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成為母親,大腦也會變化?有人稱這是「媽媽腦」、「一孕傻三年」,但科學證明,這些變化的存在,是大腦為了適應育兒的更新過程。普立茲獎記者Chelsea Conaboy在採訪眾多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後發現,我們的大腦在育兒過程中,從感知、情緒、動機到免疫系統,都會悄悄重塑,協助我們更敏銳地照顧孩子,也幫助自己適應新的身分。這不是一本教你育兒技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書,幫你看懂這些改變的原因與意義。透過這本書,你將明白:照顧孩子,並非失去自己,而是成為更完整的自己。引發全球熱烈討論的突破性著作:• 已售出20國版權• 多家權威媒體一致推薦• Amazon 編輯精選・讀者好評4.3• 被譽為「能讓社會進步一百年」的重要作品分類:親子教養、科普新知、心理成長關鍵字:母性本能、新手父母、親職心理、大腦科學、親子關係、親職焦慮、家庭教育、自我覺察●出版緣起給所有父母的腦內小旅行當信誼收到這本書的書稿時,立刻察覺這是一本非常特別、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這些年來,我們持續出版許多以兒童需求為主軸的親職書籍,但這本書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從父母自身的改變出發,重新理解親職的經驗。這樣嶄新的觀點吸引了我們,迫不及待想要與中文讀者分享。本書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不僅因為主題新穎,更因為作者Chelsea Conaboy擁有資深健康及公共議題記者的專業背景。她曾是《波士頓環球報》普立茲獎團隊的一員,作品廣見於各大媒體。Conaboy透過自身的育兒體驗,加上訪談其他家長與腦神經科學家所得的觀點,以清晰、易懂且溫暖的文字,帶領讀者深入理解養育孩子如何對父母的大腦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出版緣起 過去人們總覺得「母性本能」是與生俱來、理所當然的,但作者透過走訪各界,蒐集扎實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事實並不是如此。養育孩子會明顯改變父母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培養出許多育兒所需的能力和特質,而這樣的改變不僅限於懷孕生產的母親,每一位認真投入照顧孩子的家長,都會經歷相似的腦神經變化。或許有些讀者會擔心這本書過於嚴肅或艱澀,其實完全不會。書中除了詳實引用研究資料,也透過許多動人的真實故事,呈現生育過程中喜悅與挫折交織的複雜情緒,以及父母如何從內心的掙扎一步步邁向自我成長,最終接納身份的轉變。對於常常感到育兒焦慮與不安的家長來說,這本書帶來了充分的支持與安慰,讓大家明白內心的起伏與轉變都是極為正常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家長們就能更容易調整心態,自在地陪伴孩子成長。信誼長期關注家長的需求,致力提供實用且有科學根據的親職教育資源。我們深深了解家長們在面對自己身心的轉變時,常常會感到困惑與孤單。譯者洪蘭教授特別提醒:「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學會善待自己,才能好好陪伴孩子。」這也是我們決定將這本書介紹給中文讀者的重要原因。我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為父母帶來更豐富而深入的親職視野,鼓勵大家帶著好奇與勇氣,踏上精彩的大腦探索旅程,藉由育兒經歷拓展自我,成為更自在、更美好的自己。
●內容簡介原著《子どもを伸ばす言葉_実は否定している言葉》在日本亞馬遜幼兒教育類連續數月位居暢銷書榜第一名!這本書將成為您的育兒夥伴,幫助您用對話拉近與孩子的距離,讓語言成為愛的橋樑,陪伴孩子成長!本書結合親職諮詢實務,用漫畫解析親子對話,幫助家長用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理解與支持,輕鬆提升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聽懂您的話!掌握有效的親子對話技巧爸媽的話,孩子真的聽進去了嗎?當我們試著鼓勵「真棒,真聰明!」或「試試看!你一定做得到!」可能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甚至不願再嘗試。因為,孩子真正想聽的話,並不只是「好聽」的話,而是能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的話語。