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實踐經典!美國瑟谷學校創校人的第一手觀察記錄 「不是為了考試成績、不是為了得到獎勵、不是為了合乎規矩, 孩子們主動、認真學習來的東西, 才能在他的生命中具有意義、發揮作用……」 ──丹尼爾‧格林伯格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學生應該學些什麼?孩子能負責到什麼程度?他們應該自主到什麼程度?民主社會中的學校應該如何辦學?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即使有改革之心,也只能這麼想一想而已;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雖然心疼孩子在傳統教育裡跌跌撞撞,卻也莫可奈何。 ●兒童天生好奇,只要給孩子一個學習環境,他就會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瑟谷學校(Sudbury Valley School)是美國第一家「自主學習學校」,成立於西元1968年。瑟谷的教育哲學植基於對人的信任,和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人生而好奇。」 傳統教育體制中,制式化地要求孩子在某個年紀做某些事、以某種特定的方法與速度去學習某些被認定為重要的學科。瑟谷則相信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他們完全尊重個體自決的權利。 透過本書,讀者將能認識瑟谷過去數十年的部分經驗,包含該校的部分價值觀與執行面:學生法庭、榮譽制度、認為玩得開心比輸贏更重要的體育活動……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參閱的另類模式,書中無負擔又充滿驚喜的教育理念,比方說開放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學習的混齡制、讓孩子想學的時候再學……更值得家長深省、落實於親子互動之中。 ●每個孩子都學會了基本學科──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時間表、自己的方式學到的! 雖然沒有人管,孩子們或早或晚都會自己學會閱讀,一般在八歲左右學會,最早的五歲、最晚的十二歲。孩子們到了十一、二歲便會想學算術,一般可以用半年的時間,每週上兩堂課的速度,學完小學六年的所有數學課程。想上大學的孩子,大約花半年卯起來猛K入學的參考書,都能申請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其中許多人甚至進了一流大學。 瑟谷認為,不斷灌輸各種知識給孩子,將導致吸收不了的孩子自覺是笨蛋、吸收得了的孩子自以為優秀,但是誰也不會真正知道怎麼樣處理人生。瑟谷的學生都顯得有自信,他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要什麼……他們獨立自主,懂得解決問題。這些能力都不是書本中學得到的,但是這些能力都是他們將來面對人生時最大的資產。 多位教育界與親子領域名人推薦,出版至今多次再刷,具網路高討論度! ▎ 本書由親職作家及資深媒體人陳安儀寫專文導讀,並有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寫推薦序。譯者更曾直接到瑟谷學校參觀,以對體制外學校有興趣和了解的台灣人身分去參訪,將所見所聞寫於譯序中,視角細膩且內容豐富。本書在1997年曾以《瑟谷傳奇》為書名發行,2016年在橡樹林出版,至今有許多於部落格撰文介紹或發表心得的文章,也有多次再刷的紀錄,具有較高的討論量。 作者為瑟谷學校的創校人兼校長,本書為教育現場的第一手觀察紀錄! ▎ 瑟谷學校是美國第一家「自主學習學校」,成立於西元1968年,作為沒有任何課程、沒有上下課時間,也沒有任何學科要求的體制外學校,開辦至今已過半世紀。本書作者積極參與學校發展與教學理念的建構,希望孩子能當一個自由、獨立的人,不害怕權威,自由的探索並依興趣來學習,這便是瑟谷的立校精神。透過本書可認識瑟谷多年來的經驗,包括價值觀與執行層面,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們及一般讀者參考與省思。 全書滿滿的實際例子,穿插瑟谷照片!將生活與學習自然結合! ▎ 本書有自由學習與自在生活兩個部分,共收錄了三十六個簡短、趣味又具啟發性的教育現場小故事,以實際發生的情形為例,讓讀者一窺瑟谷的教育環境、方式以及與體制內學校的不同之處,並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師生之間獨立卻又彼此關心的氛圍。書中穿插多張學生們在瑟谷的日常照片,並附有文字說明,可實際看到大小孩子們快樂玩耍、自主學習的樣貌。
