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中醫有兩種高科技產品:高分辯的紅外線成像系統和固態水粒子。紅外成像系統的專用軟體,根據經絡理論能從體表溫度測出內臟的溫度。固態水粒子是經絡線的組成部分。人們因經絡堵塞,氣(生物能)和血無法使氣血流動暢通而生病。飲用XenwaterTM(含有固態水粒子的溶液)將修復經絡,使氣血重新流動暢通。內臟就會恢復健康。從自閉症兒童的紅外線圖像,看到自閉症兒童不僅大腦發炎發熱而他的其他內臟都發炎。自閉症兒童發炎的內髒是:甲狀腺,大腸,小腸,生殖器官和免疫系統。不同的自閉症兒童有不同的內臟發炎。從飲用含固體水粒子的溶液後的自閉症兒童 拍的紅外線圖像可看到,固體水粒子能減輕大腦和內臟的炎症。因此固體水粒子能增加改善自閉症兒童的自我修復能力,因而得到治療。我們研究了32例自閉症兒童飲用固態水粒子後對發炎的大腦及發炎內臟的影響。所有32例病例都有明顯改善,都得到父母們的確認,並通過所拍攝紅外圖像的定量測量得到證實。在附錄中,轉載了來自美國許多期刊有關盧博士的歷史、出版物和成就的報告。
彰師大教育文選系列是本校在教育學術上面的一大貢獻,率先為本系列撰文的前任校長們,包括許智偉博士、葉學志博士、張植珊博士、康自立博士和王文科博士,都是治學嚴謹、學問淵博和學術行政領導能力出類拔萃的師長,在他們的大作中充分展現出本校的教育特色和文化傳承。本書共分五章,包括「科學教育簡介」、「科學教育理論基礎」、「科學教育實務」、「科學教育研究」和「科學教育推展」等,內容涉及科學教育之發展與改革、科學哲學與科學本質、數理科的教學與評量、科學師資培育、科學教育研究的理念和挑戰、和科學教育推廣和未來發展等等。以上主題皆為科學教育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界所關心的議題。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七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第七集包含正教授第六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本書為第八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七段,及退休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一段。涵蓋2006年至2008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八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第七集包含正教授第六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第八集包含退休及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一段,涵蓋2006年至2008年,書號ISBN 978-1-62503-356-7。本書為第九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二段。涵蓋2008年至2010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寫給早亡杰生弟與振珠妹僻鄉童年雙劫磨,奉節别離唱輓歌,從此欲祭無祭處,思親老淚常滂沱。注:杰生與振珠均出生在抗日戰爭時四川省奉節縣(夔府)家嚴防地附近之高山竣嶺僻鄉野村,物資極度缺乏,生活困苦,食少營養。兩人均未滿週歲,便得營養不良重疾。斯處並無醫院、亦無醫生。蜀道難行,也無法送鎮醫治。最後危急時,無奈請了巫者來家驅魔降邪,回天乏術,兩人早夭。懷亡弟吳杰生常牽魂夢並愁加,教我如何不想他,猶憶當年逗弟樂,可憐亂世損歲華。懷亡妹吳振珠教我如何不想她?年未滿歲憶幼娃,生不逢辰避倭亂,怪病突去徒嘆嗟。雙墳無覓處噩運兩次臨吳家,雙親難忍淚如麻。戰禍痛折鶺鴒翼,疾病連摧弟妹花。大洋遠隔空思念,夔府眼前怕停車。當年雙墳無覓處,訪尋不得痛天涯。注一:鶺鴒,詩經小雅常棣章作脊令,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詩經朱公遷疏義云:「鶺鴒,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七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第七集包含正教授第六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本書為第八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七段,及退休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一段。涵蓋2006年至2008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
※主編的話:知行合一、鑑往知來、發人深省康前校長自立(以下以恩師尊稱)是後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恩師學識淵博、為人敦厚,其歲言『冷靜的腦,溫暖的心;簡單地生、豐富地活』實為恩師為人其實體現。後學不論在學術研究或待人處世上,受益良多。欣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邀請恩師將所發表論文集做為白沙傳承,希望我能協助編撰,學生恭敬不如從命,然內心對自己是否能擔此重任實有猶疑。恩師在學術界服務數十載,桃李滿天下,賢達俊傑者大有人在,擔心自己才疏學淺難以勝任。然而飲水思源,除了父母之外,恩師的確是人生求學甚至工作階段中,不論學問或待人處事皆影響深遠的貴人,沒有他的教導與啟發,在許多方面我無法發展成今日的模樣。也許對他最好的答謝方式便是利用此機會協助整理其著作,與大家分享他的思想與言行風範。喜的是恩師學富五車、博大精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藉此可再度跟隨恩師繼續學習,更加珍惜。能得此珍貴機會,內心感到非常榮幸並充滿感激!恩師可謂知行合一的典範。