《孩子真正想聽的話──這樣說,孩子才知道》是一本實用的親子對話手冊,幫助家長改變說話方式,讓孩子願意聆聽、真正理解您的心意。本書由日本知名親子顧問天野光撰寫,搭配漫畫家Toge Toge幽默生動的漫畫,呈現孩子不想寫功課、飯前想吃零食、兄弟姊妹吵架等典型情境。透過漫畫的第三者視角,幫助家長發現親子溝通的盲點,並對比「NG語言」與「OK語言」,讓家長快速掌握更有效的對話方式。分類:親子教養、育兒實用關鍵字: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親子對話、育兒指南、親職教育、家庭教育、教養策略、溝通技巧、正向語言、正向教養、自信心、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提升自信●書籍特色1. 漫畫實例 + 親子共讀,拉近親子關係四格漫畫呈現30+組親子對話場景,讓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透過情境討論加深親子連結。2. 站在孩子視角,深入理解內心需求看見行為背後的情感與想法,學會說出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的話語。3. 破解正向語言迷思,避免無效鼓勵剖析常見的讚美與鼓勵語句,幫助家長辨識哪些話真正有效,讓孩子建立穩固的自信與內在動力。
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台灣0~6歲孩子的發展指標!《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集結了來自幼兒發展、教育、心理、醫學等領域專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健康等幼兒發展的各個面向。本書基於超過12萬筆數據和8年以上的本土研究成果,將科學證據與實用知識結合,是學術研究者及關心兒童發展人士必讀之作,亦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切實可行的育兒寶典。
強化大腦、穩定情緒,運動就是最佳解方! 圖解120個2~6歲幼兒分齡動作遊戲 培養3大基本動作技能,養成好體力 運動很重要,但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 孩子走沒幾步就覺得喘、不想動? 孩子不敢爬高,好不容易爬上去卻又下不來? 為臺灣孩子設計的第一本體能促進寶典,家長、老師必備! 「在未來高壓的生活環境中,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足夠的體力、腦力和情緒力,絕對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正是一本融合幼兒動作發展、活動設計和解答困惑的工具書,幫助家長、老師與照顧者更加瞭解孩子的身體動作進展,並在生活中運用簡單又好玩的方式,促進孩子的動作技巧,養成好體力,全面提升學習力! >>PART1先能動,才能靜!幫助孩子掌握三大基本動作技能,為體能打底 現代孩子的生活逐漸被課程與3C數位產品佔據,無形中阻礙了動作能力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身體健康和學習成效。本章節從孩子最需要具備的三大基本動作技能出發,分享運動對於體能、認知與情意的助益,並提供能促進孩子動作表現的3個原則和2個策略。不論你是否擅長運動,都能和孩子動得對、動得好,共享運動的樂趣! >>PART2圖解20個主題120個分齡活動,遊戲中提升動作發展,強健孩子的體能 本章節針對2~4歲和4~6歲兩個年齡層的孩子,設計了豐富有趣的身體遊戲,教你運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像是紙箱、毛巾、寶特瓶或單純運用身體各部位,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帶領孩子,變化出遊戲的多種玩法。生動的活動圖解也能幫助家長、老師秒懂遊戲進行的方式,均衡的促進孩子各項動作發展,「小叮嚀」更是點列出引導的重點,幫助孩子動作更到位,增加成功率,在開心「再一次」的遊戲過程中,逐步養成好體能! >>PART3導正NG觀念,精選36個孩子常見的動作問題,逐一解惑 孩子走路常跌倒怎麼辦?球丟不遠怎麼辦?玩遊戲常不照規則、撞到人該怎麼辦?只看別人玩、自己都不參與怎麼辦?別擔心,本章節彙整了家長與老師最想知道的36個孩子動作表現問題,並且有條理的提供切中需求的因應策略,幫助大人看懂孩子的問題,並且能順應孩子的發展時機,給予最合適的支持,同時,孩子也會更願意超越自己,找回自信與成就感! 本書特色 最專業的教學精華,一次傳授! 作者王宗騰老師以超過35年的幼兒體能實務推廣經驗,傳授正確的幼兒身體動作觀念和引導策略,創造孩子均衡又愉悅的運動經驗。 