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紀,不論在中國內部,或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劇烈動盪與不安的世紀。就中國內部來說,中華民國的建立,國、共關係的發展,其後成了歷史的主流。而抗戰勝利前後,影響中國政局最重要的強權,無過於美、蘇兩國。 作者本此信念,先後撰成〈清末章太炎與革命、維新兩派的關係〉,〈美國與一九四四年的國共關係〉,〈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一九四六年~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毛澤東「江西時期」的主張、作為與1949年中共取得中國大陸政權的關係〉等論文,在學術期刊發表者居多,但亦有未曾在任何刊物發表者。 本書所列論文,參閱引用《蔣中正總統檔案》文件、美國國務院《外交關係文件》、中共官方出版品及文件之處甚多,均屬第一手史料,允為本書特色,尙希讀者留意;亦祈方家先進,不吝賜教。
越南在「新南向政策」下受到臺灣民眾普遍的重視,在許多國際經濟指標中的表現也進步迅速,然而,越南的政治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自我特色與不確定性,值得深入探討與不斷的更新。因此,用什麼視角理解越南的政經發展最合適?越南為何出現「革新」政策?越南自「革新」政策之後的政經發展情形為何?越南如何制定經濟政策?越南如何在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簽署上後發先至?越中經濟關係究竟如何?是本書圍繞探討的主軸。 從臺灣出發,無法跳脫自我的考量,如何從越南政經發展中進一步推展臺越經貿關係也是本書的終極目標。就目前而言,進出口貿易穩定增長,臺灣常年處於順差地位;臺灣為越南重要外資來源地;臺越互為重要遊客來源地;勞務合作不斷深化,以越南移工到臺灣就業為主;金融合作成效顯著;簽訂經貿合作協定、建立經貿交流平台,以上總總,臺商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土地成本迅速上漲;勞工罷工事件時有發生;越南政府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等因素也造成對臺商投資的制約。因此,各項因素都在起伏,也直接與間接影響著臺越關係。無論如何,在最新「重組供應鏈網絡」的政治經濟學中,越南終究仍是逐漸升起的新星。
越南是印太區域重要國家之一,新冷戰開始之際,越南扮演的角色將愈見重要,可與我國形成犄角之勢。我國再度融入國際社會的此刻,國人必須認識其他國家的政府與政治,以作為與其他國家建立更深更廣關係的基礎。 惟國人對於越南政府與政治的認識,或只在經濟與移民,或仍認為目前共產主義國家的越南有如共產中國。但是因歷史變化的不同,現今越南的政府與政治,實際上與共產中國有很大分別,不能等同視之。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探討越南政府與政治的著作,詳細分析越南政府與政治在制度與歷史上的變化,使大家更加認識越南,以因應其在未來國際局勢的發展及我國與越南互動往來的憑藉。
越南是印太區域重要國家之一,新冷戰開始之際,越南扮演的角色將愈見重要,可與我國形成犄角之勢。我國再度融入國際社會的此刻,國人必須認識其他國家的政府與政治,以作為與其他國家建立更深更廣關係的基礎。 惟國人對於越南政府與政治的認識,或只在經濟與移民,或仍認為目前共產主義國家的越南有如共產中國。但是因歷史變化的不同,現今越南的政府與政治,實際上與共產中國有很大分別,不能等同視之。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探討越南政府與政治的著作,詳細分析越南政府與政治在制度與歷史上的變化,使大家更加認識越南,以因應其在未來國際局勢的發展及我國與越南互動往來的憑藉。
媒體與政治之間糾纏難解的關係,既廣且深,他們的影響力幾乎穿透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過,媒體與政治問題具有複雜性與多元性,牽涉到國家、媒體、市場等不同行為者的利益需求,因此本書特別探討了某些全面性的問題,並從不同問題的思考面向出發,希望能突破從單一研究領域出發的框架,進而解析當前媒體與政治運作,以及在建立相關法治制度與管理秩序時所遭遇到的問題。 本書試圖從媒體的本質問題、媒體實務運作問題、媒體環境、媒體相關法規的立法問題,以及當前的立法環境等面向著手,剖析當前我國媒體與政治彼此互動所遭遇的難題。本書期待可以作為理論與經驗的橋樑之一,在媒體與政治實務運作所遇到的眾多難題中爬梳出一條蹊徑,希望可以有助於理解當前媒體與政治的本質,以及各自運作與互動所衍生出的許多問題,並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媒體與政治之間糾纏難解的關係,既廣且深,他們的影響力幾乎穿透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過,媒體與政治問題具有複雜性與多元性,牽涉到國家、媒體、市場等不同行為者的利益需求,因此本書特別探討了某些全面性的問題,並從不同問題的思考面向出發,希望能突破從單一研究領域出發的框架,進而解析當前媒體與政治運作,以及在建立相關法治制度與管理秩序時所遭遇到的問題。 本書試圖從媒體的本質問題、媒體實務運作問題、媒體環境、媒體相關法規的立法問題,以及當前的立法環境等面向著手,剖析當前我國媒體與政治彼此互動所遭遇的難題。