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最早是由英國的心理學家兼腦神經科學家東尼・伯贊(Tony Buzan)所提出,也可以稱為腦圖、心智地圖等,是一種結合文字、圖像和顏色的筆記法,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串起關鍵字之間的連結,幫助大腦有邏輯性的專注在某項主題,便於記憶,也因為具備這樣的屬性,心智圖也廣泛的被使用在偏重記憶性的學習或是考試的讀書方法。但其實,在繪製心智圖的過程,不僅可以鍛鍊自己的大腦,也可以是一種鍛鍊自己心性好方法。筆者從事心智圖教育工作將近八年並持續的歲月中,在經歷過從未有過的磨難課題,現在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透過教學與學生互動中,更加確信,唯有更加努力,才能幫助像自己曾經不知道如何讀書的孩子們,找到正確方法,並且愛上自己,更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並好好的規劃。時代在進步,生活的節奏也越緊湊,出現了所謂速食文化,很多人開始沒有耐性、不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逐漸轉向瀏覽短短幾秒的抖音影片,久而久之,閱讀理解和抓重點的能力大不如前,而國家教育部對於這種閱讀理解的能力也開始重視起來,因此你會發現許多考題出現的「素養題」,這對於家長和孩子都是相當棘手的挑戰。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應對考試,而是要家長和孩子一同從學習心智圖的過程中,達到「定」、「靜」、「安」、「慮」、「得」禪定知識的過程,以此來提升孩子的「歸納統整力」、「邏輯力」、「思辨力」、「美學力」、「綻放力」、「表達力」、「行動力」,當然,筆者更希望家長們可以和孩子共同閱讀這本書,藉由「親子共學」,達到「教學互長」的效果,不僅可以累積提升能力,更可以增加親子互動與討論,讓彼此都能從中獲得自己的另一個潛能的開發,之後活用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期待所有接觸這本書的讀者,可以將修練心性—從被動到主動、從冷漠到熱情,從茫然到實現,找到擴大生命的邊界等議題與方法,讓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並且能自在翱翔。
《磨課師教學設計指引》希望提供各組織機構在磨課師課程發展及推動上有完善之參考資源。本書的「前言」以磨課師整體概念、發展現況及智財權議題帶入,再分別以「MOOCs導入」、「MOOCs設計」、「MOOCs執行」、「MOOCs教材影片製作」四個面向分別介紹組織推動之作法、策略、案例等,供讀者在推動或發展MOOCs時,以組織推動發展之流程觀看本指引,可對MOOCs有全貌之認識,亦可以角色分工所需,閱讀欲深入認識之章節。
經歷校園初創、三峽校地的取得、課程改革,侯崇文校長總結他在臺北大學七年的治校經驗,將他的心路歷程編寫於本書。「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大家看到教育的內涵、教育的價值;當然更希望大家知道如何學習、如何成長,以及增加自己的能力。」「我寫這本書還有一個目的:要大家有歷史觀。歷史把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一所學校如何走過時空歲月、每一人如何走過他們自己每個階段的生命歷程,這是很重要的,讓他們有根、有方向。希望每個學校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把學校所經歷的故事與活動記錄下來。」侯校長更總結自己是以「校園中有愛」當作治校的理念根據,因為校長認為「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教育的核心價值。校園有愛,才有學習;沒有愛,就沒有辦法落實學習,喪失教育的目的。」而現在侯校長則希望將這份愛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