最容易執行的身體活動,即學即用! 120個簡單又好玩的活動皆附有遊戲與動作發展的對照表,大人可以依據孩子的年紀和發展狀況,對應與規劃適合的活動。這些好上手的遊戲,邊玩還可以邊彈性調整動作關卡甚至加以延伸,漸進式提升孩子的各大項能力。 最實用的QA專章,動得安心! 直擊36個孩子常見的動作問題,用心解答家長與老師的疑惑,並提供具體的建議和因應對策,讓大人能有效協助孩子突破瓶頸動作,孩子也會更樂於去挑戰自己,越動越有自信! 體育界X教育界聯合推薦 洪聰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林佩蓉(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丁一航(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郭添財(臺北市新湖國民小學校長) 王珊斐(臺北市立北投幼兒園園長) 林意紅(臺北市永建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章寶瑩(新北市立新莊幼兒園園長) 洪雅慧(宜蘭縣礁溪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主任) 丁一航(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運動釋放出腦內啡、多巴胺、血清素等物質,能降低壓力和焦慮感,帶來愉悅與幸福的感受。和孩子一起運動,不僅能讓彼此的身心健康、有活力,更能提升親子間緊密的關係。本書對於學習、認知發展與健康促進非常具有建設性,透過書中清晰的觀念、多元的主題活動,可以系統性的養成孩子的運動習慣,讓運動成為生活的日常! 郭添財(臺北市新湖國民小學校長) 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從大肌肉活動開始一天的作息,幼兒身體活動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也能強化幼兒體適能。王宗騰教授長期在幼兒體能課程指導學校第一線的老師,從提升穩定性、移動性及操作性的三大基本動作技能出發,幫助老師帶領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身體動作能力與體適能。如今將其專業與豐沛的經驗彙整成書出版,提供更多的家長、老師參考,相信本書定能幫助大人帶領身體活動,讓孩子更為健康。 王珊斐(臺北市立北投幼兒園園長) 認識宗騰老師已二十餘年,一直以來,在他身上看見的,是對幼兒體能的持續投入與付出以及迄今不減的熱忱和熱情。我常在現場觀察到老師們擔心孩子不喜歡運動,一昧追求遊戲好玩和有趣,卻忽略了「運動就是身體要動,動作才是重點」的核心意義。雖然作息中規劃了大肌肉運動時間,卻沒有達到運動效果,孩子反而更浮躁且靜不下來。透過這本全方面解析幼兒體能的好書,期待能解開大家對幼兒體能的迷思,以培養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為目標,讓幼教現場的夥伴更有方向的引導孩子動起來。 林意紅(臺北市永建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大巨人老師出書了!對老師、對家長、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個大好消息!王老師用生活中常見的器材物品,融入基本動作和認知情意學習,設計成簡單好玩的遊戲,讓每個家長與老師都可以上手,輕輕鬆鬆帶著孩子邊玩邊運動! 章寶瑩(新北市立新莊幼兒園園長) 宗騰老師從幼兒身體動作發展需求來設計120個幼兒體能活動與QA指南,讓幼師與家長能從中參考並獲得有趣又能提升幼兒體能的方法,不僅促進幼兒健康,更能落實每天運動30分鐘於生活中,真心推薦這本好書。 洪雅慧(宜蘭縣礁溪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主任) 有幸於出版前先拜讀此書,當下我的心如湧泉般不斷冒出令人愉悅的泡泡,忍不住讚嘆與驚呼連連。我身處幼兒園現場,幼兒園每日應提供幼兒三十分鐘以上之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活動前、後應安排暖身及緩和活動。但大多數幼師在幼兒運動專業知能不足,對每日出汗性大肌肉活動的規劃事實上是有困難的,信誼基金會與王宗騰教授合作針對幼兒體能出版成書,真是第一線老師最大的福音!本書除了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傳遞;還有20個均衡有趣的主題遊戲,所有主題的活動內容都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每個主題的活動適用說明都提供了現場幼師或家長活動與動作能力的關聯,每個細節都符合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的「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所促進的動作能力,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第一線幼師的寶典,也會是家長帶領孩子培養身體動作能力的一本好書。
