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不是歷史的註腳,而是靈性的主角。第一本記錄藏傳佛教女性上師生命歷程的深度之書!一段失落卻壯麗的修行史,一群被隱藏卻閃耀的女性上師──她們的故事,現在被記錄下來,照見當代女性的修行可能。當我們談論藏傳佛教歷史上的偉大行者,多數記載往往集中於男性上師與智者;然而,本書讓我們第一次如此接近那群長久隱身於歷史邊陲,卻同樣光耀無比的女性修行者。作者伊莉莎白.班納德多年來在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做了廣泛調查,收集文檔、日誌、訪談等資料,揭示出薩迦派最受尊崇的昆氏家族中幾位女性上師的修行歷程。這些女性被尊稱為「傑尊瑪」──意即「尊貴的女士」,她們從小受佛法熏陶,不僅傳承深奧教法,更以堅毅精神與慈悲行動教化後人。她們不只是出身顯赫,更在修道證悟之路上展現卓絕風範。有些傑尊瑪甚至成為男喇嘛的老師,無聲地改寫著佛教傳統的性別脈絡。這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薩迦傑尊瑪的隱密世界終於向世界展現。透過這些傑出女性的故事,本書讓我們看見:證悟之路,從不僅屬於一種聲音、一種性別,而是屬於所有真誠尋道的心靈。
她們不是歷史的註腳,而是靈性的主角。第一本記錄藏傳佛教女性上師生命歷程的深度之書!一段失落卻壯麗的修行史,一群被隱藏卻閃耀的女性上師──她們的故事,現在被記錄下來,照見當代女性的修行可能。當我們談論藏傳佛教歷史上的偉大行者,多數記載往往集中於男性上師與智者;然而,本書讓我們第一次如此接近那群長久隱身於歷史邊陲,卻同樣光耀無比的女性修行者。作者伊莉莎白.班納德多年來在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做了廣泛調查,收集文檔、日誌、訪談等資料,揭示出薩迦派最受尊崇的昆氏家族中幾位女性上師的修行歷程。這些女性被尊稱為「傑尊瑪」──意即「尊貴的女士」,她們從小受佛法熏陶,不僅傳承深奧教法,更以堅毅精神與慈悲行動教化後人。她們不只是出身顯赫,更在修道證悟之路上展現卓絕風範。有些傑尊瑪甚至成為男喇嘛的老師,無聲地改寫著佛教傳統的性別脈絡。這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薩迦傑尊瑪的隱密世界終於向世界展現。透過這些傑出女性的故事,本書讓我們看見:證悟之路,從不僅屬於一種聲音、一種性別,而是屬於所有真誠尋道的心靈。
她們不是歷史的註腳,而是靈性的主角。第一本記錄藏傳佛教女性上師生命歷程的深度之書!一段失落卻壯麗的修行史,一群被隱藏卻閃耀的女性上師──她們的故事,現在被記錄下來,照見當代女性的修行可能。當我們談論藏傳佛教歷史上的偉大行者,多數記載往往集中於男性上師與智者;然而,本書讓我們第一次如此接近那群長久隱身於歷史邊陲,卻同樣光耀無比的女性修行者。作者伊莉莎白.班納德多年來在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做了廣泛調查,收集文檔、日誌、訪談等資料,揭示出薩迦派最受尊崇的昆氏家族中幾位女性上師的修行歷程。這些女性被尊稱為「傑尊瑪」──意即「尊貴的女士」,她們從小受佛法熏陶,不僅傳承深奧教法,更以堅毅精神與慈悲行動教化後人。她們不只是出身顯赫,更在修道證悟之路上展現卓絕風範。有些傑尊瑪甚至成為男喇嘛的老師,無聲地改寫著佛教傳統的性別脈絡。這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薩迦傑尊瑪的隱密世界終於向世界展現。透過這些傑出女性的故事,本書讓我們看見:證悟之路,從不僅屬於一種聲音、一種性別,而是屬於所有真誠尋道的心靈。
自小錦衣玉食、眾人求娶的公主,為了實修清淨正法而逃婚,毅然捨棄無上的尊貴身分──一夕成了以風為食的無家之人、任人使喚的卑微僕女。她承受眾人的汙衊和輕賤,在極寒與疾病前無依無助,數次瀕臨死亡。色拉康卓的一生充滿艱辛與劇變,然而她在苦難面前仍一心唯向正法、堅定成辦蓮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女子色拉康卓,是真正的空行母與大伏藏師。修行自古以來都是男性的特權,女性不只沒有公平的資源,一路還會遭受各種歧視和中傷。本書真實記錄了色拉康卓一生多舛的經歷,情節感人而無半分虛假。她在極盡艱難的處境下,仍憑藉對三寶和大恩上師哲美歐色的堅定信心,盡力開啟知名、流傳最廣的伏藏。
自小錦衣玉食、眾人求娶的公主,為了實修清淨正法而逃婚,毅然捨棄無上的尊貴身分──一夕成了以風為食的無家之人、任人使喚的卑微僕女。她承受眾人的汙衊和輕賤,在極寒與疾病前無依無助,數次瀕臨死亡。色拉康卓的一生充滿艱辛與劇變,然而她在苦難面前仍一心唯向正法、堅定成辦蓮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女子色拉康卓,是真正的空行母與大伏藏師。修行自古以來都是男性的特權,女性不只沒有公平的資源,一路還會遭受各種歧視和中傷。本書真實記錄了色拉康卓一生多舛的經歷,情節感人而無半分虛假。她在極盡艱難的處境下,仍憑藉對三寶和大恩上師哲美歐色的堅定信心,盡力開啟知名、流傳最廣的伏藏。
自小錦衣玉食、眾人求娶的公主,為了實修清淨正法而逃婚,毅然捨棄無上的尊貴身分──一夕成了以風為食的無家之人、任人使喚的卑微僕女。她承受眾人的汙衊和輕賤,在極寒與疾病前無依無助,數次瀕臨死亡。色拉康卓的一生充滿艱辛與劇變,然而她在苦難面前仍一心唯向正法、堅定成辦蓮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女子色拉康卓,是真正的空行母與大伏藏師。修行自古以來都是男性的特權,女性不只沒有公平的資源,一路還會遭受各種歧視和中傷。本書真實記錄了色拉康卓一生多舛的經歷,情節感人而無半分虛假。她在極盡艱難的處境下,仍憑藉對三寶和大恩上師哲美歐色的堅定信心,盡力開啟知名、流傳最廣的伏藏。
