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十一個章節,以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理論為一整合性架構,探討個體由受孕至死亡期間,有關生理、智力、社會及情緒各領域的發展,並強調人類實為個體基因、社會及文化等因素的產物。並延伸了艾氏八大危機理論,將人生發展周期分為「懷孕及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與「老年期」等九期,分別探討個體在各發展階段期間,融合身體、自我及社會系統因素所衍生的發展任務與危機。 由於老年人長壽已是一社會事實,如何「成功老化」更是社會另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另列一章專門談論老年的養生文化與老年的社會參與,幫助老年人「成功老化」。
父母師長要多鼓勵子女與學生選修「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這類萬用課程。真正聰明的學子,也會謙卑及虛心地為自己選擇這類課程,並用心體會與實踐。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夫妻檔,雖然長年教授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這類課程,但不表示在愛情的力量下,彼此就很有默契或願意互相忍讓。畢竟是不同生長環境下成長及個性殊異的兩人,「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常常和對方大小聲,讓學生以為在爭吵,但其實是在溝通。因為不想以壓抑情緒的方式,造成「面和心不和」,委曲不一定能「求全」的結果。 兩人在教課中發現,這類課程「知易行難」;往往嘴巴說「大話」,身體卻說「實話」,也就是腦袋指揮不了行動。所以這類課程很需要在生活情境中反覆思索及練習,才能形成個人良好的生活素養。 情緒管理及人際溝通,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而且這方面的學習也非常「個別化」與「多元化」,絕非知識學習、僅僅懂得相關理論或原理原則,就能一帆風順。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早與多多實踐與體驗,才能「學有所成」。所以書中提供許多生活素材與問題、相關的電影與書籍等,以利討論與演練。
社會變遷快速,連帶使人情緒波動變大、壓力加倍。若不能有創新及建設性的觀點,終將崩潰,而且過程很快。 每個人都希望幸福,不喜歡憂鬱上身,但要像動畫片《腦筋急轉彎》的啟示,更認識「情緒與壓力的生理基礎」,才能找到「活力與創意的源頭」。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不要排斥。「找回情緒與壓力的主導權」,讓我們有能力處理「暴怒」、「憂鬱」、「焦慮」、「失落」、「恐懼」,更培養正面的情緒習慣,如:「原諒」、「自信」、「樂觀」、「自律」(時間管理)。 這不僅是一門學校的課程,家庭與職場也要繼續進行。讓我們每個人都好好撰寫自己的「人生幸福筆記」,猶如享受幸福的「馬卡龍」。
子路問政:「衛君伺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篇)為什麼要正名呢?因為語言生成概念,概念生成思想,思想生成行為。語言常常在不被人們感知的情況下來引領和構建世界,其能力是巨大的,幾乎是具有魔力的。這種魔力正是阿代利諾•卡塔尼(Adelino Cattani)教授這本《說話的藝術》書中所講的內容。語言是世界上所有歌劇院上演的悲劇和喜劇的導演和演員,因此,有必要關注我們說什麼話,尤其是我們怎麼說話。《說話的藝術》一書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掌握說話技巧更重要」,該書用大量的實例讓我們享受正確使用語言和說漂亮話的益處的和魅力。與此同時,還告誡我們要避免假話和防止模糊話的迷惑帶來的不利。
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為基礎的學科,又與其他行為科學,如哲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生理學、文化人類學、管理學等息息相關,要使個人主修的領域能得心應手的運用,對於心理學基本知識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的目標有:敘述、詮釋、預測、控制與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或素質;而心理學的目的在於瞭解自己,進而提昇並發揮人類的潛能,使人更具有自信與愛心來幫助個人生活的成長及提高生活的品質。本書在內容上採取學術與實用相並重的原則,除對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加以介紹外,也加諸了本土化的研究結果,針對心理學的領域作一深入淺出的說明,期使對教學及參考者皆有所助益。
戴愛玲所唱《對的人》:「愛雖然很美妙,卻不能為了寂寞,又陷了泥沼。愛要耐心等待,仔細尋找,感覺很重要。」愛情不只是感性,也包括理性的抉擇。史坦博格提出的「愛情三角形」,愛情包含三個「邊」(元素):親密、激情、承諾。缺了一邊或兩邊的愛情都不圓滿,不健全的愛情愈強烈,製造的問題愈大。 激情、親密、承諾的內涵比想像中深刻許多,需要用心學習才能「到位」。愛情練習題有許多,本書對於下列各項,提供了踏踏實實的學習,例如:如何經得起愛情的考驗?如何看待愛情的第三者?網路可能產生真正的愛情嗎?未婚懷孕怎麼辦?如何面對同性戀告白?為愛自殺值得嗎?如何避開恐怖情人?如何能達成和平分手的目的?如何處理性別歧視或偏見?如何確保安全的性行為?如何處理家庭暴力?
