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十一個章節,以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理論為一整合性架構,探討個體由受孕至死亡期間,有關生理、智力、社會及情緒各領域的發展,並強調人類實為個體基因、社會及文化等因素的產物。並延伸了艾氏八大危機理論,將人生發展周期分為「懷孕及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與「老年期」等九期,分別探討個體在各發展階段期間,融合身體、自我及社會系統因素所衍生的發展任務與危機。 由於老年人長壽已是一社會事實,如何「成功老化」更是社會另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另列一章專門談論老年的養生文化與老年的社會參與,幫助老年人「成功老化」。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本書所說的各項「生涯發展與規劃」能力,如: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天賦、工作的創新、學習意願與可塑性、抗壓性與情緒管理、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跨領域並融會貫通、求職及面試準備、職場倫理、工作的道德戒律與品格修養、人事倫理與服務倫理等,都屬於「高級本領」,並不是那麼容易一學就會、一蹴可幾。要從小到大、經年累月的磨練與累積而成,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職場實習與在職進修。所以現在還不太懂或學不好都很正常,不必太心急與自責。這門課得到幾分也不太重要,高分只代表你書讀得不錯、團體報告有模有樣,只能說你「知道很多」、說得「頭頭是道」,不保證將來定能順利就業、貢獻社會。職場上有許多的問題與挑戰,是考試高手應付不來的。謙虛低調、日新又新,才是最佳的應變之道。總之,現在、及早開始起步,到時才能事半功倍,不會茫然、恐慌。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小故事」編排入每一章,把教材帶進生活,每則故事搭配真實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本書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和當代研究平衡」(a balance of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全書涵蓋經典研究及其新近研究,讓學生看見社會心理學的演進與深度。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和新的共同作者Sam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新!第九版大幅更新了新近研究的參考文獻。新!每章開頭的學習目標帶領學生鳥瞰全文。新!每章的主要段落在結束時加上複習題,幫助學生更能掌握教材。章末摘要為整章提供簡潔速記的內容,幫助學生複習與準備考試。
父母師長要多鼓勵子女與學生選修「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這類萬用課程。真正聰明的學子,也會謙卑及虛心地為自己選擇這類課程,並用心體會與實踐。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夫妻檔,雖然長年教授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這類課程,但不表示在愛情的力量下,彼此就很有默契或願意互相忍讓。畢竟是不同生長環境下成長及個性殊異的兩人,「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常常和對方大小聲,讓學生以為在爭吵,但其實是在溝通。因為不想以壓抑情緒的方式,造成「面和心不和」,委曲不一定能「求全」的結果。 兩人在教課中發現,這類課程「知易行難」;往往嘴巴說「大話」,身體卻說「實話」,也就是腦袋指揮不了行動。所以這類課程很需要在生活情境中反覆思索及練習,才能形成個人良好的生活素養。 情緒管理及人際溝通,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而且這方面的學習也非常「個別化」與「多元化」,絕非知識學習、僅僅懂得相關理論或原理原則,就能一帆風順。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早與多多實踐與體驗,才能「學有所成」。所以書中提供許多生活素材與問題、相關的電影與書籍等,以利討論與演練。
社會變遷快速,連帶使人情緒波動變大、壓力加倍。若不能有創新及建設性的觀點,終將崩潰,而且過程很快。 每個人都希望幸福,不喜歡憂鬱上身,但要像動畫片《腦筋急轉彎》的啟示,更認識「情緒與壓力的生理基礎」,才能找到「活力與創意的源頭」。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不要排斥。「找回情緒與壓力的主導權」,讓我們有能力處理「暴怒」、「憂鬱」、「焦慮」、「失落」、「恐懼」,更培養正面的情緒習慣,如:「原諒」、「自信」、「樂觀」、「自律」(時間管理)。 這不僅是一門學校的課程,家庭與職場也要繼續進行。讓我們每個人都好好撰寫自己的「人生幸福筆記」,猶如享受幸福的「馬卡龍」。