在神聖的喜馬拉雅山上、虔誠的佛教國度裡來了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甚至可說是離經叛道的「聖者」祂,是竹巴袞列,不丹的先聖之一其行為葷腥不忌,令人啼笑皆非──然其瘋行與道歌,詼諧卻醒世,往往發人深省◎特別恭錄竹巴傳承精神領袖 嘉旺竹巴法王中文版推薦序◎「竹巴袞列有其非常獨特的行事風格。我們或許會因其不守陳規的行為感到困惑,即便是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仍舊會被視為是荒誕、粗俗、無禮與不被允許的行為,所以這也是終究為什麼我們會用『瘋』這個字。但事實上,出自一名證悟瑜伽士意料之外的舉動,經常是一場絕妙的教示、一記令我們重新深思何者為重的當頭棒喝。」──竹巴傳承精神領袖‧嘉旺竹巴法王這是一部關於藏傳佛法最受歡迎的聖者──竹巴袞列其粗俗又神聖的傳記。書中沒有值得歌功頌德的高尚情懷,而是藉著竹巴袞列坦情率性的瘋顛行徑,諸如對性所持的正面態度、對寺院組織與僧侶權術所具的反感,以及不受教條規範的瑜伽士生活方式等,向世人解密竹巴袞列的甚深思想,教示眾生反思醒悟,得以出脫世間二元概念,離苦得樂。竹巴袞列或許不是最偉大的學者或哲學家,但他留下詼諧卻具啟發性的詩歌與趣聞軼事,使他成為最貼近平民的一位聖者,一位眾人公認與他們最親近的大成就者。
在神聖的喜馬拉雅山上、虔誠的佛教國度裡來了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甚至可說是離經叛道的「聖者」祂,是竹巴袞列,不丹的先聖之一其行為葷腥不忌,令人啼笑皆非──然其瘋行與道歌,詼諧卻醒世,往往發人深省◎特別恭錄竹巴傳承精神領袖 嘉旺竹巴法王中文版推薦序◎「竹巴袞列有其非常獨特的行事風格。我們或許會因其不守陳規的行為感到困惑,即便是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仍舊會被視為是荒誕、粗俗、無禮與不被允許的行為,所以這也是終究為什麼我們會用『瘋』這個字。但事實上,出自一名證悟瑜伽士意料之外的舉動,經常是一場絕妙的教示、一記令我們重新深思何者為重的當頭棒喝。」──竹巴傳承精神領袖‧嘉旺竹巴法王這是一部關於藏傳佛法最受歡迎的聖者──竹巴袞列其粗俗又神聖的傳記。書中沒有值得歌功頌德的高尚情懷,而是藉著竹巴袞列坦情率性的瘋顛行徑,諸如對性所持的正面態度、對寺院組織與僧侶權術所具的反感,以及不受教條規範的瑜伽士生活方式等,向世人解密竹巴袞列的甚深思想,教示眾生反思醒悟,得以出脫世間二元概念,離苦得樂。竹巴袞列或許不是最偉大的學者或哲學家,但他留下詼諧卻具啟發性的詩歌與趣聞軼事,使他成為最貼近平民的一位聖者,一位眾人公認與他們最親近的大成就者。
在神聖的喜馬拉雅山上、虔誠的佛教國度裡來了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甚至可說是離經叛道的「聖者」祂,是竹巴袞列,不丹的先聖之一其行為葷腥不忌,令人啼笑皆非──然其瘋行與道歌,詼諧卻醒世,往往發人深省◎特別恭錄竹巴傳承精神領袖 嘉旺竹巴法王中文版推薦序◎「竹巴袞列有其非常獨特的行事風格。我們或許會因其不守陳規的行為感到困惑,即便是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仍舊會被視為是荒誕、粗俗、無禮與不被允許的行為,所以這也是終究為什麼我們會用『瘋』這個字。但事實上,出自一名證悟瑜伽士意料之外的舉動,經常是一場絕妙的教示、一記令我們重新深思何者為重的當頭棒喝。」──竹巴傳承精神領袖‧嘉旺竹巴法王這是一部關於藏傳佛法最受歡迎的聖者──竹巴袞列其粗俗又神聖的傳記。書中沒有值得歌功頌德的高尚情懷,而是藉著竹巴袞列坦情率性的瘋顛行徑,諸如對性所持的正面態度、對寺院組織與僧侶權術所具的反感,以及不受教條規範的瑜伽士生活方式等,向世人解密竹巴袞列的甚深思想,教示眾生反思醒悟,得以出脫世間二元概念,離苦得樂。竹巴袞列或許不是最偉大的學者或哲學家,但他留下詼諧卻具啟發性的詩歌與趣聞軼事,使他成為最貼近平民的一位聖者,一位眾人公認與他們最親近的大成就者。
蔣揚欽哲旺波曾說: 秋吉林巴作為最後一位大伏藏師, 其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秋吉林巴是眾師之師。 許多大師的名望都是在經過多次轉世之後方得以建立, 而秋吉林巴在短暫的一聲當中便實現了所有這一切。 ——帕秋仁波切 本書是上師秋吉林巴的傳記,不僅介紹了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也提供了秋林傳承祖師們的生平故事。大師的傳記被稱為「解脫行誼」,即聽聞大師的生平故事,我們的心就會離於疑惑,獲得達至解脫的正信。 ▎偉大上師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 秋吉林巴是蓮師授記的一百位大伏藏師中的最後一位。通常被稱為「大伏藏師」者,必須要圓滿發掘出三類教法,即上師意修、大圓滿和大悲觀音修法。而秋吉林巴不僅發掘出所有這三類修法,並且每一類都取出若干修法,因此,蔣揚欽哲旺波曾說,秋吉林巴的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提供秋林德薩傳承的全面教法 本書呈現了蓮花生大士、秋吉林巴及後來的秋林轉世,直至帕秋仁波切之前所有重要傳承上師的生平。這些傳記取自藏文原典或是近代大師們的口傳。每篇原典都有帕秋仁波切所作釋論,每個章節都有一篇祈請文或祈願文,這些原典的選擇和本書架構均由帕秋仁波切親自制定,他引領我們了悟貫穿全書的金剛乘修行之基、道、果。 因此,本書是所有《秋林德薩》的行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任何金剛乘行者的智慧和靈感之源。透過偉大上師不可思議的生平故事,讓我們能轉變視角,看到上師的本質就是法身、真正的覺者,從而策勵我們生起虔敬心與清淨觀。