本書期待可以作為理論與經驗的橋樑之一,在媒體與政治實務運作所遇到的眾多難題中爬梳出一條蹊徑,希望可以有助於理解當前媒體與政治的本質,以及各自運作與互動所衍生出的許多問題,並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本書以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的變遷為主線,選取了台灣社會近現代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進行描述,從明清時期台灣社會政治體制的發端,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政治發展,尤其是20世紀八○年代中期以來的台灣從威權政治向民主制度社會轉型中的典型事件,對於其中的黨外運動、民進黨創黨及統獨之爭、族群撕裂、政黨輪替、政治人物博弈、政商關係演變和兩岸關係發展等進行較為旁觀與詳實的描述,希望呈現出大陸學者對於台灣政治變遷跌宕起伏觀察的另一個畫卷。本書的特色在於:1.觀察視角的獨特性且具經驗性-著者是大陸第一個在台南地區政治學系訪學並講學的學者,深入台灣社會尤其是南部地區,本書是在與各個階層廣泛接觸切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大陸人近距離觀察和思考台灣社會政治變遷的著作,既超越了台灣學者和民眾視角,又迥異於與大陸官方對台灣政的觀念和看法。2.對問題思考具有理論的深刻性-著者長期從事政治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學養和理論基礎,從而運用了政治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對台灣社會政治發展演變等進行了精煉且獨到的解析。3.語言精練生動並且深具可讀性-著者不同於其他政治類作品的寫作方式,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採取敘事的形式,運用詼諧的語言,從而達到了引人入勝的閱讀效果。
本書以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的變遷為主線,選取了台灣社會近現代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進行描述,從明清時期台灣社會政治體制的發端,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政治發展,尤其是20世紀八○年代中期以來的台灣從威權政治向民主制度社會轉型中的典型事件,對於其中的黨外運動、民進黨創黨及統獨之爭、族群撕裂、政黨輪替、政治人物博弈、政商關係演變和兩岸關係發展等進行較為旁觀與詳實的描述,希望呈現出大陸學者對於台灣政治變遷跌宕起伏觀察的另一個畫卷。本書的特色在於:1.觀察視角的獨特性且具經驗性-著者是大陸第一個在台南地區政治學系訪學並講學的學者,深入台灣社會尤其是南部地區,本書是在與各個階層廣泛接觸切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大陸人近距離觀察和思考台灣社會政治變遷的著作,既超越了台灣學者和民眾視角,又迥異於與大陸官方對台灣政的觀念和看法。2.對問題思考具有理論的深刻性-著者長期從事政治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學養和理論基礎,從而運用了政治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對台灣社會政治發展演變等進行了精煉且獨到的解析。3.語言精練生動並且深具可讀性-著者不同於其他政治類作品的寫作方式,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採取敘事的形式,運用詼諧的語言,從而達到了引人入勝的閱讀效果。
這是一本有關於美國總統憲法職權的學術著作;然而,它又不是傳統的法理學或法制論著。本書所著重的,是美國總統依憲法賦予的統帥職權,以及在行使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動態領導」。 向來,學術界對於美國總統的研究,一直是汗牛充棟、不乏其素材的;但是,對於美國總統有關軍事統帥權和軍事領導實務上的整合分析與系統敘述,以及針對個案提出深入的觀察與評述,卻屬其中少見。 本書蒐集了美國上自南北戰爭、下迄美伊戰爭的軍事戰史,以及對外參戰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主要戰爭,更包括幾場甚具代表性的對外用兵和區域衝突等,來檢視在不同的實際案例中,美國歷任總統是如何地行使統帥權,以及與主要決策將領的領導關係。這其中,有許多著名案例或不為人知的一面,讀來饒富意味,也甚具參考價值。 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研究論著,也是一本很好的案頭書。因為,前述的這些過程和典故,就像生動的歷史記載一樣,可以提供讀者深入地理解這些重要的軍事領導關係,以及存在於當代國際與軍事環境中的變遷;甚至,它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可以讓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者,輕易地獲得講述或研究這些素材的參考資料,並透過作者系統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作出深入的評述與結語。
