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美學風景》是詩人簡政珍在「電影閱讀美學」、「詩美學」之外的另一個美學天地。音樂美學,是聽者從樂曲中敞開心靈的風景,是想像的延伸,也是哲學對自我的觀照。 本書第一部分是美學的核心,處處是剔透的意象思維。「假如音樂讓我們看到自己最原始的自我,「聽音樂」變成對生命原鄉的凝視。」論及現在作曲家,作者說:「不願在浪漫的餘溫裡孤芳自賞緋紅的雙頰。」論及印象音樂,作者說:「不是歌頌英雄一生的奇峰異谷,而是微風過境的波光帆影。」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以音樂基礎的「知道」與「瞭解」作為美學底層的支撐,是一部結合「知識」與「哲思」的精心之作。
「如果爵士樂也打季後賽」這樣的書名,大概也只有像朱中愷這樣兼具音樂迷與棒球迷身分的人想得出來。他把鋼琴手比喻成投手、管樂手比喻成外野手、吉他與貝斯手則是內野手、人聲則是捕手,還外加板凳球員。不管您是爵士迷或是棒球迷,只要任意進入書中一個章節,肯定會被他犀利的文筆、精闢的洞察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往下讀去。原來,音樂評論文字可以這樣充滿律動,媲美爵士合奏的狂飆即興;瘋棒球還可以跟聽音樂搭上線,成為一種「新型態」的複合式休閒。──賴偉峰
二十世紀歐美音樂 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很多,本書中介紹了四十餘位作曲家。作者從作曲家的性格特點、創作及生活背景著手,介紹其最典型的作品,並特意節選部分作品的有關詩歌、朗誦、對話或歌詞,使讀者能透過文字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涵義,重溫或想像出那優美感人的意樂……,是一本帶領你進入二十世紀歐美音樂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 馬清 一九四七年生,北京人。一九七六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授業於易開基與陳比綱兩位教授。一九九三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獲得鋼琴音樂教育碩士學位。 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發表音樂論文十八篇;出版學術專著、大學教材三部。
搖滾樂的再思考 本書為了要重多元化音樂風格出現的脈絡,試著考查搖滾樂的社會基礎與文化起源,去除歷史的神祕化,並將搖滾樂所反映的社會運動作了一番澄清。 本書原始德語版原出版於地球上最遙遠,同時也最封閉的地區之一──柏林圍牆還未倒塌之前的東德,當貓王、披頭四、滾石,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音樂,用節奏、韻律與聲波越過了這堵高牆時,我們就應該體認到跨時空、跨文化的搖滾樂,仍將會是二十一世紀抓住青春、表達叛逆、永保年輕最近的距離。 作者簡介 Peter Wicke 一九五一年生於德國日威考(Zwickau)。現為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講授流行音樂的理論和歷史,且為流行音樂研究中心的指導主任。一九七四年於柏林畢業,一九八○年以流行音樂美學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進入大學教書。 自一九八八年起,他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理頓大學音樂系受聘為副研究教授。他是流行音樂研究國際協會的會員,並於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一年擔任秘書長。 一九八六年起,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的國際傳播和表年文化集團的歐洲指導人。出版許多文章,並迻譯為十數種語言。於德國內外客座講學,包括英國、美國和加拿大。 譯者簡介 郭政倫 政大新聞系畢。
電影配樂 這是一本試圖描繪「電影與音樂之間如何攜手舞蹈」的書,以文字充當聽診器與繪圖員,去傾聽、捕捉那潛藏在影像與樂聲底層的心音圖象。 從撳按使兩者締盟的接生魔手──電影配樂家的大門開始,按圖索驥地沿著想像叢林地迷宮循游而下,進入了影像的文本空間與導演獨語的殿堂,在逐一跳躍各個音樂地理版塊的鴻溝。 最後,這圍繞著音樂/影像層層交疊、對話的夢幻漫游,仍是回到了起點,目的在以文字為交通工具,在人生舞台上映的各種探險、奇遇裡,自由自在地瀏觀、穿梭,然後,以跳舞的方式飛進某個讀者好奇的眼眸底。 作者簡介 劉婉俐 台大外文系畢,國立藝術學院戲研所藝術碩士。曾任廣告文案、雜誌編輯、新聞編譯等。現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譯有《后土》、《快樂佛法書》、《喬哀思》等書。
搖滾樂 從藍調經爵士樂到搖滾樂,我們看到了非洲裔美國黑人精神的成長與延續,也看到了美國白人及其他各國人民對這種音樂文化形式的逐漸承認與瞭解。 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專業人員參與搖滾樂的創作與演奏,搖滾樂會向著更高層次、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相信它會在前進的過程中,由歷史之河大浪淘沙,去蕪存菁。 其優秀的作品必將會與西方各歷史時期的音樂經典作品一樣,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肯定與珍愛。搖滾樂,這一當今世界青年人的重要音樂文化現象,在二十世紀音樂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與影響…。 作者簡介 馬清 一九四七年生,北京人。一九七六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授業於易開基與陳比綱兩位教授。一九九三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獲得鋼琴音樂教育碩士學位。 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發表音樂論文十八篇;出版學術專著、大學教材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