蔣揚欽哲旺波曾說: 秋吉林巴作為最後一位大伏藏師, 其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秋吉林巴是眾師之師。 許多大師的名望都是在經過多次轉世之後方得以建立, 而秋吉林巴在短暫的一聲當中便實現了所有這一切。 ——帕秋仁波切 本書是上師秋吉林巴的傳記,不僅介紹了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也提供了秋林傳承祖師們的生平故事。大師的傳記被稱為「解脫行誼」,即聽聞大師的生平故事,我們的心就會離於疑惑,獲得達至解脫的正信。 ▎偉大上師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 秋吉林巴是蓮師授記的一百位大伏藏師中的最後一位。通常被稱為「大伏藏師」者,必須要圓滿發掘出三類教法,即上師意修、大圓滿和大悲觀音修法。而秋吉林巴不僅發掘出所有這三類修法,並且每一類都取出若干修法,因此,蔣揚欽哲旺波曾說,秋吉林巴的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提供秋林德薩傳承的全面教法 本書呈現了蓮花生大士、秋吉林巴及後來的秋林轉世,直至帕秋仁波切之前所有重要傳承上師的生平。這些傳記取自藏文原典或是近代大師們的口傳。每篇原典都有帕秋仁波切所作釋論,每個章節都有一篇祈請文或祈願文,這些原典的選擇和本書架構均由帕秋仁波切親自制定,他引領我們了悟貫穿全書的金剛乘修行之基、道、果。 因此,本書是所有《秋林德薩》的行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任何金剛乘行者的智慧和靈感之源。透過偉大上師不可思議的生平故事,讓我們能轉變視角,看到上師的本質就是法身、真正的覺者,從而策勵我們生起虔敬心與清淨觀。
蔣揚欽哲旺波曾說: 秋吉林巴作為最後一位大伏藏師, 其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秋吉林巴是眾師之師。 許多大師的名望都是在經過多次轉世之後方得以建立, 而秋吉林巴在短暫的一聲當中便實現了所有這一切。 ——帕秋仁波切 本書是上師秋吉林巴的傳記,不僅介紹了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也提供了秋林傳承祖師們的生平故事。大師的傳記被稱為「解脫行誼」,即聽聞大師的生平故事,我們的心就會離於疑惑,獲得達至解脫的正信。 ▎偉大上師秋吉林巴的生平與行誼 秋吉林巴是蓮師授記的一百位大伏藏師中的最後一位。通常被稱為「大伏藏師」者,必須要圓滿發掘出三類教法,即上師意修、大圓滿和大悲觀音修法。而秋吉林巴不僅發掘出所有這三類修法,並且每一類都取出若干修法,因此,蔣揚欽哲旺波曾說,秋吉林巴的利生佛行是前面九十九位大伏藏師加在一起都無法企及的。 ▎提供秋林德薩傳承的全面教法 本書呈現了蓮花生大士、秋吉林巴及後來的秋林轉世,直至帕秋仁波切之前所有重要傳承上師的生平。這些傳記取自藏文原典或是近代大師們的口傳。每篇原典都有帕秋仁波切所作釋論,每個章節都有一篇祈請文或祈願文,這些原典的選擇和本書架構均由帕秋仁波切親自制定,他引領我們了悟貫穿全書的金剛乘修行之基、道、果。 因此,本書是所有《秋林德薩》的行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任何金剛乘行者的智慧和靈感之源。透過偉大上師不可思議的生平故事,讓我們能轉變視角,看到上師的本質就是法身、真正的覺者,從而策勵我們生起虔敬心與清淨觀。
本書是多芒揚唐仁波切前世今生、行儀實錄與開示精華的總集。 這是關於一代藏傳佛教大師的歷史敘述,也是一本指引修行心要的寶典。 參照眾多歷史文獻、援引近兩百場訪談內容、包括了近五百張珍貴的彩照。 包含從皈依、菩提心、空性、密宗本尊到大圓滿修行的開示精華。 在台弘法二十餘年,是讓台灣藏傳佛教弟子深受啟迪的大圓滿宗師。 多芒揚唐仁波切,生於印度邊的小國錫金, 出生不凡,在錫金,他被視為藏傳佛教大圓滿宗師拉尊的再來人, 在西藏,他被認證為偉大伏藏師多傑德千林巴的轉世, 面貌潔白如皎月,功德巍巍如太陽, 氣質和能力不待培養,便光芒耀眼。 青少年時期,他即登上寺院法座,為僧團傳法。 一場戰亂和文化大革命,將仁波切禁錮在牢中20年, 身心折磨未減仁波切的慈悲與證悟, 他違緣轉為道用,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 在仁波切逾25年的傳法生涯中,台灣與他最為有緣,也是他駐足最久之地,影響不僅政商名流,並及黑白兩道,販夫走卒,依人施教,來者不拒。所有這些點點滴滴的真實故事,盡在「我的淨土到了」一書中。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從前世到今生」根據歷史文獻,敘述仁波切的歷代轉世,從「藍色瑜伽士」大圓滿宗師拉尊南卡吉美揭開序幕,到周遊蓮師各大聖地開啟伏藏的多傑德千林巴。這是史上第一份針對揚唐仁波切歷代轉世的詳細紀錄。 第二章「從山南到山北」根據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述說仁波切年幼從錫金到西藏拜師求法的經歷。特別敘述他在1950年代中後期遭逢時局變遷,在戰火肆虐的高原山林度過上百個晝夜,最終淪為階下囚,在牢獄中待了二十年的始末,以及在監獄中如何憑著堅毅不懈的意志持續修行的歷程和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們的事蹟。這些行儀均為一代祖師身教典範,教導佛弟子們如何將違緣轉為道用,在最艱困的環境和條件當中持續修行。此中援引許多仁波切早期侍者和獄中牢友們的訪談,不少受訪者現已亡故,本書是針對仁波此時期事件唯一的完整紀錄,由於許多當事人已不在人世,未來也恐怕難再有更詳盡的紀錄。 第三章「從東方到西方」與第四章「從此岸到彼岸」引用大量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敘述仁波切出獄返鄉後,如何持續拜師、閉關,並且開始到海外弘法的經過,直到最後在南印度示現圓寂的過程。此中亦描述了揚唐仁波切與達賴喇嘛尊者、頂果欽哲法王、敦珠法王等當代大師們的互動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敘述仁波切在各地弘法的部分,本書並非是流水帳式地條列時間地點,而是結集了大量仁波切的佛法開示,這些開示內容包括了四轉心法、皈依發心等基礎法門,直至空性、大圓滿的相關深奧指引。
