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親子教養 類別 ,共計9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親子共學的冥想指引:安定孩子情緒、提升專注力的14種練習

天下生活  出版
2020/09/16 出版

★★法國亞馬遜4.3顆星評價★★本書指引不僅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更協助爸媽找回平靜的心法國小兒科醫師為需要療癒的孩子開立冥想處方箋建議家長、老師或照顧者跟著一起練習,照護小孩的同時也能好好療癒自己面對孩子的這些狀況,做了各種努力嘗試、遍尋解方,你是不是無力到想放棄?》沉迷於手機、平板線上遊戲,導致人際疏離》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拳打腳踢、大吵大鬧》在學校或同儕間被孤立、霸凌》一上台或被點到名,緊張得直冒冷汗、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晚上頻做噩夢或吵著人陪》壓力越大,越無法克制地想吃東西》因慢性疼痛、自體免疫性疾病、氣喘等而身心受苦本書介紹的冥想練習,簡單、容易上手,跟著練習,你與孩子將能獲得:●給身體有效的溫柔撫慰●維持自己和身體感覺的連結●擺脫痛苦和恐懼●放鬆身心靈、穩定情緒作者陳秀安教授(Tu-Anh TRAN),是法國尼姆大學附設教學醫院小兒科主任,十多年來,他結合自身豐富的冥想練習經驗,將冥想導入臨床診療,照護他的小病患。每一天,他都驚喜冥想在這些小病人身上產生的神奇療癒力:減少吃藥、較少感覺疼痛、症狀減緩、可以好好控制情緒、且更有自信。透過20個真實的臨床案例分析,陳教授提供我們練習冥想的基本工具:14種對應不同情境、症狀、需求的簡單冥想方法,逐步地引導我們和孩子一起做練習,日常生活中,躺著、坐著、站著、或行走、甚至在學校上課或運動時,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適合的方法跟著做。隨書附贈10段冥想引導音頻,方便讀者依照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一邊聽一邊跟著做練習。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親子共學的冥想指引

天下生活  出版
2020/09/16 出版

★★法國亞馬遜4.3顆星評價★★本書指引不僅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更協助爸媽找回平靜的心法國小兒科醫師為需要療癒的孩子開立冥想處方箋建議家長、老師或照顧者跟著一起練習,照護小孩的同時也能好好療癒自己面對孩子的這些狀況,做了各種努力嘗試、遍尋解方,你是不是無力到想放棄?》沉迷於手機、平板線上遊戲,導致人際疏離》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拳打腳踢、大吵大鬧》在學校或同儕間被孤立、霸凌》一上台或被點到名,緊張得直冒冷汗、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晚上頻做噩夢或吵著人陪》壓力越大,越無法克制地想吃東西》因慢性疼痛、自體免疫性疾病、氣喘等而身心受苦本書介紹的冥想練習,簡單、容易上手,跟著練習,你與孩子將能獲得:●給身體有效的溫柔撫慰●維持自己和身體感覺的連結●擺脫痛苦和恐懼●放鬆身心靈、穩定情緒作者陳秀安教授(Tu-Anh TRAN),是法國尼姆大學附設教學醫院小兒科主任,十多年來,他結合自身豐富的冥想練習經驗,將冥想導入臨床診療,照護他的小病患。每一天,他都驚喜冥想在這些小病人身上產生的神奇療癒力:減少吃藥、較少感覺疼痛、症狀減緩、可以好好控制情緒、且更有自信。透過20個真實的臨床案例分析,陳教授提供我們練習冥想的基本工具:14種對應不同情境、症狀、需求的簡單冥想方法,逐步地引導我們和孩子一起做練習,日常生活中,躺著、坐著、站著、或行走、甚至在學校上課或運動時,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適合的方法跟著做。隨書附贈10段冥想引導音頻,方便讀者依照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一邊聽一邊跟著做練習。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10-15歲要的不是管教,而是傾聽和了解!〔暢銷改版〕

