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理論是一個學科界限相當模糊的領域,但是它的輪廓正在清楚起來。今天,雖然不少人依然對大眾文化的迅猛崛起耿耿於懷,認定它的商業和娛樂特徵會造成固定化消費模式,從而把文化和大眾一道推向平庸,但理論家關心引導,提高和規範大眾文化的同時,再多數程度上認識到這一文化內在機制中的積極東西?當人習慣了居高臨下數落大眾文化,假如有一天大眾文化自己開口說話,會是怎樣一種景象?本書基於這一立場,介紹和評述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來龍去脈,實際上也是在過去的世紀裡,大眾文化怎樣從反面走想正面的歷史過程,以求闡明大眾文化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進步而不是倒退,文化被絕大多數人享用,肯定比把它封閉在象牙塔中要好。
解放神學 產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解放神學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空間範圍上,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拉美大陸,波及到整個世界;就所涉及的問題而言,它早超出了純粹神學的界限,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和回應。 本書試圖從對拉美大陸解放實踐的批判反思的角度,說明其所實現的根本變革,並以古斯塔夫、古鐵雷斯等解放神學家的思想為代表,以解放與救贖的關係為軸心,粗略地梳理了解放神學的基本理論思路。最後從其所涉及的問題的根本性和總體性出發,點明了它與黑人神學、女性神學、批判理論等現代思潮的回應與共鳴之處。 作者簡介 張雙利 女,一九七三年生。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講師。安徽大學哲學系畢業,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師從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專家陳學明教授。主要致力於西方馬克斯主義的研究,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的研究;兼及基督教思想的研究。曾在《復旦學報》、《道風》等刊物發表論文、譯文若干篇。 陳祥勤 男,一九七三年生。籍貫安徽岳西。安徽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於復旦大學攻讀西方哲學,獲西方哲學碩士學位。在求學期間曾有《邏輯──經驗的社會學及其可能性──帕累托社會學思想述評》等若干學術論文發表。現任職於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後殖民主義 後殖民主義是當代西方的顯學之一,對於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第三世界學術思想界更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為第三世界學者提供了重新反思傳統文化及中西方文化關係的新視角。 本書對後殖民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尤其對後殖民理論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後殖民理論與其他西方當代理論的關係、後殖民理論的知識系譜、後殖民理論的洞見及盲點等作了批評性分析。 本書對於想瞭解後殖民主義基本內容的讀者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對該研究領域的專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陶東風 一九五九年生於浙江。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在大陸及海外報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
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是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最新發展,其試圖推出能夠被普遍接受的、需要復興的、正確的公民美德的具體內容。 本書在闡明其理論資源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以人物為經、問題為緯,全面的勾勒了社群主義四大代表人物麥金泰爾、桑德爾、華爾澤和泰勒的思想圖景,系統的探討了正義、德性、自由、平等、權利、自我等當代政治哲學的重要論題。 這些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出當代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乃至於批判理論鼎足而立、相互辯難、交光互影的絢爛場景。 作者介紹 應奇 浙江省諸暨人,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系,獲上海社會學院和杭州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浙江大學政治學系,專攻政治哲學和語言哲學。
消費者「政治人」的概念 本書是專門在研究消費者政治行為以及消費者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開創性著作。本書首次在宏觀和微觀的層面,將消費者納入了政治分析的視野,提出了消費者「政治人」的概念。 以本質上說,消費問題涵蓋和容納了廣泛的社會政治內容,是政治學研究的良好視點,這個視點使人們得以在一般的消費行為中觀察和衡量包括政府政策、政府性質,以及社會不同集團間政治關係在內的諸多政治現象。由於消費者問題具有本質上的政治涵義,所以如何在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為消費者尋找適當的政治位置,並使其發揮相對的政治作用,不僅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必將成為未來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焦點;在民主制度還不完善和鞏固的社會,這一點尤其重要。 作者簡介 楊鳳春 一九六三年生,安徽人。一九八七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中國政府制度和政治,尤其側重於中國政治中的階層和集團問題、中國政治社會中的現代化轉變因素與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主要著作有《當代中國政府》《論農民受教育程度與政治參與的關係》等。
