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 類別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我會好好聽你說:對話困難的時代,聽人說話,和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東畑開人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4/12/05 出版

日本2023年新書大賞第5名  銷售突破100,000本! 《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經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熱門推薦! 「對話困難時代」難得一見的暢銷書! 溫暖心理師所傳授,溝通的奧義   感動推薦 宋怡慧  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Podcast主持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老公都不聽我說話」 「我聽不懂我太太在說什麼」 「我的爸媽不懂我、我的主管不懂我」 「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麼、不懂我的下屬在想什麼」 「我說了無數次,但那個人根本不聽我的話……!」 ‧在工作中我很擔心我的下屬,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家裡有抑鬱症患者,我該如何傾聽他們的聲音?  ‧身旁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該怎麼跟他們說話?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不聽人說話」、「對話困難」的時代。 為什麼,我們變得無法「聽人說話」呢? 有時是因為你很急,沒耐心,有時是因為你已經有了成見,有了情緒…… 尤其是,當你的內心承受很大的壓力、感覺到威脅時,你就會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時候,其他人都會變成「壞人」、「敵人」。於是你封閉自己的心,變成「孤立」的狀態。 人們只有在說的話有人聽的時候,才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 所以,當你無法「聽」時,要先從「讓別人能聽你說話」開始。如此才能構成「我聽你說」—「你也聽我說」的循環,重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只要你說的話有人聽,就能產生安心感,人就能改變,情況會好轉,進而達到理解與溝通。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聽」指的是單純的聲音進入耳朵,而「傾聽」則是聽到了說話的人內心的心聲。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傾聽」比較困難,也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但是,「聽」其實比「傾聽」更困難,也更重要。   世上有太多關於「傾聽的技術」的書籍,但是,身為心理師的我還是非常的不滿足。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需要「聽人說話的技術」時,卻不知道到底該用哪一招才能奏效。 例如,合作夥伴、家人、或是同事等身旁的人正為了人際關係而苦惱時;或是社會上面對政治、社會議題已經造成敵我對立時,此時最是應該冷靜地好好對話的時候,而我們卻完全陷入了「聽」的功能殘缺不全的困境。一方所說的話完全進不了另一方的耳朵。 這時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聽人說話的技術」,而是「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因為我覺得我們沒有辦法聽人說話,主要是因為別人不願意聽我們說話所導致。 「聽」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這本書我就從如何「聽」的一些小技巧,到如何「讓人聽你說話」的方法,將我二十多年來的所學和臨床經驗都寫在這本書中。   【聽人說話的技術】  ‧讓對方決定時間和地點 ‧讓眉毛幫你說話 ‧誠實為上策 ‧讓沉默成為力量 ‧忍一下再回應 ‧不回答問題,只是附和 ‧像鸚鵡一樣重複對方說的話 ‧對方的感受和事情的原委都要了解 ‧善用「我不懂」 ‧想一些不會傷害人的用詞 ‧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就問問題 ‧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   【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日常生活篇 ‧找個身旁的位子坐下來 ‧一起去洗手間 ‧回家時一起同行 ‧線上會議後,留到最後再走 ‧圍著營火聊天 ‧簡單的工作一起做 ‧試著說點別人的壞話 緊急事態篇 ‧一定要提早告知周遭的人 ‧表現出心事重重的樣子 ‧那就頻繁地去洗手間吧 ‧談論一些服用的藥品、健康檢查之類的話題 ‧試試配戴黑色口罩 ‧故意遲到或是錯過截止日期   【好評推薦】 這是《傾聽力》的進化版! 有點不甘心,但是世界的確不一樣了,請找回我們曾經失落的關懷別人的心吧! ——阿川佐和子(散文家、主持人,著作《傾聽力》創下銷售170萬冊紀錄)   誰都有不順遂的時候,那就請打開這本書,讓自己喘口氣,你會看到你需要什麼,又該由何處著手,你一定可以的。這是一本從今天起就能派上用場,絕對是你會一直想放在身邊的一本書。 ——代官山 蔦屋書店 宮台由美子   讓人聽你說話、或是聽人說話,不但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希望被人了解,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就會想要知道該如何說、學習說話的技巧。也正是這樣「聽的力量」形成了柔軟的溝通,人也會改變,建立起良好的連結關係。 ——紀伊国屋書店 新宿本店 鈴木重人   「聽人說話」與「讓人聽你說話」總是不斷地在我們生活中一再重複,遇到過於複雜不是一時半刻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也請您一定要營造這種「聽」的氛圍,真的太重要了!當你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不如意,也請暫停腳步,讀一下這本書,絕對可以指引你重回本位。這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大盛堂書店 山本亮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鑽石心態: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3/01/07 出版