這是一本有關於美國總統憲法職權的學術著作;然而,它又不是傳統的法理學或法制論著。本書所著重的,是美國總統依憲法賦予的統帥職權,以及在行使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動態領導」。 向來,學術界對於美國總統的研究,一直是汗牛充棟、不乏其素材的;但是,對於美國總統有關軍事統帥權和軍事領導實務上的整合分析與系統敘述,以及針對個案提出深入的觀察與評述,卻屬其中少見。 本書蒐集了美國上自南北戰爭、下迄美伊戰爭的軍事戰史,以及對外參戰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主要戰爭,更包括幾場甚具代表性的對外用兵和區域衝突等,來檢視在不同的實際案例中,美國歷任總統是如何地行使統帥權,以及與主要決策將領的領導關係。這其中,有許多著名案例或不為人知的一面,讀來饒富意味,也甚具參考價值。 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研究論著,也是一本很好的案頭書。因為,前述的這些過程和典故,就像生動的歷史記載一樣,可以提供讀者深入地理解這些重要的軍事領導關係,以及存在於當代國際與軍事環境中的變遷;甚至,它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可以讓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者,輕易地獲得講述或研究這些素材的參考資料,並透過作者系統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作出深入的評述與結語。
民間交流,係以一國之民間層次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交流做為基礎,國家間或是地域間進行物流與人員交流。這種民間交流舒緩了對峙國家彼此間的緊張關係,且促進相互理解與合 作的氣氛,藉此國家間從對立與敵對的關係轉變並開啟和平與合作的時代。 由於南、北韓以及兩韓在政治、軍事議題上仍處於高度對立的局面,仍為領土分裂與軍事對峙的狀況,因此彼此之間存在著安全威脅與相互不信任,且嚴重損害各自的國家利益與發展。 而臺灣與韓國則終止敵對的兩岸關係與兩韓關係,並以相互利益與信任為基礎,打造出和平與穩定的相互關係。 為此,臺灣與韓國都推動了民間層次的兩岸交流與兩韓交流,但兩岸交流與兩韓交流卻有明顯差異,換言之,兩岸交流持續保持發展趨勢,而兩韓交流則反覆出現發展與退步。兩岸交流與兩韓交流的發展對臺灣與南韓採取兩岸關係、兩韓關係政策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書即以臺灣韓國之間的關係,探討其間的交流、合作並做政策比較上的研究。
兩岸婚姻是兩岸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民眾透過親密接觸實現相互瞭解、達致心靈契合的最有效途徑。自1988年8月15日第一例兩岸婚姻在浙江舟山誕生,迄今已有30餘年。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截止2018年底,兩岸婚姻數量已達35萬例左右。如果考慮到雙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這35萬例兩岸婚姻牽涉到兩岸300多萬同胞的情感與福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在不同的道路上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在各自不同的政治文化薰陶下,兩岸民眾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也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差異。本書把政治認同區分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權認同、政黨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並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途徑,探討在臺陸配群體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遷。 在臺陸配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他們的人生早期在大陸度過,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薰陶。因婚姻關係遠赴臺灣後,進入一個差異巨大、甚至對立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其政治認同難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程度上和維度上如何體現?機理為何?這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期待本書能對兩岸婚姻當事人、從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從事兩岸婚姻研究的學界同仁,提供有益的幫助與參考。
兩岸婚姻是兩岸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民眾透過親密接觸實現相互瞭解、達致心靈契合的最有效途徑。自1988年8月15日第一例兩岸婚姻在浙江舟山誕生,迄今已有30餘年。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截止2018年底,兩岸婚姻數量已達35萬例左右。如果考慮到雙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這35萬例兩岸婚姻牽涉到兩岸300多萬同胞的情感與福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在不同的道路上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在各自不同的政治文化薰陶下,兩岸民眾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也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差異。