本書是多芒揚唐仁波切前世今生、行儀實錄與開示精華的總集。 這是關於一代藏傳佛教大師的歷史敘述,也是一本指引修行心要的寶典。 參照眾多歷史文獻、援引近兩百場訪談內容、包括了近五百張珍貴的彩照。 包含從皈依、菩提心、空性、密宗本尊到大圓滿修行的開示精華。 在台弘法二十餘年,是讓台灣藏傳佛教弟子深受啟迪的大圓滿宗師。 多芒揚唐仁波切,生於印度邊的小國錫金, 出生不凡,在錫金,他被視為藏傳佛教大圓滿宗師拉尊的再來人, 在西藏,他被認證為偉大伏藏師多傑德千林巴的轉世, 面貌潔白如皎月,功德巍巍如太陽, 氣質和能力不待培養,便光芒耀眼。 青少年時期,他即登上寺院法座,為僧團傳法。 一場戰亂和文化大革命,將仁波切禁錮在牢中20年, 身心折磨未減仁波切的慈悲與證悟, 他違緣轉為道用,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 在仁波切逾25年的傳法生涯中,台灣與他最為有緣,也是他駐足最久之地,影響不僅政商名流,並及黑白兩道,販夫走卒,依人施教,來者不拒。所有這些點點滴滴的真實故事,盡在「我的淨土到了」一書中。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從前世到今生」根據歷史文獻,敘述仁波切的歷代轉世,從「藍色瑜伽士」大圓滿宗師拉尊南卡吉美揭開序幕,到周遊蓮師各大聖地開啟伏藏的多傑德千林巴。這是史上第一份針對揚唐仁波切歷代轉世的詳細紀錄。 第二章「從山南到山北」根據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述說仁波切年幼從錫金到西藏拜師求法的經歷。特別敘述他在1950年代中後期遭逢時局變遷,在戰火肆虐的高原山林度過上百個晝夜,最終淪為階下囚,在牢獄中待了二十年的始末,以及在監獄中如何憑著堅毅不懈的意志持續修行的歷程和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們的事蹟。這些行儀均為一代祖師身教典範,教導佛弟子們如何將違緣轉為道用,在最艱困的環境和條件當中持續修行。此中援引許多仁波切早期侍者和獄中牢友們的訪談,不少受訪者現已亡故,本書是針對仁波此時期事件唯一的完整紀錄,由於許多當事人已不在人世,未來也恐怕難再有更詳盡的紀錄。 第三章「從東方到西方」與第四章「從此岸到彼岸」引用大量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敘述仁波切出獄返鄉後,如何持續拜師、閉關,並且開始到海外弘法的經過,直到最後在南印度示現圓寂的過程。此中亦描述了揚唐仁波切與達賴喇嘛尊者、頂果欽哲法王、敦珠法王等當代大師們的互動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敘述仁波切在各地弘法的部分,本書並非是流水帳式地條列時間地點,而是結集了大量仁波切的佛法開示,這些開示內容包括了四轉心法、皈依發心等基礎法門,直至空性、大圓滿的相關深奧指引。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巴楚仁波切因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致力修持佛法的精神,以及對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採取不分宗派的態度而聞名於世。他尤以親身實踐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言教而著名,一生當中亦廣博教授此部論典。相傳每當他在教授此論時,周遭會盛開一種名為『色千』的花朵,且其花瓣比平時還多了好幾重,人們因而稱呼該花為『入行論花』,巴楚仁波切則稱為『入行論上師』。」—達賴喇嘛 「《證悟的流浪者》一書,銘記了偉大巴楚令人著迷的生平,使得這位於西藏崇山峻嶺寂靜岩穴中作獅子吼的知名學者與大師,其真實智慧與無緣大慈之音能迴盪於所有讀者、在家眾與大師們的心中。感謝這本珍貴書籍的問世。」—《大圓滿龍欽寧提傳承祖師傳》作者,祖古東杜仁波切 「本書將成為所有想探究藏傳佛教精髓者的經典必讀之作。」—《願惑顯智–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影響了藏傳四大教派的學者、瑜伽士等無數行者。這本令人讚嘆的書籍將為有志步上覺悟道者,帶來極大的利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明就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出離於人世間及其慈悲、勇敢的特質,被視為佛教中最為純粹的理想典範,他一生潛心修行並寫下許多論典,其中最著名著作《普賢上師言教》不只被藏傳四大教派推崇,更是藏傳弟子的必讀之作。 作者馬修.李卡德耗時三十年,走遍西藏甚至遠赴不丹、尼泊爾,記載多位上師記憶中的巴楚仁波切。不管是「看見動物被宰殺而淚流不止的慈悲之心」、「因不滿自身修行而訓斥自己甚至自行禁食的堅毅精進性格」、又或是「為老婦清理便盆、與女童共享茶杯的謙和自在」,巴楚仁波切的多種面貌透過作者的筆躍然紙上、鮮明地呈現於讀者的眼前。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巴楚仁波切因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致力修持佛法的精神,以及對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採取不分宗派的態度而聞名於世。他尤以親身實踐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言教而著名,一生當中亦廣博教授此部論典。