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崩壞是臺灣社會當前無可迴避的危機,在官僚化、商品化以及少子女化的衝擊下,高等教育即將面臨全面崩解的命運。隨著官僚化治理機制的擴張,假教改之名的高教治理、扭曲的評鑑制度,迫使大學轉向追求學術聲望、排名的官僚體制,教師與學生淪為建制化學術生產線的底層勞工;技職升格、企業大學興起,放任大學展業經營、擴張校地;國家、財團、派系政治以及高等教育機構聯手開發教育地產經濟,危害生態環境、斲傷土地正義、擴大社會不平等;同時,擴張的高等教育碰上少子女化的人口斷崖,生源逐年下滑、財政赤字難以彌補、年金制度無法改革。 以上偏離教育精神的一切作為,終將造成大學倒閉、教授失業、學生失學、生產力斷層的全面衝擊。 本書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改革的可能性,並指出一條面對高教危機的集體行動之路。面對崩解的命運,臺灣社會必須形成一場新的公民運動,完成高等教育的轉型正義。
童年為什麼不平等? 一位社會學家的教育現場 深入2所小學、2個班級、4位老師、12個家庭 探討家庭、學校與階級三角關係的經典之作! 階級差異如何讓某些孩子輸在起跑點? 和勞工階級相比,中上階級贏得優勢的關鍵究竟在哪裡? 有人說,是因為勞工階級的家長比較不重視教育; 有人說,是因為學校對不同的孩子差別待遇; 有人說,是因為只有中上階級的家長,才會在家裡幫助孩子學習。 本書重新檢驗了這些似是而非的常識。 關鍵在於階級文化的差異:中上階級的家長較有自信面對老師並介入學校課程; 而勞工階級則認為學校與家庭是分離的兩個世界,多半感到自己既無法、也不該介入學校教育。 孩子的求學機會,於是受到各自家庭背景的階級位置所形塑。 作者拉蘿最後更提出翻轉教育的行動建言。 要解決教育弱勢的困境除了從「學校」著手, 更應從經常被遺忘的「家庭」思考起。 《家庭優勢》邀請你我關注階級再生產及教育不平等的議題。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戰前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都是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註冊、採用國民黨核准的課程及教科書、傳播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戰後新、港兩地執政者都面對壓力要改革華文學校: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為了培養在地身分認同、促成華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掌權者致力實行華校的「去中國化」及「本土化」;戰後不久中國成為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爭取香港華人支持「反攻大陸」,為了圍堵兩個中國對香港教育的影響,殖民當局要把華校「去國族化」。《比較霸權》深入剖釋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政策的成因、並探討兩地的族群政治及社會運動如何導致迥異的政策效果。 作為一部關於殖民主義與教育的深度研究,《比較霸權》提供台灣讀者一種切身的關照與反思。台灣近代史可謂是一部被殖民史,不同的外來政權先後統治這塊土地,島嶼上的人們不斷學習被動接受、或主動建構各種身分認同。近年來,國語文教材、史地教育方針、母語教學等議題爭論不休,族群糾葛及揮之不去的統獨魔咒滲透在台灣教育的各個層面,學校成了各種政治勢力競逐的場域。《比較霸權》探討殖民統治對學校教育微妙而深遠的影響,帶給我們重新理解國家、教育及身分認同間複雜關係的新視野。 本書特色 本書經作者親自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