大法官 無論是三全分立的國家如美國,或者是五權分立的國家如我國,司法權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大法官,這個緣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稱呼,在台灣目前的憲政框架下,指的究竟是一批什麼樣的人?他們本身有何特質?又是如何被揀選出來的? 本書不在探討大法官本身所具備的職權及其功能,旨在剖析「人」的因素,即大法官所具有的背景及其選任過程,並以中美兩國做一比較,爬梳的資料涵蓋至其歷史源頭以迄於現在,足供相關人士參考。大法官在憲政體制中所居地位的重要,不僅不應被忽視,更要予以長期的關注和研究。 作者簡介 陳俊榮(孟樊) 陳俊榮,以筆名孟樊行世。台灣嘉義人。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台大法學博士候選人。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擔任過報社編輯、主筆及報紙專欄作家。 長期任職於出版界,曾任時報出版公司主編、桂冠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及聯經出版公司企劃主任,並曾任教於輔大、文大等校。現為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司總編輯,掛名主編「文化手邊冊」系列叢書,同時任教於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學研究所,並為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委員。著有《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灣世紀末觀察》、《台灣出版文化讀本》等數十本書。
後現代主義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著作,或許已是汗牛充棟,然而大多數的介紹,不是過於膚淺,就是過於艱深,使得有心想瞭解後現代主義的讀者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本書即是針對上述弊病而發,作者不僅準確地概括了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並透過闡釋後現代主義在造型藝術、建築、繪畫,音樂、電影等各方面的具體表現,清楚地呈現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作者於書中所舉的例子--如「侏羅紀公園」、「第六感追緝令」等,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後現代主義」對我們而言不再遙不可及。 作者簡介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 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
電視文化 一台電視機,是電子科技的產品,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想像。電視在現代家居之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所傳播的影像、聲音、價值,長年累月地成為我們家居的意識環境。 本書從多種理論角度,探討電視文化與社會權力的關係,涵蓋主要的電視文化理論,由馬克思主義各種流派,到自由主義,以及近年流行的多元歧義論,都作全面的介紹和評價,且提出修正和重構,讓讀者掌握各種理論工具,深入瞭解電視的文化角色。 作者簡介 馬傑偉 英國倫敦大學高士學院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著有《電視文化理論》、《電視與文化認同》、《解讀普及媒介》、《電視戰國時代》及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等書。
影視史學 肇端於美國學界的影視史學,目前已在史學界內引起很大的迴響,它是媒體革命所帶來的後果,不僅讓我們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更對書寫史學形成巨大的挑戰。影視史學全新的敘述歷史的手法,在在發人深省。本書對此一新的領域有全面且系統性的介紹。 影視史學是當代西方史學的新品種,發端於美國,在海峽兩岸的台灣與大陸學人中,也引發極大討論,對影視史學作出積極的回應。影視史學是一個全新的史學門類,影視史學中的「影視」應包含多方面的涵義,並非僅是指電影與電視,影視史學的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透過本書,將可對這一門新的歷史學作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簡介 張廣智 一九三九年生,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或大陸首屆西方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歷史教學與研究三十餘年,領域集中於世界古代史、西方史學史、史學理論和世界文化史,發表相關論文一五0餘篇,出版著作十五部,主編有《世界文化史》等書。
後現代科學 做為一種具有後現代主義性質的科學觀,本書企圖於本體論、認識論、後設科學論上,由多元論的角度進行概述,作者認為後現代科學觀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事實上,在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任何人何嘗不是有限的與微渺的?故後現代科學觀亦是一種人類原本就適用於自身存在的真理,更是一種對傳統科學理論提出全面、深刻批判的新型科學觀。 在面對發展許久的基礎科學中,有那些是可以用新的道理去認証它,又有那些是以哲學性的思考去推演的呢?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後設科學論中,有那些是社會可以用來借鏡的.. 作者簡介 劉 魁 安徽省祁門縣人,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先後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政教系、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杭州大學哲學系。一九九五年六月獲博士學位。現任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與人合著《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並發表論文多篇。
新制度主義 經濟學在經歷了二百多年的發展後,已日益成熟,但也日益顯出遠離經濟現實的偏向;而當下許多正值經濟制度轉型的國家,向新制度主義討教的次數卻越來越多。 做為新自由主義流派的一支,此一新起的經濟學──新制度主義究竟有何魅力,可以得到近二十年來空前的發展與關注?甚至接二連三獲得諾貝爾獎?這些問題在本書中,均可找到清晰明確的答案。本書是台灣有系統地首揭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頭一本著作。 作者簡介 王躍生 一九六○年出生於北京。一九七九年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就讀,一九八五年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後留校執教,一九九二年起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比較經制度、「過度經濟學」及中國、俄羅斯與東歐各國經濟改革。著有《新制度主義》、《變化世界中的經濟體制──九○年代的比較經濟體制學》、《經濟改革:蘇聯東歐和我們》、《蘇聯經濟》、《風從「東方」來──經濟散論》等專著及論文五十餘篇。