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為基礎的學科,又與其他行為科學,如哲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生理學、文化人類學、管理學等息息相關,要使個人主修的領域能得心應手的運用,對於心理學基本知識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的目標有:敘述、詮釋、預測、控制與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或素質;而心理學的目的在於瞭解自己,進而提昇並發揮人類的潛能,使人更具有自信與愛心來幫助個人生活的成長及提高生活的品質。本書在內容上採取學術與實用相並重的原則,除對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加以介紹外,也加諸了本土化的研究結果,針對心理學的領域作一深入淺出的說明,期使對教學及參考者皆有所助益。
人際溝通其實大部分在團體互動與職場工作取向的生活情境中,本書以心理學觀點與社會學為基礎,融入適度的理論和研究,探討人際溝通之原理原則與實務技巧,以期增進人際關係之溝通能力,解決人際關係中的相處問題,在生活交際與工作職場上,達到良好溝通的模式,進而與生活中重要關係人和樂相處,帶來生活的快樂與工作的成功。 本書以簡明清晰的文字撰寫,深入淺出的書寫型態,適切的取材與內容,使讀者易於瞭解與吸收,內容包含團體、團體輔導、團體過程、問題診斷與處理、知覺、自我知覺與對他人的知覺、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的特質與運用、思想與情感的溝通、傾聽與同理反應的技巧、人際影響、人際衝突的處理、組織中的溝通、團體中的溝通、領導成員角色的溝通、求職面談等範疇。 每單元除簡明的重點內容外,安排豐富的學習活動與意見交流,亦增列延伸學習與人際語粹,提供相關生活實例或人際溝通秘訣,以期對學習內容融會貫通,作為省思討論之空間,彙整人際溝通相關網站,方便學習者搜尋網路資料與查閱,做為加深加廣之學習。 期盼本書之理論實務與內容架構,能讓讀者習得相關知能,轉化成溝通模式與行為,充分表現良好溝通技巧,並應用到實際生活與工作情境,能成功的處理日常生活中與職場工作上人際關係的問題,以獲致幸福的生活。
與「職涯發展」有關的主題是「生涯規劃」與「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狹義是指培養找得到工作的就業技能,廣義是使職業與人生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而非面臨取捨。考不上名校,就無法擁有成功人生嗎?當然不是,所以要好好規劃,知道還有哪些「條條大道通羅馬」。就算讀了名校,也不代表已獲得「高薪資」的保證,更要謙虛、敬業。所以,生涯規劃不僅對缺乏自信的人很重要,對於自信的人一樣重要。 「人際關係」則指在職場上稱職地扮演好各種角色,包括:下屬、上司、同事、合作夥伴、提供服務者。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比起個人小範圍的親情、友情、愛情,來得複雜多了。「人際不適應」大都並非別人的虛假與複雜所致,而是自己欠缺足夠的溝通技巧與正確的職場倫理觀念。 這一代的年輕人還是令人有信心的,學習能力與意願都很強,確實可以好好「討論」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何適應職場的人際生態等人生大事。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本書可使大學生更順利地踏入職場,更快擁有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對於想要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師或學生來說,本書是一本結合臨床實務且深具威信的佳作。在本書中,Judith S. Beck對於治療模式的理論、原則與實務運用,為讀者提供了厚實而深入的基礎。透過逐步階段的清楚導引,Beck為我們展示如何成功地運用實證基礎的治療技術,為案主帶來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本書的第二版,更是結合學界近十五年的豐碩研究成果,以及Beck在臨床實務、教師及督導等角色中持續不斷的個人歷練,在全面徹底的修訂與更新後,再度問世於大眾。 本書在治療技術之運用、協同關係之建立、發展個案概念化、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歷程等項目上,提供了具體而詳細的說明。第二版更多了衡鑑與行為活化的篇章及導引。其中理論所涉及的核心治療技巧在本書也有詳盡的介紹;像是自動化思考的辨識、評估與回應;深沉假設與核心信念的修正及調整;行為與經驗層面的介入方法等等。本書也針對各式治療中所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復發的預防,有詳細的介紹。 Beck以一位名為「莎莉」的個案縱貫全書各章節,作為實際治療上進行的案例說明。此外,第二版也針對治療者與案主之間的治療關係、如何賦能(empower)案主,以及有效執行家庭作業等部分,有相當幅度的說明;同時也有個案範例的詳盡紀錄,並提供七個可供讀者自由使用的臨床工具。若有其他任何特殊用途,讀者也可從網路下載定型化的格式以便使用(網址:www.guilford.com/p/beck4) 本書適合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閱讀,不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治療師,還是想要進階學習的資深治療師,堪稱為深具啟發性的經典之著。對於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精神醫學,以及諮商心理的碩士班學生來說,更是必讀之作。