擔任教學工作多年,作育英才無數,更新課程及教材開過50 多門的課,課餘也勤於著作,計有25 冊的專書著作,論文發表100 餘篇。在行政工作上面曾擔任過系主任、所長、院長、中心主任、兩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簡稱彰化師大)校長,及私立技職院校校長。在其擔任彰化師大工業教育系主任期間,首創職業教育學院;在彰化師大校長任內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創舉,最為稱頌的就是讓彰化師大從原本的師範院校轉型成綜合大學,從本來學生員額2000 多人躍升到7000多人;在擔任私立大學校長任內,讓學校校務基金由虧轉盈。而這些卓著績效的都是知行合一的成果。也由此可見恩師對台灣教育界的學術研究、人才培育、以及教育界行政發展等方面皆有卓著貢獻,堪稱為台灣技職教育界的一代宗師。這本「康自立博士教育文選集」是恩師三十多年來針對國內大學技職教育的觀察思考與行政實證之心得。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共包含了「技職教育」、「技術哲學與技術教育」、「華人之領導模式之建構上「能力本位教育」、「建教合作教育」、「職業訓練」與「其他」等七大主題。其中,對於學術界長久以歐美研究為依歸的狀況進行反思,提出人文社會科學宜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倡導對於「技術哲學J 本質進行探討,剖析原以「人定勝天」思想所進行之科技發展所產生環境破壞與社會議題,提出以「天人合一」之共生觀以解決;最後,檢視「能力本位教育」現況,建議進一步進行研究與推動,希冀能落實能力本位教育。這些論文是過去恩師學術與行政的生涯中,在理論實務雙證後,知行合一、自覺覺他的體現。當時提出之開創性重大見解,事後證明實為針逆時弊之良藥,至今仍發人深省。能讓讀者對技職教育有全面性縱貫性的了解,並知道如何因應未來的挑戰。可謂鑑往知來,深其啟發性。然本論文集內容龐大精深,雖經多人反覆編枝,錯漏之處仍屬難免,敬析各方泰斗先進不吝賜教。張菽萱 彰化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系教授兼任數位學習中心主任
※主編的話:知行合一、鑑往知來、發人深省康前校長自立(以下以恩師尊稱)是後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恩師學識淵博、為人敦厚,其歲言『冷靜的腦,溫暖的心;簡單地生、豐富地活』實為恩師為人其實體現。後學不論在學術研究或待人處世上,受益良多。欣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邀請恩師將所發表論文集做為白沙傳承,希望我能協助編撰,學生恭敬不如從命,然內心對自己是否能擔此重任實有猶疑。恩師在學術界服務數十載,桃李滿天下,賢達俊傑者大有人在,擔心自己才疏學淺難以勝任。然而飲水思源,除了父母之外,恩師的確是人生求學甚至工作階段中,不論學問或待人處事皆影響深遠的貴人,沒有他的教導與啟發,在許多方面我無法發展成今日的模樣。也許對他最好的答謝方式便是利用此機會協助整理其著作,與大家分享他的思想與言行風範。喜的是恩師學富五車、博大精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藉此可再度跟隨恩師繼續學習,更加珍惜。能得此珍貴機會,內心感到非常榮幸並充滿感激!恩師可謂知行合一的典範。擔任教學工作多年,作育英才無數,更新課程及教材開過50 多門的課,課餘也勤於著作,計有25 冊的專書著作,論文發表100 餘篇。在行政工作上面曾擔任過系主任、所長、院長、中心主任、兩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簡稱彰化師大)校長,及私立技職院校校長。在其擔任彰化師大工業教育系主任期間,首創職業教育學院;在彰化師大校長任內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創舉,最為稱頌的就是讓彰化師大從原本的師範院校轉型成綜合大學,從本來學生員額2000 多人躍升到7000多人;在擔任私立大學校長任內,讓學校校務基金由虧轉盈。而這些卓著績效的都是知行合一的成果。也由此可見恩師對台灣教育界的學術研究、人才培育、以及教育界行政發展等方面皆有卓著貢獻,堪稱為台灣技職教育界的一代宗師。這本「康自立博士教育文選集」是恩師三十多年來針對國內大學技職教育的觀察思考與行政實證之心得。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共包含了「技職教育」、「技術哲學與技術教育」、「華人之領導模式之建構上「能力本位教育」、「建教合作教育」、「職業訓練」與「其他」等七大主題。其中,對於學術界長久以歐美研究為依歸的狀況進行反思,提出人文社會科學宜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倡導對於「技術哲學J 本質進行探討,剖析原以「人定勝天」思想所進行之科技發展所產生環境破壞與社會議題,提出以「天人合一」之共生觀以解決;最後,檢視「能力本位教育」現況,建議進一步進行研究與推動,希冀能落實能力本位教育。這些論文是過去恩師學術與行政的生涯中,在理論實務雙證後,知行合一、自覺覺他的體現。當時提出之開創性重大見解,事後證明實為針逆時弊之良藥,至今仍發人深省。能讓讀者對技職教育有全面性縱貫性的了解,並知道如何因應未來的挑戰。可謂鑑往知來,深其啟發性。然本論文集內容龐大精深,雖經多人反覆編枝,錯漏之處仍屬難免,敬析各方泰斗先進不吝賜教。張菽萱 彰化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系教授兼任數位學習中心主任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五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本書為第七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六段,及退休。涵蓋2004年至2006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五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本書為第六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五段,涵蓋2001年至2003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六段,及退休。