習以為常的教養方式需要改變嗎? 適度或不適度差別在哪裡? 瞭解與改變自己的教養做法,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適度教養以七個向度和多元案例讓你體會:這樣愛孩子,剛剛好! 教養書籍千百種,要能夠有研究基礎,融入學理,轉化成一套系統的行動卻不容易。本書作者林惠雅老師專研親職教育與兒童發展數十年,她根據學理,把多年的教學心得與對社會變遷的觀察,提出「適度教養」的七個向度,釐清容易混淆的教養概念,並提供許多具體的案例建議,讓父母更清楚對照,找出自己的盲點。通過生活中大小事件,相信爸媽將越來越能掌握怎麼實踐「適度教養」,而且跟孩子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 名人推薦 減低教養的焦慮,從掌握適度教養開始 從小孩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內心總是充滿很多焦慮,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錯了什麼,造成不可磨滅的遺憾。愛太多,怕寵壞小孩;愛太少,怕小孩沒有安全感;管太多,怕小孩反感,損及親子關係;管太少,怕小孩行為有所偏差。到底要當虎爸虎媽,用嚴厲的教育方式才能培育子女成材? 還是要當象爸象媽,給予子女呵護與鼓勵,才能讓子女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教養這條路上,到底怎麼做才是合適的呢? 在琳瑯滿目的教養書籍中,本書正可提供父母一個不一樣的答案。——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蕭英玲 若你是因為對於適度教養有興趣,建議在閱讀完第一章的定義後可以直接翻到第四章的應用的重點和範例,套入自己日常所遭遇的困境,也許就能察覺另一個全新的教養做法。若你是因為想要藉由此書開始調整自己的教養風格,可以著重於第三章,看見不適度教養所會帶來的影響有哪些?透過檢視和自省,作概念性的修正和調整。至於第二章真的是惠雅老師的畢生所學,可以說是陪伴孩子長大過程當中,在不同階段都能反覆品嘗。畢竟,關於教養,你會發現它是個人身心、學習態度、家庭經營、乃至於人生方向的基礎。——臨床心理師 侯仁智
★32項重要發展知識,帶你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成長轉變 寶寶睡覺、喝奶要定時嗎?哭了,要抱不抱好為難…… 咬人、打人、搶玩具,出現攻擊行為怎麼辦? 這本書邀請專精親職教育和兒童發展的林惠雅老師,把數十年的教學心得,參照現代父母關切的課題,用研究或案例來說明,深入淺出。全書主要以出生至6歲的幼兒為對象,分為0〜2歲、2〜4歲、4〜6歲三階段,內容包含氣質、動作、感覺知覺與認知、語言、自我、情緒、人際關係、攻擊或同理行為、性別角色等發展範疇。 在呈現方式上,首先描述孩子的行為(如玩躲貓貓),再從幼兒發展的角度,解釋行為的學理(如嬰兒的認知)、以及隨年齡增長,孩子行為的變化與學理(如從躲貓貓發展到捉迷藏遊戲)。 父母看到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時,不要認定孩子就是搗蛋、惹麻煩或帶來困擾。很多時候,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往下一個階段成長的踏腳石或跳板,父母瞭解了背後的成因,換個角度看待,再加上適當的引導,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好評推薦 愛孩子,請先瞭解他 教育孩子沒有特效藥及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是陪孩子遊戲、給孩子安全依附及成為一個智慧父母,獲取新知、融會貫通、利於實踐。兒童發展學研究發現:孩子未來的幸福和人生的根基,不只是建立在學業成就或聽話上面,而是在於孩子有沒有健全的人格及快樂豐富的童年經驗。——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郭靜晃教授 父母是寶寶來到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陪伴照顧者,如果可以瞭解兒童發展,學會觀察寶寶行為的暗示,正確理解寶寶的需求,且能一致、適時、適當回應寶寶的需求,父母就不容易對寶寶產生負面情緒及感到疲累挫敗,進而能安頓自己,給予寶寶滋養性的照護及提供安全依附的照顧品質,安然享有親子共處的幸福感!——兒童福利聯盟 姚秀慧處長