補救缺失和處理失能一直以來是臨床心理學家的重心,而正向心理學和增強快樂與幸福有關,包括個人優勢和提升最佳幸福中的正向社會系統。 本書是任何人進入這個領域最佳的入門教材,新版保留了上一版受歡迎的特色: ■解釋主要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學習目標 ■每一章的總結 ■研究和個人發展問題 ■研究方法 ■名詞解釋 本書全面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解釋和發展,包括新增「正向心理治療」一章、性格優勢和美德的延伸研究、情緒智力的突破性探討。 新版的正向心理學對心理學的學生、授課教師,以及接受臨床心理、社工、諮商、心理治療相關領域訓練的研究生而言,都會是非常有用的資源。
人無法脫離社會真實而孤立,溝通行為是我們建構社會關係的重要橋樑。本書首先陳述人際溝通的重要概念及溝通歷程,並分別說明語言及非語言溝通的不同意義,進而專章討論人際影響以及衝突處理,並擴及於團體與組織中的人際溝通,最後針對常見的溝通困境,如求職、協商……做專章探討。每一章末都附有練習,而且幾乎都曾在編者課堂中實際演練,期待藉由這些習作,幫助教師強化教學成效,讓學生不只豐富溝通的知能,也能夠重建溝通行為、體認不同經驗,確實改善其人際關係。
由於注意老人心臟的資訊很多,探討老人心理的研究卻很少,完整介紹老人心理的書籍更少。本書在簡介老人心理、生理、精神醫學等基本概念之後,依序說明老人的:人心---自我與人格◎心態──態度與價值◎心思──認知與學習◎心性──習慣與上癮◎心意──記憶與失憶◎心智──智力與失智◎心情──情緒與壓力◎心病──心憂與心死◎心愛──家人心理◎社心──人際心理 每章都有一些案例,各以三到四節來說明上述的範疇。每一章最後各找一部相關的電影,簡要介紹劇情、說明該電影對老人心理面的啟示,然後列出討論題綱。 老人常被忽視、漠視、冷淡對待,好多人都忘記老人有顆真實的心。希望讀者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用「理」去認識、去詮釋;因為老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狀態下,而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中,所以應多從社會環境去瞭解老人及老人的心理。
魚活在水裡,所以不知道水的存在;人活在團體中,所以忘記我們就活在團體中從出生到死亡,團體與我們息息相關,生命週期中每個階段都有團體伴隨一起成長。本書從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兼顧理論與實務,透過系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全面瞭解團體溝通的理論基礎與發展,並靈活應用書中的概念與知識。本書特色每章以多元型態的練習主題加強概念與知識,諸如觀念應用、課外活動、課外動動腦等,提供讀者解決團體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人無法脫離社會真實而孤立,溝通行為是我們建構社會關係的重要橋樑。本書首先陳述人際溝通的重要概念及溝通歷程,並分別說明語言及非語言溝通的不同意義,進而專章討論人際影響以及衝突處理,並擴及於團體與組織中的人際溝通,最後針對常見的溝通困境,如求職、協商……做專章探討。每一章末都附有練習,而且幾乎都曾在編著者課堂中實際演練,期待藉由這些習作,幫助教師強化教學成效,讓學生不只豐富溝通的知能,也能夠重建溝通行為、體認不同經驗,確實改善其人際關係。
在囇莉的博士論文中,和諧與衝突的形上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及實徵研究環環相扣,達到了一種「三位一體」境界。為了保持論文內容與體系的完整性與統合性,實有以專書形式出版的必要。讀者細閱此書即可發現,其中所提出之和諧與衝突的形上學理論及心理學理論都是高度本土化的,所報導的實徵研究及其發現也是相當本土化的。整體而言,從全書內容的創造性、統合性及本土性來看,它已為華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貢獻。 對華人人際和諧與衝突的研究而言,本書的問世是一重要的里程碑。此書的流通應可結束長期以來套用西方衝突類型理論的時代,從此進入運用和諧與衝突的本土化理論從事本土化理論從事本土化實徵研究的階段。書中內容為人際和諧與衝突的研究開啟了廣闊的新方向及新課題。今後此書會成為從事這方面研究者必讀之書,從中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綜觀東西方文化,培育出的佼佼者或劃時代的人物,或多或少在青少年期經歷一些困境、挫折、失落,但他們的傳記或生命史也告訴我們,「不經一番寒風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青少年是一個非常時期,也是一個發展關鍵潛能的重要時刻。處於「既非大人亦非小孩」的尷尬成長期,此時若有成人給予適時的開導,對人生的看法、處理事情的態度、人際交往與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父母、師長的關懷與瞭解,給予在瞬息萬變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合宜的啟發和教導,可以舒緩這個時期各方面成長發展所帶來的負面認知與影響,化危機為轉機。本書從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剖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認知、情緒、道德發展的軌跡,並探討青少年的相關議題──懷孕、網路文化、輟學、犯罪、瞌藥、自殺、生命教育。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探求問題的根源並配合個案研究的實例,深入淺出說明,提供讀者一個豐盛的知識饗宴。