本書於2000年初版,如今以微出版形式再版,希望讓海內外更多有心的父母們有機會閱讀。作者從社會與教育的視角闡述概念式的育兒理念,並提供自身的親職經驗寫成這一全程的育兒讀本。它貫穿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教養觀點與可行方法;諸如如何培養孩子生活上的好習慣、正確的學習態度、責任心與獨立性、獨立思考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致如何建立親子間互愛互信與良好的溝通關係等等。透過親切流暢的文字,讓讀者看到一個有愛且和諧有秩序的親密家庭,以及這個家庭所提供的教育方式。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本書為第五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四段,涵蓋1998年至2000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五段,第六段,及退休。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本書試圖通過「人間教育學」、「事件教育學」與「敘說教育學」的系列性討論來探索教育學「新可能性的可能」,並聚焦思考「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如何可能由「開創的教育學」來轉化、促成。本書首先以「人間教育學」的宣稱,召喚我們重新回到教育學的相遇關係與教育問題的發生現場來「人文化」教育學知識,藉以開創教育學現場知識的世界性與真實性;其次,藉由「事件教育學」的主張,本書嘗試呼應當代歐陸哲學「返回真實」與「內在性」概念的思潮動向,並提出教育學應著眼於生命的流變本質,掌握事件在「敞開存有之域」上具有的本體論意涵;繼之,本書回應「敘說教育學」的當代發展,不但關注敘說在主觀世界的意義賦予與共同體織組上的潛力,更關注做為理解主體內在性開創經驗通道的可能性;最後,本書回顧創業研究中的開創取徑,企圖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強調學習本質上的開創,以及探究開創如何成為主體性與世界性真實的創造性實踐歷程。通過「開創的教育學」,本書期盼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寬廣的教育學世界,看見學習歷程中持續的流變與創造:從個體生命的內在性出發,邁向真實開創的無限可能.......?
本書選自張植珊教授歷來發表過的文章,分從「憂患教育」,「白沙建校」,「教育與輔導」,「文化與宗教」,「海外僑情與僑教」,「青年輔導與『張老師』」,「追憶與口述歷史」等七個範疇來輯集,共四十三篇,都是作者從事推展教育文化工作嘔心瀝血的經驗,加以構思記述、並抒發心路感言。印證了台灣「教育」、「輔導」、「僑務」與「文化建設」工作推展的艱辛歷程,值得教育研究學界與後進者的參考。
【吳治自序】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本書為第四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涵蓋1993年至1997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四段,第五段,及退休。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回溯至生命最初與最深感觸的時刻,那是所有心眼開啟的奧秘所在「卓越教學」原是對於教學的美好願景和期許,但目前台灣教育在高度強調績效管理主義的氛圍下,教學現場被層層的規章形式所綑綁,卓越被窄化為專案經費額度、學生就業率和證照取得率。如果教育是讓人看見世界的真實性、自我的獨特性以及自我與世界的關聯,那麼,教育歷程中有關學習者的心靈觸動和自我照見,是否真實且持續發生了?如果課堂中教學者的自身生命流於淺薄乖離,如果學習者的內在心靈和學習動機處於封閉沉睡狀態,如果真實學習應有的衝撞、變動和探索都仍被傳統制式的課堂教師權威所壓抑,那麼,教育的創新想像應如何開展?又何所依附?當前教育中,究竟有哪些重要因素必須被重新置入?又如何能在動態中達致美好的平衡,實現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個人價值?本書有關卓越教學感動原則的剖析,正是對於上述問題的思考和回應。讓我們回溯至生命最初與最深感觸的時刻,那是所有心眼開啟的奧秘所在。創造教育學的新風景本書採取某種實用主義的立場,對於感動生發的本體論問題先行擱置,而直接思考其實際效用,以感動轉向下的思考,提供我們對教與學理解的選項與新視角,其目的不是在論斷何者視角為優,而是在創造教育學的新風景,作為某種可能的行動選項,讓教育出現新風貌。本書中所分析的每一則課堂中感動回饋,都體現著年輕的心靈如何在學習過程中與不同教學者的生命視野、知識文化場域,以及美好的心意和世界相遇。當我們真正回到學習者自身的學習經驗與視角來理解與思考:對學習者而言,真正具有後效力與實質影響力的教育知識與經驗,到底是什麼?這本書的答案是「感動」,作為卓越教學的情感法則。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本書為第三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涵蓋1989年至1992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第四段,及退休。