本書把政治認同區分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權認同、政黨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並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途徑,探討在臺陸配群體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遷。 在臺陸配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他們的人生早期在大陸度過,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薰陶。因婚姻關係遠赴臺灣後,進入一個差異巨大、甚至對立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其政治認同難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程度上和維度上如何體現?機理為何?這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期待本書能對兩岸婚姻當事人、從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從事兩岸婚姻研究的學界同仁,提供有益的幫助與參考。
隨著二戰後國際海洋法的發展,尤其是南海海底油氣資源陸續被發現,南海諸島及其附屬海域的主權歸屬,開始備受國際間矚目,亦為國際政治的角力焦點。近年來,美國高調介入了南海問題,導致相關爭端不斷地發酵,中美南海博弈持續升溫。南海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更是引起各國的高度討論。 本書專門探討了美國在南海問題產生、發展和激化過程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南海問題的緣起與發展、冷戰時期美國的南海政策、冷戰後美國的南海政策調整、戰略「再平衡」背景下美國對南海問題的強勢介入、中國周邊主要國家的態度與反應、美國國會介入南海問題的方式與影響、「航行自由」問題與中美南海博弈、美國對中國「海上民兵」力量的認知與評估、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等。 著者認為,美國與南海問題之間,存在著三對「正相關關係」,即美國對南海問題的關注和介入程度,與其整體的亞太戰略佈局和利益需求、整體的對華戰略以及中國崛起的幅度和勢頭,均呈現出正相關關係。本書兼具學術基礎與現實意義,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各國政府相關或學界在南海問題研究上具有參考價值。
隨著二戰後國際海洋法的發展,尤其是南海海底油氣資源陸續被發現,南海諸島及其附屬海域的主權歸屬,開始備受國際間矚目,亦為國際政治的角力焦點。近年來,美國高調介入了南海問題,導致相關爭端不斷地發酵,中美南海博弈持續升溫。南海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更是引起各國的高度討論。 本書專門探討了美國在南海問題產生、發展和激化過程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南海問題的緣起與發展、冷戰時期美國的南海政策、冷戰後美國的南海政策調整、戰略「再平衡」背景下美國對南海問題的強勢介入、中國周邊主要國家的態度與反應、美國國會介入南海問題的方式與影響、「航行自由」問題與中美南海博弈、美國對中國「海上民兵」力量的認知與評估、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等。 著者認為,美國與南海問題之間,存在著三對「正相關關係」,即美國對南海問題的關注和介入程度,與其整體的亞太戰略佈局和利益需求、整體的對華戰略以及中國崛起的幅度和勢頭,均呈現出正相關關係。本書兼具學術基礎與現實意義,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各國政府相關或學界在南海問題研究上具有參考價值。
68万字日本語、台湾翰蘆図書出版。「平成」から「令和」へ新時代を迎える日本。日本の歴史は「日は昇り、日は沈む」を繰り返してきた。戦後の日本は世界第二位の経済大国と失われた二十年を経験した後、明治維新、戦後復興に続く三度目の奇跡を創ろうとしている。「平成」の時代は戦争がなかったということが、一番重要である。時代とはいつも旧時代から新時代へ大きく変わるものである。新時代に適応するのは難しいが、新世界・新秩序を築く者が必ず現れる。「令和」新時代の日本に託されるものは何だろうか。安倍政権は三本の矢に象徴される経済政策「アベノミクス」を提唱し、円安・株高へと導いたが、本当に「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ことはできるのか。本書はこの大変革を正しく理解するために、アベノミクスだけを論じるよりも、「強い日本を、取り戻す」ための安倍政権の大戦略を縦横無尽に見極めるものである。 這是一本多達68萬字的日文大書,精準與全面地解構安倍經濟學,以及深度分析安倍首相主政下的日本,關於Cool Japan春夏秋冬、眾議院參議院選舉六連勝、安倍一強、修改憲法、將成為日本史上在位最長首相、日美中「三國志」……等等世人所矚目的日本政經變化。 日本在戰後經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失去的二十年之後,致力於開創新國家像,追求明治維新、戰後復興之後的第三次奇蹟。在國會議事堂中央大廳的四個角落,有伊藤博文、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的銅像佇立在三方。三位都是對議會政治的確立有很大貢獻。這四處都有台座,只有一個台座上沒有銅像。此空位等待第四位偉大的政治家。安倍首相是否能夠成為開創日本新國像大業的第四位銅像?