這是一本不同於傳統,將認知行為治療運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難得工具書,作者累積了多年的臨床實務經驗,而發展出適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認知行為治療工作手冊,它具有清楚的結構及詳盡的表格。本書除了是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師、社會工作師及諮商心理師等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外,甚至是幼教老師、學校教師以及孩童家長,都可以從本書獲得教導孩子的寶貴方法及知識。這本書中所有的內容與表格,在網路上均提供消費者免費、彩色的英文版本,請參觀下列網站:http://www.wileyeurope.com/go/thinkgoodfeelgood,您可以讀取並下載這些輔助工具來協助您處理個案。
「人際關係與溝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生涯上,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並要和他們作某些溝通。本書首先即在探討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理論基礎,進而研討在生活中和工作上的運用問題。 本書理論內容包括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意義,人際的自我、互動、情境等層面,人際間的衝突,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以及人際溝通的方式、障礙,溝通能力的培養等。在實務上探討職場和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以及如何培養人際溝通、協商談判和團體互動等技巧。 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期能使個人運用良好溝通技巧,以建構成功的個人關係,並完成其生涯目標;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安定繁榮的社會。
這是一本介紹以認知治療方式來協助憂鬱症與焦慮症病患的書,寫作的對象是臨床實務界的專業人士。憂鬱症與焦慮症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兩種疾病,以點盛行率來看,有超過10%的女性和3%的男性罹患憂鬱症,而處於焦慮狀態的人口比率亦有3%。而認知治療──特別是當它合併使用藥物時──在阻斷復發上有相當好的成效。 本書內容包括治療的方法,並有完整翔實的個案研究,來佐證這些技巧的有效性。雖然本書的寫作對象為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以及家庭醫學科醫師,但對所有從事心理衛生工作者,相信皆能從認知治療的技巧中受惠,使他們在協助病人的過程中能更有成效。
教育組織行為 學校是一獨特的社會組織,除具一般組織的共同特性外,更展現其特有的獨特性。學校成員個別與集體的行為,深受成員人格特質與其所處物質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本書《教育組織行為》係探究「在學校組織中人們的行為」,可以協助關心學校教育者,更深入瞭解學校組織及其成員的所作所為。 歐文思 (Robert G. Owens) 之《教育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乙書第六版,試圖均衡論述傳統的與新興的組織理論觀點,以更確切地反映出學校組織專業實際的真實生活。全書除導讀外,共分為十章,依序包括:組織思想的主流、當代組織理論、建立人力資本、動機、教育組織中促進成長的環境、領導、組織衝突、作決定、組織變革、以及全面記述的必要性與質的研究等章。其中導讀以及前三章在第六版中曾作較大幅度的變動:有新增者;亦有應讀者反映意見而加以回覆者(曾與前面版次刪除者)、內容統整者。是學校行政人員(特 作者簡介 ◎林明地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 經歷/國小教師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助理編輯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第三科股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助理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兼任副教授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副教授 著作/《教育組織行為》 ◎楊振昇 學歷/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olorado)教育學博士 經歷/國小教師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科員、幹事、專員兼任司長秘書 國立空中大學、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兼任講師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兼任副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兼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 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著作/《教育組織行為》 ◎江芳盛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教育博士 經歷/國小教師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著作/《教育組織行為》
