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歷史敘事,是以文字為論述核心,影像也只是一種輔助文字的配角媒材,但隨著圖像時代的來臨,影像逐漸成為構成文本的主導性媒材。就傳統文科研究者而言,如同學會使用文字一般,學會使用影像是勢不可免的,而對教學者來說,亦是一項全新的教學領域之挑戰。本書從(一)影像的歧義性與意義溝通、(二)影像與歷史敘事性文本之間的關係、(三)影像的產製與教學實務,這三面向要求來發展論述。在理論之外,同時也是寫作實務的對話。在未來可見的科技變化中,在媒材以及表義方式上,還會有更加推陳出新的歷史敘事之可能,圖像是我們所面臨到的最新近的挑戰,希望能藉著回應此番挑戰,更加地挖深歷史敘事與媒材之間,可以被思考的各種角度。
《影像•紀錄》收錄來自臺灣、中國、香港等地之學者專家共20篇專題性論文,內容含括電影、紀錄片、照片、圖像、漫畫等各類型影像與歷史敘事或歷史記憶關係之討論。內容依影像類型,分為《靜態影像篇》及《動態影像篇》兩冊,靜態影像係指照片、圖畫、漫畫等平面的影像,以及它們所形成的資料;動態影像部分係指紀錄片、電影等動態的影像,包括相關從業人員所形成的資料。《影像•紀錄》是繼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從影像看二十世紀中國」研究計畫團隊於2013年出版《影像近代中國》之後,所呈現的第二部研究成果。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夠在歷史影像的領域上,提出開創性的見解與知識,以饗學界。
在外交史研究之中,多著重在衝突的層面,但合作的層面其實也值得探討。本書作者群發揮各自專長,深入研究近現代中國從清末到冷戰時期對外的合作關係。分別以「國際合作在軍事」、「國際合作在臺灣」、「國際合作在邊關」及「國際合作在他國」為主要類別,包含了馬賊圍剿、海盜防範、海軍談判、傳教行動、護路問題、公司經營、海關改革、商約簽署、鼠疫防治等議題。這其中必然會遭遇不如人意之事,但從本書各篇研究可看到,交涉人員都致力於尋找最可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如此多元的國際合作討論之中,可看到近現代中國外交政策富有彈性與活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