比賽勝負關鍵 在於心理素質而不只是體能 向頂尖運動員學習 想贏的渴望、堅持到底的心理素質    「本書會讓你用全新視角看待耐力運動,費茲傑羅的研究,也會幫助你成為自己的運動心理學家。」 ——知名耐力運動教練喬・福瑞(Joe Friel)  ★美國亞馬遜網站超過800則書評、4.5顆星好評 面對比賽,想贏的渴望、堅持到底的心理素質,往往超越體能,成為比賽的致勝關鍵。 本書作者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是一位運動作家,身兼記者、教練、運動營養學家等身分,已出版超過二十本書。他蒐集並分析實例,並結合科學研究,幫助讀者向頂尖運動員學習,進而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 作者爬梳運動表現的「心理生物學」模型,探討運動員如何運用強大心理素質克服體能極限。他引用鐵人三項、自行車、馬拉松、划船和游泳等耐力比賽的實例,帶領讀者回到無比刺激的賽事現場,重新檢視科學對於運動員內心的研究,以及一般人如何能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順利跨越運動與人生的難關。 他認為,頂尖運動員看似具備神人的能力,但無論他們的技巧多高超,天賦、體能仍有侷限。最困難的賽事往往同時考驗著選手的身體與心理,藉此強迫我們面對失敗、痛苦或改變的恐懼。 這本書不僅可以當成運動傳記閱讀,也提供實用建議,提醒我們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心念、情緒和行為,提升心理素質,就能跨越極限、提升表現!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療癒心傷:凝視內心黑洞,學習與創傷共存

宮地尚子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0/07/11 出版

一本書,拉開一張網,接住墜落中的受害者。陪著他們從創傷到復原,走一段療癒之路。我們所能做的,是向受害者伸長手說:「我不是加害者,是站在你這邊的朋友。」幫助他們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相信這件事。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因為歧視、霸凌、騷擾、侵犯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受害者的心底,藏著無法說出口的痛。這個痛,總是跟著受害者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就連睡覺也形影不離。這個名為「創傷」的痛,源於某個震撼的事件。在發生當下,如同歷經核爆一般,即使倖存,卻無法向旁人言說,就連說給自己聽都有困難,這是創傷「難以啟齒」的特徵。本書作者宮地尚子以精神科醫師、人類學者、社會學者的立場,建立「環狀島」創傷與復原模型。以類似火口湖的「環狀島」地形模型,說明受害者在群體中的處境,以及倖存者的逃生地圖。受害者傷口愈深,愈難說明面臨的個別困境。就像在環狀島的內海溺水,無法出聲、只能沉默。有些倖存的受害者從內海爬上島的內壁,想出聲控訴自己的心路歷程,卻遭質疑「憑什麼出聲」,甚至面臨社會攻擊,無法為自己爭取公平正義。由於受害者心中存著對於加害者的懼怕,彷彿加害者無所不在,躲都躲不掉,即使想「走出來」告別心理創傷,卻因加害者的幻影阻擋,造成受害者以為加害者「又來了」。因此躲到讓人找不到的地方,或是拒絕旁人協助。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就是持續向受害者伸長手說:「我不是加害者,是站在你這邊的朋友。」幫助他們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身體相信這件事。這本書,適合支援者(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律師)和旁觀者(受害者的親朋好友、關心此議題者)閱讀,進而了解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拉開一張網,接住墜落中的受害者,陪伴他們一步步邁向復原之路。★本書為《環狀島效應》改版★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關懷的力量(經典改版)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20/06/18 出版

