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並經歷產業革命,工業城市遍佈英格蘭北部和中部,鄉村勞工和愛爾蘭移工湧向工業城市並雲集聚居,形成了環繞在城市外圍的貧民區。勞工住宅狹窄、破舊、潮濕及通風欠佳,周遭環境骯髒、遍地污水、空氣污濁、臭氣熏天。勞工薪資低微,難以維持生計,生活和文化水平低,妻子及子女須參加勞動,且學徒童工及自由童工工時過長,整日在封閉、悶熱的車間勞動,忍飢受虐、處境悲慘,亦無法順利就學,致文盲率相當高。因此,政經學者主張政府應撥款實施全民免費教育,而宗教團體及慈善家,在這段時間更以實際行動紛紛在全國各地創設各種學校,諸如:慈善、主日、互敎制、導生制、幼兒及街童(貧兒)等等學校,一時蔚為風氣,形成一股學校運動。整體而言,這類學校的共同點是以免費或極低學費,教導貧童基礎教育,以期拯救貧童脫離無知與罪惡的境遇,進而啟發其心智,陶冶其品德,涵泳其宗教虔誠,裨益社會及國家的發展。本書各章內容,規劃如下: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Robert Raikes 和主日學校運動第三章 婦媼學校第四章 John Pound 的街童學校及其後的學校運動第五章 Andrew Bell與互教制學校運動第六章 Robert Owen與新拉納克學校第七章 Joseph Lancaster與導生學校運動
本書介紹的素養導向數學臆測教學模式,是依據作者長久以來以數學課堂為基地,觀察數以百計的數學臆測教學課堂,在理論基礎、教學實務、教學研究三者之間不斷的對話,以滾動式的研發、修正、實踐、再修正的歷程,研究發展而成的。本書是兼具理論、實務與研究的一本專書。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程的教師、教材編輯者、研究者、或家長等,若要瞭解素養導向數學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以及素養導向數學教學評量,本書第一章到第六章內容,從素養導向數學臆測教學的任務設計、教學實踐,到學生習得的數學素養、素養導向的評量範例、以及數學臆測教學相關主題的研究方法;本書是您的最佳選擇。
本書以教師/教練角色形塑為題,採歷史社會學研究進路,除歷史軸向論述外,兼及社會理論分析。在資料處理上,逐一檢視發展和轉折脈絡後,再進行社會學概念分析,以探究教師/教練雙重角色,在時間演進脈絡裡,個人能動性與社會結構規範中力量之消長。並以國家、組織、個人與領域等四層面向,釐清各種形塑雙重角色驅力呈現的樣貌。本書不僅回應以臺灣為主體的研究潮流,更以嚴謹方法,揭開長久未被關注的課題,意義深遠,值得加以閱讀。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是為「人物、學校、課程與語文教學」,大多涉及澳門教育;以寫作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人物、學校、課程-是以受訪者詳細確實的口述史料、豐富嚴謹的書面資料,而寫成的六篇。第二部分-語文與教學-是筆者以個人的主張見解、多年的教學經驗、實際的生活經歷而寫作的九篇,包括讀經、閱讀、朗讀、辯論、識字、背頌、文言古詩、教學語言等教學問題。
本專輯共計19篇文章,包括教育改革及基本思維、學校經營管理、博雅教育、資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及高齡教育等領域的大作。恰逢國內教育改革風起雲湧之際,郭師均能秉持,教育專業的精神,學者質疑辨難的態度,並展現政務官的胸襟,從容理性的面對問題,並以智慧解決問題,終能化危機為轉機,也轉化社會大眾對教育的關心與支持,共同協助政府推動教育改革,為提升教育品質,邁向卓越教育而努力。郭師在教育學術界地位崇高,學術涵養廣博深遠,備受尊崇;在師範教育領域,有一代宗師之稱;在特殊教育領域,亦有特教之父美譽,可謂實至名歸。
本書包括社會創新與社會教育的新契機、終身教育、高齡教育、社區教育、非營利組織等相關主題。面對全球在地化的反思浪潮,社會教育的未來需要以宏觀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重探新時代的社會教育願景,並正視社會教育人才的轉型發展、社會教育專業的場域開拓以及社會教育領域知識的創新統整。藉由全球在地化的對話及反思,以創新統整的視野和尊重包容的涵養,更可以創造終身學習時代的新契機。
《摸著石頭過河》出版距今已十二年(二○○二年初版),距第二版也過了八年,這些年來,台灣的教育又起了不小的變化,對應這些變化,我們更清楚的看到,開平過去走的路,似乎是為十二年國教先試先行的實驗試點。這本書分享了一些觀點和做法,以及心情故事。僅提供關心教育的夥伴們參考,也許在與書中文字對話過程中,發現了更好、更有創意、更符合當下環境的策略方法或觀念,那就是我最高興的事情了。
本書係作者近些年來在休閒觀光系所的教學心得彙整;同時,也是二年來擔任技術學院休閒和觀光組專業評鑑後的省思反映。書中見解與策略思維,係參考國內外休閒、觀光和餐旅相關著作與期刊資料,且相互印證後,加以編撰。本書內容側重系所發展的概念性思維(conceptual thinking),並以技職教育為導向。 國際化已是系所學術與實務層面運作必經之路。尤其是,台灣休閒觀光領域專業體系正處築基之時,系所主管和教師須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觀點思考如何培育可為國際休閒觀光市場所聘用的人才,增強國人在國際人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作者殷切期盼本著作的付梓,有助益休閒觀光系所的發展與規劃更加專業化,則國內休閒觀光人才培育邁向專業化與國際化之路,將指日可待。
