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第一本沉浸式國臺語繪本★阿嬤每次看到我,總是大喊:「乖孫啊!你食飽未……」我懷疑她的真實身份可能是神出鬼没的間碟,也可能是從糖果屋裡的巫婆,再不然就是無所不知的未來人!《食飽未》是米食文化下的人文景觀所帶出的故事,故事是我們生活周遭人物的縮影。在早期農業社會裡,吃飽這件事,是攸關生命的大事,延續至今,「食飽未」仍是許多人見面的問候語。故事中藉由一句「食飽未」問候語,連結阿嬤與社區居民的情感;讓孫子「食呼飽」這件事,也是阿嬤最在乎、祖孫倆彼此拉鋸的事情。為了讓孫子「緊大漢」,阿嬤變化出各種米食料理,直讓孫子吃不消。祖孫之間的互動及關係變化是該故事中最動人之處,繪者貓魚充份的掌握圖像語言,在情節轉折處,無論用色及構圖,皆以極具張力的方式,表現出祖孫的深厚情感與情緒變化,故事結尾處還為讀者帶出一線曙光與溫暖。沉浸式的國臺語對話,是該故事另一個特色。將生活中日常的混合語言模式放進對話中,讓整體故事更為傳神、有趣。並於每個閩南語詞彙下方,佐以中文輔助讀者理解,一方面也可翻至繪本封底處掃QRcode,學習書中的閩南語詞彙。這是一本極具意義的故事。希望時下的孩子及父母,能藉由繪本探索「食飽未」所涵蓋的米食文化,說與聽祖父母輩的故事,傳承「家訓」,感恩、陪伴與關愛他們。本書特色★全國第一本沉浸式國臺語繪本:將日常中國臺語混合對話,生動的融入情節中,保留本土自然語言及生活習俗。★食米教育:透過「食飽未」問候語,傳達本土米食文化及早期年代因「吃不飽」,所存留下的濃濃「飽足」人情味的「問候語」及豐富的米食料理。★祖孫情:透過繪本時間軸,重新回味並找回與長輩相處的時光,覺察長輩的身體變化,陪伴與關愛他們。★劇場式說書: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即可聆聽精彩的故事及書中閩南語詞彙。★親子導讀: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由教育部閱讀推手黃愛真老師,引導家長進行親子共讀,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
彎彎曲曲的小河像條巨蛇一樣,蜿蜒穿越整個春日鎮。春日鎮的小河是居民賴以維生的河流,也是心靈停泊的港口,無論動物或人們的生活,皆與她密不可分。然而這條河流因阿怪和阿里的污染行徑,讓河流產生巨大的變化。旅行者帶著地圖及相機,使我們得以綜觀春日鎮的全貌,而鏡頭下的一切及居民面對污染冷眼旁觀,毫無作為的情景,當一場自然災害降臨時,誰也逃不過!§ 書籍特色§ ★一本人類生活與河流相依的繪本。★結合SDGs永續地球目標,為孩子種下一顆守護河流的種子。★全張河流地圖,方便孩子了解上下游污染的連帶成因。★掃封底QRcode,即可聆聽精彩的劇場式故事。
「我決定把臭襪子放桌上」「我決定在妹妹的衣服上畫畫」「我決定當隱形人」從小讓孩子練習做選擇,有助於自我概念形成。例如:決定吃什麼?想穿什麼衣服……,皆帶動著孩子有意識的思考。凡凡長大了,媽媽說有些事可以自己做決定,凡凡彷彿接到一道解放令,他做了許多決定:決定只吃餅乾不吃晚餐;不再收玩具……。媽媽想了一個法子,讓凡凡了解自己做決定,雖然帶來掌控感,但也須承擔伴隨而來的後果。故事中媽媽肯定凡凡良好的行為,給予「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獎賞。凡凡從「不知如何選擇到只要喜歡就可以」的過程,出現一連串違反健康及缺乏尊重別人的行為,媽媽看在眼裡並非予以制止,而是透過「決定養恐龍」展開親子對話,讓凡凡有意識的覺察:「如果養恐龍將會帶來生活上的威脅,我是否願意承擔呢?」,在母子一來一往的想像力大冒險中,機智的媽媽不教而教的與凡凡設定界限,引導凡凡學習尊重及調整自己的想法與行為。親職教養中,常會出現對立,然而對立會帶來關係的撕裂與創傷。讀完故事,我們將發現:原來大人可運用智慧,嘗試與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進行協商,不僅為孩子帶來自身成長的喜悅,也能絲滑柔順的建立常規及創作親子關係和諧的氛圍。§ 書籍特色§ ★一本引導孩子做決定的自我概念養成繪本。 ★機智媽媽不說教,也能讓孩子學會尊重與承擔。 ★飼養恐龍大冒險記,精彩絕倫。
