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始老花⋯⋯但生命的每事每物卻愈看愈清晰, 記憶力也衰退了,卻牢牢記得想對30歲的自己說的話, 腳骨力沒從前好,但路還是要繼續走,那怕身邊人已經先走一步了——由初戀談到同性戀,從懷疑人生談到接受衰老。活了半輩子,搖滾少年到老才重新留長髮,也有人離婚後才發現愛情的真諦,成為公司的「關係顧問」;五味雜陳的20條人生問題,由各位年過60、吃盡人間煙火的阿婆阿公坦然分享。「這不是答案之書,因為世上根本沒有一模一樣的人生。寧願這書化作一扇門,翻開看看,隨時跳進從沒想像過的世界。」-由一場三年前開始至今的展覽「不如問阿婆」延伸出來的話題之作——老正工作室帶著一班長者走進文藝市集、大專中學校園十多次,以擺檔或辦工作坊等互動形式,與年輕人開展對話。-透過展覽及本書內容,讓讀者破除對長者的既定印象及成見,藉此建立共同話題連結兩代人。
已經開始老花⋯⋯但生命的每事每物卻愈看愈清晰, 記憶力也衰退了,卻牢牢記得想對30歲的自己說的話, 腳骨力沒從前好,但路還是要繼續走,那怕身邊人已經先走一步了——由初戀談到同性戀,從懷疑人生談到接受衰老。活了半輩子,搖滾少年到老才重新留長髮,也有人離婚後才發現愛情的真諦,成為公司的「關係顧問」;五味雜陳的20條人生問題,由各位年過60、吃盡人間煙火的阿婆阿公坦然分享。「這不是答案之書,因為世上根本沒有一模一樣的人生。寧願這書化作一扇門,翻開看看,隨時跳進從沒想像過的世界。」-由一場三年前開始至今的展覽「不如問阿婆」延伸出來的話題之作——老正工作室帶著一班長者走進文藝市集、大專中學校園十多次,以擺檔或辦工作坊等互動形式,與年輕人開展對話。-透過展覽及本書內容,讓讀者破除對長者的既定印象及成見,藉此建立共同話題連結兩代人。
童年不能扭轉,餘生仍有選擇。一步一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活出自己的人生。*****別讓你原生家庭的陰影,決定你的餘生快不快樂。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性格、思想與行為,甚至一而再地遇上類似事件,例如情路坎坷、總是自卑和不安、有著無盡的焦慮等等,讓我們誤以為是擺脫不了的命運。事實上,原生家庭的傷是可以修復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學習管理情緒的表達方式、留意自己想法傾向,讓我們一步一步找到傷痕的癥結,即使未能一下子復原,我們也可以走在療傷的路上,漸漸地掌控人生。本書結合大量原生家庭有關的案例,配以自我覺察的指南和工具,讓你踏出療傷的第一步。如何走以後的路,你有權選擇,不讓原生定義餘生。本書特色.本書作者前作《其實你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反應良好,得到讀者正面的回饋,本書再以原生家庭為題目,更請來多一位心理學家合著,令內容更扎實。.本書結合大量案例,令作者更有共鳴。.本書加以自助的工具,令讀者可以嘗試找出問題及處理,實用性並重。
童年不能扭轉,餘生仍有選擇。一步一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活出自己的人生。*****別讓你原生家庭的陰影,決定你的餘生快不快樂。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性格、思想與行為,甚至一而再地遇上類似事件,例如情路坎坷、總是自卑和不安、有著無盡的焦慮等等,讓我們誤以為是擺脫不了的命運。事實上,原生家庭的傷是可以修復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學習管理情緒的表達方式、留意自己想法傾向,讓我們一步一步找到傷痕的癥結,即使未能一下子復原,我們也可以走在療傷的路上,漸漸地掌控人生。本書結合大量原生家庭有關的案例,配以自我覺察的指南和工具,讓你踏出療傷的第一步。如何走以後的路,你有權選擇,不讓原生定義餘生。本書特色.本書作者前作《其實你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反應良好,得到讀者正面的回饋,本書再以原生家庭為題目,更請來多一位心理學家合著,令內容更扎實。.本書結合大量案例,令作者更有共鳴。.本書加以自助的工具,令讀者可以嘗試找出問題及處理,實用性並重。
那些年從事死亡業,由殮房到殯葬到遺物整理,見證著很多失去,那些走得太早的生命、死前的孤獨冤屈、天意弄人的遺憾,死亡很公平,「死好」卻從不容易。那些年從事死亡業,卻也帶來很多擁有,那些意想不到的友情、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啟發、對活著的深刻體會,活著是學問,「活好」更是一生的課題。殯葬禮儀師明泰,用心寫下一個個有關死亡的事,有關心靈的事。本書特色:.本書作者分享生死故事的IG別具名氣,有近6萬followers。.以感性的筆觸,寫下一個個有關生死別離的故事,真摯動人。.本書作者以殯葬禮儀師的角度,帶出讀者鮮能聽聞的生死故事。
給同樣離鄉背井的人書寫對家的另類想像「每到一個地方定居,我就要申請一張身份證;目前為止我收集到第五張。」***由香港出發,定居歐洲不同城市。在荷蘭萊頓上大學、然後跑到英國牛津,幾年後搬到德國漢堡,不到四年又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一趟橫跨十多年的冗長散步,一場從外到內的自我尋找。蘇菲蔓把人生目前為止想念得肝腸寸斷、把自己打擊得體無完膚的東西鉅細無遺地記錄下來。在還未忘記細節和再度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成為在另一個地方生活的自己以前,她決定把一部分的自己留在原地——自我懷疑、迷惘糾結、家的想像、文化差異,以至對於世界的見解。//我發現,「換一個地方來住」對我的真正意義——或者其中一個真正意義——正正就是這樣。攤開雙手,抱擁世界。這樣,我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在一個地方回到另一個地方,憑藉我的雙眼可以感受當中所有的可能。//