盧蘇偉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9/07/24 出版

░░░▏給爸媽「前青春期」的安心帖 ░░░▏ 別用8歲方法來教12歲的小大人 當小心肝已成往事:拖延/頂嘴/脾氣暴 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不給「管」「教」, 天天暴走暴衝,是因父母仍把「管」「教」當成愛, 心裡又期待孩子能從「他律」轉成「自律」, 在兒少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 邀請你放下幼年期教養方式,傾聽孩子想對你說什麼! 世界上有一種愛,相遇就是為了準備分離,那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所有的照護、教導、叮嚀,都是為了孩子離家的那一刻做準備。 ▏▍兒少輔導專家&暴走青春的守望者-盧蘇偉 ▍▏暢銷經典改版上市 父母的能量都用在工作上,下班看到失序的家庭環境,忍不住要碎碎唸或沒好臉色,結果「隨口提醒」馬上變孩子口中的「管太多」,親子瞬間開戰。 在兒童青少年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精選35則真實個案,生動描繪親子衝突的現場,父母與孩子的兩難,剖析親子對安全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傷心、不傷情、不傷身」的解決之道。 ☻別再「緊迫盯人」逼迫孩子就範,累積「愛的存款」☻ 爸媽盯緊緊,會讓順從的孩子變得沒有責任感、被動;不順從的孩子,則可能任性叛逆。 面對青春期敏感的孩子,父母要記得只和他們討論「大事」,放下「小事」,別當「超級台傭」!孩子折不折棉被、書桌亂七八糟、衣服穿了亂擺,只要不嚴重妨礙到生活秩序,都是「小事」;「大事」就是孩子每天過得好不好、全家的心情快樂嗎? ☺先改善親子關係才能發揮影響力,再和孩子談他該做的事☺ 父母都想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力,但彼此互信的基礎夠不夠?是否能討論深刻議題?當孩子對你說心事的時候,你都怎麼回應? 親子之間不可能每次都想的一樣。父母的人生歷練多,遇衝突先讓自己好過,不口出惡言,事後親子再交換想法,透過理解與包容建立信任感;畢竟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青少年,要的是父母的「傾聽」與「了解」☺ 青少年正在確立自我價值觀,卻也很難了解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期待別人的信任和賞識,卻不一定有足夠能力獲得,在父母眼中常會覺得眼高手低。因此和青少年相處,記得「情」要擺在「事」前面,只要情緒對了,被充分同理、賞識、信任,親子才能心平氣和談論重要議題。 ☺恭喜你,獲得父母這張「終身學習」的入場券!☺ 很多父母在小孩上小學後就不再學習,不再看重孩子這個「人」,而看重「成績和表現」。期待孩子「像個大人」,卻又還用低年級的方法在管教孩子,導致親子衝突不斷。 陪伴青少年,別下指導棋就是好教養,改用祝福取代擔心和焦慮,父母此時扮演引導人生方向的教練,幫助孩子釐清內在需求和實際作為的落差。或許孩子一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苦心,但父母在孩子感到真正快樂時,會覺得一切值得。 ►││盧蘇偉在康健的教養三部曲││◄ 盧蘇偉的教養學簡單好記憶,需要透過不同個案反覆練習;三部曲皆用生活常見的親子衝突,剖析父母無助感的來源、孩子為何憤怒、情感受傷如何修復、關係破裂怎麼挽回。 ◎首部曲《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聚焦國小中高年級~國中(10-15歲),父母如何在生活秩序感、成績表現的衝突,關照孩子剛萌生的自我意識;為轉大人之前,打下良好的家庭互動品質。 ◎二部曲《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原:《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 聚焦高中~大學(16-20歲),由青少年過渡到成人,有更多兩代價值觀衝突。父母面對孩子即將獨立的心理調適,如何使親子從照顧者、被照顧者,無痛轉為親密的友伴關係。 ◎三部曲《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焦點在成年子女,父母將迎來空巢期,子女無論是實質上或心態上都邁向獨立。父母面對成家的子女,更要退居幕後,把生活重心擺回自身,不再以愛之名,把彼此愛得遍體鱗傷。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16-20歲要陪不要管,父母放手不等於沒角色,用心傾聽贏回影響力〔暢銷改

