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與創新》旨在向準教師、在職教師、教育工作者等介紹有關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主要概念及實踐知識。本書以簡單易明的語言寫成,期望成為支援教師教育的教科書。除基本理論及概念外,更提供實用的建議,作實施課程的參考。為了幫助教師了解如何把理論化為實踐,本書各章均加入了從學校收集的真實個案,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望藉著個案討論,引發讀者對課程變革的專業反思及批判意識。
《華人課堂中的教與學:照顧個別學習需要》一書為理解華人課堂中的學習和教學情境提供了基本的起點。本書運用香港、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內地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縮小傳統教育心理學和華人師生獨特性之間的差距。本書還用最新研究來闡述這些理論的應用,從而幫助教育專業的師生理解學生成就的多樣性。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匯聚來自不同文化和種族的人士。雖然香港政府近年來致力於多元文化和不同種族之間的和睦共融,並在教育、就業等範疇內向非華語人士提供資助和各種服務,但目前非華語學生在融入香港教育體制、學習中文,以及升讀高等院校方面,仍面臨巨大困難。在非華語學生中文教育這一領域,至今仍缺乏深入和系統性研究。本書正是填補了這一空白。借助於「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本書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展開系統性研究,並針對香港非華語學生的切實需要,在中文課程教學理論及實踐的各個層面,深入探討了適合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設置、教材及教法,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差異,及詮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本書的研究將有助於前線中文教師提升教學素質,從而使廣大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技能得以提高,進而增加他們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的機遇。期望本書對少數族裔人士、香港政府政策制訂者、學界人士和其他一些關注少數族裔人士的社會團體以及廣大市民有所裨益。
中文是香港主要的溝通語言,不過約百分之五的香港居民並非以中文作為母語。因此,無論是面對生活或學習,他們都遇上一定的困難。可見幫助這些居民學習說、聽、讀和寫中文,是非常重要的。長久以來,香港對於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在目標、教材、教學法及評估方面都是由個別學校自主處理的,未有一個統一、有效的系統。故各校現時只好憑著自己的經驗及具體情況設計課程。然而通過「大學──學校支援計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與多間不同的學校合作,共同發展校本課程,並從中找出一些教學法,希望藉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和發展。《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正是各協作學校和前線教師的經驗總結,為不同學校建議各種有效的課程、教材設計和教學法。
《學校輔導:趨勢與實務》是專為學校老師而寫的一本書,目的在裝備老師,俾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輔導職責和角色。本書不但闡析最新的輔導發展趨勢,同時亦強調本土因素對學校輔導工作的影響,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備的著作。 全書共十一章,分為五部份,分別由六位任教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的學者編寫。第一部分涵蓋一至三章,闡釋學校輔導的基本理論及發展,強調學生的成長需要和由此衍生的不同輔導服務模式和策略。第二部分由五至七章組成,分別介紹三套輔導理論,希望讀者能以理論指導服務,以理念帶動實務,融會貫通。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八和第九章,針對學生發展的需要,探討個人成長教育和班主任的角色與功能。最後兩章(第十、十一章)的內容是學校輔導中較高層次的實踐,包括危機處理和輔導的倫理議題。 讀者可順序閱讀各篇章,亦可因應不同需要跳閱,參考相關章節。期望本書能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輔導工作中溫故知新,反思成長的機會。
隨?社會對平等機會的概念加強,強調每個兒童也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在同等的教育條件下學習,融合教育的推行將會變得更加普遍。當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融入主流學校學習時,或會令教師、家長,甚至學生本身遇到不少問題。因此在融合教育有效地推行前,必須有完善的教學配合。 本研究選擇了香港其中一類主要的、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智障學童作為研究對象。如果要幫助他們有效地學習中文,我們要了解下列問題:‧智障學童有什麼學習困難及特徵?‧各種教學方法如何在識字課堂中實踐?‧怎樣於中文課中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家校合作在課堂中如何發揮作用?‧怎樣把識字教學延伸至寫作和閱讀教學?‧如何把資訊科技運用在識字教學上? 這次研究主要以實驗教學為主,找出智障學童的學習需要和困難,並通過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經驗分享,總結出協助解決教學上困難的方法。這種實踐經驗,能夠幫助主流學校中,相對較少特殊教育經驗的教師,理解有效教導智障學童的方法,對協助主流學校推行融合教育有更大的幫助。 本書對香港有特殊需要學童的中文教育,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和發展方向,適合特殊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主流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家長,及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中文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擁有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