半總統制是全球民主國家中最多採用的憲政體制,其中包含民主發展較久且民主運作相對穩定的西歐國家,更包含許多分屬後共以及後殖民的新興民主國家。惟這個憲政類型落實於民主運作成熟的西歐國家或多數新興民主國家,其在運作上的穩定性或不確定性則有不同。 本書是從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角度出發,探討有限政府、國民主權的概念,論述其在半總統制的理論與實際情況,並分別從限制國家、保障人民權利的角度,對於消極的有限政府,或是積極的實踐人權,這兩者之間其在制度上的落實與異同作出比較,進而呈現總統制、議會內閣制、半總統制這三者之間憲政比較上的觀點。 著者首先比較了憲政體制,並論述半總統制的類型與運作,接著舉出數個實施半總統制憲政的西歐國家的現況,然後將視野拉回臺灣,對於總統權力、府院會黨整合與立法效能作出分析,並提出綜合的結論觀點。
臺韓兩國,過去都曾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二戰結束後也都同屬於分裂國家,長年飽受共產主義的威脅。由於歷史命運的相近,台韓之間曾維持相當長久的緊密而友好關係;惟於1992年,兩國宣布斷交,產生的不愉快經驗確實使得臺灣民眾對於韓國抱持十分複雜的民族情緒。然而,即使兩國存在著極為糾結的情感,仍無阻於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例如2017年兩國的貿易就高達216億美元,互為第六大貿易夥伴,兩國人民在旅遊互訪上更多達200萬人次,無論是臺人到韓國旅遊,或是韓人赴臺參觀,都為雙方的合作交流創造許多機遇,也提升了民間往來的好感度,更增添臺韓商業人才的熱切需求。本書為高雄大學韓國研究中心推出的專書,以《臺韓關係的發展: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為題,由該中心成員及知韓專家學者分別從歷史角度、當前現況,以及未來趨勢加以論述,並從文化角度、民間觀點、文創思維以及企業發展,作非常深入的分析,對於促進臺韓彼此的瞭解確實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面對中國的「大國戰略思維體系」,東南亞諸國該如何以「小國策略因應模式」,在中美兩大國的戰略較勁下,取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是採取「抗衡」策略?或是「扈從」策略?又或者是既非「抗衡」亦非「扈從」的另類路線,例如「避險」策略?這是本書探討的主題,即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以及東南亞國家如何在外交戰略上做出回應。無論採取哪一種策略選項,無非都是在確保自身利益。而本書主要是分析東協國家,如何運用中、美兩強競逐東南亞地區的需求軸線,如何洞悉美國取得南海的既得利益以及圍堵中國的戰略需求,如何藉由中國力圖提高對區域國際的利益與外交影響力的作為,而在國際政治的策略上取得動態的平衡,並適時調整與中、美兩強的戰略距離,進而取得自身利益極大化的空間。針對以上的研究,著者採「布林代數研究途徑」,將布林代數運用於亞太區域政治研究,實可謂創新性研究,布林代數研究途徑特別適合運用在國際關係中的個案研究,這也是本書方法論上的一個突破。
沒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成熟與深化,主要建築在公民社會是否有成熟的公共參與;如果沒有發展成民主社會,就不會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也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因此,在這些發展基礎之上,國家便會逐漸從以政商代議、政黨與政商利益為主的國家,發展成為以國家、社會長期利益為主的政治;也會從選舉動員(政黨與政商動員)國家,發展成為公民社會治理與政策動員的國家;並從政商代議國家,發展成為新公共代議國家。在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經由對政黨權力與能力、以及對政商結合的結構的批評,也會促成專業、私利與公共利益的合作與平衡,並從這些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及治理協議過程中,加深政治、政黨與代議者的權力責任,進而轉化政治與社會的衝突,而達成了政黨、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甚至進一步也會促進各階層社會代表與代議者,與政黨及各階層議會代議者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經由這些公共治理參與的過程,更將有助於政經社會反省、和解與協力合作的增長,因而共同連結新政治、新政黨與新社會力量的發展,推展新政經社會的未來。