心理衛生 本書由五位具有精神科護理專業背景的護理教師所執筆,其著墨之焦點,較偏向於以精神醫學及護理為出發點,介紹一般心理衛生的概念。 包括常用的心理防衛機轉、對自我概念的瞭解、面對壓力時的調適、個人人格與行為的表現、家庭互動與自我的成長、面臨危機的處理,以及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基本認識等。 內容並配合一些實例的討論,可使讀者能容易理解並應用,期待能讓讀者對心理衛生有不同角度的瞭解與認識,更期盼能進一步開發心理健康之路。 作者簡介 賴倩瑜 學歷/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經歷/台大醫院精神科護理師 現職/輔英技術學院講師 陳瑞蘭 學歷/台灣大學護理學系 經歷/育英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教師 台南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教師 弘光護理專科學校教師 現職/輔英技術學院講師 林惠琦 學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經歷/育英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教師 凱旋醫院護理師 現職/輔英技術學院講師 吳佳珍 學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經歷/敏惠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教師 現職/輔英技術學院講師 吳佳珍 學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經歷/敏惠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教師 現職/輔英技術學院講師
生涯規劃 近幾年來,生涯規劃是個相當時髦的名詞,散見於各行各業,例如,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上班族的生涯規劃、職業婦女的生涯規劃、教師的生涯規劃……等等。 這種現象的背後,反映出散佈在社會、教育、政治、傳播等各階層的芸芸眾生,不甘於埋頭在現有的工作、學習當中,也開始謹慎的駐足思考:「我現在的位置對嗎?」 「我將來要往何處去?」這樣的思考源自於一種心靈深處的自覺,一種想要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掌心的急迫感。 現代人要的是具體的、能控制的東西,也習慣於具體的、能控制的東西。面對抽象的生涯問題,對許多人言,平添了許多無法自己掌控的焦慮。更清楚的說,這種焦慮是一種陷於生涯困境中意圖解脫的自我掙扎,有其嚴肅的生命意義。 如何讓不可捉摸的生涯概念具體化,是解決生涯焦慮的途徑之一,也是生涯輔導從業人員努力的目標。本書即是一位生涯輔導的實務工作者,累積了多年的輔導經驗,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具體成果。展讀再三,發現本書有許多的優點,值得向讀者們推薦: 其一,融會東西:生涯心理學的發展,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已經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將西方生涯的概念引進國內,需要相當程度的對照與轉換。本書十分用心的將東方的寓言、佛經的故事或比喻融入生涯概念中,相互對照,彼此呼應,增加了可讀性。 其二,深入淺出:生涯心理學採擷了許多心理學其他領域的概念與方法,而生涯規劃直接脫胎於生涯心理學,有其學理的依據。本書適時適度的介紹相關的理論,文字淺顯,輕鬆易讀,不僅不會增加讀者的心理負擔,也同時提高了可信度。 其三,資料新穎:生涯心理學是一門仍在發展中的科學,相關的研究仍在不斷的進行,例如生涯信念的研究、生涯阻隔因素的研究等。國內也有若干相關的研究發表,而且實際運用在生涯的實務工作上。這些新的素材也都納入在本書的章節中,可資運用。 作者簡介 洪鳳儀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諮商碩士 松誼企管副顧問師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及生涯發展中心輔導老師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兼任輔導老師
兩性教育 本書的特色在於: 1.乃針對「兩性關係」的概論書籍,最大特色在對於兩性性別間的權力差異、角色扮演、性別刻板印象、性侵害、家務分工等社會文化制度面的議題多有著墨,有別類似書籍只強調生物生理的性關係或功能論式的「家和萬事興」的假象,對兩性關係舊有的論述模式應可產生新的衝擊。 2.本書的討論空間相當廣泛,各章節的內容都可拿來與日常生活行為做對照或討論。 3.本書涉及社會面、生理面、心理面及教育面之中的「兩性關係」。且本書對日常生活上的兩性互動,有著理論與實例對照介紹的特點。 作者企圖將兩性間生理差異與社會文化制度上的性別刻板印象,予以有效地區隔並加以解釋,試圖能對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引發價值澄清的作用。這本書以系統性的介紹方式,從舊式傳統生物決定論的角度,轉為強調社會文化建構的取向,這一點是從事兩性關係教育時必須有的體認。因此討論時,應當從社會文化的兩性互動形式中,找尋正確與平等的方法。 4.本書獲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性侵害防治小組特別推薦,是值得一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