★關愛動物,讓想像力起飛★噓!不要告訴媽媽我的鞋子裝得下一座動物園!上週一,河馬叔叔預約左腳的水池區,上週二,大象妹妹預約右腳的草原區,上週三……《鞋子裡的動物園》是一則相當出色的好故事,是長年經營兒童劇場的工作者---大俠老師與女兒在每天穿鞋上學時刻,一起孵育出來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小女孩對已不合腳的鞋子,積累深厚的情感,她請大家不要告訴媽媽---我的鞋子裝得下一座動物園!她穿著它上學、放學,每天邀請不同的動物入住鞋屋,上週一,河馬叔叔預約左腳的水池區,上週二,大象妹妹預約右腳的草原區,上週三…… 該文本的小女孩是位古靈精怪的小孩,因具備了這個特質,才會有如此奇特的想像及行為。教育部閱讀推手黃愛真:「《鞋子裡的動物園》,有著創新的故事,有趣的風格。這種大人與小孩,現實與想像形成各種排列組合的風格,讓人聯想到英國圖畫書大師約翰.伯寧罕作品,如《莎莉,離水遠一點》、《遲到大王》等等,以孩子進入想像世界冒險,成人自成一格的現實世界對照……」其戲劇張力十足。故事中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想像國度裡,按照動物的習性安排、布局棲地,可見其心中早已埋下愛護動物的種子,不僅為大小讀者帶來閱讀的愉悅的氛圍,也傳達SDGs地球永續目標「保育陸域生態」,以確保生物的多樣性目標……,您說,這一切的安排是不是十分太巧妙了呢?!本書特色★只要讀過,內心的小孩就會被召喚出來:情節高潮迭起,超乎想像的趣味性,讓成人自然而然的跟著情節,大玩特玩一番,直呼過癮。★符合SDGs地球永續目標15「保育陸域生態」:透過故事中小女孩貼心建構的鞋屋環境,傳達動物棲地保留的重要性。★優質插畫:由兩位插畫家攜手合作,在圖像語言表現上,戲劇感十足,翻閱每個頁面,驚喜連連。 ★親子導讀: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由教育部閱讀推手黃愛真老師,引導家長進行親子共讀,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劇場式說書: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即可聆聽精彩的故事,陪孩子進入夢鄉。
★ 全球及台灣教育關注的議題-SDGs地球永續發展「海洋教育」素養繪本★ 我只撿一個,是撿貝殼?還是垃圾?一個行動將如骨牌效應,為海洋帶來破壞與希望的力量藍色的大海裡,有兩座美麗的島嶼。細白的沙灘,生態豐富,是島上小孩的快樂天堂。不料,一場暴風雨夜襲,沙灘積滿了垃圾,兩座島嶼的小孩同時興起了一場「只撿一個」行動,接連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蘊藏許多海洋人文故事及風俗習慣,「海洋永續」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我們期待孩子透過具體的繪本情境對比,發現小小的作為,將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大大的影響力。§ 書籍特色§★一則符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海洋永續」故事。★以對比情境引發保護海洋的反思行動。★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可陪孩子入睡。★ 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