對於想要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師或學生來說,本書是一本結合臨床實務且深具威信的佳作。在本書中,Judith S. Beck對於治療模式的理論、原則與實務運用,為讀者提供了厚實而深入的基礎。透過逐步階段的清楚導引,Beck為我們展示如何成功地運用實證基礎的治療技術,為案主帶來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本書的第二版,更是結合學界近十五年的豐碩研究成果,以及Beck在臨床實務、教師及督導等角色中持續不斷的個人歷練,在全面徹底的修訂與更新後,再度問世於大眾。 本書在治療技術之運用、協同關係之建立、發展個案概念化、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歷程等項目上,提供了具體而詳細的說明。第二版更多了衡鑑與行為活化的篇章及導引。其中理論所涉及的核心治療技巧在本書也有詳盡的介紹;像是自動化思考的辨識、評估與回應;深沉假設與核心信念的修正及調整;行為與經驗層面的介入方法等等。本書也針對各式治療中所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復發的預防,有詳細的介紹。 Beck以一位名為「莎莉」的個案縱貫全書各章節,作為實際治療上進行的案例說明。此外,第二版也針對治療者與案主之間的治療關係、如何賦能(empower)案主,以及有效執行家庭作業等部分,有相當幅度的說明;同時也有個案範例的詳盡紀錄,並提供七個可供讀者自由使用的臨床工具。若有其他任何特殊用途,讀者也可從網路下載定型化的格式以便使用(網址:www.guilford.com/p/beck4) 本書適合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閱讀,不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治療師,還是想要進階學習的資深治療師,堪稱為深具啟發性的經典之著。對於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精神醫學,以及諮商心理的碩士班學生來說,更是必讀之作。
補救缺失和處理失能一直以來是臨床心理學家的重心,而正向心理學和增強快樂與幸福有關,包括個人優勢和提升最佳幸福中的正向社會系統。 本書是任何人進入這個領域最佳的入門教材,新版保留了上一版受歡迎的特色: ■解釋主要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學習目標 ■每一章的總結 ■研究和個人發展問題 ■研究方法 ■名詞解釋 本書全面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解釋和發展,包括新增「正向心理治療」一章、性格優勢和美德的延伸研究、情緒智力的突破性探討。 新版的正向心理學對心理學的學生、授課教師,以及接受臨床心理、社工、諮商、心理治療相關領域訓練的研究生而言,都會是非常有用的資源。
人無法脫離社會真實而孤立,溝通行為是我們建構社會關係的重要橋樑。本書首先陳述人際溝通的重要概念及溝通歷程,並分別說明語言及非語言溝通的不同意義,進而專章討論人際影響以及衝突處理,並擴及於團體與組織中的人際溝通,最後針對常見的溝通困境,如求職、協商……做專章探討。每一章末都附有練習,而且幾乎都曾在編者課堂中實際演練,期待藉由這些習作,幫助教師強化教學成效,讓學生不只豐富溝通的知能,也能夠重建溝通行為、體認不同經驗,確實改善其人際關係。
本書《觀人生》係作者繼《觀生死》、《觀生活》出版六年後,列為「自我生命教育系列」之第三種著作;前二書分別涉及生死關懷與人生哲理,本書則為六十自述。全書用十餘萬字篇幅,言簡意賅從出生寫至花甲,屬於個人生命敘事,亦歸自我生命教育;為推己及人以行大智教化,乃公諸於世,說與有緣人聽。作者自視「中國傳統文人」,選擇任教屆年即自職場急流勇退,正是「享閒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理想之實踐。此一存在抉擇其來有自,如今細說從頭,不啻反身而誠。典型中國文人體現儒道融通,進退自如,收放自如,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是歷史長河中三盞明燈,作者尚友古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謹獻本書向前賢致敬,並期望不斷書寫以安身立命。
由於注意老人心臟的資訊很多,探討老人心理的研究卻很少,完整介紹老人心理的書籍更少。本書在簡介老人心理、生理、精神醫學等基本概念之後,依序說明老人的:人心---自我與人格◎心態──態度與價值◎心思──認知與學習◎心性──習慣與上癮◎心意──記憶與失憶◎心智──智力與失智◎心情──情緒與壓力◎心病──心憂與心死◎心愛──家人心理◎社心──人際心理 每章都有一些案例,各以三到四節來說明上述的範疇。每一章最後各找一部相關的電影,簡要介紹劇情、說明該電影對老人心理面的啟示,然後列出討論題綱。 老人常被忽視、漠視、冷淡對待,好多人都忘記老人有顆真實的心。希望讀者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用「理」去認識、去詮釋;因為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下,而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中,所以應多從社會環境去瞭解老人及老人的心理。
魚活在水裡,所以不知道水的存在;人活在團體中,所以忘記我們就活在團體中從出生到死亡,團體與我們息息相關,生命週期中每個階段都有團體伴隨一起成長。本書從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兼顧理論與實務,透過系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全面瞭解團體溝通的理論基礎與發展,並靈活應用書中的概念與知識。本書特色每章以多元型態的練習主題加強概念與知識,諸如觀念應用、課外活動、課外動動腦等,提供讀者解決團體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人生只有一次,您我都期待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美滿生活;只要懂得妥善經營與規劃,就能讓您我在退休後高枕無憂,嘗到努力生活的甜美果實。但您一定會問:什麼是經營美好人生的不二法門呢?「知己知彼」與「慎思遠慮」是必備的智慧,「決而後行」與「持之以恆」,則是通往理想的唯一捷徑。本書以輕鬆規劃退休後的精彩人生做為主題,藉由客觀的角度,介紹過來人的生活體驗及確實可行的方法,並且以日、美等先進國家的制度與範例切入,多樣化的量身打造計畫,為您規劃退休生活提供實用的參考。