給家有低年級生 家長陪孩子進階——讀懂一二年級孩子的行為模式 孩子是不是看起來長大許多,但是有些行為卻仍然很幼稚? 是不是發現孩子有時表現得很愛你,有時又會拿媽媽出氣,情緒不定? 這套書讓你陪伴孩子從幼兒期邁向兒童期,迎接小學低年級新鮮人時光。 《你的6歲7歲孩子》套裝組,針對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身心變化、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和情緒發展等詳細描述,並提出常見的問題和實用的建議,讓爸媽陪伴初入小學的孩子,愉悅邁向成長的新階段。 書籍特色 剖析孩子的心智能力、學校生活、人際關係、生活常規,探討上學適應、丟三落四、輸贏心態、情緒困擾,提供解決策略。
提升孩子的情緒力,一起來玩遊戲 解情緒 情緒是內在發出的訊息;情緒是能量; 情緒的表現與孩子發展的成熟度及生活經驗有關。 在現今高壓的年代下, 無論大人、小孩都容易有「壓力超載」的時候, 所以壓力的調適、問題解決及提升自信心都相對的重要。 這些課題在這套書中,將一步一步探討。 從認識情緒、覺察情緒、調節情緒,到接納情緒, 陪您和孩子找到壓力調適、問題解決及提升自信心的好方法! 這套書裡的活動和練習,可以從幼兒階段延伸至國小, 不同年齡階段都可以得到全新的體驗,是一本可以陪著孩子成長的書。 讓我們跟著情緒的軌跡,進入更深層的自我瞭解; 讓我們透過瞭解,以尊重及接納的態度, 面對生命中不同風貌的情緒,成長為獨立自主、愛自己的人。 超過80個情緒活動,越玩越輕鬆,情緒壓力不見了! 5歲以上適用,長大也能一玩再玩,成為EQ高手!
你覺得快樂、生氣、害怕是怎麼一回事?面對一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反應怎麼差別那麼大?遇到難過、挫折的事情,要怎麼辦?別人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我會開心分享嗎?情緒教育是終身的學習。這本遊戲書裡的活動和練習,可以從幼兒階段延伸至國小,不同年齡階段都可以得到全新的體驗,是一本可以陪著孩子成長的書。超過80個情緒活動,越玩越輕鬆,情緒壓力不見了!5歲以上適用,長大也能一玩再玩,成為EQ高手!
情緒教育是終身的學習在這本書裡,將依據情緒教育的重要概念,說明如何與孩子互動,並搭配遊戲書中的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到:✔ 清楚的情緒概念✔ 敏銳的情緒覺察一、個人的情緒覺察1.覺察當下的情緒感受2.辨識當下的情緒感受3.瞭解情緒背後的想法二、他人的情緒覺察(同理心)1.對他人的情緒覺察瞭解2.接納他人與自己不一樣的情緒感受及想法✔ 適當的情緒因應及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 壓力的因應✔ 提升自信心情緒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記憶,在我們的思考和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每天感受到的情緒會迫使我們採取行動,而影響了生活大大小小的決定。譬如生氣時,我們會對抗惱怒的根源;感到恐懼時,我們逃離威脅;感受到愛時,我們尋找伴侶。因而EQ曾被強調為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情緒教育從小啟動》這本書從情緒的本質談起,然後簡要說明嬰幼兒和兒童情緒發展的歷程和機制,一步一步帶領成人和兒童,從瞭解兒童的情緒發展,到情緒概念的認識與學習,藉由情緒概念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而進入了情緒覺察。有些情緒屬於社交性和人際間相處的,是與他人相關的情緒,譬如害羞、嫉妒等。情緒也影響人際關係,所以對他人情緒、想法與意圖的瞭解十分重要,這是同理心的部分。這樣的認識和瞭解,才能增加我們對自己和社交人際的覺察。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後,再進一步瞭解這情緒是怎麼來的,也就是說情緒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我們就會找到情緒的處理鑰匙和管道,也就是情緒因應。在這個部分,特別花了四大篇幅討論情緒的調節歷程與因應,除了具體說明因應策略,也提及成人如何與孩子互動,搭配遊戲書中的活動,幫助父母和老師面對情緒議題時,能有更適切的因應方式。在現今高壓的年代下,無論大人、小孩都容易有「壓力超載」的時候,所以壓力的調適、問題解決及提升自信心都相對的重要。這些課題在書中也將一步一步探討。邀請您陪伴孩子一起來練習這重要的成長課題。
