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道路」,道路上有淚水、有笑聲;有失敗、有成功。本書藉由134則短文,透視社會百態,由當中,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自信,給人智慧,進而啟發自我,改變自我的最好借鏡。
「只管打坐」,是以現觀緣起空寂性的涅槃智為基礎的打坐法。即心念只是照見身心的各種現象,不論身心如何變化,一切都不為所動,只是默默照著,不忘不失。
前言 禪離我們很近,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禪是一劑解決痛苦煩惱,步向快樂成功的良藥,禪讓我們思悟人生真諦,到達新的境界。 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會做人,人生的目標與做人相互結合,才有了美好的希望。處人與立世其實並不簡單,因為美與醜共存,假與真併在,這時做人是很無奈的,人的自私一面都會展露無遺。 我們這一生的境過,全是虛幻不實的,覺悟的人生活隨緣就自在了;不覺悟的人造作強為,以自己的心意為所欲為,就是造業。 虛幻的世間無常,人命苦短,安分度日,無論苦樂順遂均屬三世因果。覺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地清淨,智慧圓滿。 人的一生,有順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順境未必好。善於運用環境的人,順逆境均能有所成就。 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 功力才能踏實。《無量壽經》說:三輩九品往生均要發菩提心,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這二願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覺悟世間的無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極樂真實不虛,依佛教誨,老實念佛決定得生。 一般人總見到他人的過失,假如能倒過來只觀察自己,以批評別人的心批評自己,就是修行。 過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庸人自擾。平時要作工夫,培養自己的直實智慧,智慧靠養,不是學來的;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要養。心清靜到一定的程度才產生智慧,因定生慧。 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絕不在乎有多少財富與產業。少慾知足是道,慾是五慾六塵,生活不缺,受用夠了就行。 《禪林清音‧處世篇》不是讓每個人去參禪、修禪, 而是以禪的智慧故事為基礎,開闊你的心胸、思維,詮釋貼近人們生活的處世哲理,令自己的心靈世界在歷涉一切真理後頓悟,變得清靜、充滿生命力。
格言一切思想、語言、行為,都從慈悲心出發,就不會增加別人的困擾與痛苦。禪似一盞懸掛在心靈之舟的漁火、一位深思熟慮時的良師益友、一杯撫平浮躁疑慮的清茶,它點亮你的人生之路,引領你走進智慧,在無聲無息中滋潤你乾涸的心田。放一些禪在工作裡,帶給你別樣的心境,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不忍回想的前塵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逍遙之中,一切都如春波無痕、煙消雲散。活在當下,享受過程,簡單是福。人生的禪理如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炙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飄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沖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裡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前言汲汲營營,拼命追逐,現代人都很清楚肩上的壓力。許多人認為「自我」的態度是維護自己利益的唯一方式。卻忽略了用「自私」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雖然會獲得短暫的利益,但從長遠看來,卻為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也製造了許多障礙。人類的本性是溫柔又慈悲的。