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說故事人,他們創造文學就如同我們翻書那麼容易。」 【故事說演】「是一個有規畫的活動,孩子一個個在最高境界——他們的想像裡,被聽到、被看到。」 延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一書,黃又青老師將自己「在地化」執行【故事說演】的方式整理成筆記書,引領讀者理解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並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建議,讓讀者可以自由發展屬於自己的【故事說演】活動。
教學是一門藝術, 起於傾聽孩子的對話、遊戲和說故事, 從而加入孩子的生活旋律。 裴莉老師是美國的資深幼教老師,她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並且能夠不斷的反省與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向孩子學習」是裴利老師永遠的生活態度。著有《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阿布拉出版)等書。 本書作者黃又青老師從2003-2018年長達15年的時間,和裴利老師書信往返討論她的教學——她在教室裡進行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活動。 透過她們之間的對話,裴利老師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 2019年7月26日裴利老師辭世之後,又青老師決定要將這15年來她獲益的點點滴滴寫出來,遂完成出版了這本書。 又青老師將裴利老師的來函概分成三堂課:「書寫」、「故事說演」和「在地化」,在這三堂課裡,不只能看到又青老師自己的省思,也能看到裴利老師如何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大家所能看到的不只是裴利老師,不只是受到裴利老師啟發的又青老師,也能看到教育現場上的自己和孩子。
若無枝枝葉葉,空有繁花如何成林?這是一本關於兒童肢體、遊戲與音樂課程的書。但,它好像還有一點點關於其他不同的東西……。邱惠瑛老師說:紀德先生告訴我:「創作始於約束,死於自由。」隨便分析一首曲子,都是在約束中完成,內裡卻含藏創作者各自的思想。這是約束,也是自由。『我們可以強迫我們的小孩有禮貌,但我們獲得的不是真正的紀律,因此也沒有真正的尊嚴。除非我們的價值觀從「擁有什麼」轉向「是什麼」,才會有所改變。當一個社會強調人們「是什麼」,……紀律就在這群人中間了。』─瑪格麗特‧米德教什麼或用哪種教學系統,實無所謂。重要的是,孩子的前行者,我們要提供什麼典範?我們傳遞了什麼?本書特色:‧楊茂秀老師專文推薦‧透過散文的筆法鋪陳老師和孩子的互動(現場紀實),使讀者容易閱讀與了解。此外,還有教學內容的摘要及教學後記的分享,讓讀者可以據以變化,成就自己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