邢小萍 臺北市立永安國小校長 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熱情推薦 爸媽不用大嗓門,孩子也能合作! 你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等你講了10次,提高音量,臉紅脖子粗才會聽話?多麼希望不用再對著孩子吼叫、嘮叨或哀求……。 如果你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遭遇困境,想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那麼,本書將提供你實用又有效的教養方法與技巧,讓父母實際改進自己對待子女的方式,為親子關係帶來令人驚喜的轉變。 全書由美國親職教育名師Elizabeth Pantley陪你從認識自己的教養風格開始,一步一步改善親子間的對話和互動模式。書裡每個忠告都很清楚、直接、實際、有用,又容易執行。作者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和孩子每日相處所需的技巧,不僅能夠鼓勵孩子跟您合作,還能讓親子間更親密、彼此更尊重,讓您成為更冷靜、 平和、有愛心的父母 。
爸媽不爆走,孩子行為更正向 全美暢銷書《Backtalk》作者精采力作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在親職教育上的最佳運用 讓每天上演的親子大戰劃下休止符!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就會落入既定的反應模式裡,往往缺乏對策,只是單純做出回應,而且還常是不一致的,不是處罰就是讓孩子我行我素,不然就用賄賂的方式來處理。 本書讓爸媽學會洞察: ◎為何嘮叨、提醒、哄騙、賄賂,對孩子都起不了作用? ◎如何打破爭辯、威脅和處罰的惡性循環? ◎建立一個嶄新的、更有執行成效的作息和互動模式。 ◎結束親子戰爭需要的應變技巧和正確觀念。
給家有中年級生 家長過招全攻略— 讀懂三四年級孩子的行為模式 孩子升上中年級之後, 是不是越來越不需要你陪伴,只重視朋友,甚至善妒、愛比較? 爸媽是不是發現,孩子隨著課業壓力增加,情緒容易憂慮,卻不想告訴你? 《你的8歲9歲孩子》套裝組,針對小學中年級孩子的身心變化、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和情緒發展等詳細描述,並提出常見的問題和實用的建議,讓爸媽陪伴前青春期孩子穩健踏過成長路的每一步。全書由資深國小教師張偉萍審稿,補充台灣孩子的成長資料;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林玫伶專文推薦。
陪伴新手父母育兒的成長地圖 《你的0-3歲孩子》系列小套書,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心理、生理變化,幫助父母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和情緒發展等,提出實用的建議,陪伴您和孩子穩健踏過成長路的每一步。 《你的 0 歲孩子》詳細描繪寶寶從出生到1歲前每週、每月的成長變化,除了幫助新手爸媽認識孩子感官動作、心智與情緒等各方面的發展,也舉出實用的照顧要點,減少爸媽的忙亂和擔心。每月生長表上的發展重點,更可作為能力檢核參考。 《你的 1 歲孩子》描繪出 1-2 歲間孩子可愛又調皮的模樣,並提出實用的相處技巧。這段年紀正在快速長大,孩子開始站立行走、學會自己拿東西吃、開口說話……,這些都是很大的成就。爸媽懂得欣賞孩子的進步和獨特,才能幫助他發展得更好。 《你的 2 歲孩子》被稱為「狗都嫌」的年紀,2歲孩子真的那麼難帶嗎?其實2-3 歲正處於發展上的反抗期,也容易情緒失控,只要爸媽瞭解孩子的發展特性,就能避開教養的陷阱或地雷。這本書告訴爸媽怎麼和孩子相處才能安然度過紛亂。 《你的 3 歲孩子》描繪出 3-4 歲孩子的能力表現,強調對待孩子要掌握瞭解與接納兩大原則。書中提出合理且一致的管教建議,讓爸媽知道在什麼階段應給予何種照護與引導;對於生活常規、心智能力的發展、個別差異的問題都有詳細的解說。
及早發現問題,給孩子及早療育的機會 如何從小在生活中培養「內感覺」?語言發展障礙如何分階段引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如何輔導?你知道扁平足和高足弓也會影響健康嗎? 孩子有O形、X形或XO形腿,怎麼改善? 這本書由專研感覺統合理論與實務的高麗芷老師,累積30多年的經驗及最新研究証據,深入淺出,提出常見的發展障礙及輔助對策、簡易活動方法,鼓勵父母、保母、幼教老師學會觀察及察覺問題,提供孩子適切的感覺統合刺激,及早獲得改善。