每一個生命都和其他的生命緊密相連,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仰賴群體合作,在群體中又需要工作和伴侶等,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必須取自他人的付出。我們如果希望擁有更幸福的人生,若缺乏內在的發展,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安詳或長久的快樂滿足。在我們遭遇各種事物時,會產生苦或樂的感覺,依據這種感覺,對事物有所貪愛,進而產生強烈的慾望。當慾望化為行動時,便造成了各種的業--善的或惡的。在佛教中有許多完善的,培養正面思想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來逃選適合自己的。因此,接近佛法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讓自己變得更加正面和積極,減少負面煩惱,讓人生隨時隨地充滿善意的心,也隨時隨地充滿快樂。《十牛圖》是我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圖示,係宋朝廓庵師遠改作清居禪師八牛圖而成。十圖中把所有修行的過程到行菩薩道的真正意義解說出來。修持參透此圖,會帶來極大的喜悅,並會使人心胸開闊,身心都有解脫之感。《坐禪儀》是宋朝元佑年間宗賾慈覺禪師所撰,他是一位禪淨雙修的大師,普勸道俗每日念佛。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進行禪修,進行禪修會收到許多益處,自然,我們也變得歡喜並能發現生命的意義。祈願本書能帶給各位歡樂、理解、深層次的內心寧靜。
前言您和本書的不期而遇,想來也算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緣份。在太平洋的深海裏,住著一隻雙眼失明的大海龜,這隻海龜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藉以呼吸新鮮的空氣,然後又潛回海底。 一百年一次浮上海面的大海龜,在快要浮出海面時,剛好有一塊破舊的木板飄浮過來,木板的中間有個洞,什麼也看不到的大海龜,在竄出海面的一霎那,就這麼湊巧地從洞中鑽了出來,這實在是很稀有的巧合,有人稱它作「盲龜浮木之緣」。 您在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中能拿到這本書,說來也像稀有的「盲龜浮木之緣」一樣。 各位現在可能為了工作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或是生病的事情,甚至為家庭、同事、朋友、戀人等人際關係上的事情正感到懊悔不已或迷惑不是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想要早些脫離這樣的困境,消除內心不安的話,般若心經無疑是最有效的。般若心經可說是一切佛教經典的菁華,短短的二百六十二個字經文,道盡了世間萬物的基本形態與運用法則。對於每天為人生問題苦惱的人而言,「怎樣地生活比較好?」「怎樣才能和別人相處不起衝突?」諸如此類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般若心經裏都有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在般若心經經文中,「苦」這個字屢屢出現。這個苦字就是在「古」字上加個草字頭,換句話說就是「古草」的意思。大概古時候的草不管是那一種,只要煎來當藥喝都是苦的吧!但是藥雖然苦,當中卻有很多是可以拿來治心臟病的。 心臟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說是心的病,所以若覺得心很痛苦時,「請試著喝喝苦藥吧!」這樣的話常常可以聽到。大概是因為喝了苦藥後就能體會到無病一身輕的快樂才如此說的吧!「苦」這個字,該怎麼說呢? 「當你遭遇艱難時,『苦』對你而言,就是一種藥,藉著品嘗這樣的『苦』,你將得到日後應該獲得的快樂。」 般若心經就是當你面對種種的苦痛時,能為你輕鬆地承接下來,就如同玩遊戲一般地快樂,你將能高興地期待度過那些可能接踵而來的痛苦。般若心經文中有所謂的「無苦集滅道」,把人類的痛苦劃分為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各四種。把這些痛苦的原因集中起來,追究其源就是「人類的慾望」。而消除這些痛苦的方法雖然不勝枚舉,但最重要的便是去一一實踐它。畢竟不管是怎麼好的特效藥,若不試著去吃吃看,是不會知道效果如何的。 在這個世界上,住著不少抱持苦惱心態的人。而經文首句提到的「觀自在菩薩」,即是一位不帶任何偏見,以自由自在心態觀看世間萬事萬物的菩薩。那麼,何不試著和菩薩一起,如同從人造衛星上看地球一般,從般若心經中來一窺這迷離惚恍的塵世! 如「行深般若」所說一般,何不試著靜坐(坐禪),運用智慧來推想「前世」、「今世」、「來世」這三個世間的關係。