─找尋一把名為「愛」的鑰匙─ 打開醫學認為無藥可救的疾病之門 以瑜伽之名─讓幸福延續 本書作者索妮亞.蘇瑪在小女兒蘿貝塔出生之後,還來不及享受新生的喜悅,就要面對孩子天生身心的特殊需求──蘿貝塔是「唐氏症寶寶」。沒有時間解釋心中滿滿的「為什麼?」身為一位母親,索妮亞所知道的就是:全心愛著蘿貝塔,決心做盡所能做的一切,確保她未來的成功與幸福。透過餵她母乳、撫摸她、擁抱她、關注她、希望她能得到最好的,以及最重要的是給她無條件的愛,接受她本來的樣子,不管那是唐氏症還是什麼。 索妮亞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之下,認識了因果輪迴及心靈層面的事情;大學時代起練習瑜伽,體驗內在終極的平靜與喜悅。而這一次,因為蘿貝塔的出生,索妮亞不只自己練瑜伽,在蘿貝塔三個月大時,索妮亞決定帶著她一起認識一些瑜伽的基本動作,這是開始;到了學齡前,蘿貝塔在瑜伽練習上已有長足的進步;七歲獲准進入公立學校就讀;十一歲母女倆一起為《給特殊兒童的瑜伽》的讀者簽名;十四歲時,蘿貝塔完成了此生的任務。 僅十四年的生命旅程,母親索妮亞給予蘿貝塔最豐盛美麗的生命養分,如同蘿貝塔七歲時在母親節賀卡裡寫著:「活著真好,媽媽,謝謝妳給我生命。」;而看似是付出的照顧者,索妮亞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愛卻更多,她說:「如今,我在每個我所協助的孩子身上都看到蘿貝塔與我同在。每當和這些孩子交流情感,我都感受到一樣的愛、一樣的光。我不再為了失去她的空虛感到痛苦,因為我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找到了我活下去的理由。」 這是一本讀來溫暖動人、以「愛」寫成的好書。不僅教授特殊兒童瑜伽,也撫慰家有特殊兒的父母,更教導我們放下未知的恐懼與負面態度,學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優點,因為唯有透過這種超越成見與外貌的能力,我們和孩子的人生才能有所改觀。 願所有特殊兒的父母都能培養出這種能力,也願這些父母與孩子都能享有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既然無法永遠保護孩子, 就讓他有面對逆境的超能力吧!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捱刀?幽默感無法杜絕逆境,但它具有正向影響力!幽默感能避免我們在面臨壓力時,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想法上,能為我們降低挫折感,以及因壓力而來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幽默感能讓保護我們不被逆境擊倒! 雖然都能讓氣氛輕鬆點,但幽默和搞笑、裝可愛不太一樣。幽默之所以產生,是基於認知與情緒的層面,在認知上有了「出其不意」的衝突感──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結果,而且沒什麼重大的利害關係與挫折時,就會產生好笑的感覺。 問題是,利害關係和挫折的重大程度要怎麼判斷?以親子關係為例,如果我們是想法越不肯變通、作法越不容質疑的父母,怎麼可能接納孩子的「突發狀況」?破梗之後怎麼笑得出來? ●若循著慣例思考,當結果與預期不合的時候當然只有失望;沒有「非這樣不可」的執著,才有辦法迎接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輕鬆的態度才有辦法欣賞幽默,進而製造幽默。親子間的互動是生活,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國際大事,沒必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偏偏許多父母以為帶小孩是帶兵,看不見小孩的需求與個性,老是吐出「如果沒有做到xxx就別喊我媽媽」、「你不乖就叫警察抓你」、「我還不是為你好」這種口語威脅、情感勒索的話語。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學。理智上可以理解家人的付出,但情感上仍舊需要被呵護。感受不到溫情,一切都是白搭。如果長輩都沒有幽默感,如何帶給孩子一個有幽默感的成長環境呢?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參與大量兒童、青少年、家庭的個案輔導,本身也是兩個性格天差地遠的女兒的媽。在本書中,作者不只以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解構幽默感、家庭、人際互動的火花,還列舉了許多爆笑事例,讀者將可循事例了解、如何讓幽默感在家裡萌芽! ●家人,只是一家都是人而已,並非一家通通一個樣。同一個屋簷下的個人小世界,可能有很多種樣貌。