盧蘇偉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9/07/24 出版

♒░░░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祕笈 ░░░♒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砲;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兒少輔導專家&暴走青春的守望者-盧蘇偉 ▍▏暢銷經典改版上市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半場,親子間更為突出的衝突是「價值觀相左」,從事兒童少年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觀察父母的親職角色還停留在幼年期,把孩子當成嬰兒,過度涉入孩子的私領域,例如學校生活、交友、生活常規等,除了令孩子不勝其擾,還使他們欠缺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延緩成熟、幼齡化。 盧蘇偉運用多年輔導經驗,為父母提供實用、寫入心坎的教養經驗,幫助親子度過這段人格塑型、身分轉換期,一起迎向各自獨立卻又保有親密感的親子關係。 ▶◀▶少年很忙!自我認同╳生涯探索╳人際衝突╳感情關係◀▶◀ 孩子轉大人「眉角」多,除了要應付課業、型塑個人價值觀,還要在同儕間拿捏人我界限、練習兩性互動,同時面對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青少年的內在衝突和煩擾絕不輸成年人。 這時孩子會以衝撞、沉默來表達內心惶惑,爸媽發完脾氣後,若能理解孩子只是對「事」不對人,相信孩子能做出最好選擇,爸媽就不會常「內傷」,親子才有機會藉著衝突一起「轉骨」。 ◤16-20歲,要的是父母的「賞識」和「信任」◢ 兒少輔導專家盧蘇偉建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半場,父母要學習用「賞識」和「信任」取代管教,降低父母的「成長痛」!把責任還給孩子,成為孩子成長的「助行器」,彼此無痛轉型成親密的友伴。 ◎別當「520父母」,讓孩子的成長有續航力 學校老師5天提升孩子,父母不肯學習和改變,變成週六、日2天讓孩子的提升歸零。 ◎孩子的任何優點都有一體兩面 別期待孩子擁有西方人的獨立思考,又要有東方人的乖巧順從,這很矛盾! ◎用孩子觀點看事情,拿回影響力 父母都用自己的觀點去關心孩子,卻很少用孩子的觀點去看事情;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才有機會爭取對方的理解和認同。 │爸媽面對青春期的跩哥跩姐4心法│ ◎賞識:無條件欣賞孩子的獨特;縱使他常想得和你不一樣。 ◎傾聽:跳脫言語,用心感受孩子想讓你知道什麼。 ◎改變:孩子複製父母的生命,父母改變,孩子才可能蛻變。 ◎陪伴:把人生功課還給孩子,給建議、不指導。 ★★盧蘇偉教養隨身note★★ ❝想要孩子懂得珍惜感恩,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改變,看重兒女的付出和努力。❞ ❝父母無條件、沒有選擇的愛,愛才不會受到打擾;愛和成績無關。有愛,孩子才會保有希望、有動機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和選擇。❞ ❝父母若想發揮影響力,絕不是指責或命令,而是了解孩子其實和我們一樣茫然,和他們一起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盧蘇偉在康健的教養三部曲││◄ 盧蘇偉的教養學簡單好記憶,需要透過不同個案反覆練習;三部曲皆用生活常見的親子衝突,剖析父母無助感的來源、孩子為何憤怒、情感受傷如何修復、關係破裂怎麼挽回。 ◎首部曲《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聚焦國小中高年級~國中(10-15歲),父母如何在生活秩序感、成績表現的衝突,關照孩子剛萌生的自我意識;為轉大人之前,打下良好的家庭互動品質。 ◎二部曲《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原:《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 聚焦高中~大學(16-20歲),由青少年過渡到成人,有更多兩代價值觀衝突。父母面對孩子即將獨立的心理調適,如何使親子從照顧者、被照顧者,無痛轉為親密的友伴關係。 ◎三部曲《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焦點在成年子女,父母將迎來空巢期,子女無論是實質上或心態上都邁向獨立。父母面對成家的子女,更要退居幕後,把生活重心擺回自身,不再以愛之名,把彼此愛得遍體鱗傷。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暢銷改版]