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住了一隻愛作夢的地牛。地牛的睡姿很差,動不動的就踢到旁邊的土壤,只要一翻身,地面上的房子和人們就會跟著遭殃。這一天,地牛作夢了,整個大地震動了起來,房子們一一的受到傷害,只有一棟房子屹立不搖的站著,他勉勵大家站穩腳跟對抗地牛。沒多久,地牛又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廣闊的草原上快活的奔跑、吃嫩草,牠不停的跑,撞裂了巨石和大地,使得房子驚慌失措,人們四處逃離,這下子該怎麼辦呢?★書籍特色:‧一則以臺灣民間傳說為引線,精心創作的故事。‧作、繪者以動畫手法詮釋抽象的板塊運動。‧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可陪孩子入睡。‧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6則「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料理故事&食譜」可供下載。
田裡的二十棵紅蘿蔔收成了,大清早,兔子兄弟興高采烈的去採收紅蘿蔔,忙了一天,他們卻空手而回,一到家,兩人倒頭就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兔子安安和心心在田裡種了兩排紅蘿蔔,總共有二十棵。收成的季節到了,嘿唷!嘿唷!安安和心心到田裡採收紅蘿蔔,當他們拔起2棵紅蘿蔔時,來了兩隻小貓,小貓說:「哇!好大的紅蘿蔔,拿來做紅蘿蔔炒蛋,一定很好吃!」,於是兄弟倆便把剛拔起的2棵紅蘿蔔,送給他們。接著再拔起第3和第4棵紅蘿蔔時,來了4隻小羊,於是送給小羊4棵紅蘿蔔……,最後一根也剩,卻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一連串令人驚喜的事哩!★書籍特色:‧一則體現「樂於分享而獲得意外驚喜」的故事。‧一本親子食農教育與數感的文本。‧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可陪孩子入睡。‧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
~享受助人的快樂,精彩一生~ 在普世價值裡,即便是與生俱來,高人一等的豆芽菜「芽芽」,也有著做成美味料理的自我侷限,所以當發生意外時,內心便產生極度絕望、恐懼的負面情緒。雖然芽芽的夢想破滅了,迎接而來的卻是他意想不到的一連串際遇,徹底的翻轉自己的命運。自然界的生物或許原來就是為自然而生,經過生命的循環再回到自然,生生不息。人類是自然的一種物種,但卻不是全部。因此當芽芽因為新的生命變化,開始回到自然的一部分,芽芽想法也開始調整,他希望自己「有用」,而不是只有人類桌上菜餚的唯一選擇。芽芽念頭的轉向,也提醒了作為人類的我們,動植物是否對人類「有用」,才是有用?才是動植物存在的主要價值?學者賴俊雄曾經在文化思潮中,提醒我們,目前全球化的前瞻性議題,其中一個重點在於,人類可能要調整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將人類放在整個地球和其他物種一起思考,「人」並不是宇宙的主宰。後人類的前衛觀點,或許在《最優秀的豆芽菜》芽芽觀點的轉變與行為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體現。故事中芽芽相繼對他人做出了有創意的貢獻,每一次貢獻也逐漸耗損自己,實現被充份利用的價值,把握到生命的真諦。大人可利用書末「親子共讀方法-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