相傳每當他在教授此論時,周遭會盛開一種名為『色千』的花朵,且其花瓣比平時還多了好幾重,人們因而稱呼該花為『入行論花』,巴楚仁波切則稱為『入行論上師』。」—達賴喇嘛 「《證悟的流浪者》一書,銘記了偉大巴楚令人著迷的生平,使得這位於西藏崇山峻嶺寂靜岩穴中作獅子吼的知名學者與大師,其真實智慧與無緣大慈之音能迴盪於所有讀者、在家眾與大師們的心中。感謝這本珍貴書籍的問世。」—《大圓滿龍欽寧提傳承祖師傳》作者,祖古東杜仁波切 「本書將成為所有想探究藏傳佛教精髓者的經典必讀之作。」—《願惑顯智–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影響了藏傳四大教派的學者、瑜伽士等無數行者。這本令人讚嘆的書籍將為有志步上覺悟道者,帶來極大的利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明就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出離於人世間及其慈悲、勇敢的特質,被視為佛教中最為純粹的理想典範,他一生潛心修行並寫下許多論典,其中最著名著作《普賢上師言教》不只被藏傳四大教派推崇,更是藏傳弟子的必讀之作。 作者馬修.李卡德耗時三十年,走遍西藏甚至遠赴不丹、尼泊爾,記載多位上師記憶中的巴楚仁波切。不管是「看見動物被宰殺而淚流不止的慈悲之心」、「因不滿自身修行而訓斥自己甚至自行禁食的堅毅精進性格」、又或是「為老婦清理便盆、與女童共享茶杯的謙和自在」,巴楚仁波切的多種面貌透過作者的筆躍然紙上、鮮明地呈現於讀者的眼前。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巴楚仁波切因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致力修持佛法的精神,以及對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採取不分宗派的態度而聞名於世。他尤以親身實踐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言教而著名,一生當中亦廣博教授此部論典。相傳每當他在教授此論時,周遭會盛開一種名為『色千』的花朵,且其花瓣比平時還多了好幾重,人們因而稱呼該花為『入行論花』,巴楚仁波切則稱為『入行論上師』。」—達賴喇嘛 「《證悟的流浪者》一書,銘記了偉大巴楚令人著迷的生平,使得這位於西藏崇山峻嶺寂靜岩穴中作獅子吼的知名學者與大師,其真實智慧與無緣大慈之音能迴盪於所有讀者、在家眾與大師們的心中。感謝這本珍貴書籍的問世。」—《大圓滿龍欽寧提傳承祖師傳》作者,祖古東杜仁波切 「本書將成為所有想探究藏傳佛教精髓者的經典必讀之作。」—《願惑顯智–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影響了藏傳四大教派的學者、瑜伽士等無數行者。這本令人讚嘆的書籍將為有志步上覺悟道者,帶來極大的利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明就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出離於人世間及其慈悲、勇敢的特質,被視為佛教中最為純粹的理想典範,他一生潛心修行並寫下許多論典,其中最著名著作《普賢上師言教》不只被藏傳四大教派推崇,更是藏傳弟子的必讀之作。 作者馬修.李卡德耗時三十年,走遍西藏甚至遠赴不丹、尼泊爾,記載多位上師記憶中的巴楚仁波切。不管是「看見動物被宰殺而淚流不止的慈悲之心」、「因不滿自身修行而訓斥自己甚至自行禁食的堅毅精進性格」、又或是「為老婦清理便盆、與女童共享茶杯的謙和自在」,巴楚仁波切的多種面貌透過作者的筆躍然紙上、鮮明地呈現於讀者的眼前。
「龍欽」一詞,為「廣大周遍」或「廣境」之意, 不受限制、沒有邊界、無形無色… 而他所達到的境界,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所以得到了「龍欽巴」的稱號。 ─揚唐祖古仁波切 「如此全知上師,開顯其卓越殊勝的著作──勝利者佛陀完整的教法, 縱觀印度與西藏,從未有任何智者,向世人留下如此之傳奇經典。」 —巴楚仁波切 龍欽巴是一位舉世無雙的老師、實修者和大學者,有著西藏雪域「第二佛陀」的美名。他圓滿學習並精通當時流傳於西藏的每個佛乘及傳承教法。由於他非凡的智慧及禪定的成就,無論是教授或著作,皆消弭了不同傳承之間見解與修道上的矛盾和差異。而他的論作亦以「見聞即得加持」一樣著名──儘管只是閱讀或聽聞到龍欽巴這些令人開悟的文字,就能得到真實的加持。在現今的世界中,我們仍因能夠聽聞此法而深切感動。 《法界遍智全知法王──龍欽巴傳》彙集了十四世紀的西藏和不丹王國中,關於龍欽巴前生後世的多種生平記載,其中包含許多不可思議且具啟發性的故事,且蘊藏著非凡的見解和心靈上的洞悉。書中也首次揭露龍欽巴自我放逐到不丹的十年當中,那些令人著迷的故事,而這些內容甚至連多位藏文傳記作者都不曾知曉。譬如女尼毒害事件,此舉讓龍欽巴大顯神通,且令女尼深切懺悔。又如護法惹呼拉,祂的化現是如此平凡的一位馬匹管理員,因與龍欽巴巧遇故而意外現身並留下聖物。直至今日,龍欽巴的神奇事跡仍為人津津樂道,並受到崇高敬仰。 作為一個偉大典範,龍欽巴的傳記不僅從外顯現其無與倫比的價值,更從內喚醒了發願的彌足珍貴,大大激勵了您我的修行之道。
●噶舉三祖師套書為馬爾巴傳、密勒日巴傳與岡波巴傳。 ●成就者大師經典傳奇再現,值得您珍貴收藏。 噶舉三祖師是大譯師馬爾巴、苦行者密勒日巴與大醫王岡波巴。 馬爾巴是噶舉傳承的創始者,曾三赴印度──追隨那洛巴及多位上師領受各種法教;將金剛乘和大手印傳承帶入西藏;翻譯大量佛教經論成藏文,繼續修持並傳法給西藏眾多弟子──是噶舉傳承在西藏的第一位上師。有別於一般人想像中天性平和仁慈、善良而有紀律的偉大上師,馬爾巴秉性剛烈且脾氣頑固,過著普通在家人的生活。而他所經歷的修道求法過程,即便十分艱鉅,卻也將他那些傲慢等等的缺點,轉化為諸如勇氣的良善特質。馬爾巴絕頂聰明,同時非常精進,對佛法有著強烈信念與信心,且具足虔誠,得以開展功德,利益無量有情眾生,是慈悲不凡的無上成就者! 密勒日巴留下了十萬道歌,可說是非常珍貴的佛法遺產。在一九九八年的「南無布達研討會」中,堪千創古仁波切傳授了關於《密勒日巴十萬歌頌》的一系列十次教學。這些道歌蘊涵著對佛法非常詳細的闡釋,展現出瑜伽士的任運自然了悟。在尼泊爾各寺院中,依然聽得到有人唱誦這些密勒日巴道歌。 岡波巴是噶舉祖師傳承法脈之集大成者。他原是一位著名醫生,後因妻兒病死而捨俗出家。最初學習噶當巴派,偏重教理與次第講學;之後師承密勒日巴,走上瑜伽實修之路。尊者成功融合二家之長,以出家相弘揚顯密二教之法。而他眾多優秀的弟子造就了噶舉派四大八小傳承,並將密續中甚深的大手印教法無間斷傳延至今。