《教育的理念》一書,係作者往昔陸續發表出版的論文、著述、與教科書,篩選九篇探討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論著。全書著重教育的歷史與趨勢,教育的理論與哲學,及教育的行政與實務三方面的研究。全書分為三篇九章。在歷史與趨勢篇:第一章是探討民國十六年之後的五十年,教育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內容。第二章是探索民國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終生教育。第三章是討論民國九十年代以後當如何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在理論與哲學篇:第一章重在思維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旨在討論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係與影響。第三章是研究近代知識論與教育的關聯與影響。第四章是從哲學觀點對我國道德教育做一省思。在行政與實務篇:第一章是探究系統理論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第二章則是思考民國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對校園的衝擊與因應。
本書選自許智偉博士在台發表過的文章,分從「推動技職教育」,「倡導績效責任」,「介紹各國教育」,「創新教育觀念」,「懷念師友恩情」等五個範圍來輯集,每一輯八篇,共分為四十篇,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嘔心瀝血的經驗,不僅印證了作者的心路歷程,而且旁證了 台灣六十年來教育發展的歷史,值得研究教育者的參考,更值得有志創新及改革的年青教育家們的借鏡。
《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是一部眾志成城之作,為紀念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成立四十周年與母校國立臺灣大學八十五周年(2013年)而成書,由美國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號召多位臺大人編纂七輯執筆寫下對當年臺大師長如傅斯年校長、劉崇鋐教務長、朱立民院長(文學院)等的懷念,也蒐錄來自第一屆到第四十屆(本屆)共14位校友會會長對其任內經驗之傳承與對臺大的追憶與期許,本書同時蒐錄校友會成立四十年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本書由臺灣學人出版網在臺出版、全球發行,全彩印刷書與電子書發行版稅永久捐贈大華府及巴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NTUAA-DC)。
本書由郭重吉、熊召弟、熊同鑫等多位知名學者專家共同主編。 臺灣的科學師資培育社群,自1980年以降,因應國家教育政策和社會變遷,持續引用先進的科學教育理論,發展符合本土需求的科學師資培育模式。本書收錄38位學者的20篇論文,提供關懷臺灣科學教育師資議題的讀者,看見發生在本世紀之初的師資培育型態,瞭解當時的科學師資培育理論與模式,以及掌握臺灣人口結構轉型之際,適宜未來的科學師資培育體制。教育是眾人之事,必須集合眾人之力,方能提升教育品質,「科學教師之路II-由夥伴關係到邁向卓越」,呈現師資培育者透過夥伴關係,共同合作,邁向卓越的故事。教育的美感,來自於珍惜過去成果、前瞻未來挑戰、和勤奮耕耘當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進入有美感的教育之中。
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為三集。本書為第一集,共四章,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第二集將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第三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及退休。第二集已近完稿。第三集尚待續寫。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本書將危機管理階段理論與傳染病元素結合,透過傳染病之預防與準備階段、應變與控制階段、危機復原與學習階段三個時間向度,為幼兒園在傳染病防治上提出策略建議。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sis management stages, the spread of disease, and the strategies of infectious control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book helps child care centers and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a crisis management plan. It describes specific actions and assigns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onse roles to district and individual child care settings staff emergency teams, cooperating agencies, and community response partners that have agreed to shar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ources as defined in the infections outbreak. This book outlines programs and procedur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child care settings to address Preparedness and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Control, Recovery and Learning of school functions to an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