沒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成熟與深化,主要建築在公民社會是否有成熟的公共參與;如果沒有發展成民主社會,就不會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也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因此,在這些發展基礎之上,國家便會逐漸從以政商代議、政黨與政商利益為主的國家,發展成為以國家、社會長期利益為主的政治;也會從選舉動員(政黨與政商動員)國家,發展成為公民社會治理與政策動員的國家;並從政商代議國家,發展成為新公共代議國家。在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經由對政黨權力與能力、以及對政商結合的結構的批評,也會促成專業、私利與公共利益的合作與平衡,並從這些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及治理協議過程中,加深政治、政黨與代議者的權力責任,進而轉化政治與社會的衝突,而達成了政黨、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甚至進一步也會促進各階層社會代表與代議者,與政黨及各階層議會代議者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經由這些公共治理參與的過程,更將有助於政經社會反省、和解與協力合作的增長,因而共同連結新政治、新政黨與新社會力量的發展,推展新政經社會的未來。
這本書包含了兩個在公開場合爭議劇烈的題目,一個是所謂的「德國問題」,這個問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已經有了,至今不曾停止過討論;另一個問題則是對於歐盟本質的爭論,歐盟的終點是哪裡,至今仍不清楚。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解決上述兩個爭議,至於,有沒有做到,就只能留待讀者來決定了。 -黑穆特.華格納(Helmut Wagner)
重返世界強國的俄羅斯 一度貧弱的俄羅斯,是如何從無序又動亂的凜冽之國重新崛起? 本書從外交、國防、國家安全政策等三個面向,透過政策分析研究途徑,探究俄國安全政策的內容與核心價值。從戈巴契夫到普欽政府安全政策的首要任務來看,與其說它們是俄國的安全政策,倒不如說俄國以安全政策為手段,來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稱俄國安全政策為經濟發展政策實不為過。普欽執政下的俄羅斯重回新蘇聯主義,從西化路線的政治光譜,走回到奉歐亞路線為圭臬的核心價值,漸漸地開始利用公眾外交的手段,強調大俄國光榮。 法律系畢業的普欽,善用法學知識洞悉俄國憲法巧門,來回總理、總統職務逾年,展現強烈主導後冷戰時期俄羅斯安全政策的決心,因而普欽特色的俄國安全政策也儼然成形。 所謂普欽特色的安全政策目標只有一個 ─ 重拾俄國的光榮。以非傳統安全角度來看,俄羅斯安全政策從涵蓋傳統國防政策,國家安全、外交、網路、生態、經濟等面向都是普欽總統安全政策關心的焦點,簡言之,俄國著重綜合國力發展,關心綜合安全。
中國,是一個地方名稱、或政治實體、或文化象徵、或是指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們? 中國給世人的印象,是分歧且多面貌的,有人還停留在歷史記憶中去看中國,或因中國的崛起而備感威脅,或沉醉在和平富強的中國想像中。 中國始終是一團謎,不僅西方世界看不懂中國,甚至連住在中國的中國人,也可能看不清中國。因此,在海峽對岸以研究中國大陸為職志的台灣學者,很容易陷入「以管窺天」的窘境,所以需要以更謙卑的態度去觀察中國。 由於中國人喜歡用龍來比喻自己,著者因此將「以管窺天」的「天」改為「龍」,用《以管窺龍》為標題來描述其所看到的中國印象與形象。有別於傳統政經學派研究中國大陸的研究途徑,著者特別運用了未來學研究方法,深入檢視318學運、兩岸關係、新霸權與亞太區域安全,並聚焦在民意調查、台商出走潮、中國民主化等研究,本書內容也因此呈現出極豐富的觀察面向。