◆他戲劇化的人生造就偉大的佛教傳奇, ◆從犯下殺業到精進苦修,一生即得證悟; ◆他在深山岩洞的修行,艱困中安樂自在, ◆珍貴的體悟化為「十萬道歌」傳唱至今; ◆他的故事如此迷人,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無比激勵! 密勒日巴尊者之所以卓越非凡,即是由於他的證量與泰然自若。他猶如你所驚訝的老者那般苦難而精進苦修;猶如你所敬佩的尊者那般逍遙自在而遊戲人間;猶如你渴仰的上師那般慈憫大悲而傳奇不斷。在西藏佛教史上,密勒日巴絕對是修行最好的典範,並令大手印等教法代代傳承、利益無數的修行者。 密勒日巴留下了十萬道歌,可說是您我非常珍貴的遺產。而本書的緣起來自創古仁波切於尼泊爾寺院的開示。在一九九八年的「南無布達研討會」中,仁波切傳授了關於《密勒日巴十萬歌頌》的一系列十次教學。這些道歌蘊涵著對佛法非常詳細的闡釋,展現出瑜伽士的任運自然了悟。在尼泊爾各寺院中,依然聽得到有人唱誦這些密勒日巴道歌。 《密勒日巴十萬歌頌》有三部分:授予非人眾生的教法、授予主要弟子的教法、授予一般弟子的共通教法。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創古仁波切所講述的十首道歌為主:從思念上師、修持拙火安住雪山洞、岩洞中教化岩魔女、藥磨雪山教化善弟子、向具緣女孩巴達朋傳授甚深法教、在岡底斯山以神通力教化苯教徒、對加德滿都國王之迎請回應,以及調伏惹瓊巴驕心「進入犛牛角」與納受岡波巴為弟子,到戰勝四魔。故事生動描寫密勒日巴的艱苦修行與神通調伏歷程,令人讚嘆與敬佩;而道歌則一再地揭露從基本禪修到究竟見地的實修心要,極具啟發作用。 或許有人認為這些鬼、神、魔與神通力的故事不過是民間傳說,但今日於某些地區仍可親眼見到這類神妙事蹟。當然,這些故事最重要的層面就是「佛法」,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使我們能夠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
◆西藏噶舉傳承的建立者,將教法從印度帶到西藏 ◆慈悲不凡的無上成就者,利益無量有情眾生 ◆馬爾巴教法的遍智之心與清淨慧識依然長存 以大決心大勇氣,他前往聖地多次。 以大慧力他得見,一切事物本自性。 以大了悟他顯現,種種不同之神通。 作者堪千創古仁波切為當今噶舉派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的總經教師。由於他廣大的證量與傳承上師的身分,在閱讀本書時,除研讀文字,更能深入明白義理,有益自我修為。 本書是仁波切於一九八0年代在桑耶林及一九九二年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講授關於大譯師馬爾巴生平的教導。由於仁波切分別強調了馬爾巴生平的不同面向,因此書中內容便結合這兩次的開示而和讀者見面。 噶舉三祖師是大譯師馬爾巴、苦行者密勒日巴與大醫王岡波巴。馬爾巴是西藏噶舉傳承的建立者,曾三赴印度──追隨那洛巴及多位上師領受各種法教;將金剛乘和大手印傳承帶入西藏;翻譯大量佛教經論成藏文,繼續修持並傳法給西藏眾多弟子──是噶舉傳承在西藏的第一位上師。 有別於一般人想像中天性平和仁慈、善良而有紀律的偉大上師,馬爾巴秉性剛烈且脾氣頑固,過著普通在家人的生活。而他所經歷的修道求法過程,即便十分艱鉅,卻也將他那些傲慢等等的缺點,轉化為諸如勇氣的良善特質。馬爾巴絕頂聰明,同時非常精進,對佛法有著強烈信念與信心,且具足虔誠,得以開展功德,利益無量有情眾生,是慈悲不凡的無上成就者! 閱讀噶舉傳承上師的修行傳記,是對於入道者的一大激勵,而且在遇到艱困的情況時,對於持續前進也提供了鼓勵和啓發。特別是,能夠從堪千創古仁波切處獲得這些教學,更具有莫大的加持。
◆他是佛陀時代的月光童子菩薩,曾向佛陀請法《三摩地王經》; ◆他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如日心子,證得「大手印」代代相傳至今; ◆他是噶舉三祖師之一,也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根本上師。 本書作者堪千創古仁波切為當今噶舉派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的總經教師。由於他廣大的證量與傳承上師的身分,在閱讀本書時,除研讀文字外,更能深入明白義理,有益自我修為。 本書是仁波切於1981年在蘇格蘭桑耶林所講述的。岡波巴是何許人也?他的修道歷程又有何特殊之處?透過本書以生動的道歌與仁波切最擅長、引人入勝的說故事手法,為讀者娓娓道來。 噶舉三祖師分別是大譯師馬爾巴、苦行者密勒日巴與大醫王岡波巴。其中岡波巴可說是集大成者,他原是一位著名醫生,後因妻兒病死而捨俗出家。最初學習噶當巴派,偏重教理與次第講學;之後師承密勒日巴,走上瑜伽實修之路。尊者成功融合二家之長,以出家相弘揚顯密二教之法。而他眾多優秀的弟子造就了噶舉派四大八小傳承,並將密續中甚深的大手印教法無間斷傳延至今。 本書的第一部「岡波巴的生平」,首先述說了與上師密勒日巴的相遇;其次是如何證悟大手印;最終是前往岡波(地名)開始廣納弟子,就此弘法事業開枝散葉至今。在一首首文字直白、直指心性的道歌,以及尊者禪修、夢境等等的吉祥徵兆中,一睹其修行悟道之精采歷程,也見證了師徒之間──從上師密勒日巴到岡波巴、再到弟子康巴三士等,其清淨無別、代代相傳的美好行誼。 另外,本書的第二部開示了「岡波巴四法」:願心向法、願法向道、願道斷惑、願惑顯智。這是岡波巴尊者最廣為後世所知的重要教言,可說是融合經部與續部的甚深法教。透過創古仁波切深入淺出地講述,讓讀者對岡波巴四法有正確且深切的認識。 成就者的修道傳記和一般傳記不同,內容較不注重個人生平的世俗事跡,而是側重於這些偉大行者如何入道、修持以達證悟、成就的歷程。閱讀這些傳記對佛子們是一大激勵,在鼓舞與啟發的作用下,生起效法之願心,追隨祖師步上解脫之道。