本書敘說六位獲得教學傑出獎的大學老師的故事,期望在研究者的探究下,將讀者帶入書中六位老師的經驗世界中:包含這些老師是如何的與學生互動、如何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與啟發,以及如何無怨無悔的投注心力於教學及學生身上。 本書採用敘說探究取向,研究者透過不斷的觀察、對話、甚至透過近身參與敘說者的一些活動,以對敘說者的經驗、行事作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期望這種深度探究所呈現的文本,有助於讀者瞭解書中主角擔任大學老師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核心價值,也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對身為學生的讀者而言,雖然未曾親炙這些老師的課堂,但期望透過本書,也能深受啟發並對人生意義的建構有所助益。對身為大學老師的讀者而言,或許對自己擔任大學老師所秉持的理想與意義亦有釐清與激勵的作用。 在本書中,作者亦從實際的探究經驗中,探討從事敘說探究論文書寫時可能面臨的敘說交織、敘說共鳴、以及研究者(或相關人員)的改變等議題,亦可供有志於進行敘說探究研究者的參考。
本書結構共分為兩大篇,第一篇是體育課程的基本介紹,其主要論述包括一到三章為我國目前現行體育課程的發展與因應,包括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高中體育課程之發展、大專體育的發展。本篇第四章到第六章為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與課程設計,包含體育課程價值取向、體育課程目標課程架構以及體育課程設計。第七到九章為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課程統整、體育課程決定,以及體育課程評鑑等相關介紹。 第二篇是對體育教學的基本介紹,本篇包括體育教師自我效能、有效體育教學、體育教學策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體育教學熱忱、體育教學信念、體育教學承諾、體育教學實踐。 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對國內運動教育的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之發展有所裨益,也期許能夠將台灣的運動教育帶向新的里程碑。
何博士以簡練的文字、典雅的詞藻、雋永的語意、精闢的見解、並穿插引自古今中外有趣又有益的逸事小插曲,將理論體系作深入淺出的闡釋,讓人讀之興味無窮,豁然開悟。現在,我邀請教師、家長、各級教育主管、以及其他關心教育的人士,一起來讀這本好書。 然後,大家起而行動,按何博士的構想,「先把學生最適合開發的潛能找出來,不做無聊盲目衝撞;然後依學生個別擁有的能量給予適量的學習材料,保持適度的學習負荷量,避免過與不及的後遺症;同時觀察學生的身心成熟度,注意是否已到學習這種或這些教材的適當時機,」如此按部就班地,努力將這些教育理念,付諸實現。 「三適連環教育」徹底實施後,……人人「人盡其材、材盡其用」,……到處一片欣欣向榮。
本書與前面出版的三本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小數篇、及低年級篇,在內容上及使用的對象上稍有不同。本書是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再發展出整數乘法的教材架構、教學活動、最後發展出小學階段整數乘法的能力指標。本書使用的主要是教師及從事整數乘法主題的研究生,本書提供給教師有關整數乘法的完整套件,包括:能力指標、教學目標、活動目標、教學活動(CD檔),評量試題。 本書適合研究生閱讀的內容是有關整數乘法的文獻、實驗設計、及從活動目標、教學目標、子能力指標、到抽取能力指標的研究過程,本書企圖藉以詳細呈現研究歷程,已增進研究生的研究素養。
《體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最近期的版本並非憑藉著本書在研究法居於領導地位的光環。作者們已經更新了國際認可的資訊,以提供以下優勢: 1.讓研究過程的資訊清楚呈現,尤其是圖書館資源的使用。 2.讓學生對於基礎統計運算與使用的相關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3.針對質性研究的章節做了主要的修訂,而著名學者對歷史性研 究、流行病學研究,與哲學性研究的章節也有所貢獻。 4.使學生對於研究報告的撰寫有更深入的了解。 5.透過三位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帶領讀者閱覽本書(其中一位總是帶來笑料)。 此外,內文中增加了一個使用考驗力(power)以計畫與解釋研究的新章節,並針對研究過程提供了傳統觀點與方法。也正因為如此,讀者: 1.能夠了解研究過程的要素。 2.能夠正確評估研究報告常見的統計分析。 3.學習研究計畫的基本要素,並將適當的統計套裝軟體與特定的研究設計相連結。 4.發現如何將研究過程中的所有要素結合,並以適當的格式予以編排。 5.能夠取得發表時所需的多元工具,或是更強化本書中所提出的概念。 本書第五版主要由四個部分所組成,以系統性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研究過程,本書內容還額外補充了相當有益的訊息,包括:特定產品的網址、學習指引、考試資訊,與發表訊息。 這些資訊減輕了一般研究者對於研究過程所感到的恐懼與困惑,並針對研究者對於研究所需了解的領域—無論是閱讀、理解、計畫、進行、撰寫,或發表,皆清楚地予以呈現。