盧蘇偉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9/07/24 出版

♒░░░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祕笈 ░░░♒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砲;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兒少輔導專家&暴走青春的守望者-盧蘇偉 ▍▏暢銷經典改版上市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半場,親子間更為突出的衝突是「價值觀相左」,從事兒童少年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觀察父母的親職角色還停留在幼年期,把孩子當成嬰兒,過度涉入孩子的私領域,例如學校生活、交友、生活常規等,除了令孩子不勝其擾,還使他們欠缺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延緩成熟、幼齡化。 盧蘇偉運用多年輔導經驗,為父母提供實用、寫入心坎的教養經驗,幫助親子度過這段人格塑型、身分轉換期,一起迎向各自獨立卻又保有親密感的親子關係。 ▶◀▶少年很忙!自我認同╳生涯探索╳人際衝突╳感情關係◀▶◀ 孩子轉大人「眉角」多,除了要應付課業、型塑個人價值觀,還要在同儕間拿捏人我界限、練習兩性互動,同時面對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青少年的內在衝突和煩擾絕不輸成年人。 這時孩子會以衝撞、沉默來表達內心惶惑,爸媽發完脾氣後,若能理解孩子只是對「事」不對人,相信孩子能做出最好選擇,爸媽就不會常「內傷」,親子才有機會藉著衝突一起「轉骨」。 ◤16-20歲,要的是父母的「賞識」和「信任」◢ 兒少輔導專家盧蘇偉建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半場,父母要學習用「賞識」和「信任」取代管教,降低父母的「成長痛」!把責任還給孩子,成為孩子成長的「助行器」,彼此無痛轉型成親密的友伴。 ◎別當「520父母」,讓孩子的成長有續航力 學校老師5天提升孩子,父母不肯學習和改變,變成週六、日2天讓孩子的提升歸零。 ◎孩子的任何優點都有一體兩面 別期待孩子擁有西方人的獨立思考,又要有東方人的乖巧順從,這很矛盾! ◎用孩子觀點看事情,拿回影響力 父母都用自己的觀點去關心孩子,卻很少用孩子的觀點去看事情;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才有機會爭取對方的理解和認同。 │爸媽面對青春期的跩哥跩姐4心法│ ◎賞識:無條件欣賞孩子的獨特;縱使他常想得和你不一樣。 ◎傾聽:跳脫言語,用心感受孩子想讓你知道什麼。 ◎改變:孩子複製父母的生命,父母改變,孩子才可能蛻變。 ◎陪伴:把人生功課還給孩子,給建議、不指導。 ★★盧蘇偉教養隨身note★★ ❝想要孩子懂得珍惜感恩,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改變,看重兒女的付出和努力。❞ ❝父母無條件、沒有選擇的愛,愛才不會受到打擾;愛和成績無關。有愛,孩子才會保有希望、有動機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和選擇。❞ ❝父母若想發揮影響力,絕不是指責或命令,而是了解孩子其實和我們一樣茫然,和他們一起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盧蘇偉在康健的教養三部曲││◄ 盧蘇偉的教養學簡單好記憶,需要透過不同個案反覆練習;三部曲皆用生活常見的親子衝突,剖析父母無助感的來源、孩子為何憤怒、情感受傷如何修復、關係破裂怎麼挽回。 ◎首部曲《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聚焦國小中高年級~國中(10-15歲),父母如何在生活秩序感、成績表現的衝突,關照孩子剛萌生的自我意識;為轉大人之前,打下良好的家庭互動品質。 ◎二部曲《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原:《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 聚焦高中~大學(16-20歲),由青少年過渡到成人,有更多兩代價值觀衝突。父母面對孩子即將獨立的心理調適,如何使親子從照顧者、被照顧者,無痛轉為親密的友伴關係。 ◎三部曲《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焦點在成年子女,父母將迎來空巢期,子女無論是實質上或心態上都邁向獨立。父母面對成家的子女,更要退居幕後,把生活重心擺回自身,不再以愛之名,把彼此愛得遍體鱗傷。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盧蘇偉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9/04/17 出版