你可能會第一次感覺到,「我在有生之年只想著今世,而對於先祖在前世的善惡因果,在今世出現應驗且繼續流傳到來世這碼子事,可是一點概念也沒有。」所以,「好吧!就從現在開始對未來的生涯徹底計畫一番,定個未來計畫表吧!」如此一來,就如同「顛倒夢想」所說一般,你就明白在此之前你所想的事情,是如何不合道理而偏執於一方。 在這世上一事就是萬事,從一個人的小行動來看,就可知道其想法有無錯誤,為了化解這些錯誤,藉「無」這樣的修行似乎是比較好的。如果藉由修行而能大徹大悟,則可成為「菩提薩埵」。「菩提薩埵」也可以簡稱為「菩薩」。要成為菩薩則非積「波羅蜜多」之修行不可。這個修行可分為六個層面,稱之為「六波羅蜜行」。 一、布施的修行……把金錢、知識、技術等布施給他人。 二、自身守戒的修行……對自己的行為、說話、邪心等做謹慎修行。 三、忍耐的修行……能夠覺悟人生就是忍耐,有多大的苦也要堅忍的修行。 四、專心致志的修行……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半途而廢的修行。 五、心定的修行……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認為「這是世上本有的事情」,做到逍遙心定的修行。 六、智慧的修行……利用累積至今的經驗,配合自然道理來生活及思考的修行。 諸如此類的修行,必須是在一種無礙無拘的心情下來進行的,但這並非是輕而易舉之事。「凡事皆從大處著眼,而不受局限,這事的確不容易做到」,各位這樣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
第一章銀髮族生活與禪的智慧 1.肉體消失 善業仍在2.婆媳爭執 並非破局3.幽默妙用 生活情趣4.誤解因緣 自食惡果5.殘廢定義 非比尋常6.消除寂寞 廣結善緣7.迎接新時代 不輸年輕人8.老人自殺 預防有道 第二章從禪道看銀髮族的「再」定義與「再」出發 9.捨我其誰 再獻智慧10.活到老學到老 生命會更豐富11.長幼教化 得有秘訣12.為善最樂 中外皆然13.忙出樂趣 沒時間老14.正確領悟 歡喜餘生15.弦外之音 不能替代16.抓住時光 知恩圖報 第三章從禪道找尋銀髮族的快樂法門 17.珍惜老本 不可大意18.餘波蕩漾 依然壯觀19.了生脫死 要定心丸20.宗教情操 不能等閒21.晚節要保 讓人尊敬22.不是不能比 比要看內容23.肉體勞動 少富貴病24.年老貪未盡 苦惱難消除 第四章從禪道悟解銀髮族暮鼓晨鐘 25.不肖兒女 預防在先26.對治憂鬱 須靠自己27.處變不驚 莊敬自強28.關愛適可而止 過之有後遺症29.擇居座右銘 誤解才自在30.死得冤枉 說也可憐31.阻止記憶衰退 唯有仰賴禪道32.恨鐵不成鋼 需要禪妙法33.無形遺產重 有形遺產輕34.嘮叨後遺症 可用沉默訣35.打點身後事 重視接班人36.喪子之痛 不幸之最
耶穌與佛陀 宇宙被創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在太初,道就與上帝同在。上帝藉著它創造萬有﹔在整個創造中,沒有依樣不是藉著他創造的。道就是生命的根源...。 這句話的「道」,彷彿佛教的「因緣」,但是,因緣可不是佛教創造的,也不是由誰或任何造物主創造的,而是無始無終、無來無去,早在佛陀尚未出世以前便已經存在了,同時,也不會隨著佛陀的圓寂而消失。依佛陀來看,宇宙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天地萬象也不離這項因緣和合的法則,而絕對不是由誰創造的,那麼,生命的根源亦不例外,全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 那麼,因緣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因」就是只某種引生活結果的直接與內在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依據佛陀的解釋,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這叫做「因緣生」或「緣起」。
假相與實相 正確的信仰是由對事物的理解而開始的,並且經由深刻的理解,才可明辨事物的虛偽與真實,也才可由惱人、不可解的人生轉為具有智慧的人生。光明和安心才可創造出此世間最迫切需要的和平,而光明和安心也是天地間的基礎。每個人都希望世間能有永恆的和平,因此,和平才是證正常信仰的目的,也唯有真正和平,才是彼岸,可令人真正地了卻煩惱,對於人生才能有所領悟。 本書主旨在於,希望我們眾人能共同來思考虛偽與真實這個問題。並希望能獲得事物實相的線索。本書也試著將這些資料作了番整理與歸納,並題名為『假相與實相』。所謂假相是指不具實體的事物、迷惑的事物、痛苦的事物、不變的事物及無常的事物而言。實相則是指具有實體的事物、平安的事物、不變的事物及第一流的事物而言,也就是所謂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