半總統制,是有別於總統制、內閣制的第三種憲政體制類型,其行政權的雙元性與權力安排的混合性特徵,使這個體制的施行更加複雜,因而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1997年,台灣成為新興半總統制;2000年,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新執政者因為國會席次未過半,社會上開始出現「共治」的呼聲,繼而「少數政府」所激引的政治紛擾,更使得共治議題與半總統制運作,成為學界與實務界最熱烈討論的議題。半總統制與共治類型,對於台灣當前或日後的政治情勢變化,都具有相當高的指標意義,也是政治學界關注的研究重心。著者特別提出以新興半總統制國家為師、重新思考共治與半總統制有哪些連結的觀點,並且論及共治與民主之間的關係,同時呼籲回歸本土關懷的視角。全書特別揭舉世界多國半總統制的經驗,有相當精深的學術論述。
阿蘭‧甘詠是國際級政治學大師,本書已有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巴斯克語、加利西亞語、日語的多國譯本。華語世界由翰蘆獨家首次出版,由林挺生翻譯,施正鋒教授寫序。「認同」的議題,在1989年之後受到世界的關注,這股風潮也在80年代吹向台灣,其範圍更在東亞地區形成重大影響。本書從加拿大的多元族群經驗出發,提出「差異性公民權」的核心概念,從理論與實證層面,對加拿大既有的聯邦體制進行批判,並嘗試尋求能夠調合理性辯論與情感歸屬的解決方案。本書的內容對台灣讀者而言,不只是分析家拿大的政治體制的研究,更是對互信包容的誠摯呼籲,以及對一個更平等社會的熱切期盼。在法語系的西方國家,阿蘭‧甘詠是知名的政治學者,影響深遠,是政治學習者必讀的重要經典。不過,台灣的譯本少見,本書可做為加拿大研究、多元族群研究以及政治學研究課堂的用書。
阿蘭‧甘詠是國際級政治學大師,本書已有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巴斯克語、加利西亞語、日語的多國譯本。華語世界由翰蘆獨家首次出版,由林挺生翻譯,施正鋒教授寫序。「認同」的議題,在1989年之後受到世界的關注,這股風潮也在80年代吹向台灣,其範圍更在東亞地區形成重大影響。本書從加拿大的多元族群經驗出發,提出「差異性公民權」的核心概念,從理論與實證層面,對加拿大既有的聯邦體制進行批判,並嘗試尋求能夠調合理性辯論與情感歸屬的解決方案。本書的內容對台灣讀者而言,不只是分析家拿大的政治體制的研究,更是對互信包容的誠摯呼籲,以及對一個更平等社會的熱切期盼。在法語系的西方國家,阿蘭‧甘詠是知名的政治學者,影響深遠,是政治學習者必讀的重要經典。不過,台灣的譯本少見,本書可做為加拿大研究、多元族群研究以及政治學研究課堂的用書。
釣魚台衝突,引發台日中美的多邊緊張。如果情勢惡化,甚至會引起戰爭。這個爭端如何解決呢?作者認為,釣魚台僵局過去不能突破的主因,不是爭議各方沒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在於沒有一方願意先從己方立場退讓出來,去直接站在那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甜蜜點。台日中三方,能不能找出解決的辦法呢?本書令人熱血沸騰,在激昂的論點中,有許多理性的觀點,值得政府和民間共同關注。
後冷戰時期,日本政治如何轉型呢?作者指出,日本出現最激烈的爭論議題是,是否揚棄以「吉田主義」為基礎的和平國家,而逐漸轉型為正常國家。惟,做為「正常國家」的日本,將呈現種面貌呢?該議題的討論相當複雜,學術界與實務界各有不同的爭論,其相對的結果往往產生更多的質疑與辯論。因此作者試圖將這些議題的討論脈絡,進行最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希望從鄰國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研究心得。作者指出,日本未來的發展確實將會產生相當的質變與不同面貌,受限於許多不確定因素,其發展途徑將出現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每一種可能性,將影響東亞政治的現況。本議題的熱門性與重要性,絕對值得國人重視。作者在研究日本政治方面很有見地,是中生代非常傑出的作者,這是繼作者《從派閥均衡到官邸主導:1990年代日本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另一本重量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