貝瑪林巴是蓮師親自授記的伏藏王, 也是幸福國度不丹最重要的佛教傳承。 從一隻蚊子、早夭的公主到伏藏王的轉世, 貝瑪林巴體現了佛陀與蓮師的教法, 是千年來仍活生生、不間斷的珍貴修行傳承。 貝瑪林巴(1450-1521)是喜馬拉雅山區不丹王國最偉大的上師和伏藏師,本書是貝瑪林巴取藏的精要結集,並且收錄了貝瑪林巴的生平故事以及他各 個先前生世的本生傳記。本書對佛教及蓮師的教法做了相當重要的介紹,尤其收錄了不丹偉大上師貝瑪林巴所取出的伏藏選集,並將重點放在其歷史淵源和蓮師與蓮 花明公主之間的對話──於此之中,蓮師給予了關於公主來世的一連串授記,而最終是貝瑪林巴的誕生。同時,透過這些問答,使我們得以親自窺探上師與弟子之 間,特殊、祕密的心法傳授,並從中大獲啟益。對於任何有興趣學習佛法的人,以及貝瑪林巴傳承的修持者,本書定能有所饒益。 貝瑪林巴是不丹最重要的上師,也是唯一能完全體現不丹這個國家的上師。他在此土生土長,無論是傳承、家庭、種族完完全全都是不丹的。他在不丹這裡取出 伏藏,也在這裡親見蓮花生大士和耶喜.措嘉。他在不丹進行所有的學習和修行,未曾到印度或西藏學習,而是就留在這裡。他所有的利生事業,都在不丹這裡進 行。所以,他真的是不丹的精華縮影,更是不丹人的偉大楷模,他的事業活動全都在此境內開展,以致影響巨大。這裡有很多其他的佛教傳統,包括噶舉、薩迦、格 魯,但那些全都是來自西藏的影響。~崗頂祖古仁波切
一代宗師南懷謹最後的口述記錄 於生活細微中窺其修行,從生命關鍵處見其悟境 「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想寫我的傳紀,我都沒有同意。因為我怕他們把我的傳紀寫得太實太死,寫得不食人間煙火。我想要的傳紀是:既要尊重歷史事實,又要 有文學性、趣味性、可讀性,這樣子才好玩。我每天講一段我的經歷,先把它整理出來,然後根據口述,再寫成傳紀,肯定會非常好看。」──南懷瑾 唯一!南懷瑾口述、欽定執筆者撰寫而成 唯一!貼身記錄南懷瑾臨終前的生活和情懷,回顧總結其生平 南懷瑾,人稱「南師」。 南懷瑾先生一生為弘揚佛法、中華文化、中國傳統哲學不遺餘力,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觀點著述被稱為「南學」。著作有《禪海蠡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等五十餘本。 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灣,於八○年代移居香港、美國,2004年回到中國,於蘇州太湖設立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29日於太湖大學堂去世。 100天的貼身記錄,100天的口述回憶,濃縮南懷瑾傳奇的一生 本書為南懷瑾晚年親自指定的口述傳紀作者王國平,對南懷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實記錄。由作者生動卻樸真的筆,文情並茂地描述了南懷瑾晚年的生活細 節,並把南懷瑾生命中重要的事件:靈岩打七悟道、修建先師靈塔、籌辦教育,以及生命最後關頭的隱秘細節等,在書中如畫卷般逐次展現於世人眼前。 短短100天的記錄,集結了南懷瑾一生的瀟灑、精采與傳奇。
因為帝洛巴將大手印教法與那洛六法的精要口訣帶給全西藏的人,現在全世界的人才有機會接觸此法教。這昭示著大成就者帝洛巴的大慈、大悲與大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親教師 堪千創古仁波切親自開示的噶舉傳承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故事!◎帝洛巴(988~1069)對藏傳佛教傳承的影響帝洛巴是印度最尊貴著名的大成就者之一。年輕時的帝洛巴四處參訪尋找真理,有一次他到了一座寺院,心中非常嚮往僧眾出家的生活,於是在孟加拉的索馬普里出家受戒,法名般若巴札(意為完美的般若慧解者),從此精進地修習佛法,最後獲得終極的證果,並將大手印與那洛六法的精要口訣帶給這個世界。帝洛巴將大手印等法教傳給了那洛巴,再由馬爾巴傳到西藏,並且在西藏弘揚興盛。即便是到了一千年後的今天,這些法教依然持續地向世界各地傳播,同時也傳揚到了西方國家。因著此殊勝的因緣,在在昭示著大成就者帝洛巴的大慈、大悲與雄力,以及對佛教無遠弗屆的影響。◎帝洛巴具足慈悲與勇氣的故事帝洛巴在仍然是個小男孩時,就具有極度的慈悲心與愛心。一天,他在森林中牧牛,偉大的龍樹菩薩正好在附近散步。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附近有個人,將會是一個堪受金剛乘大法的理想法器,他一邊這麼尋思著,一邊朝著村鎮與河流之間的方向走去,而這個地方剛好是帝洛巴看管水牛的所在。龍樹菩薩想要過河,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從那裡過河。他走到一個水流洶湧湍急的地方,然後假裝自己就要走進狂怒的河中了。這時,帝洛巴向他跑來,並且說道:「我能揹你過河。你不需要害怕或擔憂。」龍樹菩薩當下就看出了這個孩子所具有的特質,是足以開展出強烈的虔敬與慈悲,同時更具有大勇氣與大精進的潛力,於是同意讓帝洛巴揹他過河。帝洛巴揹起了龍樹菩薩,當他們走到河中央時,龍樹菩薩以神通力讓河水漲得非常高,狂暴的河水幾乎快將帝洛巴沖走。正當河水要將他滅頂時,年幼的帝洛巴並沒有這麼想:「喔!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們不應該這麼做的。」