 這是無論二十歲、三十歲、還是四十歲的女孩或者是女人,當我們在這有點渾濁但又十分精采的世界中,想要展現Girl Power,讓自己活得有魅力又快樂時,不可或缺的書。 《Melody的幸福3元素:閉嘴、放空、微笑》 這是我送給自己結婚十年的禮物,我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各位姊妹們,可以一起活得幸福燦爛,擁有屬於家人跟自己還有每位所愛的人的美好時光。──Melody 殷悅 網友們譽為馭夫女王的Melody究竟有什麼訣把看似大男人的獅子座老公制伏得服服貼貼? 外表甜美溫柔的她,骨子裡竟有著電影《控制Gone Girl》裡的愛咪一樣有的瘋狂控制欲,連老公都怕怕? 而讓人覺得天生為幸運公主的她,其實從年輕時追尋愛情,到現在,都是不斷的學習進步改進,才有人人稱羨的美滿生活? 時尚媽咪Melody,不藏私地公開經營十年婚姻的祕訣。 《Melody的小迷糊闖江湖》 我常常在想,「小迷糊」其實是一種態度,人說傻人有傻福,你當然要做好你的本分,你當然要認真的朝著想要的生活方式前進,但有的時候「迷糊」一點,得失心不要太重,反而會更珍惜整個過程。──Melody殷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江湖是什麼?像Melody這樣美麗卻帶點迷糊,溫柔又有點瘋瘋的Gone Girl,是如何面對「女人的江湖呢?」 對Melody而言,江湖代表一切,職場、婚姻、家庭、友情……而她身邊的女子們,又有多少精采的故事,讓她習得闖江湖的大智慧? 在分享十年婚姻的幸福秘訣後,這次讓Melody跟大家分享,一個有魅力又自信的女子,如何糊塗過日子,聰明看事情。

9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情專線1999

密絲飄  著
啟動  出版
2016/05/19 出版

年輕時就希望有戀愛求救專線該有多好,現在終於有了!——阿飛   愛吃醋有什麼關係?喜歡撒嬌又有什麼錯?遇到二愣子要怎麼溝通?劈腿該不該原諒?女人就一定要大器嗎?還有還有,假掰的女人一定得死嗎?   密絲飄的使命必達1999愛情專線: 教育男友請按【1】 對抗小三請按【2】 鬼打牆求解請按【3】 家庭糾紛請按【4】 男士專區請按【5】   三十五個在愛情青紅燈裡徘徊的男女們,最不得其解卻又迫切需要知道的答案!就讓密絲飄,一針見血地回答感情裡的真情專線,真心不騙,一點就通!   ◎網友齊推,飄語錄:   ❤女人真的要大器跟理智嗎? 「我經常覺得這個時代強調『女人要理智』的氛圍已經變成了一種群眾壓力,鼓勵女人理智獨立的好意、變相成為一種把情緒化型女孩邊緣化的歧視,就是這種壓力,讓女人隱隱覺得『如果我不夠大器,男人就不會愛我,我得不到幸福就是活該』,導至於許多女人壓根沒辦法認清自己、沒辦法承認自己就是個小肚雞腸的小女人。」   ❤為什麼不愛我了卻還要對我好? 「我們都以為對你好,是一種餘情未了的證據。可是親愛的,重點是:誰告訴你說句生日快樂還是好聽話,就叫做『對你好』?你的標準何時降到這麼低了?」   ❤男朋友找我肛交怎麼辦? 「我當然不是說妳愛他的話,就手刀去買浣腸液吧,他又不是金城武,妳用不著犧牲這麼大。」   ❤男朋友很白目怎麼辦? 「我也同意每個男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男孩。可是,誰說小男孩就一定是白目?」   ❤要怎麼哄女朋友開心? 「誇獎女人外表的確是必要的,但當你誇得不對、誇得不好,只會讓她的自我感覺良好,並不會讓她對你的印象變好。因為女人很矛盾,她希望男人受她的外表吸引,但她又覺得受外表吸引來的男人膚淺。」   ❤男朋友超不浪漫,都不愛過節! 「為了騙錢裝可愛、為了騙禮物談戀愛,很假掰對吧?可是讓我們誠實點吧,明明很想要禮物、明明很想要浪漫,明明很想要男人對妳好,卻假裝什麼都不要的妳,難道不更假嗎?」   ❤溝通怎麼這麼難?! 「如果說溝通有什麼訣竅,那麼我想,除了理智冷靜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告訴對方『感受』而不是『對錯』。」   ❤為什麼總是我在忍他? 「我們都以為吵架傷感情,所以經常忍著,沒有把不滿說出口,可是你不說,別人怎麼會知道你的感受?如果你演技不好,忍的時候一臉鐵青、宛如便秘,另一半得看你臭臉,他才不會因此覺得你溫良恭儉讓;而要是你演技很好,恐怕更加糟糕,你不把不滿說出來,別人不曉得你不喜歡這樣,當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