很難得有一本書, 教我們如何真正關懷他人, 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   父母關心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真正幫助他成長? 老師關心學生,但是要如何教導,引領他找到自己的路? 對於公司裡的同事,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常常忘了關懷…… 一般人忙碌了大半輩子,才幡然醒悟,我這一生為何而來?人生有沒有意義?   王浩威  作家、心理醫師 方志華  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鄭美里  社區大學人文社會學術課程講師 余德慧  前東華大學、慈濟大學教授 誠摯推薦   本書的作者米爾頓‧梅洛夫,是美國的哲學教授、作家。 他的這本小書《關懷的力量》,於1971年首度出版,是極少數專門討論「關懷」這個概念的一本書。四十年來,本書深深影響了教育、醫療護理等領域,甚至一些企業人士也很推崇它。而本書的文字之美,也創造出一種讓人安心、反思的情境。 從近年來傳出許多教育問題、網路霸凌問題,不管是為人父母,當老師,或在家庭、公司裏,我們常常會忽略了關心他人的細微之處,而人又是最敏感的。或許這本充滿啟發的小書,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何關心別人。 作者認為:關心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對方成長和實現自我。比如說,一位父親關心他的小孩,他會尊重這個孩子是個獨立的存在,而且有成長的需求。他感覺到孩子需要他,並回應他的需求而去幫助他成長。但是,關懷並不是利用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關懷不是一種手段。 關懷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會與他人產生聯繫,關係得以發展,而透過彼此信任,關係的品質會改善而且深化,友誼也會隨之出現。不論是父母關心他們的小孩、老師關心學生、心理治療師關心他的病人、或先生關心妻子,都具有同樣的模式。 然而,我們也會關心一個想法(idea)、一個理想(ideal)、或是我們所在的社區(community),就如同作家會關心他的著作、音樂家關心他的作品,這些也是關懷的行為,而具有同樣的模式。 關懷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裏,可以為他的價值觀和日常活動建立起秩序,因而他的生活會有一種穩定性出來,他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就定位」(in place),不會四處漂泊、沒有歸宿。他能夠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能在這世界上找到歸宿,不是靠著征服、解釋、欣賞,而是透過關心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關心。   專家好評…… 本書應該當作指定讀物……這本人生哲理的小書,探討人類所有活動中最實用、最核心、最合情理的面向。——《今日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Today) 這本書是哲學寫作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率先探討道德哲學的基本課題,明確指出對集體思維與宗教的意涵,並闡明人們嚴肅思考的所有領域,唯有關切並深深關心某個課題的人,才能對它做出寶貴貢獻。梅洛夫教授用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讓讀者覺察跟這個重要事實相關的種種。——伯特(E. A. Burtt),美國科學史家、宗教哲學家 不論是什麼年紀,只要是心智自由奔放的讀者,都會有所收穫。——《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簡潔而且文字優美,它以最清晰的方式,探討所有學校必須處理的兩個問題:一是成年人在這樣的學校中所處地位的本質,以及他和學生的關係;還有,學生們想在學校教育中追求甚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在我讀過的所有探討幸福美滿和諧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幫助別人過這樣的生活的書當中,這本書是上上之作。我強烈推薦給成年人和學生。——約翰‧霍特(John Holt),美國知名教育家、作家,在家自學運動提倡者   對於關懷的種種說法 ……評量自我成長的標準,在於我能創造、成就對方以獨立的人格成長的程度。——卡爾‧羅傑斯(Carl R. Rogers),美國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大師 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一個創造者,他要能創造出一個不依賴他便能成長茁壯,而不是用他的形象塑造出來的孩子。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個藝術家,如果他試圖將孩子塑造成跟他一模一樣,就違背了人類的創造精神……。——齊爾布哥(Gregory Zilboorg),烏克蘭裔美國心理分析學家 一本書的生命就在字裏行間。一本書有它的律則,一段時間之後將成為你的創造物。你就像是個飼養馴服動物的主人。我經常為我對待小說的方式感到羞愧,我必須說,壞的不是小說,而是我。就像小說其實並不屬於我,而像是我養大的孩子。您瞧,我知道在我的小說中有哪些地方是很美的,然而當我完成一部小說之後我常會領悟到,這些美好之處不會獲得讀者共鳴,換言之,我沒有成功地將它帶出來。說來奇怪,就好像我讓小說失望了,沒有盡到我應盡的義務。——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美國小說家、劇作家 我不想說得一副形而上的樣子,但是在繪畫時會有一段時期,那幅畫會自己提出一些要求,如果你不是對這點超級敏感的話,你知道,你可能就會毀了那幅畫。畫作顯然是有了生命一樣。——班‧夏恩(Ben Shahn),美國畫家 我們都想要被別人需要。我們不光是有需要,當我們被別人需要時,也會備受激勵。……當我們不被需要時,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我們感覺「未完成」、「不完整」,而唯有透過互相需要的關係,才得以完成。我們不僅會想要去尋找自己欠缺而且需要的,也會想要去找到那些需要我們的事物。——安德拉斯‧安吉亞爾(Andras Angyal),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 一個人唯有實現了他個人存在的具體意義,他才能實現他自己……一個人必須實現的意義乃是在他之上的,絕不僅僅是他自己。——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意義治療法大師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增強你的意志力:教你實現目標、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暢銷改版)