用專業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嬰幼兒期是腦部發展最快速的階段,不論先天遺傳是優是劣, 只要充分給予激發,孩子的成長將會更上一層樓。 以往孩子出現學習或問題行為時,父母師長常會以為 孩子是故意搗蛋或是偷懶,不願學習;但隨著感覺統合理論的日漸推廣, 大家越來越發現有些時候孩子是不能,而非不為! 這本書由專研感覺統合理論與實務的高麗芷老師,累積30多年的經驗 及最新研究証據,深入淺出,提出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的簡易活動, 鼓勵父母、保母、幼教老師多了解感覺統合的理論與實務, 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切的感覺統合刺激, 引導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獲取成長所需的感覺刺激。 只要持之以恆,將能促進孩子的腦神經發展。
以研究實證,倡導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 《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研究彙編是2019年信誼第八屆國際研討會的特別規劃,為了配合研討會的執行,並幫助與會者對於研究主題能夠有更完整與深入的了解,因此每屆研討會均邀請國內知名學者進行專文撰寫,藉以延伸研討會的主題內容,作為兒童研究工作者的佐證資料與參考用書。 此次配合研討會的執行,特別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成功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管理所蔡佳良所長,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與張教授的博士後研究員陳豐慈先生、台灣大學心理系雷庚玲副教授,分別從「大腦與運動」、「運動影響兒童視知覺和神經認知功能」、「運動與學業表現」及「體能運動的趨勢潮流與研究反省」四個不同的角度,讓讀者可以對「運動與兒童全人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孩子動得足,學習成效更好! 研究顯示,愛運動的孩子,智力、執行力、創造力的表現更好。 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動得對?動得好呢? 日本幼兒體能專家分享超過四百個0 ~5歲的體能遊戲祕訣, 搭配清楚圖文解說,即看即懂即做, 讓孩子開心玩,健康動,提升孩子各項潛能發展。 本書特色 由日本幼兒體能權威日本早稻田大學前橋 明教授監修,整理與分享其多年研究與設計之幼兒體能遊戲,從0到5歲皆適用,從發展觀點提供超過400個基本與延伸變化之幼兒體能遊戲,是日本幼兒體育學會指定用書。
音樂可以怎麼玩?怎樣和孩子一起玩音樂? 24首音樂特質強烈的獨創樂曲, 39個音樂遊戲,13個活動影片範例與QA, 在家在園也能跟孩子一起玩音樂,一同感受音樂的美好! 在幼兒園新課綱「美感領域」中,音樂是提供幼兒發揮想像、表現自我、連結情感並儲存「美感經驗」的重要媒介之一。但很多老師、父母覺得音樂是門藝術,把音樂當成高高在上而望之卻步,其實,帶領孩子感受音樂的美好就這麼簡單! 資深兒童音樂老師蘇珊,轉化多年教學祕笈,提供獨到的兒童音樂教育觀和實務經驗分享,設計39個適合師生、親子共學共玩的音樂遊戲,提供暖身活動、音樂活動、延伸活動完整活動脈絡規劃,CD樂曲示範和13個DVD活動範例及QA,讓音樂探索之路更順利。 淺顯易懂,融入各種音樂特質,為美感教育奠基。結合身體動作與健康、語文、美感、認知、社會、情緒等六大領域來進行,讓音樂成為增進各領域發展的媒介。
以腦科學研究說明影響孩子情緒和品格的因素, 引導父母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好習慣和紀律,讓他擁有正向人生。 0歲開始,為情緒和品格打好基礎 情緒管理和品格教育看似老生常談,卻也是現代父母感到頭疼的問題。孩子動不動就鬧情緒、自理能力薄弱、待人接物不禮貌、無法遵守紀律……,這些問題在年幼時如果沒有適當引導,壞習慣一旦養成,想改變將是困難重重。 從國內外的新聞事件裡,身為父母不難體會:情緒管控不好,傷人又傷己,還會削弱學習表現;而品格不好,小則影響自己的未來成就,大則危害國家社會的利益,怎能輕易看待! 喜歡看洪蘭老師的文章或聽她演講的父母,多半知道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老師時常引用其中一段話:「樹木要長得好,必須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勿動勿慮,順其天性。」教養孩子,希望孩子正直、長得好,也是同樣的道理,必須從小打好基礎、依據孩子的特質給予引導和規範。