~遇到壞事,轉個念頭,世界變得不一樣~ 妮妮和珊珊吵架了,跑去向爺爺告狀,爺爺說:「所有不好的、不喜歡的事情,都藏了好事在裡面!」真的是這樣子嗎?於是妮妮四處展開從壞事中找好事的大發現:喜歡的衣服穿不下了,轉個念頭:代表自己長高了;廁所牆壁老舊了,轉個念頭:在上面塗鴉也不會被大人駡……。遇到逆境、不如意的事,只要心念一轉,壞情緒就跟著轉,出現「哇!原來有好事」的喜悅。《老子》書上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所謂「福禍相倚」。既然每件事情都可以從好的或者不好的面向去看,為什麼不讓自己更快樂些?以正面樂觀的面向思考,圓滿處理負面的部分?《哇!原來有好事》用樂觀正面的角度來看祖孫的心事。妮妮和鄰居姍姍吵架,卻因此有了一段祖孫相處時間,以及妮妮自己獨處探索,透過玩耍發現壞事情裡面也有好事;爺爺看著家族照片,回憶起去世的奶奶,再次憶起奶奶的智慧,撫慰自己及妮妮,並將前人的智慧在生活中傳承。《哇!原來有好事》,最過癮的大概就是文字故事的智慧,與繪圖者對於幼小兒童的細膩觀察:前者體現了道家思想,以單純的故事演繹文化;後者貼近現實生活的孩子行為與心理,幼兒閱讀應該會覺得相當親切,容易投射自己情感與進入聊書情境,同時妮妮對生活的探索遊戲,適合作為幼兒或親子互動的遊戲之一。大人可利用書末「親子共讀方法-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
~給一個擁抱,讓人遠離焦慮,幸福滿點~上學第一天,媽媽伸手想要抱小袋鼠,可是小袋鼠跳開了。「啦啦啦!上學真開心,誰還要抱抱?」小袋鼠唱著歌兒蹦蹦跳跳的去上學, 榴槤、刺蝟、蜘蛛……聽到歌聲,都跟了過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誰要抱抱》是一本孩子成長的情緒繪本。重覆與循環的文字故事結構,有助於孩子預測情節與反覆記憶,在閱讀圖畫書時,產生成就感。故事主角小袋鼠盼著長大,而「上學」是長大的指標之一。對第一次上學充滿自信,而拒絕媽媽的擁抱,沿途中出現了一個個的夥伴,他們因自我不可改變的特性,於朋友間產生相處問題,紛紛跟著小袋鼠去上學,不料一到了學校,就發現同學的不安與焦慮,直到老師出現,給了一帖「擁抱」良方,收拾了第一天上學的亂象……。日本作家黑澤泉水認為,只要觀察孩子,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拉他們一把,接下來他們就會自己長大了。然而,家長怎麼維持和孩子的關係,以便於了解孩子需求?在孩子想要、需要的時候「拉他們一把」?圖畫書《誰要抱抱》提出了一個可行的建議::或許從小和孩子以「抱抱」建立關係,即使長大也持續的「抱抱」,來形成家人般的親密儀式,成為從小到大和孩子溝通「愛」與「信賴」的基礎。孩子成長的路上,因為「愛」而不會孤單,跌倒有爬起來的勇氣。大人可利用書末「親子共讀方法-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
~自我節制,讓身體更健康~ 怪獸花花的甜點店開幕了,客人一個個的到來,卻一個個的空手而回,甜點店裡的甜點一個也沒賣掉,直到莉莉貓發現了真相,真相傳了開來,居民都無法諒解,而花花也遭遇到令她痛苦難耐的事……甜點在飲食的作用中,除了吃飽後昏昏欲睡中提神,同時也能增加「幸福」的感受。。《怪獸花花的甜點店》是一本很典型的因缺乏「自我節制」而產生大災難的故事。故事主角花花,以怪獸的形象出現,有對尖尖的角,許多尖銳的牙齒,向上吊著不完全友善的眼睛,以及蛀牙後大嘴張開遍布牙齒的蛀牙黑洞。雖然是怪獸模樣,但也有大部分女生愛漂亮的天性,然而因無法克制對甜食的欲望,卻為自己帶來了一場痛苦不堪的事。在此,花花既是孩子們的象徵,也是孩子們偶爾產生的搞怪或者情感表現,如同「小怪獸」一般。繪者以詼諧的手法,充份的表現花花的貪欲、小心眼,恐懼及友善的情緒轉折,於圖像閱讀中,增添十足的趣味性。大人可利用書末「親子共讀方法-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