華人地區知名教養、潛能開發專家盧蘇偉 從事輔導工作逾20年,陪伴無數家庭度過衝突與掙扎 看見愛可以被複製,但傷痛也會代代相傳 他以多年輔導經驗,一語解開禁錮在親子之間 想說卻說不好的「愛」 父母心裡又愛又苦,但忍著不說 ◎我是為他好,為什麼孩子都不懂我的用心? ◎孩子大了不出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該怎麼辦? ◎子女結婚對象背景差異太大,怕孩子很辛苦 ◎三代同堂處得好就福氣滿堂,處不好就是戰場 ◎成年子女不婚、不生,夾心父母難以跟高堂交代 ◎幫忙帶孫、打掃整理家務還要被嫌、被指導? 明明是「關心」,最後都成了不得已的僵局, 父母試著靠近,為何成了孩子眼中嚴厲的批評和干預? 是什麼原因,讓家庭成了會傷人的地方? ◆家庭的難,盧蘇偉都懂!◆ 盧蘇偉繼暢銷的父母教養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本書為三部曲最終章,也是父母升級3.0的指南書,聚焦和成年子女、已婚子女的相處方式。 他提醒:父母不能再把「管教」當成「愛」,否則孩子只會愈逃愈遠,特別是已在工作、新婚的成年子女,父母若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凡事仍以父母為中心思考和安排,衝突就很難避免;究其根本原因,就因親職的角色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父母要學習把生活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家庭應是避風港,不該成為壓力鍋◆ 輔導經驗豐富的盧蘇偉,看過太多傷痕累累的家庭,本書除了縱向討論親子關係,更以核心家庭出發,橫向觀察手足面對照護議題的兩難、再婚家庭的煩惱、跨代同堂人際分寸的拿捏;全面探討各種家庭關係。若用對方法相處,「家」就是人生最堅實的靠山和資產,倘若沒有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待,無論夫妻、親子、手足、姻親互動,人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彼此,不免會被「愛」(礙)得遍體鱗傷。 ◆本書介紹◆ 〈Chapter 1 與孩子同在〉提醒父母在孩子即將轉大人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用陪伴取代管教; 〈Chapter 2父母學習放手〉跟著子女長大的第一課就是練習放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 〈Chapter 3 原生家庭的傷〉審視家庭裡各種「傷感情」事件,檢視「我是為你好」,到底好到了誰; 〈Chapter 4 再婚家庭的痛〉兩個家庭都有過傷,顧及雙方子女的心,是迎來二次幸福的第一步; 〈Chapter 5 跨代同堂的難〉代間相處要放下舊有的互動模式,適時換位思考把衝突變美滿; 〈Chapter 6 夫妻要當神隊友〉坦誠接納兩人相異之處,性格截長補短,別讓助攻不成變豬隊友。 ◎文末皆附「父母小點心」,幫助擔任親職者快速把握溝通重點、調整心態,不會一直「卡關」在同樣的問題。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盧蘇偉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9/04/17 出版