這些古老的智慧,加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解析,再三印證了人類的種種行為、態度或能力是從何而來、又將往何種方向發展。 雖然許多人一提起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總是趨之若鶩,但坊間許多看似冠冕堂皇的理論,通常經不起科學的驗證和縝密的思考,只不過現代父母常常將所有力氣放在孩子身上,成天帶著他奔波於各種才藝課程,無暇停下腳步想一想:在資訊氾濫的情形下,什麼才是真正有益孩子發展的建議和理論? 為了幫助父母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觀念、態度或方法,本會於二○○二年開始邀請洪蘭老師在《學前教育》雜誌上,開闢「腦力開發的迷思」專欄,二○○五年起,又開闢「科學教養」新專欄,陸續集結成書。 今年,我們再次針對近年來最迫切、最讓人憂心的情緒和品格教育問題,精選專欄文章,企劃出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挫折忍受力、學會負責、守紀律、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情緒和品格》新書,洪蘭老師將以腦科學證據分析如何在孩子年幼時為情緒和品格打好基礎,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擁有正向的人生。
從「全方位」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發展,並為新手父母提出教養對策愛他,就從瞭解他開始 ~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由專家們給你實用的建議;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提供最有效的教養策略!從發展角度出發,針對此時期孩子的各種行為與現象,為父母說明孩子在感官知覺、身體動作、認知能力和社會行為等發展面向所呈現的意義,並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有一句廣告名言:「我是在做了爸爸以後,才學會當爸爸的!」相信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輕的新手爸媽,對這句話都感同身受。的確,大家都是在做中學,一邊當父母,一邊學習如何做父母,然而,總免不了有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若能預先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發展概況,相信在面對變化多端的孩子時,父母們會因瞭解而多了一份把握。 本系列特依孩子年齡的不同,分成《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3-6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三本書,作者群皆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從生活實例中著手,為父母們介紹每一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然後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為父母說明此現象在孩子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此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由於作者群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毫無一般談兒童發展理論書籍的艱澀生硬,因此父母們在輕鬆閱讀中,不僅可以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更能從中得到最適時有效的教養建議;也希望父母能從中瞭解到,孩子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支持瞭解與耐心陪他度過此一階段而已;而也唯有在瞭解孩子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有最合宜的教養解決策略,而不只是困坐愁城,或一味認為孩子調皮,難管教。 愛他,就從瞭解他開始!讀完本系列書,您將會發現,孩子許多令人頭疼的行為,其實並非是故意,請懷抱信心,從容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