工作場上擁有五顆星的歐娜,喜歡利用料理表達對家人的關愛,然而廚藝不精的她,總是料理出一道道讓人慘不忍「吃」的料理,她如何面對廚藝只有一顆星的自己?歐娜是一位在工作場域中表現出色的主管。她天天忙著工作,一到假日,總希望為家人煮一頓美味的料理。然而她的廚藝不佳,兒子小廣常對歐娜的怪異料理命名,並且評分,如:稀巴爛泥漿飯(2顆星)、咬不斷義大利麵(3顆星)……,使得歐娜感到十分沮喪。她不斷的學習廚藝,最後因一個事件,讓她找到記憶中媽媽的味道,而獲得5顆星的榮耀。★書籍特色:‧一則為孩子下廚的幸褔故事。‧一本職場上的超人媽媽,努力不懈、克服難題的文本。‧共同找尋媽媽料理中所蘊藏的愛。‧掃封底QRcode故事音檔,可陪孩子入睡。‧附「親子共讀對話式引導」,帶動孩子閱讀理解與思考。‧6則「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料理故事&食譜」可供下載。
~一則身患殘疾,藉由旅遊看見臺灣,發現人生美好與自我認同的故事~小豪的腳跟別人不一樣!叔叔要帶他去旅行,尋找水上森林、陸地上的鯨魚、射下太陽的勇士、五月雪……。「真的有這些地方嗎?」小豪質疑著、好奇著,遲遲不敢下定決心,直到勇士給他三顆種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知識和生活透過多感官學習來融入我們的生活。小豪長期因身有殘疾,不良於行而畏縮,造成他的世界被侷限於其中一個層面,然而喜歡旅行的叔叔,及叔叔捎來的明信片訊息,卻慢慢在小豪心中發了芽,在鄒族勇士三顆種子的夢境下,成了小豪生命的轉捩點,讓小豪邁出人生的旅行步伐,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個面向。其中鄒族勇士在夢境中給予的三顆種子,如同圖畫書中文字「小豪放開握緊的拳頭,裡頭卻空空的,什麼也沒有。」這三顆「空空的」種子暗示著並非實質的種子,而是抽象的、代表希望與小豪體悟的種子。而在夢境之前與之後,可以透過圖像光線、顏色、陰影的表達小豪內在的轉變,足以見到作、繪者對小豪心境的轉折隱喻。 在人權的議題上,小豪雖然承受身體障礙,然而還是應該享有完整與一般孩子相同權利的生活,建議大人在陪讀的過程中可進入人權議題的討論,豐富閱讀的層次。這些議題皆可透過書本的「親子共讀方法」利用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
~愛與感恩,看到美麗心視界~小宇最討厭醫生了!他想:醫生叔叔一定有座可怕的森林,每天都在那裡做紅藥水、磨針,準備扎大家的屁股。自那天清晨醒來,小宇改變了他的看法。《我最討厭醫生了!》大紅色的封面上,小男孩紅通通的臉上,掛著一管鼻涕,對醫生不予理會的腦怒神情;前蝴蝶頁男孩與母親在外候診、緊接著自診間傳來尖銳的哭叫聲,外頭候診的大人及小孩反應……,只要有去耳鼻喉科看病經驗的人,對這樣的場景應該感到很熟悉。本書「埋伏」大量的藍色與紅色,以藍色和紅色基調貫穿整本圖畫書,隱藏相當多的感官實驗與象徵關係,使得這本圖畫書的內涵因此豐富起來。繪者將這兩種接近對立的顏色,和諧的放在同一個跨頁,貫穿全書。這是一本用顏色表現書中人物情感與象徵的圖畫書,並非完全的寫實畫風(例如,綠葉以藍色呈現)。圖像顏色表現可以作為和孩子討論的方向,同時也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本書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議題: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在一場夢境中,男孩發現醫生與自己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係;於現實生活中,發現偏鄉醫療的缺乏及醫生的善行,徹底的翻轉對醫生的認知,而展現出理性及友善的行為,最後與醫生來個大合解,而有了一個將愛擴散開來的?暖結局。這些議題皆可透過書本的「親子共讀方法-對話式引導」,開啟親子共讀的對話思惟,相信會是一趟豐富的知性、感性的閱讀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