本書包含了二年級到六年級的七則數學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適合於職前或在職教師專業對話的討論題材,它適合用於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或全班討論,較不適合於個別的閱讀學習。這些案例具有三個特色:促進使用者的思考、擴充使用者的教學觀點,幫助使用者透過案例內容的「問題討論」討論,而激盪出多元的解題策略。 本書在每則案例的尾端以「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標題出現,將每則案例的核心教學觀念做要點式的分析與統整,其目的是要幫助使用者掌握作者對每則案例所要表達的主要概念,並提升案例使用者的對話品質。作者特別提醒案例使用者務必在討論完案例的問題討論後,再參考「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的內容。
這本書包含了三年級到六年級的6則分數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適合於職前或在職教師專業對話的討論題材,它適合用於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或全班討論,較不適合於個別的閱讀學習。這些案例具有三個特色:促進使用者的思考、擴充使用者的教學觀點,幫助使用者透過案例內容的「問題討論」討論,而激盪出多元的解題策略。 本書在每則案例的尾端以「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標題出現,將每則案例的核心教學觀念作要點式的分析與統整,其目的是要幫助使用者掌握作者對每則案例所要傳達的主要概念,並提升案例使用者的對話品質。作者特別提醒案例使用者務必在討論完案例的問題討論後,再參考「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的內容。
這本書包含了三年級到六年級的8則分數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適合於職前或在職教師專業對話的討論題材,它適合用於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小組或全班討論,較不適合於個別的閱讀學習。這些案例具有三個特色:促進使用者的思考、擴充使用者的教學觀點,幫助使用者透過案例內容的「問題討論」討論,而激盪出多元的解題策略。 本書在每則案例的尾端以「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標題出現,將每則案例的核心教學觀念作要點式的分析與統整,其目的是要幫助使用者掌握作者對每則案例所要傳達的主要概念,並提升案例使用者的對話品質。作者特別提醒案例使用者務必在討論完案例的問題討論後,再參考「本則案例的教學指引」的內容。
本書是繼二○○一年「以班親會共築台灣的希望工程──班親會」之後,從「親師互動」,延伸為「家校合作」。從鷺江國中創校開始,我們就懷抱著一種「珍惜社區、深耕社區」的情感,透過各種活動,讓家長知道學校對整個社區的尊重、對社區學子的期待和疼惜。讓家長以寬闊的心胸,看待學生的多元智慧,放心的把孩子交給學校。 家庭和學校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最需要的是:「相互的信賴和鼓勵」,學校行政者的工作就像鋪設鐵軌,鐵軌一旦鋪設順利,火車會自然的抵達目的地。因此本書以學校行政規劃的為主軸,從鷺中籌備期、招生到校舍落成,分為立春、驚蟄、小滿、秋分等四個時期,分別代表鷺中成長的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和活動規劃,希望藉著本書和教育伙伴們分享。
學校體育行政為作者專長之研究領域,同時也對我國各級學校體育行政工作現況頗為憂心,復以坊間學校體育行政專書奇缺,撰寫本書構思很久,撰寫本書之動機甚為強烈。於是在退休之前,將多年講授的講義、相關著作、輔導評鑑的資料……等,加以有系統整理而輯成本書。 本書共七章,四十節,約60萬字。在內容取材方面兼顧理論與實務;第一章偏重理論,舉凡學校體育行政基本概念、課程演進、行政過程等都有詳盡論述;第二章至第七章則側重實務,分別就學校體育行政的「事」(體育課教學、校內外體育活動與比賽等行政)、「人」(校長、體育主任……等人)、「財」(體育經費)、「物」(運動場與設備)等內容實務工作有具體陳述。 在各章節結構方面保持體制之完整,每章節均由各行政工作之發展史略以及經營的現況切入,繼之敘述實施方法,最後以實例介紹結束。本書不但對各級學校體育行政實務工作者具引導及參考之用,而且也可作為大學研究與學習參考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