既然無法永遠保護孩子, 就讓他有面對逆境的超能力吧!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捱刀?幽默感無法杜絕逆境,但它具有正向影響力!幽默感能避免我們在面臨壓力時,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想法上,能為我們降低挫折感,以及因壓力而來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幽默感能讓保護我們不被逆境擊倒! 雖然都能讓氣氛輕鬆點,但幽默和搞笑、裝可愛不太一樣。幽默之所以產生,是基於認知與情緒的層面,在認知上有了「出其不意」的衝突感──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結果,而且沒什麼重大的利害關係與挫折時,就會產生好笑的感覺。 問題是,利害關係和挫折的重大程度要怎麼判斷?以親子關係為例,如果我們是想法越不肯變通、作法越不容質疑的父母,怎麼可能接納孩子的「突發狀況」?破梗之後怎麼笑得出來? ●若循著慣例思考,當結果與預期不合的時候當然只有失望;沒有「非這樣不可」的執著,才有辦法迎接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輕鬆的態度才有辦法欣賞幽默,進而製造幽默。親子間的互動是生活,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國際大事,沒必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偏偏許多父母以為帶小孩是帶兵,看不見小孩的需求與個性,老是吐出「如果沒有做到xxx就別喊我媽媽」、「你不乖就叫警察抓你」、「我還不是為你好」這種口語威脅、情感勒索的話語。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學。理智上可以理解家人的付出,但情感上仍舊需要被呵護。感受不到溫情,一切都是白搭。如果長輩都沒有幽默感,如何帶給孩子一個有幽默感的成長環境呢?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參與大量兒童、青少年、家庭的個案輔導,本身也是兩個性格天差地遠的女兒的媽。在本書中,作者不只以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解構幽默感、家庭、人際互動的火花,還列舉了許多爆笑事例,讀者將可循事例了解、如何讓幽默感在家裡萌芽! ●家人,只是一家都是人而已,並非一家通通一個樣。同一個屋簷下的個人小世界,可能有很多種樣貌。
既然無法永遠保護孩子, 就讓他有面對逆境的超能力吧!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捱刀?幽默感無法杜絕逆境,但它具有正向影響力!幽默感能避免我們在面臨壓力時,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想法上,能為我們降低挫折感,以及因壓力而來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幽默感能讓保護我們不被逆境擊倒! 雖然都能讓氣氛輕鬆點,但幽默和搞笑、裝可愛不太一樣。幽默之所以產生,是基於認知與情緒的層面,在認知上有了「出其不意」的衝突感──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結果,而且沒什麼重大的利害關係與挫折時,就會產生好笑的感覺。 問題是,利害關係和挫折的重大程度要怎麼判斷?以親子關係為例,如果我們是想法越不肯變通、作法越不容質疑的父母,怎麼可能接納孩子的「突發狀況」?破梗之後怎麼笑得出來? ●若循著慣例思考,當結果與預期不合的時候當然只有失望;沒有「非這樣不可」的執著,才有辦法迎接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輕鬆的態度才有辦法欣賞幽默,進而製造幽默。親子間的互動是生活,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國際大事,沒必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偏偏許多父母以為帶小孩是帶兵,看不見小孩的需求與個性,老是吐出「如果沒有做到xxx就別喊我媽媽」、「你不乖就叫警察抓你」、「我還不是為你好」這種口語威脅、情感勒索的話語。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學。理智上可以理解家人的付出,但情感上仍舊需要被呵護。感受不到溫情,一切都是白搭。如果長輩都沒有幽默感,如何帶給孩子一個有幽默感的成長環境呢?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參與大量兒童、青少年、家庭的個案輔導,本身也是兩個性格天差地遠的女兒的媽。在本書中,作者不只以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解構幽默感、家庭、人際互動的火花,還列舉了許多爆笑事例,讀者將可循事例了解、如何讓幽默感在家裡萌芽! ●家人,只是一家都是人而已,並非一家通通一個樣。同一個屋簷下的個人小世界,可能有很多種樣貌。
