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社會亂象—孔墨思想互補、和平永成 和平很難嗎?和平行為很難嗎?長久維持和平與內心平和很難嗎? 這三個議題是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筆者是從事輔導家暴者、性侵者、及成癮者的社工師與治療師達三十年,近五年體悟出理解人類行為並不複雜,經整理長期驗證的方法而提出「人類行為四關鐽」,各約占行為原因的四分之一。人類行為四關鍵各是悶來的、學來的、想來的、神經營養不足或生理失常來的。以上四關鍵是「個人的和平處方」。 更提出墨子兼愛與盧森堡的善意溝通是「人際與國際的和平處方」。筆者更看出孔子的理想是愛不分親疏的大愛,不是偏愛親友的小愛,因在〈禮運大同篇〉與〈小康篇〉中孔子稱在天下為公下,也就是民主下,該主張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屬於墨子兼愛的大愛。但在天下為家,也就是在封建時代下只能倡導「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愛。但民國已經百年也走入民主後卻沒人倡導大愛,筆者呼籲華人或全球,若想永久和平,就該釐清舊仁愛與真大愛,而真大愛就是「孔墨互補、和平永成」,並在教育上,讓全民學習真大愛,在政治上,設計制度使真大愛者能行德政並有效監督,以使人類能走向永久的真和平。 聯合推薦 刑事司法博士、前警大教授、前行政院人事長、銘傳大學講座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黃富源, 新北市社會局局長張錦麗, 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徐西森,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育岱,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麗容,
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下,觀點分歧的背後,其實是每個人處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世界,因為每個人都固守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這個世界才會充滿了分歧,所以,思想的交流,並不是交流各自的觀點,而是觀察和分析對方觀察世界的角度。 有些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博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一個問題,得出不同的觀點,相對人們只是固守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這種方法的確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在這眾多的角度之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角度呢? 人類所有的決策和決定,最終都要作用在真實的世界之中,接受真實世界運行變化規律的檢驗。但由於人類的邏輯和思考是在自己大腦的認知世界中進行,兩個世界始終存在距離,所以,失敗在所難免,為了避免失敗,我們必須努力縮小外界真實世界與自己大腦認知世界之間的距離。這段話,概括了本書觀察世界的角度,本書的觀點並不是最主要的,觀察世界的角度才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 「彼岸」,「空」,「無」,這些字眼所代表的,其實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不是解讀各種觀點,而是尋找先哲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只有站在同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才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夢想與現實,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話題,因為夢想美好而沉浸其中,卻又因為現實不濟而身陷痛苦之中,人生起起伏伏,不斷搖擺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沉浸於喜怒哀樂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處在人生旅途中的我們,如同身處廬山之中,看不清這個世界,也看不清自己,結果迷失其中。 擦亮雙眼,走出思維的局限,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迷茫。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新書《超越對與錯-看穿論斷創造無限可能》 顛覆「對」與「錯」的思維,看清成就夢想的隱形障礙 生活每天都要面對各種抉擇,到底「這樣做才對」?還是「那樣做才對?」,你認為:「我是對的」,是不是「別人的對?」 怎樣去判斷「對」與「錯」,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生活無時無刻聽到或產生的「對」與「錯」、「好」與「壞」、「這樣做才對」與「那樣做不對」等等批判,大部分都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大腦無形的保護屏障。這保護屏障以「我是對的」的面紗讓人產生安全感、優越感,但同時也有可能,無聲無色地阻撓了成功與夢想的達成。 本書《超越對與錯-看穿論斷創造無限可能》,作者歐倩文以撼動心弦、且映照論斷思維的童話比喻故事,揭露童年建立的「對」與「錯」的價值觀,如何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在做出每件事的判斷時,所選擇的結果與一個成功的關係。 本書透過大腦的知識、意識限制、能量的觀點等等,逐步分析成因與結果,幫助你看穿這些生活中種種因認知造成的成功障礙,從而超越思維的框架,做出有智慧的選擇,成就人生!
薄紅硬學—英雄應對厚黑學說不》英雄本身的確超越凡人,具有高度且堅硬的自愛心與博愛心,敢於使用高度的正面與反面方法。英雄其心腸紅而硬,臉裡子薄而硬,手腕紅加黑。英雄既為國家社會謀幸福,同時為自己謀名利。宗吾先生所言的厚面黑心者,是奸雄而非英雄。英雄和奸雄形式相似而本質迥異。另外指出,對於本書中的兩個理論觀點——人類欲求演化邏輯和人類本性自保「經濟人」,作者希望爭取諾貝爾生理心理學獎項和經濟學獎項。 本書關於人類欲求產生和發展的邏輯,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作者夢想爭取諾貝爾生理心理學獎項。這個觀點的價值會超越佛洛依德。 人類本性自保,證明經濟學中的前提概念,經濟人。人的無私和自私都很小,普通人主要是追求生存需求享樂需求,把經濟效益當做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