休息不是奢侈品。只要每天幾分鐘,從忙碌中停下來,關顧自己的身心靈,才學會好好生活。***「每天忙東忙西,哪有那麼多空餘時間?」「工作很忙,不能請假,即使放假也要處理各項私人細務。」你是否忙著處理各種事務,連休息都變得奢侈,即使知道要關注自己的身心靈,也不讓自己停下腳步?原來,休息並不是甚麼奢侈品。只要我們每天抽幾分鐘進行「小休息」,就能提升身心靈(330)健康。「小休息」是每天持之以恆,在自己稱心的時間進行有益身心靈、而且是自己喜歡的活動,簡單如用心享受一杯咖啡,或是等車時進行靜觀練習,沒有任何負擔,也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研究證實,每天進行「小休息」,就能增加和累積正面情緒,並減輕壓力;即使在工作期間做「小休息」,也可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投入感。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學會休息,才能好好生活。今天起,每日善待自己多一點,發現更多生活的美好風景。
無論在人生的高山低谷,我們都能以靜觀的態度,選擇痛上不添苦,放下執著,更自在地面對變幻不定的人生。人生本來就不會常常像我們的預期一樣。突如其來的變化、難以解決的困難,我們坐在低谷可能會感到萬念俱灰,拼命生存卻苦無出路。困難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有時困難之所以如此難,是因為我們執著於抗拒和逃避,也對自己太苛刻,於是在痛上加上一層又一層的苦。這時候不妨停一停,讓心「靜」下來,安住自己的心在此時此刻;「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我們或許會發現痛原來不是那麼苦,也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面對困難和作合適的選擇。靜觀不能幫我們直接解決困難,但可讓我們學習與困難共處,不再痛上加苦,甚至在和困難共處的過程中,發現活在當下的快樂。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嘗試靜觀覺察當下的身心狀態,好好地照顧自己,穩住此刻的心,迎向挑戰;放下執著,靜觀變幻不定的人生,即使面對不安的天氣,也能活得自在一點。
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之作2020年,全球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下,生活方式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命運的無常、生死的驟然,讓我們加倍珍惜眼前的人事物。這一秒,趁還來得及擁抱。二零零三沙士時還是初出茅廬「紅衫魚」,到二零二零新冠肺炎變成穿褲不穿裙的急症室資深成員;十多年的醫護生涯,她見盡悲歡離合的人間故事。帶著另一個女人探望妻子的丈夫、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兒子、全身浴血喊著「我不想死!」的重症病人⋯⋯以為已經習慣面對生死的小咩,直到雙親逝世、自己命危,突然感受到別離的重量與生命的執著,對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悟。死亡從來不是操縱在自己手上,生命卻是我們有能力掌握的,不要把日子過得如行屍走肉。不要讓自己來不及道別。
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之作2020年,全球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下,生活方式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命運的無常、生死的驟然,讓我們加倍珍惜眼前的人事物。這一秒,趁還來得及擁抱。二零零三沙士時還是初出茅廬「紅衫魚」,到二零二零新冠肺炎變成穿褲不穿裙的急症室資深成員;十多年的醫護生涯,她見盡悲歡離合的人間故事。帶著另一個女人探望妻子的丈夫、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兒子、全身浴血喊著「我不想死!」的重症病人⋯⋯以為已經習慣面對生死的小咩,直到雙親逝世、自己命危,突然感受到別離的重量與生命的執著,對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悟。死亡從來不是操縱在自己手上,生命卻是我們有能力掌握的,不要把日子過得如行屍走肉。不要讓自己來不及道別。
死亡不可避免;告別是人生最難一課。面對摯親離世,我們要學習好好哀傷,學習與哀傷同行。---人生是擁有,然後失去。死別的痛,像一個黑色的圓,抹不走,忘不掉。「哀」並不能「節」,因為哀傷真實存在;只要接納哀傷,讓生命畫出一個更大的圓,帶著哀也帶著愛,五味紛陳的,我們仍然可以好好活下去。從事生死教育和哀傷輔導工作多年,田芳從喪親家屬身上,學會面對死亡的最佳方法,就是正視死亡,反思生命;喪親的痛,就好像錢幣的兩面:一面是哀傷,另一面就是愛。哀傷的源起,是愛。帶著愛,與哀傷同行,是每一位喪親家屬需要上的課。「為終將出現的告別,作最好的準備,也為當下的生命重新反思。」‧市面上首本講述「哀傷輔導」的香港書籍;生死教育為近年熱門主題,而「哀傷輔導」較少觸及‧本書適所有年齡層的讀者‧本書將作者從事哀傷輔導的感人故事娓娓道來,配以專業的理論和指導,情理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