本書檢驗了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動力學與心理學理論,以解釋人們賭博的原因。一開始作者就提出「人為什麼要賭博?」的問題,接著回顧許多臨床、實驗室,以及田野研究人員所提出的理論。心理分析理論學家們,包括佛洛伊德、馮.哈汀伯格、費尼切爾、伯格勒、西梅爾、格林森、史德喀爾還有其他學者都認為,賭博代表一個以上源自於幼年時期情緒創傷的人格固著。書中關於「博奕行為心理學」的章節包含了由史金納和巴甫洛夫所提出的學習理論原理,以及討論博奕被認為是對某些增強設計及環境暗示的制約反應。有關「博奕認知心理學」的章節則是著墨在較近期的研究者的想法和研究發現上,他們主張持續性賭博是許多賭徒不切實際的期望、錯誤信念,以及非理性思考所造成的結果;同時也強調博奕作為一種形式的娛樂與博奕變成一種強迫症之間的差異。本書作者提出了各種建議,並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控制他們的賭博行為,而有些人卻是即使賭到丟了差事、失去家庭,乃至輸光了所有的實質財物卻仍欲罷不能。Aasved博士全面檢驗了在博奕研究領域中居領導地位的研究成果及理論上的說明,幫助讀者更加深入瞭解病態性賭博的成因。
妳翻閱的這本書正是一個緣分亦是一次邀請生命的遇見就已經得到接受自己是修行的起點這本書想邀請妳分享128則生命的感動學習如何使用自己發揮生命更大能用
本書將引領讀者進入歷史文化的殿堂,了解中國古代與現代先賢先哲是如何處理他們所面對的生死問題,又是如何進行他們的人生實踐活動,從中人們可以領悟到先賢先哲在生與死問題上的卓越智慧,從而更好地處理我們現代人所面對的生死問題。本書力圖將現實與歷史相繫,理論與實務並行,讓讀者不僅在理論上對『生』與『死』的問題有全面的了解,更希望讀者在讀完此書後,能獲得解決自我之『生死』問題的方法、途徑及對策,以真正消除我們面對的生存難題,既獲得『生』之幸福,又得到『逝』之安樂,是謂現代人『生死兩安』之最佳的生存品質。
綜觀東西方文化,培育出的佼佼者或劃時代的人物,或多或少在青少年期經歷一些困境、挫折、失落,但他們的傳記或生命史也告訴我們,「不經一番寒風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青少年是一個非常時期,也是一個發展關鍵潛能的重要時刻。處於「既非大人亦非小孩」的尷尬成長期,此時若有成人給予適時的開導,對人生的看法、處理事情的態度、人際交往與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父母、師長的關懷與瞭解,給予在瞬息萬變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合宜的啟發和教導,可以舒緩這個時期各方面成長發展所帶來的負面認知與影響,化危機為轉機。本書從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剖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認知、情緒、道德發展的軌跡,並探討青少年的相關議題──懷孕、網路文化、輟學、犯罪、瞌藥、自殺、生命教育。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探求問題的根源並配合個案研究的實例,深入淺出說明,提供讀者一個豐盛的知識饗宴。
這是一本不同於傳統,將認知行為治療運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難得工具書,作者累積了多年的臨床實務經驗,而發展出適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認知行為治療工作手冊,它具有清楚的結構及詳盡的表格。本書除了是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師、社會工作師及諮商心理師等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外,甚至是幼教老師、學校教師以及孩童家長,都可以從本書獲得教導孩子的寶貴方法及知識。這本書中所有的內容與表格,在網路上均提供消費者免費、彩色的英文版本,請參觀下列網站:http://www.wileyeurope.com/go/thinkgoodfeelgood,您可以讀取並下載這些輔助工具來協助您處理個案。
本書將由現有的人類知識領域及其類別中的生命哲學、生命詮釋學、存在哲學與生命科學等的創獲,進一層論究生命教育在現今的科學人生、哲學人生,乃至一般俗人所懷具的自我人生觀中理應扮演的角色,以及該當擁有的地位。
「人際關係與溝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生涯上,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並要和他們作某些溝通。本書首先即在探討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理論基礎,進而研討在生活中和工作上的運用問題。 本書理論內容包括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意義,人際的自我、互動、情境等層面,人際間的衝突,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以及人際溝通的方式、障礙,溝通能力的培養等。在實務上探討職場和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以及如何培養人際溝通、協商談判和團體互動等技巧。 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期能使個人運用良好溝通技巧,以建構成功的個人關係,並完成其生涯目標;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安定繁榮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