華人地區知名教養、潛能開發專家盧蘇偉 從事輔導工作逾20年,陪伴無數家庭度過衝突與掙扎 看見愛可以被複製,但傷痛也會代代相傳 他以多年輔導經驗,一語解開禁錮在親子之間 想說卻說不好的「愛」 父母心裡又愛又苦,但忍著不說 ◎我是為他好,為什麼孩子都不懂我的用心? ◎孩子大了不出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該怎麼辦? ◎子女結婚對象背景差異太大,怕孩子很辛苦 ◎三代同堂處得好就福氣滿堂,處不好就是戰場 ◎成年子女不婚、不生,夾心父母難以跟高堂交代 ◎幫忙帶孫、打掃整理家務還要被嫌、被指導? 明明是「關心」,最後都成了不得已的僵局, 父母試著靠近,為何成了孩子眼中嚴厲的批評和干預? 是什麼原因,讓家庭成了會傷人的地方? ◆家庭的難,盧蘇偉都懂!◆ 盧蘇偉繼暢銷的父母教養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本書為三部曲最終章,也是父母升級3.0的指南書,聚焦和成年子女、已婚子女的相處方式。 他提醒:父母不能再把「管教」當成「愛」,否則孩子只會愈逃愈遠,特別是已在工作、新婚的成年子女,父母若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凡事仍以父母為中心思考和安排,衝突就很難避免;究其根本原因,就因親職的角色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父母要學習把生活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家庭應是避風港,不該成為壓力鍋◆ 輔導經驗豐富的盧蘇偉,看過太多傷痕累累的家庭,本書除了縱向討論親子關係,更以核心家庭出發,橫向觀察手足面對照護議題的兩難、再婚家庭的煩惱、跨代同堂人際分寸的拿捏;全面探討各種家庭關係。若用對方法相處,「家」就是人生最堅實的靠山和資產,倘若沒有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待,無論夫妻、親子、手足、姻親互動,人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彼此,不免會被「愛」(礙)得遍體鱗傷。 ◆本書介紹◆ 〈Chapter 1 與孩子同在〉提醒父母在孩子即將轉大人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用陪伴取代管教; 〈Chapter 2父母學習放手〉跟著子女長大的第一課就是練習放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 〈Chapter 3 原生家庭的傷〉審視家庭裡各種「傷感情」事件,檢視「我是為你好」,到底好到了誰; 〈Chapter 4 再婚家庭的痛〉兩個家庭都有過傷,顧及雙方子女的心,是迎來二次幸福的第一步; 〈Chapter 5 跨代同堂的難〉代間相處要放下舊有的互動模式,適時換位思考把衝突變美滿; 〈Chapter 6 夫妻要當神隊友〉坦誠接納兩人相異之處,性格截長補短,別讓助攻不成變豬隊友。 ◎文末皆附「父母小點心」,幫助擔任親職者快速把握溝通重點、調整心態,不會一直「卡關」在同樣的問題。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黃淑文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3/01/25 出版

★2012評選為最溫柔動人的親子部落格,2011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獎★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親子部落客黃淑文最新作品 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你的小孩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教養是找回自己,忠於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有一天,當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就是自己的缺點時,你會恍然大悟,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父母的期望下當了老師,她天生左撇子,卻在世俗眼光下學習換手,曾是國中老師的黃淑文,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為養育孩子辭去教職,將生命歸零,展開一段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從一位媽媽的觀點,因了解自己而找到親子教養的大原則。全書搭配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創作,豐富呈現一個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本書特色家的心靈地圖歡迎搭乘時光機,淑文機長即將帶您返回被遺忘的童年時光……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從教養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打開你生命的密室,聽到兒時的呼喚,不僅找回「內在的小孩」,也找到最適合你的教養模式。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小紅豆和媽媽聯手的圖文創作,從孩子的角度生動豐富地描繪出家庭生活的趣味、衝突和個性,和媽媽的文字豐富呈現出成功的「有機育兒」教養經驗。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照顧自己」和「照顧家庭」一樣重要。媽媽也要週期性地為自己做心靈打掃,為自己灌溉養分和能量,挖掘興趣與樂趣,圓滿自己的快樂人生。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黃淑文  著
天下生活  出版
2013/01/25 出版

★2012評選為最溫柔動人的親子部落格,2011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獎★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親子部落客黃淑文最新作品 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會發現你愈瞭解自己,就愈瞭解你的小孩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教養是找回自己,忠於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有一天,當你發現孩子的缺點,竟然就是自己的缺點時,你會恍然大悟,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父母的期望下當了老師,她天生左撇子,卻在世俗眼光下學習換手,曾是國中老師的黃淑文,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為養育孩子辭去教職,將生命歸零,展開一段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從一位媽媽的觀點,因了解自己而找到親子教養的大原則。全書搭配照片紀錄、親子圖文創作,豐富呈現一個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的旅程。本書特色家的心靈地圖歡迎搭乘時光機,淑文機長即將帶您返回被遺忘的童年時光……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從教養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打開你生命的密室,聽到兒時的呼喚,不僅找回「內在的小孩」,也找到最適合你的教養模式。愛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小紅豆和媽媽聯手的圖文創作,從孩子的角度生動豐富地描繪出家庭生活的趣味、衝突和個性,和媽媽的文字豐富呈現出成功的「有機育兒」教養經驗。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照顧自己」和「照顧家庭」一樣重要。媽媽也要週期性地為自己做心靈打掃,為自己灌溉養分和能量,挖掘興趣與樂趣,圓滿自己的快樂人生。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