反倒是生起了堅定的意志,一定要渡河到對岸,絲毫沒有畏懼。龍樹菩薩為了更進一步地考驗他,便驚呼道:「一切都完了!我們就要死了!我們永遠到不了對岸啊!」帝洛巴卻生起更大的決心,告訴龍樹菩薩:「你只要緊緊抓著我的脖子,我一定可以帶你到對岸。不要擔心,我們會成功的。」這時,龍樹菩薩看到了帝洛巴所具有的勇氣與巨大的潛力,證明他確實是一個能受持一切佛法的絕佳法器。◎帝洛巴的生平本書第一部分是帝洛巴的修行傳記。印度瑜伽士帝洛巴是未曾間斷過的噶舉傳承祖師。此傳記並非一般的傳記,而是由帝洛巴深具啟發性的故事組合而成,譬如:那些導致他獲得證悟的種種經歷、他如何展開修行之路、如何精進用功、所用的修行方法為何,以及如何運用他的證悟來利益眾生等等。經由創古仁波切精湛的開示及解說,讀者對於帝洛巴的生平,以及上師與弟子間「口耳相傳,以心印心」的無私傳承,必定有更深刻的體會。◎恆河大手印本書第二部分是恆河大手印的根本偈文與論釋。恆河大手印是帝洛巴流傳下來的修行口訣,也是所有噶舉教義與一般大手印傳統的根本經文。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帝洛巴在恆河岸邊將這些口訣傳授給他的弟子那洛巴; 之後,那洛巴又將它們傳授給其弟子西藏大譯師馬爾巴。數個世紀以來,這些法教透過已證悟大師們的傳承,不曾間斷地代代延續至今,並傳授到了堪千創古仁波切手中。因此,本書的出版顯得格外殊勝並別具意義。
◎蓮師現世的代表──怙主敦珠仁波切偉大的蓮師和其大弟子伊喜.措嘉佛母在離開西藏之前,留下許多授記並在藏地各處埋藏教法,這些教法是為了未來時代所需而埋藏,以避開藏地和世界各處即將到來的紛擾動亂和邪惡勢力。蓮師曾授記,這些教法將會由受到囑託的非凡之士所取出。怙主敦珠仁波切,即是二十世紀西藏史上最重要的大伏藏師之一。他不只是某位偉大人物的化現,更是許多聖者的化現。此外,他也是最受弟子鍾愛的上師、遠見卓越的智者與詩人。一九五○年代中共入侵西藏,敦珠仁波切被迫遠離家園,前往印度。他在印度與十四世達賴喇嘛密切合作,使西藏文化和教法修行得以一一復甦。寧瑪派的上師與信眾們,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都一致認定仁波切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最高領袖,而他也承擔這個重責直至1987年圓寂。敦珠仁波切的著作等身,包括詩歌、音樂、歷史、哲學,以及最重要的是,他取出並重整了蓮師的神聖伏藏。此外,他也集結並出版了瀕臨佚失的文本,並史無前例地將數目眾多的灌頂與法教給予數十萬計的弟子們。◎怙主敦珠仁波切的六大非凡事業:(1) 他的著作達二十五函之多,且都可與藏傳佛教史上最深奧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並列。其中包括他自己取出的伏藏、詩歌、歷史論著,以及對於過去大師所取伏藏、教傳(Kama,噶瑪)教法和義理等內容的論釋。(2) 他史無前例地十次傳授《大寶伏藏》(蔣貢.康楚仁波切所彙編的伏藏總集)的灌頂和教學給數千名弟子,為後世保全並鞏固了這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承。(3) 他蒐集、彙整並編纂寧瑪派的完整教傳教法,並且三次傳授這個完整教傳教法的灌頂和教學。(4) 他給予《甘珠爾》教法的完整口傳,啟發學生了解《甘珠爾》的重要性,因而保全了基於佛陀基礎教授的經文研讀和禪定修行。(5) 在藏史中至為艱難的一九六零年代,他和其他大師、學者們一起編訂了小學和中學的教科書,以此重振藏人的教育體系。(6) 他受到所有寧瑪派上師、信眾的一致認可讚揚,而成為寧瑪派領袖,是藏傳佛教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寧瑪派教主。他從一九六零年代初期被任命起,一直擔任此職位到一九八七年大般涅槃圓寂為止。在此期間,他統合寧瑪的所有支派,使整個傳承充滿活力。◎本書緣起──敦珠仁波切口述自己生平故事的第一手資料作者堪布才旺.董嘉仁波切是追隨怙主敦珠仁波切多年的弟子。當敦珠仁波切在西方居住、特別是在美國時,堪布曾擔任其私人侍從與秘書。由於堪布對這位偉大導師一直保有清淨的虔敬心與三昧耶,敦珠仁波切自然而然地親口向堪布述說自己的誕生,以及生平故事。堪布根據這難得且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怙主的傳記,並於二○○四年怙主敦珠仁波切百歲誕辰紀念日時出版。而今,我們可藉由這部著作,更進一步認識敦珠仁波切這位偉大上師的殊勝卓越之處,以及他對弘揚藏傳佛教的非凡貢獻。
伊喜.措嘉佛母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位得證菩提的女性修行者,她是金剛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體性上也是蓮師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為了襄助蓮師在雪域西藏弘傳金剛乘。本書不僅詳述伊喜.措嘉的生平故事,也是對佛法修持的深度示範。書中充滿功勳冒險、精進修道、朝廷陰謀、個人際遇等插曲,處處都是戲劇性的變化。伊喜‧措嘉顯然是為了幫助在各自生活中的我們,特意決定敘述她自己的故事。她僅僅只是分享,不求憐憫或崇拜──不把她的經驗作為「神祕」或超乎人類的展現,而是極度自然且人性的過程。她在年輕時就看清世俗種種的虛幻、進而得到教法的傳授、接著修行,全都依序而平實地直述而出。我們從未看到她在身處絕望的狀況時,曾出現任何的自憐或以烈士自居的磨難感。事實上,她的能力就在於能將無論何種障難都轉為正面且有創意的用途,在她美妙傳記所含的一切訊息中,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啟示,這使得她的生命如此非凡。──吉美‧欽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