《紐約時報》暢銷書!   專家學者一致好評: 史迪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語言本能》作者 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史蒂芬‧杜伯納,《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大衛‧艾倫,暢銷書《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馬丁‧賽利格曼,賓州大學教授,正向心理學之父   許多人設定了目標,但是半途而廢; 工作累得半死,效率反而越來越差; 擔任主管,每天處理繁瑣的小事,結果重要的決策一拖再拖; 就是忍不住想要血拼購物; 想要瘦身、戒菸,但又抗拒不了誘惑。 ——他們說他們「缺乏意志力」,但事實上是意志力耗損了,所以自制力變差了。   意志力,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 它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具有生理基礎的一種能量。 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用久了就會疲累,只要多鍛鍊就可以強化它。 葡萄糖(glucose)就是意志力的燃料,也因此,吃飯、睡覺對於儲備意志力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節食瘦身那麼容易失敗。   意志力有兩大定律: 一、意志力是有限的,用一次就消耗掉一部分。所以,最好一次專注一件事,比較能達成目標,並建立自信心。 二、你做不同的事情所仰賴的意志力,是來自於同一個帳戶。也就是說,你是用同一批意志力來應付無奈的塞車、繁雜的工作、苛刻的上司、消費的欲望、甜點的誘惑、難搞的小孩。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但這個極限可以改變,可以透過練習讓意志力增強。本書不僅揭露實驗室研究的驚人結果,也從許多知名人士的親身經驗,說明如何針對你的期望,設定務實的目標、監控進度,增強你的自制力。 只要學習一些技巧、並養成好的習慣,下一次遇到誘惑時,你可以不必那麼費力就可以抗拒它,因為你的意志力已經增強了。而且,你的工作執行力也會變強。 在這個太依賴網路的時代,「點擊一下」、「滑一下」的誘惑如影隨形,想要不去做,可能比登天還難。但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可以幫助你。 想要美滿的家庭、個人的事業、理財致富、健康、自由,意志力是解開成功關鍵的鑰匙。   關於意志力的真相: ※想要新年新希望?為了能真正實現,不要貪多,一個願望就夠了! ※任何一個小決定,都會用掉一點意志力。花精神去決定一些瑣碎事情,將使你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去做真正重要的決策。這就是「決策疲勞」現象,而且小心!這時候你更難抵擋誘惑。 ※當你意志力疲勞時,會偏好短期利益,因此你可能做出不智的決定。這時趕快補充葡萄糖,「吃了再上」,才會有充分的意志力,做出好的決策。 ※如何善用意志力?假如你想要當個專業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寫固定的字數,養成習慣;如此一來,習慣就可以幫助你在日後輕鬆克服困難。 ※越壓抑,越想去做——有趣的「白熊實驗」。 ※「道德許可證」效應: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就覺得自己有權可以使壞一下。所以早上辛勤工作,下午開始打混摸魚……如果能增強自制力,就可以避免這種效應。 ※「管他的」效應:你設定了目標,但不小心破戒了——「管他的,今天就好好享受吧!」這是放縱、後悔、再放縱的惡性循環,是意志力的大敵。 ※「吉他之神」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如何戒除酒癮? ※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節食慘痛經驗。 ※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還有更多!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1+2

阿德勒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9/09/21 出版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簡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簡介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挑戰。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專門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觀念的一本經典。 這也是一本直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書——我們都有過童年,有過童年時期的種種體驗,因此我們會如此關心教育問題。這本書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問題,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再活一次,認識自己,並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導小孩。 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觀念包括: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為的根源,幼兒在5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 1.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2.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3.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人生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沒有壞孩子,只有灰心氣餒的孩子。這些孩子需要鼓勵,幫助他重拾勇氣。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當情境產生變化,他的好行為不一定能持續。  解决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79 特價5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阿德勒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8/12/27 出版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真正的自我: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解决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年出版,距今將近90<span "="">年,但是讀來沒有距離,彷彿在談我們身邊的兒童、青少年、父母與教師。阿德勒的每句金言,溫暖中又帶有當頭棒喝的力道,他以親切的口吻,為我們解惑,也道出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原理。   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更了解孩子,也更認識自己,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始。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阿德勒  著
經濟新潮社 出版
2015/05/05 出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7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