當父母願意從教養的窠臼中脫離,運用達賴喇嘛的教誨,優先觀照自己的心,就可以在親子生活中看到不一樣的幸福光景。內附26幅精彩可愛的瑜伽、按摩、指壓插畫,一次解決父母的育兒問題,快速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達賴喇嘛說:「心能脫離執著而寧靜度日的父母,所教養出來的子女,將來多半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孩子是無與倫比的禮物,但同時也為父母的生活帶來改變。孩子總愛莫名其妙嚎啕大哭、不講道理、喜怒無常、想盡辦法挑戰父母的耐性;父母也因孩子的降臨而改變原有的生活作息,連好好睡個覺、吃頓飯都變得奢侈。本書兩位作者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育兒過程,但他們沒有讓自己陷在教養的難題中,而是採用藏傳佛教的理念,強調關懷、包容、友善、慈悲、尊重,先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身與心,然後才有足夠的智慧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同時分享彼此的快樂。作者在書中穿插了一些育兒的小故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不盡然都是甜蜜順遂,有時反而充滿了挫折、不安與懊悔,然而親子間也正因這樣的相處和碰撞,才足以累積一個家庭愛的能量。書中提供了許多瑜伽和按摩的小技巧,適用於嬰兒哭鬧不休、半夜不睡覺、孩子無理取鬧、或者父母情緒不穩定時,簡單易學,可適時協助父母紓解自己與孩子情緒及身體上的壓力。
你相信嗎?善用「呼吸」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很神奇吧!父母再也不用花大錢開發孩子的左腦、右腦或全腦,每天只需少少的時間,運用家中的小玩意,搭配書中簡單、好玩又有趣的遊戲,就能穩定孩子的情緒,開發孩子專注的潛能。所有的教育專家及心理學家都一致同意,專注力是影響孩子學習之路是否順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專注力好的孩子,通常也有較佳的挫折忍受力及人際關係,對其人格發展的型塑更顯重要。本書的專注力訓練,是作者從自己禪修經驗,所開發出一系列深具獨創性且簡單易學的課程。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運動、歌唱、遊戲、想像力和說故事等方式,結合呼吸的練習,引導孩子發展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的靈敏度。一旦敏銳的感覺內化到孩子的心中成為一種習慣後,當他遇到壓力、挫折、不安時,會懂得以適當和理性的方式抒發情緒,同時放慢腳步洞察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由此學會體諒、分享及友愛,這就是由專注力到靈性開發的過程。父母是孩子專注力最好的啟蒙老師!有時間就跟孩子玩,不要急,也不需有壓力,孩子絕對可以在日積月累之下,建構珍貴的人格特質和穩定的心智,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資糧。◎作者自創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小遊戲,譬如:* 用呼吸搖動填充玩具入睡:將玩具放在孩子的肚子上,引導孩子藉由呼吸的起伏,假裝哄玩具入睡,藉此穩定孩子的呼吸。* 時鐘滴答響:讓孩子像鐘擺一樣,有節奏的擺動自己的身體。* 傳遞水杯:讓孩子圍坐成一圈,矇住眼睛,用心敏銳的感覺看水杯從哪裡傳來,並順利傳給旁邊的小朋友。* 空中的聲音:請孩子閉上眼睛,父母或老師可以從任何方向敲擊樂器,讓孩子用心傾聽聲音從哪個方向來。* 冰塊融化的遊戲:放一小塊冰塊在孩子手上,引導孩子感受冰塊在手中融化所帶來的一連串奇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